事實上自然狀態下元素週期表是不連續的
最初的元素週期表至少有2個空位,分別是43Tc和61Pm
也就是說至少地球上,正常你是找不到這2個玩意的(或者極度微量到無法檢測),最後是用人工聚變或者裂變的方式才弄出這2個玩意的(1972年,Pm才在天然鈾礦中發現)
排除這個問題,元素週期表才有連續的一說。然後這個連續說的是“核電荷數”
最初是門捷列夫,將已知的元素從小到大排列,偶然發現了元素的物理/化學/相關化合物性質存在某種週期性的關系,于是將其用表的形式來寫,從而發明了元素週期表(第一代短式表)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不同元素間的主要差異就是核電荷數的差異,而核電荷數順便導致了核外電子排布的遞增,另外,對於任意的元素來說,中子數佔一半(核電荷數越高,這個比例會稍微趨於提高,但不會額外多於超過質子數的30%),原子核最為穩定【這個問題和核結合能有關】。因而,基本上原子量大的元素,中子也更多。
當然回頭看,你可能覺得門捷列夫並不知道結合能這回事(確實不知道,這個是20世紀原子結構完善後才有的事),所以最初元素週期表有點類似瞎貓碰上死耗子。然而!這就是正常化學家會做的事情:發現規律,總結規律並得出結論,之後經由實驗驗證結論。事實上,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經受住了考驗,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新元素的發現,都或多或少和他編寫的元素週期律有莫大關系,除開43,61,另外還有超鈾的只能靠人工合成的元素為止
事實上自然狀態下元素週期表是不連續的
最初的元素週期表至少有2個空位,分別是43Tc和61Pm
也就是說至少地球上,正常你是找不到這2個玩意的(或者極度微量到無法檢測),最後是用人工聚變或者裂變的方式才弄出這2個玩意的(1972年,Pm才在天然鈾礦中發現)
排除這個問題,元素週期表才有連續的一說。然後這個連續說的是“核電荷數”
最初是門捷列夫,將已知的元素從小到大排列,偶然發現了元素的物理/化學/相關化合物性質存在某種週期性的關系,于是將其用表的形式來寫,從而發明了元素週期表(第一代短式表)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不同元素間的主要差異就是核電荷數的差異,而核電荷數順便導致了核外電子排布的遞增,另外,對於任意的元素來說,中子數佔一半(核電荷數越高,這個比例會稍微趨於提高,但不會額外多於超過質子數的30%),原子核最為穩定【這個問題和核結合能有關】。因而,基本上原子量大的元素,中子也更多。
當然回頭看,你可能覺得門捷列夫並不知道結合能這回事(確實不知道,這個是20世紀原子結構完善後才有的事),所以最初元素週期表有點類似瞎貓碰上死耗子。然而!這就是正常化學家會做的事情:發現規律,總結規律並得出結論,之後經由實驗驗證結論。事實上,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經受住了考驗,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新元素的發現,都或多或少和他編寫的元素週期律有莫大關系,除開43,61,另外還有超鈾的只能靠人工合成的元素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