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波6830
-
2 # 用戶9853680948638夢
安全車距是指後方車輛為了避免與前方車輛發生意外碰撞而在行駛中與前車所保持的必要間隔距離。保持安全車距是防止追尾事故最直接、最有效、最廣泛和最根本的方法。
概念定義
安全車距是指後方車輛為了避免與前方車輛發生意外碰撞而在行駛中與前車所保持的必要間隔距離。安全距離沒有絕對的數字概念,它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車速越快、車重越大,安全車距所需要的間隔長度也就越長。安全車距還會受很多其他因素影響,比如天氣情況、光照強度、司機視力、剎車設備、路面狀況等。
理論來源
根據力學有關定律,車輛從運動到完全靜止這段時間內,會繼續向前繼續移動一段距離。如果該車與前車距離太近,就極易碰撞前車,引發追尾事故。為了確保後車無論在怎樣極端情況下都不會與前車追尾,後車就需要始終與前車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留有足夠的剎車空間(包括剎車時間、剎車距離等)。
衡量標準
安全車距沒有絕對標準,只有動態標準。影響安全車距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車速。當車速變快時,所需要的剎車力度、剎車距離、以及反應時間內車輛原速行駛的距離都相應增加。保持安全車距需要控制車速。
參照車速
高速行車,即車速在100km/h以上時,安全車距在100米以上。
快速行車,即車速在60km/h以上時,安全車距在數字上等於車速;例如,車速80km/h,安全車距為80米。
中速行車,即車速在50km/h左右時,安全車距不低於50米。
低速行車,即車速在40km/h以下時,安全車距不低於30米。
龜速行車,即車速在20km/h以下時,安全車距不低於10米。
以上數據主要參照相關新舊交通法規綜合整理而來。[1]
三秒間隔
很多老司機在多年開車經驗中總結出了“三秒間距”的安全車距判斷技巧:如在三秒內就到達或經過該標誌物,就說明己方車輛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不夠;如在三秒後本車才到達該標誌物,就說明在安全距離之內。以下,我們可以通過數字計算去分析其中緣由。
當車速為36km/h時,即為10米/秒,車三秒鐘駛過的距離就是30米;
當車速為72km/h時,即為20米/秒,車三秒鐘駛過的距離就是60米,
當車速為108km/h時,即為30米/秒,車三秒鐘駛過的距離就是90米。
顯然,“三秒車距”是比較科學合理又簡單實用的技巧,所以開車應該養成保持三秒間隔距離的安全習慣。
參照劃線
高速分道線虛線每根長6米,線之間的距離9米,兩根白線加中間的距離總共是21米,駕駛員可通過這方式簡單的判斷車距。
其他因素
除了車速,影響剎車效果進而影響安全車距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從天氣而言,雨天大霧導致能見度低,安全車距增加;從車況而言,滿載超重導致剎車較難,安全車距增加;從路況而言,地溼下坡導致抓地力小,安全車距增加;從司機而言,午夜開車導致精神疲憊,安全車距增加。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安全車距都是就長不就短、就增不就減的。在通用標準基礎上適當再與前車拉長點距離,總會多一份保險。
反應時間
安全車距為何要在百米之上?
因為1.5秒決定命運
高速路上,你的速度從60KM/H加到80KM/H,直至100KM/H、120KM/H……突然,你發現前方視線裡出現了一輛車,你的大腦告訴你:“不好,要追尾了!”你的右腳立刻從油門換到剎車。你以為天下太平,哪知車禍還是發生了。
為什麼?有一個原因你可能怎麼也想不到——高速行駛時,大腦作出反應需要1.5秒,你雖然很快作出剎車或變道反應,但還是滯後了。
1.5秒車子能跑多遠
專家還舉了個例子,時速100公里時,1.5秒已經開出40米,車子停下還需更長的距離,也就是說,駕駛員的實際安全剎車距離是:1.5秒×100公里/時+剎車後的滑行距離。另外,汽車的操縱性取決於4個輪胎的觸地面積,但是汽車的速度越高,輪胎的觸地面積越小,甚至只有四指寬的輪胎接觸地面,其操縱穩定性可想而知。
有多年開車經驗的何先生這樣描述他對“1.5秒”的感受:“高速上,那些大貨車速度是比較慢的,可能也就頂多60邁、80邁的樣子。有一次在高速公路上,發現離貨車近了後我立即減速,還是差點撞上,離貨車大約只有10米不到了,幸好後面近距離內無車,變道才化險為夷。當時也是沒怎麼明白究竟,後來知道了這個1.5秒,那以後,我跟前車的距離都會增加幾十米。”
措施方法
控制車速
如果達不到安全距離要求,往往表明本車速度相對前車來說太快了,此時減速慢行是最有效的方法。
變道超車
當前車壓速行駛導致己方車輛難與之保持安全車距時,就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進行變道乃至超車。
避開車流
法定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期間,車流密度很大。由於中國司機多半安全意識不強,跟車會很緊,加之很多人喜歡各種穿插,往往迫使己車無法保持安全車距。盡可能避開高峰期或車流量大的路段利於路上保持安全車距。
參照標識
高速公路上每隔一段路都有車距確認標識,可以很方便清晰判斷自己是否保持了安全車距。
學會跟車
對轎車而言,不要跟在客車貨車、出租車或新手車等這些行駛中常常冒險變道急剎的車輛。
剎車輔助
剎車輔助系統,簡稱“EBA”或"BAS",能夠通過判斷駕駛者的剎車動作(力量及速度),在緊急制動時增加剎車力度,減少司機因猶豫判斷而增加的反應時間,從而將制動距離縮短,現在很多車都有這配置。
防撞雷達
現在很多中高級車型會配有防追尾系統,可通過雷達或紅外線等方式感應到車輛之間的距離,在安全車距不足的情況下會主動剎車減速。
安全意義
據網上調查,車輛追尾事故中80%是因為行駛時跟車太近引發的。據交警介紹,很多追尾事故是因為車速過快,未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引起的,而且發生此類事故的,並非新手佔主要比例,反而是駕齡在5年左右的司機。作為新手上路,大部分人在駕駛的過程中都很謹慎,而且車速也不會太快,不會緊跟前車。但5年左右的司機,因為上路的時間相對較長,往往認為自身的車技不錯,通常更容易麻痺大意引發事故。高快速路上行車如果不保持安全車距,就極容易發生連環追尾事故,導致道路運輸中斷癱瘓、亦可能引起重大傷亡。[2]
-
3 # 回憶很美美到心碎39
根據交通法規規定,機動車在高速路上行駛,車速達100km/h時,安全車距為100米以上;車速低於100km/h時,最小安全車距不得少於50米。機動車時速為60km/h時,行車間距應為60米;時速為80km/h時,行車間距為80米。若時速低至20km/h時應保持10米,而時速15km/h時保持5米。遇風、雨、霧天氣時,因視線不清,應適當加大車間距離。 沒把握好縱向距離的結果——追尾
回覆列表
所有車型
跟車的過程中,前車與後車經過路邊同一固定參照物的時間間隔在四秒以上,這時的車距是合適的。這就是四秒法則。
四秒法則的理論依據
人的反應速度為:看到危險至信息傳遞到大腦需0.5秒,大腦綜合各類信息做出正確決策需要0.5秒,決策傳遞至四肢,開始進行動作需要0.5秒。
同時,由於車輛行駛的慣性和剎車性能等其他客觀因素影響,一般需要1—1.5秒才能成功避免危險,加上人的反應時間,共計需要3.5秒時間,留下0.5秒的空間作為逃生空間。
防禦性駕駛五個關鍵點:
1、放眼遠方--延伸觀察距離,達到15秒以上。
(15秒意思就是你15秒之後車輛到達的地方)
2、洞悉四周--了解車輛周圍360度所有的情況,包括盲區。
3、保持眼睛移動--每5-8秒檢查一遍後視鏡和儀表盤。
(5-8秒其實不用那麼嚴格的,這條的關鍵是讓你要經常變換視野,不要老是盯著前方)
4、留有餘地--永遠給自己留一條可以離開的通道,不要被困在車流當中。
(跟前車一般保持4秒的跟車距離,4秒也就是你4秒之後你的車到達的地方)
5、引人注意--當然不是讓你猛按喇叭,用目光、手勢、車燈和喇叭確保其他道路使用者注意到自己,關鍵是要禮貌。上面這些是參加賽為安全的培訓老師教的,網上面的都差不多這個意思吧,就是變了種說法而且。其實這些時間我覺得在咱們國家很難辦到的,只能盡量遵守,關鍵是要有預防意識,提前防範事故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