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木真165163663
-
2 # 楊哥看世界Y
以下純屬臆想
歷史無法從來,軸心國發起的二戰是違背歷史潮流的,違揹人類意願意志的,所以軸心國必敗,那麼按照題主的假設我認為在如果當時日本選擇向北攻打蘇聯,我想歷史真的會改寫。結局可能是日本和德國在莫斯科會師,蘇聯不復存在。但是這樣的可能為什麼作為軸心國的日本德國的戰爭發起者領導者就沒有看到呢?其實我想當時並不是日本沒有想過,也不是德國沒有提出過這樣的戰略設想,但是之所以沒有成為現實,我想是因為軸心國並不是一條心的,站在日本的角度來看,日本是需要能源資源,這是它最大的目的,南下佔領中國全部,然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這些區域的經濟,資源,能源,等等都是日本的重點目標,必先取之而後快。而這些國家在軍事能力實力上確實對於日本來說還是能夠打敗的,其他東南亞國家就不用說了,這對日本維持戰爭的繼續是必須的,畢竟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能源資源貧乏,支撐不了多久戰爭的開支。
如果日本轉向攻蘇聯,根據蘇聯的版圖我們都知道遠東,西伯利亞這大片區域人少,環境險惡,日本如果要到達蘇聯歐洲部分那都要花費很大很多精力,且一時半會不會有利益的獲取。所以我想這就是當年日本不去攻蘇聯的原因。當然最後想說的是一旦真的去攻蘇聯,很可能今天的歷史就只有德國,美國,中國三個國家了,但邪不勝正,歷史總是站在正義的一邊!
-
3 # 指禪
第一,日本進攻東南亞主要是盯上了東南亞豐富的資源。東南亞地處熱帶,擁有豐富的熱帶資源,有些資源比如橡膠是東北、北韓等地無法提供的,日本想要進行持續作戰就必須進攻東南亞。同時,日本擁有豐富的錫礦、石油等資源,這些資源是日本急需的,尤其是石油資源,對日本具有特殊的意義。石油是支撐現代工業和戰爭的必需品,日本一直在為石油苦惱,印尼和緬甸的油田是遠東地區最重要、產量最大的石油產區,日本想要和美國對抗,就必須佔有南洋的油田。石油、橡膠等資源是日本進攻東南亞的首要動機。
第二,東南亞大部分地區是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這些國家在東南亞的軍事力量非常薄弱,日本人自信能夠輕易的擊敗當地三流的殖民軍隊,奪取遼闊富庶的東南亞。事實上,也正和日本預想的一樣,日本人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把英美荷等西方國家打的落花流水,佔領了遼闊的東南亞。同時,東南亞國家被西方殖民已久,而且是黃種人,和日本人比較親切,當地人非常容易向日本人靠攏,日本能夠得到這些國家和地區民眾的支援,實現日本的“大東亞共榮”計劃。事實上,不僅東南亞民眾把日本視為“解放者”,連印度都把日本視為“救星”,他們紛紛和日本合作,有效的增加的日本的力量,擴大了日本的影響力。
不過,日本的想法很好,但明顯打錯了算盤。因為日本沒有料到美國是那麼強大,打的日本毫無還手之力,讓日本丟掉了制海權。雖然日本控制了東南亞,但東南亞豐富的資源根本運不回去,大部分都被擊沉在海上。同時,東南亞經濟和工業落後,距離日本本土又非常遙遠,造成日本在東南亞的補給非常困難。當地不僅沒有支撐日本的持續作戰,而且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兵力和戰略資源。而日本的對手英國在美國的幫助下進行了拼命抵抗,中國也出兵東南亞支援盟軍行動,讓日本深陷東南亞戰場。當日本徹底失去制海權以後,東南亞的日軍除了投降已經別無他法。即使負隅頑抗,也逃脫不了覆滅的結果。
-
4 # 新宇158
這個問題從理論講是可行的!結局也會是蘇聯遭到東西兩面夾擊,從人力物力都無暇顧及,最終失敗!然而歷史沒有假設,即便有,這個慨率也是微乎其微!因為帝國主義本性是:稱霸世界,我的利益高於一切!為他人做嫁衣裳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希特勒就是跪下來求,小日本也不會答應的,因為甲午海戰小日本從中國清政府哪裡得到三億兩白銀賠款,正是這筆鉅額賠款,小日本才發展壯大了自已,野心膨脹,味口更大,陸地妄想霸佔東南亞,中國大陸……海洋妄圖控制整個太平洋!有此“巨集圖”,他為什麼要幫希特勒?僅僅一個美國就夠他對乎的!
如果從世界大戰略考慮:德日合戰,對乎蘇聯,轉而攻擊中國,再共同對乎美國……那麼世界二戰要艱鉅得多!但是即使合戰拿下蘇聯,德日也未必完勝,一則中中國人民也不是吃素的,聽任宰割!二則德日會因分贓不均而內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操起打狗棒,痛擊落水狗,反而全勝,更早迎得世界和平!
歷史的偶然,有時決定必然,二者相處在一定條件下會從量變中發生質變!蘇聯的冬季酷寒扼制了希特勒狂妄!而希特勒的狂妄恰巧是:消滅蘇聯絕不會拖到冬季!士兵無需準備棉衣!——這和美國政府面對新冠疫情發聲明:無需戴口罩,無需核酸檢……多麼相似啊!
希特勒低估了蘇聯人民的頑強意志!
玩火者必自焚!想當然者必遭歷史的無情懲罰!
-
5 # 斯蒂芬林奇
看了幾個高贊回答,都是在說日本不會進攻蘇聯的選擇因素,那我就從正面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如果日本選擇與德國合擊蘇聯後果會怎樣呢?
軍事上難求一勝1.無法成功支援希特勒
日本支援德國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出動關東軍北上穿越西伯利亞去圍攻莫斯科。此時1941年日本關東軍號稱有百萬之眾,是當時日軍戰鬥力最強的陸軍部隊。
如果當時日本天皇真的出兵,他們首先面對的就是蘇聯養精蓄銳未曾捲入歐洲戰場的70萬遠征軍,雖然人數上不及日本關東軍,但裝備可遠勝於日本人,蘇聯的坦克對日本人的坦克就像半掛車撞上了小轎車,日軍根本擋不住。況且蘇聯人的單兵作戰素質一點也不比日本人差。
加之斯大林之前做的一切準備,日本人用偷襲戰術很難奏效,蘇聯遠東軍當時就是為日本關東軍量身準備的。
退一步講,即便蘇聯東線防禦壓力大,斯大林抽調兵力支援莫斯科,日本關東軍能夠突破遠東軍防線進入西伯利亞。可是當日軍進入西伯利亞時天氣已經開始冷了,日軍穿過西伯利亞大平原再去攻打莫斯科,這個長途跋涉行軍成本太高了,而且極容易收到蘇聯遠東軍和莫斯科守軍的東西夾擊,如此一來恐怕別說勝利了,或者回去都是問題。
2.中中國人的反擊力量會壯大,偽滿洲國朝不保夕
關東軍一旦分出兵力去打蘇聯,東北的抗日力量就有了發展壯大的契機。一旦中國軍隊實力增強那必將是日本人最不想看到的,所謂的偽滿洲國獨立夢想會變得更加不切實際。
中國腹地的軍隊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在東北地區擴大戰果,收復失地。關東軍佔領區一直是侵華日軍最大的後勤補給和兵員補給站,一旦東北出現危機,所有的侵華日軍都會受到限制,日本國內的消耗會進一步擴大,而中中國人的反擊肯定會更加猛烈徹底,脣亡齒寒,一旦日本人和德中國人贏了蘇聯人,那中國就麻煩了。所以這種時候就到了拼命時刻,日本人的侵略步伐會受到最猛烈的抵抗和反擊,能不能守住在中國的利益將是日本最頭疼的問題。
最壞的結果就是中國戰場輸了,歐洲戰場也輸了,什麼都沒了。
3.日本內部矛盾激化,日本海軍一家獨大,美中國人會更快出手
陸軍如果投入到歐洲戰場,幾經消耗戰鬥力可想而知。日本海軍和陸軍向來不和,陸軍衰敗了,海軍獨大,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會更加肆無忌憚,美中國人出手會更快。
美國二戰剛開始本來就是一個看客,主要目的就是大發戰爭財,東南亞和太平洋區域資源豐富,美中國人早就垂涎三尺了。當然也獲得了不少的好處,但是日本海軍一旦得寸進尺搶了美中國人的,美中國人還會忍嗎?大概率都是不會。
石油禁運是美中國人的必行計劃,美中國人不傻,如果日本人聯手希特勒贏了蘇聯人,日本人反過頭來就會搶太平洋和東南亞,如今還沒贏,日本海軍就如此囂張,那贏了還了得,必須把他的潛艇和航母限制住,給日本人一點顏色悄悄,看看太平洋上誰才是真正的爸爸。
綜上,一旦關東軍支援希特勒,日本人軍事上就會腹背受敵,輸是不可避免的。
-
6 # 一梭煙雨江湖行
結論是日本照樣滅亡,甚至更早滅亡。
第一,張鼓峰戰役、諾門坎戰役已經顯示蘇聯二線兵團都能壓倒日本, 日本這種半工業化軍隊根本不是蘇聯這種工業化軍隊對手。即使日本偷襲蘇聯,也會凍死在西伯利亞的冬天裡。
第二,斯大林當時要求八路軍派出三十萬人北上牽制日本,季米特洛夫也批評延安缺乏國際主義精神,但毛要求蘇聯先把三十萬軍隊的裝備先交給八路軍才能北上,雙方僵持。如果蘇聯受到日本北上進攻,斯大林只要答應延安的條件,在繼續支援國民政府的同時支援20個蘇械師裝備給八路軍與新四軍,八路軍組織30萬人北上進攻華北日軍迫使日軍回援,以彭德懷、劉伯承、徐向前、陳賡等人戰術素養必然能夠大量消滅日偽軍佔領城市並用城市工業資源提高軍隊戰鬥力
第三,日軍北上進攻蘇聯,多出兵則中國戰場壓不住抗日軍隊,少出兵則不能牽制蘇聯,其實作用並不大。更重要的是日本全球第三的海軍沒有用武之地,美國1940年已經開始制裁日本,日本不偷襲美國南下東南亞根本沒辦法支援這場戰爭。日本放棄北上,改為南下,也是日本被美國製裁後無奈之舉。
-
7 # 貓眼觀史
二戰時期主要分兩個戰區,亞洲戰區跟歐洲戰區,亞洲戰區又以中國為主戰場,侵略方是日本,當時日本軍力強盛,碾壓大半個亞洲,可惜後期戰線拉得太長,力量逐漸分散減弱,最重的是惹了美國大佬,最終被美國強力回擊導致慘敗。如果日本當時不惹美國,改而跟德國希特勒聯軍一起去攻打蘇聯,那麼二戰的結局會是怎麼樣的呢?
其實二戰開始的時候,美國堅持自己的獨立宣言不想參與這場戰爭,但是將大批戰備資源出口給日本以此賺取利潤。後來見日本在亞洲肆無忌憚,又出於國際壓力,美國才中斷了給日本提供物資,所以小日本就生氣了,他們正在決勝的最關鍵時期突然沒有了物資,因此在沒有發動偷襲珍珠港之前。
日軍只有兩個選擇,一就是把軍隊開往北方去跟希特勒聯盟共打蘇聯莫斯科,二就是領軍南下攻佔東南亞地區,然而在日本猶豫該選擇哪條路的時候,就傳來德國軍跟蘇聯方簽訂了和平條約,於是德國當時並沒有正式去進攻蘇聯,為此日方見狀就退縮了,自己不敢去單挑蘇聯,最終就放棄了北上入侵蘇聯的計劃,事後希特勒氣得直呼日本是豬。
從二戰的行為來看,日本人非常喜好博弈,他們總想空手套白狼以少博多。比如清末的甲午戰爭,俄日戰爭等均是日本人壓國運的風險戰爭,若是贏了自然換到巨大的回報,若是輸了就損失慘重,好在這些戰爭都賭贏了,為此又進一步使得日本人對博弈更加上癮。
日軍曾在諾門坎打企圖試探北上攻擊蘇聯的戰略,此戰事關重大,若是贏了想必就會激起日本人愛好賭博的心態,孤注一擲的撲向蘇聯然後聯合德軍一起攻擊莫斯科。然而蘇聯總統斯大林看出了其中利害,馬上不惜一切代價的調集主力軍隊去諾門坎抗擊日軍,並且以強有力的進攻將小日本打怕打退縮。小日本在諾門坎一戰被重挫後,逐學乖跟蘇聯簽下了互不攻打協議,於是才把退回的日本兵駐守在東北,成為關東軍,以防止蘇軍搞事情。
然而日本天皇早就有了想跟德國希特勒聯盟的計劃,他們早就想回合了,可惜被蘇聯在中間阻攔,使得亞洲戰場的日本軍未能跟歐洲戰場的德軍會合。為此日本就在1939年,企圖通過諾門坎一戰突進蘇聯領土,已經達成跟德軍聯盟的目的。
之所以後來沒有跟德國聯合攻打蘇聯,原因難以啟齒,主要是因為在之前戰鬥中,日軍可謂是傾巢出動把最精銳的部隊最優越的武器都用上了,而蘇聯方頑強防守,以強烈的炮擊把日本的坦克炸得稀巴爛,事後小日本終於發現自家的坦克在蘇聯面前就跟玩具一樣,不堪一擊,這也最終導致兩年後,希特勒誠懇的邀請日本一起去攻打蘇聯的時候,小日本因為恐懼心理就立馬拒絕了。
1941年6月22號,按照原來計劃德國調集548萬部隊,兵分三路攻擊蘇聯劍指莫斯科,剛開始由於蘇軍掉以輕心沒多少準備,導致前線大潰敗,死傷逃跑數不勝數,為此德軍得意的以為能一舉踏足蘇聯首都。於是希特勒就通電遠在亞洲戰場小日本,約好日本軍從遠東跟西伯利亞進攻,形成東西合擊的攻勢對付蘇聯,然後在莫斯科會合瓜分勝利果實,可惜在緊要關頭,小日本卻改變了攻擊目標,轉而去偷襲美國珍珠港,最終引來美國的慘烈報復,使得他們淪為一個慘敗的結局。
-
8 # 謝金澎
可惜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聯打怕了,也為了防止蘇聯干預中國戰場而與蘇聯簽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
當時日本的國家利益是:
一、征服中國,讓島國日本變成大陸強國;
二、分兵南下,柿子撿軟的捏,侵略東南亞那些小國,獲得橡膠、石油、棉麻資源,補充戰時物資需要;
三、不招惹身邊的硬骨頭蘇聯,專心搞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建立以日本人為中心的亞洲超級大國。
那麼,假設日本真的北上夾擊蘇聯世界戰爭形勢會怎樣?竊以為,不大可能改變戰爭最終結果,反而會提前減輕中方的戰場壓力。
那是因為,雖然日本關東軍在亞洲不可一世,但是實際上他的裝備水平比起歐洲來說,還有代差。這也就是在蒙古諾門坎戰役時日軍精銳被蘇聯打的找不到北的原因,這也是日本不敢冒險北上夾擊蘇聯的原因。
一旦在遠東陷入僵持甚至是失敗,已經吃下的大半個中國戰場局勢就會逆轉。畢竟蘇聯已經實現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產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二,連德國在製造能力上都無法跟他較勁,就更別說比歐洲落後的多的日本了。
如此一來,恐怕蘇聯會更加艱難,而中國會壓力緩解,甚至提前翻盤,反過來支援蘇聯的歐洲戰爭。所以,日本不夾擊蘇聯並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相反的,站在日軍自己的立場來說,還是一個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的英明的決定。
-
9 # 人者仁義也
其實在歷史上日本有過兩種想法,一種是進攻蘇聯,被稱為北進戰略,另外一種就是進攻東南亞地區也就是所謂的南進戰略。這兩種戰略是為了服務於日本的稱霸亞洲和太平洋的最終戰略構想。但是北進戰略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進攻蘇聯的構想在日本和蘇聯的戰爭中破滅,最後無奈之下轉向了南進戰略也就是入侵東南亞,但是日本在東南亞的入侵嚴重損害了美國,英國在東亞的利益,於是英美髮動石油禁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為了打破現狀,於是就出現了賭國運的珍珠港事變,事實證明,在經歷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賭國運之戰後,日本的運氣似乎耗盡,這一次敗的十分徹底。下面我們可以看看日本的北進戰略的失敗。
日本北進戰略的過程和破產北進戰略的形成是廣田弘毅內閣的成立,廣田弘毅的內閣的成立標誌這日本徹底法西斯化。這是因為日本爆發了著名的二·二六事件,1936年2月26日,日本軍隊中的“少壯派”青年軍官進行武裝政變,他們帶著部隊佔領了政府重要機關,並且攻擊高階官僚的府邸,他們殺死內務大臣齋藤實、財政大臣高橋是清,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等人,向陸軍大臣提出“兵諫”,要求成立“軍人政府”,建立軍事獨裁,但是這場兵變很快就被鎮壓。但是兵變之後軍部的話語權迅速增加,而廣田弘毅政府就是在此之後成立,此後在軍部的要求制定了《國防國策大綱》,裡面就提出要傾注所有軍隊使得蘇聯屈服,其實這也是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對於蘇聯的常態,不過這裡面的話標誌著日本意圖北上。
但是蘇聯不是好啃的骨頭,在日本搞出九一八事變之後,蘇聯在遠東的兵力有11個師,戰車有600多輛,飛機五百多架,軍艦十四艘,總兵力有23萬之多,而日本的兵力在東北只有蘇聯的三分之一,飛機只有80架。1938年7月末8月初,蘇聯和日本爆發了張鼓峰事變,這場由日本第十九師團長尾高龜藏在蘇聯軍隊修築工事之後,雙方為了為了爭奪張鼓峰發生戰鬥
日軍參戰總人數近7000人、火炮37門。 蘇軍在8月5日前,在戰鬥行動地域集結了1.5萬餘人、237門火炮、285輛坦克。另有250架飛機支援蘇軍部隊行動。
結果日本失敗,但是蘇聯無意擴大事端,於是雙方最終簽訂停戰協定。隨後日本在1939 年開始試探性的發動了諾門坎戰役,意圖搞清楚蘇聯的作戰實力,這場戰爭一共打了135天,雙方投入兵力20餘萬人,但是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
兩場戰役下來,日本的北進戰略徹底失敗,加上中日戰爭的擴大化,使得日本開始無力北上進而轉化為南進。
-
10 # 使用者98226784963
假如日德攻擊蘇聯而不是美國。蘇聯奮力反擊日本,戰爭幾年內難分勝負,若日本勝,則美國出兵蘇聯,若蘇聯勝,則美攻去日本,所以美國是戰爭贏家
回覆列表
我想你問的問題是假設性的問題。如果1941年日本與德國聯手進攻蘇聯,二戰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我想結局會一樣,可能時間會長一點。三個軸心國依然會戰敗。因為這三個帝國主義國家是反人類的國家,他們所到之處可以說寸草不生。比如日本人在中國實行的三光政策,就可以看出日本軍國主義,是多麼反人類,多麼無道野蠻與殘忍之極,對於這三個軸心國狂熱的國家,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或者同盟國肯定會同心協力打敗這三個國家。如果日本人與德中國人在蘇聯1941年陷入斯大林格勒戰役,最困難的時期在遠東地區西伯利亞對蘇聯進行軍事進攻,會不會讓蘇聯人毀滅了?我想英勇無畏的蘇聯人民,肯定會迎頭痛擊日本關東軍的進攻。再者,蘇聯在遠東地區也部署了最少50萬的軍隊防者日本人,加上軸心國各有各的算盤,各有各的打算,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陷入了僵持階段,戰線越拉越長,已經陷入了中國的泥潭當中。加上日本前幾次對蘇聯的試探進攻都以失敗告終,著名的諾爾坎門事件就是被蘇聯的著名元帥朱可夫打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讓日本的關東軍臉面盡失,經過對蘇聯幾次的試探進攻,強大的蘇聯紅軍,讓日本人感到有所畏懼,是否與德國聯手進攻?蘇聯,我想日本大本營肯定產生了嚴重的內部分歧。但是現實勝於雄辯。強大的蘇聯紅軍可不是好惹的,日本人思考再三,拒絕了德中國人的請求。專心自己搞的大東亞共榮事業。拒絕的德中國人的請求。選擇了進攻東南亞地區,以偷襲美國珍珠港,作為自己在東南亞地區的原料產地,專心致志地搞自己的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