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佛道堂小羅
-
2 # 了我青雲志
有些經典,一不小心就經典了成百上千年,至今讀來津津有味,比如這本《增廣賢文》便影響了中國人幾百年,裡面收錄的很多話我們至今都在用,比如"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為人莫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等至理名言一直未曾過時。其中有一句話叫"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讓人頗感疑惑,為啥這本書如此討厭僧道甚至勸人遠離僧道呢?
本書的成書背景《增廣賢文》大約成書於明朝中後期,清朝同治年間重新修訂,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書一樣,是用於兒童啟蒙的文學作品,具體作者不詳,類似於《詩經》是對民間歌謠的收集一樣,《增廣賢文》則是對民間俗語諺語的收集整理。
明朝時期雖然有嘉靖等皇帝喜愛道教,但是儒家思想依然是主導思想;清朝雖是滿人入關,但入關後全面漢化,儒學也是主流。在這種情況下,用於兒童啟蒙的文學作品自然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增廣賢文》便是儒學思想。
真正的儒學思想是兼收幷蓄的,對於僧道的精華,儒學也願意吸收。隨著封建集權的發展,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難免會有一些閹割儒家思想的行為,只保留一些對自己統治有利的內容,去掉對自己不利的內容。具體表現在《增廣賢文》中,便會表現出一些對於僧道的排斥行為,奉儒家為最高地位,"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被人誤解為討厭僧道也是情理之中。
斷章取義要不得早在中學的時候我們便學過"全面辯證看問題"的哲學思想,可惜的是在實際行動中,人們往往會為了自己的目的故意曲解某些事情或者某句話。"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即是如此,單純地看這句話難免會有歧義,但是如果把這句話放在上下文中、放在整本書中,它的意思自然明瞭。
這句話的全文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增廣賢文》更多的體現了儒家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對於君子的基本要求,而修身養德則是最基本的,這句話也是對君子的基本要求,即要注重平時的行為,要真心地做好事,不能像僧道那樣功利心太重,這樣就是好人了。
在這裡,作者想表達的是君子要"心底無私天地寬",是要一心為公,不能只想著自己,那樣格局太小,成不了氣候,只有"忘我"才能成就"自我"。不能單純像僧道一樣只想著自己修行,"遁入空門",不問世事,這樣顯得過於自私自利,不利於社會的進步。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僧道僧道在中國發展了上千年,自然有其積極的一面,儒道佛本身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僧和道也發揮過積極的作用。
在我看來,作者也並非全盤否定僧道,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已。
僧道的很多思想都是具有大智慧的,比如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規律,違反自然規律被大自然教訓的例子在今天表現尤甚。再比如佛家講"靜能生慧",用現在的科學原理來解釋,就是在顯意識熄滅的狀態下,潛意識活躍,會讓人更加有創造力,所以能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能更好得提高工作效率。儒道佛皆有精華,就看我們怎麼用了。
-
3 # 唐朝小侍女
《增廣賢文 》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明朝萬曆年間。作為封建時代的啟蒙讀物,此書雖然夾雜著道家、釋家的一些思想,但主要還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主流儒家思想。儒家倡匯入世,而和尚、道士則以出世為基。“子不語鬼神亂力”,表明儒家思想對佛道一些思想是排斥的,所以,那時候只有讀書出仕才是世人眼中的正途,而和尚、道士之流終究不過是旁門左道。
佛、道等宗教信仰的興盛,從側面反映出現實社會的苦難。比如經歷宋齊樑陳四代的南朝,不過短短一百七十年時間中,朝代更迭,充滿血腥,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因而對現實失望,轉而尋求未來的解脫,將精神寄託在虛無的來世。統治階級利用宗教手段進行統治,或者作為自己實現長生的私慾,更有甚者,動用公器大規模進行宗教信仰活動,
僧道之數持續上升,而民生更加凋敝。還有明朝嘉靖年間的“青詞宰相”,青詞本來是道士做齋醮法事時奉獻給神的詞章,沒有任何治國安民的實際內容。由於皇帝沉迷於齋醮法事,撰寫青詞就成了禮部官員的日常事務,青詞寫得好與壞,竟成了能否升官的標準,大奸臣嚴嵩,就是靠青詞起家的。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等詩句中就反映出百姓對大興佛、道的深深怨念,而這種怨念不可避免的遷怒到和尚、道士身上,而與其為伍的自然也非善類。
《增廣賢文 》雖與《三字經》《弟子規》等都為啟蒙讀物,但其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沒有冠冕堂皇,沒有義正言辭,也沒有對治國、平天下的嚮往,而是直奔人與自身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宇宙之間,如何更有利於個人的生存指南,正如一個飽經風霜的智慧老人對年輕人發自肺腑的好言相勸。可以說,《增廣賢文》代表在以社會參照價值體系為基準的模式中的生存智慧。“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目的是讓人做善事而不問回報,而問僧求道者多是有所求,所以才有“還願”“打醮”一說,這與當時的社會價值體系不符,是不被提倡的。
-
4 # 大夫覺成
1、接觸僧道極易放棄家庭與功名,與光宗耀祖不符。
古時候,僧道多不務正業,整日雲遊四方,沒有家庭和社會責任感,與僧道結交,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無心家庭與功名,這與社會主要價值觀的科舉制度,還是相違背的,引起主流意識的不滿。
王明陽曾說過:“佛老為天下害,已非一日。”古語有云“地獄門前僧道多”。
2、僧道名聲不好,百姓雖然信奉,但正常人家還是不想子孫後代出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以下幾種原因:
1)皇家多信奉道教,百姓多信奉佛教。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就是和尚,做了皇帝后,又對道教極為推崇。
明朝276年,多位皇帝信奉道教,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躲在後宮專心煉丹,24年不事朝政,可見對道教的痴迷。
但是,與官員及皇家信奉道教不同,百姓大多信奉佛教。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宋朝、明朝都是皇家信奉道教,而百姓信奉佛教。
杜甫曾為此作詩嘆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滅佛事件,主要原因就是寺院和僧侶太多,佔有大量的土地和資源,但又不上稅,還廣受信徒供奉,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財物並不充足,這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發展和稅收情況,造成官方出面對佛家強行打壓。
明朝在民間更是出現了“家家阿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菩薩”的佛教盛況。
這種盛況,也導致道佛兩家僧道眾多,良莠不濟,傳出眾多不良的傳聞。
2)文人墨客大多是儒家人士。
這種現狀直接影響到了儒家的威信與地位,而許多文學作品都是由儒家之人寫的,所以,在眾多文學作品中,道佛眾徒,形象都不太好。
這種文學描寫眾多。
比如:1.《水滸傳》裡有四句話形容佛家出家人: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並且在書中有和尚裴如海與潘巧雲偷情的描寫。
2.《喻世明言》之中,王尼姑故意安排陳太尉家的小姐與阮三在尼姑庵裡偷情,結果導致阮三因縱慾過度而身死。
3.《初刻拍案驚奇》之中,觀音庵趙尼姑不僅自己與小混混卜良經常行苟且之事,還應卜良要求,對巫娘子下藥,幫助卜良騙奸了巫娘子。不僅如此,她還教唆二十多歲的徒弟本空,陪客人賺錢,真是汙穢至極,哪還有一個尼姑的樣子?
4.《紅樓夢》之中,水月庵又稱饅頭庵,主持淨虛尼姑為了自己得到銀子,慫恿王熙鳳拆散長安守備之子與張金哥的婚事,使兩人雙雙慘死,而王熙鳳只是得到了區區三千兩銀子,就結果了兩條人命。不僅如此,淨虛的徒弟智慧兒和秦鍾在饅頭庵裡發生關係,導致秦鍾慘死。
5.《老殘遊記》之中,尼姑庵更是可以在尼姑庵裡直接接客,更是汙穢不堪。
第一種是犯罪之人躲進寺院及道觀。第二種是厭世之人進入寺院及道觀。第三種人是為了生計進入寺院及道觀,第四種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進入寺院及道觀,這種人只佔僧道之人的極少數。
4)百姓信奉是一回事兒,進入寺院及道觀又是一回事兒。
信奉,可以作為精神寄託,可以供奉。但是,進入寺院及道觀,就會絕後,不管暗地裡是怎麼回事兒,明面上是無後了,這與百姓傳統的“無後為大”觀念有些格格不入,正常人家,寧可信奉,但不會出家,如寺院及道觀。所以說,不想子孫後代過多接觸僧道之人,以免受到影響離家而去。
3、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增廣賢文》的收錄作者,是跳不出當時社會大環境的思維的。所以才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之說,這兩句話準確反映出了當時社會上百姓的心理,可以信奉,只管行善,不要管結果如何;但是不能深入接觸,深入接觸,就有離家的可能,對家庭來說,就是失責,就不是家庭意義上的好人了。
4、覺成結語《增廣賢文》中的“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句話,不能單獨去理解,應該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上下行文,綜合來理解。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句話就是放到現今社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要想信奉佛道兩教,要從正規途徑入手,不能隨便與僧道結交。真正的僧道都忙於修行,哪有時間來與世俗之人結交?世俗之中走動的僧道,大多是行騙之人,不可信,真正的出家人是不會到世俗之中隨便走動的。中國宗教界有明文規定,不能隨便出去化緣,就是有法事,也要在寺院及道觀之中的場地進行,不得另行尋找場地。這一規定就是為了杜絕有人冒充僧道詐騙。
-
5 # 李淵回
其實這句話是錯的,是有問題的。
如果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那麼與出家的師父們和道士道長們交往就是壞人?
這個邏輯顯然是不通的。
道長隱士們,隱居山林,參天地之造化,修大羅之金身。入世則撥亂而反正,出世則清心而修行。這種道家的道長們,出世隱修無為而為。
他們難道是壞人?顯然不是啊!和隱修的道長們交朋友,怎麼就不好了?
但是淵回覺得,隨著文化被人們越來越重視。這種不好的現象,會逐漸的減少的。
增廣賢文: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只不過佛道兩家的修行人大部分是講究離欲修行的。
所以,人們往往覺得他們出家修行。是不辦正事,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這兩種是不同的處世生活態度,很難分辨出誰對誰錯。
-
6 # 寫下一縷月光
此句全文應該是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本意是勸人向善的良言,所以不能分開解讀!
《增廣賢文》是明朝編寫的一部兒童啟蒙書籍。它彙集了中國從古到今、大江南北各種格言、諺語。究竟著書的作者是誰,現在仍然是一個謎。
直到在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對該書重新編訂,《增廣賢文》很可能是民間智慧的結晶。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是勸我們多行善,從我們小的時候就一直被告知因果報應的概念。因此我們多多做一些好事,但是不是為了做而做,而是看見了就幫助,遇見了就出一把力,本心如此,不計較個人得失。
行善不但是一個人道德品質高尚的表現,更是為自己和家人子孫積德。所以只管去做好事,不要問做了好事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因為善有善報。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大多數人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生都不從事僧人和道士等職業或者打交道,便是好人。
其實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句話“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家中的雙親就是活菩薩,因此平時根本不需要去靈山拜如來佛祖。
中國有句古話,不過虧心事不怕鬼叫門。所以結合上句可以說,只要我們行得端,做的正,一輩子都不需要去求鬼神。
就算有事情,其實父母才是我們心中的活菩薩!
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我相信這個社會會越來越好!
-
7 # 清月雅禾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這是《增廣賢文》中的一段話,多年來很多人會把前八個字作為自己的處事原則,但很少有人知道後面八個字。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是作者跟和尚、道士有冤仇嗎?其實背後含義很深。以下從個人的理解出發,淺談幾點:
1,儒家立場
《增廣賢文》是明代編的,清代儒生周希陶修訂,內容多取自於一些儒家經典,立場上肯定站儒家的,佛道兩家相當於是對立派,而在歷史上,也出現過爭奪政治主張的局面,主流社會,多尊儒術,以儒家思想治國,排斥僧道兩家,那也是古來有之。
2,僧道思想
有人說這話讓僧道背了黑鍋。其實,在古時候,講究“學而優則仕”,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推崇“十年寒窗,一朝登堂“,上不負天子垂青,下不負黎明百姓,實現功名抱負。而僧道,淡薄名利,消極遁世,在主流社會裡,難免給人一種不務正業之感。不交僧道,實際是說,遠離這種消極思想的影響,要做經世濟民的學問,這才是男兒志。
3,僧道形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僧道的形象並不完美,甚至有很多反面例子。比如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自己不顧蒼生疾苦,錢都捐廟了,結果老百姓餓的啃樹皮,自己也被叛軍圍了。道士也不乏為惡的例子,在中國的很多古典小說裡,對僧道的稱呼都是蔑稱,如此可見一斑。
4,結交僧道動機
這個要結合前面八個字理解,我好好做好自己的本職就行了,前程自不必問,無愧於心就好。為何要去求僧道?一般來講,要麼是心中有愧,要麼是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所求,要去求神拜佛,無外乎就是求心安求寬恕求財源等,這跟儒家君子之風相違背,讀書人的風骨自然在,何用怪力亂神?
總之,原文是因為什麼,讓作者寫出這句話,已不可考。在不同的人那裡,理解也不一樣。但通過這八個字把僧道一棍子打死,肯定是不對的。中華文化自古便是博大精深,而且包容性很強,才有我們今天繁榮燦爛的文化。
具體到一句話,一定要結合具體的情境去理解,用,我們也要用其精髓。比如我們現在用的更多的是前八個字,“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論調呢?
-
8 # 探謎古小說
有個成語聽過嗎,“佛口蛇心”,不交僧道就是讓人不要結交“佛口蛇心”之人。
很多人以為這句話多少有貶低僧道的意思,其實不是。這個問題必須涉及理想和現實兩個層面。
從理想層面看,佛道都是非常高階的宗教信仰,如能入門,再有佛道門中的師父指點交流,那麼對於個人修身養性、明心見性會大有裨益。
古時候,大文豪蘇東坡的好友就是僧人佛印,兩個人一起談詩論文互相切磋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時光,在文學作品中更是將二人的友誼大肆渲染,二人互鬥機鋒的故事很大程度上都屬於充滿禪機的故事,有的作品還講到蘇東坡最後還是被佛印所點化。又比如,《紅樓夢》中一僧一道點化了賈府中最有佛性道根的賈寶玉。真正有修為的僧道會對普通人的提升精神境界有所幫助。
可是從現實層面看,僧道中也不乏“壞分子”,一類是假冒的僧道,一類是佛道門中品行不端者和敗類。其實在今天,還可以再拓寬一些,也包括打著其他宗教旗號的不良分子。
又如,《三國演義》裡的著名的“妖道”張角三兄弟,就是靠發符咒治病網羅了很多信眾,成了說一不二的大法師,藉機發動了黃巾之亂。
有的騙子雖然是世俗身份,但往往會將自己的身世攀附在某個宗教上,編造自己如同神話一樣的經歷,比如年少時曾受過宗教高人傳授法術異術等等。這些假僧道包括打著其他宗教名義的冒牌貨們因為其假身份而自帶光環,一部分百姓對之深信不疑,虔誠供養,把自己的錢財乃至整個身家都奉獻出來。這些騙子不但好吃懶做,白取錢財,更過分的是還作威作福,對尊重崇拜他的人們進行精神控制。
多數騙子即便沒有太大的能量,他們也常常會以“化緣”“結緣”的名義招搖撞騙,以“遊方”的名義“免費旅遊住宿”。騙子游手好閒而不是因為苦修必須靠他人供養,他們往往舌燦如花,很會迎合信眾的心理,人們還真以為他們是口吐蓮花。
說這些不是為了否定宗教,去偽存真,戳穿假貨,反倒更能讓我們認識很多宗教真正的智慧之處。
可畢竟一般人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研究什麼是真正教義,也缺少辨別真偽的能力,所以《增廣賢文》上才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其實同是在《增廣賢文》這本書中還有句話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與其有意結交“僧道”,倒不如從一點一滴生活中的好事善事做起,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真正宗教人士也會對你表示尊重和欽佩。
-
9 # 跛腳貓讀書
【增廣賢文】中為什麼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要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先把這句話的前半句補上:‘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出自【增廣賢文】。這句話從字面解釋為只管做好事,不要計較前途如何,不同和尚道士交朋友,就表明他是個好人。
第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句話是說世上的事難以預料,人要行善,同時不要計較結果。做好事的初衷是為了給別人提供幫助,急人之難是一種高尚的情操。
如果是為了別人回報而做好事,摻雜了自私之心,那做‘好事’就不是好事了,而成了交易,違背了人的天性,而求回報的心如果沒有被滿足,反而會生出怨恨之心。因此做好事不要斤斤計較,不要有功利之心,才能適得其所。
儒學大家孔子有一句勸人行善的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和這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都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魂的結晶和智慧,引領我們一心向善,和諧生存。是我們中華兒女永遠應該牢記的祖訓,應該傳承的美德。
第二,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在明請時期,盛行科舉求取功名,一旦考中那就是山雞變鳳凰,飛黃騰達的不只是一個人‘;’而佛教教化人們淡泊名利,雲遊四方,而且許多僧人道士在出家之前大多是大奸大惡之徒,為了逃避罪責,掩蓋身份才出家。所以宣揚僧道不是‘好人’,不可交往,不結交僧道這樣的壞人,才是一個好人。
-
10 # 妙摘
首先來說說《增廣賢文》是一本書什麼書。《增廣賢文》簡稱《增廣》,大約成書於明萬曆期間,主要收錄一些方式流傳的名言、諺語之類的書,後經明末和清初民間的一些學者不斷修改,增補而形成。
更重要的它是一本宣傳儒家思想的書,是一本儒學啟蒙類的書籍,不少中、小學乃至大學都把它作為學生的誦讀教材。稍微瞭解一點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有儒釋道三個教派,雖說這三教在中國文化中是互補的,但是不免也有互相沖突的情況。
《增廣賢文》作為儒家的啟蒙類讀物,自然對僧人和道人帶有偏見的。更加上明朝有好幾任皇帝都是信佛的,朱元璋更是當過和尚,而且到了嘉靖帝,崇通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反觀儒家思想在明代是不被接受的,儒家崇尚的仁者愛人的思想與朱元璋的治國方針是相悖的。
這就形成了“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句話的歷史背景。
其次,“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原文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句話的解釋有二:其一,儒家學者覺得,結交僧道大部分原因是做了什麼虧心事,所以想求神拜佛,以求安慰,所以“不交僧道”的本意其實是在勸誡大家不要去做什麼壞事。
其二,按照前朝歷史來看,發生了很多道士和僧人誤國的事情,比如秦始皇煉製仙丹、求仙問道、勞民傷財,武則天寵信和尚薛懷義導致奸人當道,另外北宋實際是亡在“道君皇帝”趙佶手裡。。。種種跡象表明,當一個國家的國君開始信奉“僧道”的時候,國運也不久矣,這也是儒家學者提出的警戒。
但不管怎樣,道僧之中也出國很多出類拔萃的人物,中華文明是以儒家為表顯的三家合一的綜合文明,正是這一點使它有別於其他文明,而凸顯出中國文明的包容性。光只是聽取一家之言或多或少都避免不了一葉障目。
回覆列表
《增廣賢文》從表面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
而仁道居個人認為古人之所以會有(不交僧道便是好)這句話可能有以下這樣兩種意思。
一種意思是因為古代資訊不發達,又沒有指紋身份證等身份驗證。所以就造成了一部分不法之徒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遁入空門。再有一個就是有的朝代規定,即使是犯了罪的人只要他肯剃度修行,就算他誠心改過了。因此,造成古代出家的佛教和道教人士中有一部分不善之徒。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因為中國古代除了佛教和道教以外主要的還有儒家。儒家主張傳宗接代,要延續香火。還有一部分人反對佛教和道教。尤其有些觀點與佛教和道教的觀點是相違背的。這句話可能就是反對佛教和道教的人說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