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肖邦老師的課堂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史記》中,世家和列傳的區別。《史記》中記載王侯家世的一種傳記,因為王侯開國,子孫世代承襲,所以稱世家。列傳是記述人臣事蹟,令可傳於後世。那麼就很奇怪了,韓信被封為韓懿侯,為什麼司馬遷把他列入了列傳呢?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韓信我們知道,他最後,被定為謀反,被呂后殺害了。韓信最後晚節不保,有他自身的問題,也有劉邦的問題,韓信不能控制劉邦的問題,但是可以改變他自己,可是他在為人方面有缺陷,讓劉邦懷疑他,故而有了悲慘的下場,司馬遷對他的評價說,韓信不懂謙恭退讓,誇耀他自己的功勞,自侍自己的才能,所以他有這樣的下場也是應該的。而張良,蕭何得以善終,司馬遷對蕭何的評價是蕭何謹守職責,順應歷史潮流,功勳燦爛,位極人臣。對張良的評價是在劉邦遇到危難時,建功效力。可見司馬遷對張良和蕭何的評價都是好評,對韓信的評價是批評中摻雜著惋惜。

    韓信被害後,他的家人被殺和其他的族人全都逃亡了,因此,他的爵位和封地沒有子孫承襲,基於世家的要求是要有子孫承襲爵位的,所以韓信不符合這個條件,因此沒有把他列入世家,也是理所當然。蕭何和張良都有子孫承襲他們的爵位,所以列入世家。

  • 2 # 2許雲輝

    司馬遷在《史記》中,將“漢初三傑”中的張良與蕭何放入世家,而將韓信歸入列傳,原因就在於“世家”二字。

    “世家”一詞出自《孟子.滕文公》,原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如春秋時晉國就有趙氏、智氏等六卿。

    司馬遷寫《史記》時,將《世家》作為五體之一,取“王侯開國,子孫世襲”之意,即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傳,故名《世家》,共三十篇,記載西周至西漢初各主要諸侯國的興衰史。張良與蕭何赫然在列。

    張良為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論功行賞時,他辭讓劉邦令其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的賞賜,請求封與劉邦始遇之地留,故稱留侯。其後淡出政壇,修黃老之學,於公元前189年病逝,“諡為文成侯。”其子張不疑繼承爵位。

    蕭何替劉邦“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漢建,任相國,冊封酇侯。劉邦崩,蕭何繼續輔助漢惠帝,病逝後“諡為文終侯。”其妻甘氏封一品夫人,後襲封為酇侯,為其生三子。

    此二人名列世家,都因有子襲爵。

    而韓信,雖有“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之功,先封齊王,又改封楚王,再因鍾離昧一事貶封淮陰侯,最終被呂后與蕭何設計擒獲,“斬之長樂鍾室。”最慘的是,呂后還令“夷信三族。”換言之,淮陰侯韓信被夷滅三族,自然無子嗣繼承封爵,不可能被司馬遷歸入侯王且能世襲的《世家》,只能被列入司馬遷首創的“列敘人臣事蹟,令可傳於後世”的列傳。

  • 3 # 遠山的火燒雲

    《史記》中司馬遷將張良、蕭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將韓信歸入列傳,這種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恰當的。

    首先,我們知道,史記中的人物傳記,分本紀,世家,列傳,其中本紀是帝王傳記,世家是諸侯傳記,列傳是臣子士民的傳記。本紀中的帝王,主要是皇、帝及皇帝,至於王,主要指大一統的帝王,不包括諸侯王。諸侯王也是諸侯,是帝王所封或默許,只是一個爵位的封號。

    諸侯是世襲制,爵位封地代代相傳,是僅次於帝王的地位,也是古人說的人君,有國者,可以稱孤道寡。史記中的世家,能世代傳襲家國之意也。不止記載諸侯立國者的事蹟,也記載他們的後代繼承者,一直到諸侯國滅。

    漢承秦制,主要還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除了後來幾個宗親的大諸侯王以外,侯爵的封地要比周朝小的多,但畢竟也是諸侯。漢初的張良,蕭何,曹參,周勃等功臣得以封侯,都屬於有國者,並傳國於後世,歷經數代,直至因罪爵奪國滅,因此,放入世家是有根據的。

    而韓信、英布、彭越等人爵至封王,卻先後被廢,降爵,誅殺,奪國,子孫並未享國,所以只能被歸入列傳。此外,司馬遷對韓信的評價,也可以看出韓信並沒有受到史家的例外青眼,在漢朝的主流輿論裡,韓信終究是有謀反之跡,不可能被史家平反。

    史家是最有權力對歷史人物定論的,所謂史筆如刀。春秋筆法,千年褒貶,史家之權也。

    再看兩個相反的例子。比如孔子並非諸侯,但創立儒家學說並後繼有人,傳承不絕,並由高祖劉邦配享太牢之祀,司馬遷認為孔子可比於享國,放入世家,尊之也。至於孔子後來以至聖先師的封號享受著無數帝王們的祭祀,又在實質上為司馬遷的態度做了註腳。孔子的後代們也被歷朝歷代的皇帝封爵賜位,世襲了兩千年,也算是中國傳承最悠久的貴族了,是哪一個開國帝王也沒有做到的。

    另一個例子是陳勝世家。陳勝自封為王,而被眾多起義軍尊奉,雖然兵敗身死,但漢朝建立後被劉邦追封為隱王,得以王爵享祀,所以歸入世家,亦為史家尊之也。

    史書中的這種待遇,是韓信所享受不到的。

  • 4 # 午夜影子

    《史記》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而成。

    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了十二本紀、三十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等。其中,世家主要記錄諸侯國和漢代諸侯的興亡,而列傳則主要敘述人臣。

    劉邦得天下之後,曾說過這樣一番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張良、蕭何、韓信,也由此被後世譽為“漢初三傑”。

    按理來說,他們三個地位是一樣的,司馬遷為什麼偏偏把韓信寫進列傳裡面,張良和蕭何則被記錄在世家當中呢?

    蕭何是劉邦起義的核心成員,在劉邦集團內是元老人物。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韓信想要造反時,蕭何又設計拿下了韓信,解除了劉邦的心腹大患,因此列入世家綽綽有餘。

    張良本是南韓貴族,先輩出過五任南韓相國。鴻門宴上力勸劉邦卑辭言和,儲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劉邦誇讚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之後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獲封留侯。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去世後,諡號文成,是漢朝開國功臣當中為數不多得以善終之人,入世家自然名正言順。

    一、韓信被誣謀反而遭族滅。

    在《史記》中,凡涉謀反致使身死國除、國祚不長的一類諸侯,皆被歸入了《列傳》。漢初的異姓諸侯中,除了韓信之外,還有彭越、英布、韓王信、盧綰等人皆在此列。在漢室的同姓諸侯中,吳王劉濞也因起兵對抗朝廷,而被歸入了《列傳》。

    二、韓信在朝堂的地位並不高。

    總結:自古君王多無情,劉邦肯定不能容忍韓信這樣功高震主的臣子,韓信雖然在軍事方面有過人之處,卻毫無政治頭腦,最後只能落得一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 5 # V思維視覺

    其實是要說一下《史記》作為一部紀傳體例的記錄制度。總的來說,《史記》分為本紀(十二個,主要用來記述帝王生平和政績)、世家(有三十篇,主要記載的是重要諸侯國和一些漢代的諸侯、權貴興亡史)、列傳(有七十篇,記述一些重要的人物事蹟,還有最後一篇自序)、表(十篇,記述歷史上一些大事)、書(記述一些典章制度、天文曆法方面的事情)。除了十二本紀之外,對於何人入選世家,何人入選列傳,作為一部非官修史書,《史記》中多了幾分個人感情色彩,多了一份司馬遷本人對人物的喜怒哀樂。

    《史記》中,除了書這個體例是記載制度方面的內容,其他的基本都是圍繞人物為中心去展開,至於什麼人該新增到什麼體例,司馬遷大體上是按照上面這個標準去執行的。但是凡事總有例外,而這個例外,一來是因為政治影響,逼得司馬遷不得作出特殊調整,二來則是因為司馬遷個人的對人物褒貶喜惡。首先來看蕭何張良所在的世家,能夠入世家人無非是兩種,一是自己本身就是諸侯王,一個是這個諸侯王有後代。而列傳的標準則很簡單,只要這個人曾經做過偉大的事情,比較出名,就會加入。

    本著這個標準,我們再來看蕭何張良。這兩個人都是對西漢建立創史記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大功臣。張良祖上是南韓的貴族後裔,身份顯赫,之後因功勞被封為侯王,而蕭何因為西漢開國的首功也被封為候。這兩個開國功臣被列入世家之列,合情合理。但是對比之後就會發現,韓信曾經也是作為候王的,而且論功勞,他比張良蕭何對於西漢的建立,功勞更大,作用更重要。那為何司馬遷要將韓信列入列傳一類?其實很好理解。

    一來,韓信本人是作為一個罪人的形象在漢朝歷史上存在的。韓信最後被蕭何和呂雉合計殺死,給出的罪名是謀反之罪。封建社會,謀反之罪有多嚴重,不再多說。且不論韓信是否真的謀反了,單就整個漢朝歷史上,韓信這頂謀反罪名的帽子是脫不掉了。司馬遷是西漢的司馬遷,韓信謀反是鐵案,司馬遷不得不尊重這一“事實”。二來,司馬遷本就是傳統的讀書人,對於忠義之事,極為看重,韓信謀反之事司馬遷內心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有很明顯的個人情感色彩在裡面。

  • 6 # 拍案再驚奇

    《史記》中人物傳記分為三大等級,即本紀,世家與列傳,其中,本紀為記載帝王一類人物的事蹟,世家為記載諸侯一類人物的事蹟,列傳則為記載重要人臣等一類人物的事蹟,韓信,張良和蕭何被劉邦列為漢初三傑,可見這三人在劉邦的心中是不分伯仲的。而在此漢初三傑之中蕭何張良皆被司馬遷列入是列入了世家,為何唯獨韓信被歸入了列傳之中?

    韓信雖然立的功勞比較大,但是他身上是有汙點的,畢竟最終的他是被皇家滅了族的,就憑著韓信最後謀反這一點,他就與列入世家擦肩而過了。

    蕭何和張良也是各有功勞,他們比韓信的幸運之外,就是他們不是將軍,對劉邦造不成威脅。

    所以他們也很幸運的躲過了一劫,因為功勞大而被司馬遷列入到了世家,這是他們兩人應得的。

    總的來說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韓信因為最終結局的緣故,所以並沒有被列入“世家”中,並且作為漢朝的史官,司馬遷可以將韓信這個謀反之臣放入到“列傳“中,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 7 # 鍾愛閱讀

    《史記》又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用司馬遷的話來說,這本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二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

    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

    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

    表:大事年表

    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弄明白了《史記》的體例,我們便知道,韓信和張良以及蕭何作為漢初三傑,在劉邦平定天下分封功臣之時,被封為楚王。後又受人誣陷,貶為淮陰侯。

    按道理來講,作為諸侯的韓信,本應該列入世家。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終究因為功高震主受到劉邦的猜忌,並且得罪了呂后。

    呂后為了除掉後患,與蕭何合謀,將韓信誘殺於長樂宮中,甚至還背上了一個反賊的名號。

    一代名將,就此含恨而終。

    正如司馬遷所言: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也就是說,他最終被移出世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反叛朝廷,結果落得一個身死名除的下場。

  • 8 # 老實人侃歷史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全書共有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等一百三十篇內容。

    其中本紀是記載歷代帝王的豐功偉業。世家是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的興亡史。列傳是記載3000餘年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史。表是記載3000餘年所發生的重大事情。書是記載西漢時的各種典章制度,包括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等。

    那麼在簡單的瞭解了《史記》的內容後,我們再來看看“為何蕭何、張良能入世家,而韓信卻不可”。

    首先我們都知道蕭何、張良、韓信同為“漢初三傑”,劉邦立國後,蕭何、張良被封為列侯、韓信初為王,後降為侯,所以按理說曾經為王的韓信,理應比蕭何、張良有資格入專門記載諸侯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史的“世家”一卷中。哪怕之後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他也還是有資格入“世家”的,為何最後他卻沒有資格呢?

    當然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還要回答下為何蕭何、張良能入世家?其實原因很簡單,正如剛才所說“世家”是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的興亡史的傳記,而蕭何、張良就是漢初的開國列侯,西漢得以開國他們居功至偉,所以無論如何《史記》中的“世家”他們肯定有一席之地。

    而韓信之所以沒能入世家,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韓信的結局是因“謀反”被夷滅三族的,而他的爵位也是被剝奪了,這等結局司馬遷自然是不能,也不敢讓他進入“世家”的。

    其實若不是韓信的功勞太大,對於當時的影響實在太深,再加上司馬遷又是一個還算是勇敢的史官,恐怕韓信連列傳都進不了,很有可能都會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只能說,韓信不入“世家”的原因很殘酷。他的功高震主,讓劉邦、呂雉起了忌諱,再加上曾經摯友蕭何的背叛,最終讓韓信走向了末路,死後的他不但爵位被剝奪,功績被徹底抹殺,甚至連家族都被夷滅三族,這等遭遇豈能是悲慘二字能了結的呢。

  • 9 # 舞陽侯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他應該可以看到張良和蕭何後人的傳承情況!我對史記世家和列傳的區分是這樣理解的,有遺澤傳於後人的世家!英雄一世,無遺澤傳於後人的列傳!

  • 10 # 不再胡喝

    因韓信在劉邦時期就被處死,他上無可以炫耀的家族,下沒有世襲後代,所以無法列入世家,只能作為單獨的人物寫他的生平事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太胖或太瘦都會影響懷孕,是真的嗎?有哪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