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林泉清舍

    水井一般都要是打在地下水水脈上(比如暗河流經處等),周圍地下水豐富,在抽完後不久,周圍的地下水在水壓的作用下會又凝聚流出來。

    地殼表層的土壤、巖石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空隙,這些空隙是地下水儲存的場所,就像海綿吸水一樣。由於岩土對水進行了過濾,使地下水更為潔淨,而且地下水在岩土中流動。

    表面上看起來,井水取用後,周圍又不斷有地下水補充進來,井水似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事實並非如此,持續不斷開採地下水.會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並導致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等嚴重後果。

    因此地下水不能無限制開發。因此我們要節約用水,保護地球水資源。

    地殼表層的土壤、巖石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空隙,這些空隙是地下水儲存的場所,就像海綿吸水一樣。

    由於岩土對水進行了過濾,使地下水更為潔淨,而且地下水在岩土中流動,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礦物質。因此,井水往往是理想的飲用水。地下水對於維持水資源的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雨季的降水,被吸收到地下儲存起來,等到了旱季,再補充到河流湖泊中。

  • 2 # 趙旻銘

    “井”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汲水文化源泉。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原始社會早期人們想要飲水,會直飲江河、湖泊、溪流中的水。當“井”出現之後,人們在飲水問題上,開始從被動向主動轉變。可以說“井”既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飲水史上的重大變革。

    各種史籍中關於“井”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但根據考古學家推斷,以及大量文物逐步證實,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時期,河姆渡人就已經掌握了打井技術。筆者認為“井”的誕生,是人類再一次探索自然的成功體現。

    有關“井”的成語高達幾百條,坐井觀天、井底之蛙、落井下石,背井離鄉、市井無賴、井井有條,仿佛都在訴說著與“井”有關的故事。唐代學者曾對古井做出了精闢論斷:“古者穿地汲水,謂水為井”,這句話說出了打井方法,以及“井”的主要作用。

    事實上自水井出現之後,關於“井”的傳說就比比皆是。從西漢至清朝2000多年的時間裡,曾出現過不可計數的水井,但卻只有“五大名井”流傳於世:文君、昭君、薛濤、珍妃、灌嬰,五口與歷史人物有關的“井”,總會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在“五大名井”中昭君井、薛濤井,都是以唐朝時期知名女性命名。這說明唐代井文化發展十分繁榮,而且據史料記載,打井技術在唐代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筆者認為起源於河姆渡的打井技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主要是因為“井”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

    一、古代水井歷史起源

    1.起源於河姆渡的水井

    關於“井”的歷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河姆渡時期。筆者認為“井”作為新石器時代的標誌物,自出現伊始,就在向世人證實,只要敢於和大自然進行抗爭,就可以讓人類智慧更上一層樓。水井誕生之後不僅方便了生活,而且也改變了古人的飲水方式。

    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水井,位於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內。經過考古專家勘查發現,這口水井出現的時間距今約5700年。這口水井外圍近似於一個圓形,但內側卻是規則的方形豎井。河姆渡人為了防止井壁坍塌,還在井坑中打入四排木樁,形成了個方形樁木牆。

    排樁內頂還修建了一個方形木框,外形看起來類似象形文字“井”,筆者認為,這可能也是“井”最早的雛形。這口方形木結構水井,深度大約為1.35米,邊長差不多有2米左右。從井口向下望去就是一個“井”字,由此可見“井”字的起源,應該是水井方框支架的形狀。

    2.“井”的多種來源說法

    相信對古代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一定會知道從西周開始一直到宋代,“市井”都是其城市規劃的基本形制,人口集聚的地方可稱為“市井”。當然關於“井”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西周時期施行的井田制。

    雖然這兩種說法仿佛與水都沒有關系,但因其都擁有“井”字,所以作為的“井”的起源,其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當然,關於水井起源於井田制,還有一種比較確切的說法。據說奴隸主為了管理奴隸,會將一里見方的土地劃為九個區。

    如果按照兩橫兩豎的劃分來看,實際上就組成了一個“井”字。每一個片區大約有一百畝地,奴隸制將其分給八戶人家耕種。而中間一塊空地則被當做公田,簡而言之就是由其他八個片區的奴隸,一起來耕種的公共土地。

    一般情況下公田中央,都會挖掘一口水井供八家灌溉農田。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可以發現這口由人畜共飲的水井,其實就是大家熟知的“井”。這口井其實不僅與水息息相關,而且還關係到農田灌溉,以及人、畜的生活用水。

    據《穀梁傳》記載:“古者公田為居。井灶蔥韭盡取焉”。這句古文所表達的含義,其實也是在強調水井的出處。《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此古井田之制,因象井而命之也”。這說明水井在當時社會,外形酷似“井”字。

    3.伯益作井,澤披後世

    《說文解字》卷五井部記載:“丼,八家一井,象構韓形。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屬皆從井”。文字所說的“伯益”是堯的大臣,而“八家一井”可以解釋為,八戶人家共用一口井,這種說法其實與井田制如出一轍。

    筆者認為從“伯益初作井”,可以看出“井”誕生於遠古時期。雖然這種說法,並沒有確切史料記載,但也可以證實,水井是古代社會每家每戶都必須具備的日常用品。由於井水是從地面向下開鑿而成,所以這種地下水更加清澈、清涼。

    由此可以推斷,水井應該早於河姆渡時期就已經存在。這種原始態的水井誕生歷史,其實要遠早於大家已知的歷史時期。筆者認為水井雖然在現代消費比較普通,但是在各方面都比較落後的古代社會,能夠發明一種汲水工具,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水井尚未出現之前,用水極為不便,無論是飲用、做飯還是洗衣服,都需要直接使用江河湖泊水。由於這種水長期裸露於地面,這也很容易受到外界汙染,很多人因為長期飲用這種水,而導致拉肚子或其他疾病。

    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水井不僅是一種極為精妙的發明,同時也是人們邁向文明社會的標誌。雖然當時社會根本做不到,每家每戶都可以開鑿水井。但是類似於井田制類似於井田制的公用水井,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十分普遍。

    時至今日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水井依然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工具。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水井技術,或者說水井汲水作用的重要性。一個能夠歷經幾千年歷史風霜,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的物品,其實也是歷史變遷的一個真實寫照。

    二、唐代詩歌中的“井”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高峰,由於社會環境比較寬鬆,生產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昇,尤其是人口數量逐漸擴增的前提下,當時的裡坊、市井可謂人滿為患。為了解決城市人口的用水問題,相關部門在人群聚居地,開鑿了很多口用以生活的水井。

    唐代詩人李嶠以《井》為詩名,描繪了唐代的“仙井”。雖然全文並未見一個井字,但卻以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讓世人對“唐井”有了一定了解:

    “玉甽談仙客,銅臺賞魏君。蜀都宵映火,杞國旦生雲。向日蓮花淨,含風李樹薰。已開千里國,還聚五星文”。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曾作《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廢井曾未竭。石甃冷蒼苔,寒泉湛孤月。秋來桐暫落,春至桃還發。路遠人罕窺,誰能見清徹”。

    桓溫雖然已經千古,但他挖的這口井卻依然清泉長湧。

    唐代冷門詩人蘇味道,也曾以《詠井》為題賦詩:

    “玲瓏映玉檻,澄澈瀉銀床。流聲集孔雀,帶影出羵羊。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錦芳。帝力終何有,機心庶此忘”。

    這首詩以一個“詠”字為題,生動的描繪了一口古井的魅力。

    筆者認為“井”雖然沒有生命,但是在唐代詩人的筆下卻魅力叢生。或許每一口唐代的古井都未曾言語,但卻被唐朝詩人以妙筆生花的姿態,描繪成了一個個富有生命的事物。正如蘇味道所言“玲瓏映玉檻,澄澈瀉銀床”。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作《長信秋詞五首》: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金井”邊上的梧桐秋葉漸黃,珠簾不卷可知夜裡飛霜。熏籠玉枕有如容顏憔悴,靜臥愁聽南宮漏聲悠長。

    三、古人如何開鑿水井

    1.普通百姓挖井,方便日常用水

    或許在很多人的思想中,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社會,人們沒有任何現代打井工具,他們是如何打井取水的呢?事實上當人類開始探索大自然時,有很多雖然原始但有效的方法,就會像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

    河姆渡時期人們在開鑿水井時,主要的方法就是用工具挖掘,直到有地下水冒出為止。當然這段時間發展打井技術也逐漸提昇,用轆轤架在井口然後用鐵器下挖。挖到一定深度之後要注意用木頭加固,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塌方。

    在挖井的過程中,一邊用轆轤把下面的泥土,用竹筐取上來,等挖井到了水層之後就要加固井壁,然後在井口處設置圍欄,這樣一口水井就大功告成了。筆者認為,這種挖井的方式並不複雜,人們可以很輕鬆地掌握基本要領。

    事實上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在挖掘水井的時候,方法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只不過現代社會的挖掘工具比較先進,雖然相對而言抓緊的速度也會有所提昇。當然在一些相對貧困的農村地區,依然採用這種方法打井。

    2.古代軍隊挖井,防患於未然

    周朝時期由於已經掌握了挖掘技術,所以軍隊內專門設立了一個,負責挖井的官職“擎壺氏”。每當軍隊開拔到一個地方,“擎壺氏”就會負責挖井,而且是每一個駐地都有一口水井。這樣就可以有效確井水定安全,水井開鑿完成之後“擎壺氏”,就會在井上懸掛一個水壺。

    而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則認為,軍隊駐地水井一定要安裝井蓋。而且還要派專人時刻把手,這樣才能防止敵人往井裡投毒。相傳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就曾在注定挖掘水井供士兵飲用。這樣做不僅有效預防了投毒事件,而且也保證了軍隊用水安全。

    筆者認為古人是水井的挖掘和保護意識,在歷朝歷代的發展中逐漸加深。他們意識到水井的重要性知識,實際上也是水井技術發展的高潮。當水井誕生之後人類用水歷史翻開了新篇章,這也是人類戰勝大自然的一次勝利。

    結 語

    從距今6000年的河姆渡時期,一直到現代社會雖歷經了千年巨變,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對水井的情感,時至今日依然沒有絲毫減弱。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水井早已融入了每個人的生命中,可以說如果居家沒有水井,那麼就會給人一種緊迫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樂虎和東鵬哪個出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