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用戶8995113857020

    1m68要穿馬丁靴的話,可以穿一條瘦腿褲。因為你的個子對於你女生來說,已經不矮了。這樣會把腿型兒顯出來。會顯得你的腿休長。你也可以穿小蘿蔔褲。這些褲子配馬丁靴都不醜。而且還會顯得修長的體型。今年特別流行馬丁靴配這樣的褲子來穿。

  • 2 # 、

    馬丁靴給人酷酷的感覺,你個子高穿馬丁靴可以有幾種穿搭。

    第一一般配緊身牛仔褲,褲腿塞在鞋子裡,上身可以配上棒球衫,冬天可以配短款羽絨服。

    第二種可以穿打底褲,酒紅色短褲,上面再配一個短款的白色或者黑色的衣服,會感覺很有範兒

  • 3 # 用戶7049076761542

    1、馬丁的褲子

    2、而棕色和酒紅色的馬丁靴,有著年輕學生妹的樣子,搭配黑色七分褲脩飾你的腿部曲線,身材瞬間顯瘦。上衣搭配黑色長款大衣或羽絨服,採用上寬下窄的瘦瘦穿搭法則,美觀。

    3、牛仔褲馬丁靴

    4、牛仔褲一年四季都可以穿。他們帥氣又時尚。流蘇牛仔褲搭配黑色馬丁靴,瞬間時尚又時髦。一整套牛仔褲的樣子,這就是冬天怎麼帥。拼接牛仔褲搭配馬丁靴感覺更酷帥一點~

    5、馬丁靴和鉛筆褲

    6、如果天氣冷,就要做出漂亮的造型。然後,選擇一條帶孔的鉛筆褲和黑色馬丁靴,再搭配同色系的單品,打造出獨特的造型。即使穿臃腫的皮草,也不會顯得臃腫,反而會顯得高挑時髦。馬丁靴搭配休閒鉛筆褲顯腰身,身材顯瘦。

  • 4 # 福垊

    從1959年6月25日,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將成為歷史!因為從這一天開始,國家規定度量衡的衡由十六進制改成了十進制!這次改革,為了和世界接軌,計算方便,保留公制,同時一斤由十六兩改成了十兩。戥子秤似乎也要成為古董一樣的存在了。

    可您知道嗎?從春秋到1959年期間兩千多年,一斤都是十六兩哦!這是誰規定的?古人為什麼這麼規定?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也許您下意識地認為,一定是一統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因為我們都知道,秦始皇不僅橫掃六合,還書同文、車同軌、言同聲、幣同樣,以及統一度量衡。祖龍的確統一了度量衡,但十六進制卻不是他規定的。我剛才在前面說了,早在秦穆公之前——春秋,都有一斤十六兩的規定了。

    這個有孔子的八世孫孔鮒的《孔叢子》為證:

    “二十四銖為兩,兩有半曰捷,倍捷曰舉,倍舉曰鋝,鋝謂之鍰,二鍰四兩謂之觔,觔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秤二謂之鈞,鈞四謂之石,石四謂之鼓。”——《孔叢子》

    一兩的一半是捷,一捷的二倍是一舉,也就說一兩等於一舉,兩舉(二兩)是就一鋝,一鋝是鍰,兩鍰四兩是一觔。兩鍰就是四兩,四兩四兩為十六兩,十六兩是一觔。觔是斤的異體字,也就是斤。

    《淮南子》

    關於這點,還是劉邦的孫子劉安在《淮南子》中說得一清二白。

    12粟為1分,12分為1銖,12銖為半兩,24銖為1兩,16兩為1斤,30斤為1鈞,4鈞為1石。

    我們知道計算機用得最多的進制是二進制和十六進制。二進制源自陰陽八卦,是伏羲、文王的功勞。由此可見十六進制源自春秋以來的衡(重量計量),是發明的,規定的我們還真不清楚。有一點我們可以推出,東周的時候,一斤十六兩是一個共識,但隨著諸侯國自治性增強,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的發展,共識慢慢變成了根據實際需要的調整。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根據實際需要,再次將周朝的十六兩為斤形成制度。其規定與《淮南子》所說的銖兩斤鈞石進制完全一樣,這裡涉及到了四進制、十六進制、廿四進制、卅進制。關於這些進制,有的是說法是李斯的提議,有的是說法是李斯數著秦始皇的“天下太平”筆畫決定的。不知道,您想過沒有,秦朝的篆字是李斯、趙高對金文改造的結果,篆字怎麼數筆畫呢?難度是不是有點大,也有點不准呢!

    李斯

    實際上秦始皇將昔日十六兩為一斤的規定,再次確認並推廣,考慮的應該是歷史繼承性,而不是兩漢知識分子所認識的天上星宿什麼的。這種說法流傳最廣,東周的天子之所以規定十六兩一斤,是因為天上星宿加福祿壽的原因。

    古代尤其是先秦的人類比較愚昧,他們在夜空中經常見到北斗星、南斗星還有和我們息息相關的福祿壽(星)。

    北斗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南斗六星:天府(令星)、天梁、(銀星)天機(善星)、天同(福 星)、天相(印星)、七殺(將星)

    迷信的他們,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他們有一種“人在做,神在看”,這就讓他們做買賣時,不敢缺斤少兩,以次充好之類的。在《漢書》中,探源來看,中國古代創造出了最大的進制——一千二百進制。還有一種說法是,十六兩為斤主要考慮的是一年四季乘以四面八方,這個很全的時空不就是宇宙嗎?

    (兩)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十六兩成斤者,四時乘四方之象也。——《漢書》

    還有一種說法是三十斤其實就是三十天士兵需要口糧,這樣計算簡單,使用也方便。

    戥子秤

    別看中國歷來都十六兩為斤,但你不要認為古代的斤和今天的斤一樣。戰國到秦漢所定義的16兩(一斤)不過折合現在的半斤,只有250克,即使到了清朝16兩(一斤)才有590克,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800克,這一點尤其要注意。大概在1912年到1956年,一斤才有16兩,也就是800克吧。在宋朝發明戥(deng)子秤,這是最早的16進制的秤。最後,我想說的是,直到今天依然還有戥子秤,並且完全使用在社會生活之中。當然這些戥子秤有的是十進制,有的依然是十六進制,比較典型的是就是買中藥,為了確保精確依然還是採用的十六進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時代少年團三公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