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二月二十九日杜鬆的軍隊從瀋陽出發,三月初一到達薩爾滸地。杜鬆達薩爾滸戰場後,將進攻的重點放在了界凡城。界凡城位於界凡山上,界凡山是八旗軍在1593年擊敗葉赫等九部聯軍的主戰場,地理位置很重要,是進攻赫圖阿拉的必經之地。努爾哈赤在這年的二月二十五日就派了很多民夫加固界凡城。當界凡城出現在杜鬆眼前時,他看到的只有一群忙碌的民夫,周圍似乎沒有八旗軍的身影。杜鬆覺得機不可失準備一舉攻佔這個戰略要地,此時他的兵力是兩萬七千多人,龔念遂率領的車營2000人由於攜帶的是重型火器行動遲緩已經被他甩到了身後。杜松下令進攻後一馬當先率領著部隊衝過了蘇子河,蘇子河似乎非常淺,只能淹到馬匹的肚子。明軍人人當先,似乎全軍踏上河對岸就可以獲勝。當一萬兩千多明軍過河後,蘇子河河水卻突然暴漲,暴漲的河水淹死了上千名明軍,更讓很多人的火器無法使用。原來在界凡城附近的山林中還有400名八旗騎兵在觀察明軍的動向,一看明軍過河,就將情況上報,八旗軍則打開了攔河大壩。洶湧的河水將明軍一分為二,雖然事情不順利,但杜鬆的熱情還是很高,他率領渡過河的上萬明軍繼續攻打界凡城 。八旗軍已經發現了杜鬆的意圖,努爾哈赤派自己的兒子代善和皇太極率領兩旗兵力牽制杜鬆守衛界凡城。代善和皇太極派了一千人上山,據高臨下衝擊明軍,二旗人馬也從背後襲擊明軍,不讓他分兵支援薩爾滸明營。八旗軍集中了六個旗的兵力在努爾哈赤的率領下圍攻河對岸的薩爾滸明軍,明軍的火器和八旗軍的弓箭的較量展開了野戰中的激烈交鋒。戰鬥一開始明軍用火器守住了陣地。八旗軍的衝鋒十分勇猛,他們逼近明軍釋放弓箭。當時的弓箭在射速上擁有對火槍的優勢,火槍的優勢則是穿透性強、射程遠、培訓時間短,火槍對弓箭還不具備絕對優勢。戰鬥進行太陽快要落山時,大風突起,沙土飛揚,對面不見人。八旗軍藏在茂密的樹林中,明軍發射的槍炮子彈,大多打到樹林上,根本沒對八旗軍造成多大的殺傷,槍炮發射時的火光反而暴露了射手的位置。八旗軍用的是弓箭卻沒有類似的問題,所以明軍是以明擊暗,八旗軍是以暗擊明,遠距離對射的結果是明軍大敗。杜鬆只好邊打邊撤,試圖和馬林合兵一處。這時戰鬥已經進行到了夜晚,為了逃命也杜松下達了全軍點起火把的命令。點起火把固然讓明軍看清了腳下的道路,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讓明軍成了八旗軍弓箭的靶子。

    杜鬆覆滅後,八旗軍馬不停蹄地攻打馬林統帥的明軍。馬林的父親馬芳是昔日明軍中的第一猛將,馬林卻沒有父親的武功和勇氣,尚間崖作戰不利時馬林搶先逃跑。這一路明軍也被八旗軍消滅,接下來努爾哈赤將目標對準了劉鋌。

    努爾哈赤率領4000人坐鎮赫圖阿拉,防止李如柏偷襲,把擊敗萬曆年間第一猛將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第二個兒子代善。代善用間諜將劉鋌吸引到了自己的伏擊圈,萬箭齊發之下明軍第一猛將也只能戰死沙場。

    三路明軍戰敗後李如柏非常“聰明”的選擇了不戰而逃,薩爾滸之戰以四路明軍的戰敗告終。這場大戰明軍的損失巨大,出戰的八萬多明軍陣亡四萬多人,八旗軍開始了大擴張。努爾哈赤在戰爭剛剛結束的四月份就放棄了赫圖阿拉,將都城遷到了吉林崖山的界凡城,準備大舉擴張。薩爾滸之戰三個月後,八旗軍攻佔了開原,在薩爾滸之戰中逃走的馬林陣亡。

  • 2 # 微百科noland

    明軍在瀋陽集結,楊鎬作為總指揮,決定兵分四路,左翼中路由杜鬆,王宣,趙夢麟率三萬人從瀋陽出撫順關,左翼北路由馬林,麻巖同葉赫女真一萬五千人從開原出三岔口,右翼中路由李如柏,賀世賢率兩萬五千人出鴉雀關,右翼南路由劉廷同北韓兵出佟佳江。

    四路大軍從不同的方向向赫圖阿拉殺來,楊鎬在瀋陽坐等捷報。這邊努爾哈赤冷靜的分析了四路大軍,得出的結論是,其他三路不足為懼,只有杜鬆是主力,只要幹掉杜鬆,問題迎刃而解。隨即號令全軍,除部分守城部隊之外,其餘全部撲向杜鬆。

    杜鬆三萬人馬離開瀋陽,直奔赫圖阿拉,杜鬆是一員勇將,打過不少勝仗。由於杜鬆一路離赫圖阿拉最近,他一心想奪頭功,催促軍隊加速前進,過了撫順抵達渾河西岸,在得知渾河水最深處不過馬腹部,當即下令渡河,當時是東北的三月份,天氣很冷,可他不顧一切,當表率脫衣渡河,眾將大受鼓舞,紛紛渡河。

    杜鬆沒有料到這是努爾哈赤的計謀,渾河水在上游被努爾哈赤截斷,發現杜鬆軍隊已過一半,便倔開河堤,淹死數千士兵。杜鬆指揮過河的明軍佔據薩爾滸山,在山上紮營。

    後金大軍蜂蛹而至,分兩路進攻,一路進攻吉林崖的明軍,另一路進攻薩爾滸山。努爾哈赤趕到後調整計劃,抽出攻擊吉林崖的八旗兵加強對薩爾滸山的進攻。明軍主帥杜鬆揮舞長槍,浴血奮戰,屢次突圍不成,被後金亂劍射死,杜鬆一路全軍覆沒。

    在消滅杜鬆一路後,其他的幾路軍如努爾哈赤所料,很快瓦解,努爾哈赤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從而大獲全勝。不僅保住了後金政權,而且迅速發展。這次大戰對於明朝和後金都具有重要意義,明朝從此更加懼怕後金,後金從此以後在對陣明軍作戰更加有底氣了!

  • 3 # 使用者62034513991

    薩爾滸的詳細過程,殷鑑不遠。大家上百度百科能查到比較詳細的資料,也沒什麼好說的……

    但是有一點,我一直在強調,戰爭包括歷史並不是僅僅看一個黑白,還要看一個明白……明白是什麼?

    現在有很多人一說什麼就是什麼建奴,什麼日本鬼子的。對日本人我們大多數還承認人家當時的文明,技術,國力比我們強。但是對當時的明末清初,我想至少在網上,大多的中國人都普遍認為清或者後金就是一個落後野蠻的民族,滿洲能入關完全就是走了狗屎運。有這樣想法的不勝列舉……

    但讓我們把目光轉回到這場戰役。看一看這樣的觀點的合理性。

    李陵與他的五千燕趙善射之士,是我心裡所崇敬的漢民族黃金時代的代表。五千步兵遇到匈奴單于8萬主力部隊,轉戰月餘,八萬騎兵竟不能近身,竟不能勝,只能在李陵軍後十里尾隨,若不是最後李陵軍箭盡毫無疑問匈奴沒有可能取勝……若是那個時代的漢人,那樣的勇氣那樣的朝氣那樣的血性那樣的作戰技能,我想即使有十個努爾哈赤,他也沒有勇氣反抗明的榮光……

    那讓我們把目光轉回到400年前的那場戰爭,明兵分四路,明軍8.7萬,葉赫騎兵1萬,北韓軍1.3萬。後金努爾哈赤舉國之兵6萬,當時後金立國不久,女真尚未完全統一(葉赫),蒙古虎視眈眈(科爾沁,察哈爾……),除去牽制其他軍隊的偏師和看家的,滿打滿算能上戰場直接參加殲滅戰的最多五萬。

    明軍11萬,除去後來投降的北韓軍1.3萬,葉赫逃跑的1萬,還剩八萬七,最初分兵四路,平均一路3萬多到2萬來軍隊。

    戰爭的結果是後金以抗正面加上些許甚至有一點幼稚的誘敵之計五天殺傷明軍5萬人。這是什麼概念?一共四路,除去一路無任何損傷跑回去的,另外三路明軍幾乎什麼都沒剩,這是消滅,不是俘虜。

    有人說因為後金有優勢兵力。還記得唐玄宗時在中亞與大食的一場會戰嗎?大食兵力也倍於唐,雙方交戰數天,唐軍硬是沒有潰退,甚至陣型不亂互有攻守,要不是陣後藩國軍隊反水即使輸也不會那麼慘那麼快。而且即使是這樣,大食也是慘勝,在勝利之後沒有了進入西域的能力。唐在安史之亂後也沒有了進軍中亞的能力,最後導致了雙方以那一戰確定了彼此的勢力範圍。可見,唐軍在那一戰臨死也狠狠咬了大食人一口。

    前面已經說了,明軍人數最多的一路有三萬餘,最少的一路也接近兩萬,被消滅的即使是五萬頭豬,讓後金人抓5天都未必抓完,要是按照唐軍的標準,五天時間你讓後金吃下其中3萬人的一路軍都不可能,要是那樣的話……其他幾路合圍,晚上就能在赫圖阿拉打麻將了,還能讓人家打的找不著北???

    更諷刺的是明被殺傷了5萬人,前面已經說過了,努爾哈赤能真正上戰場的兵力滿打滿算也就五萬人,什麼意思,單純的數學計算,平均一個後金兵乾死或打傷了一個明軍,如果明軍手沒有那麼潮,我技不如人,被砍死了,但是我臨死拼命也得給你一刀吧?扎你一槍吧,射你一箭吧,給你一炮吧?這樣即使是2:1的傷亡比,後金也得傷亡個2萬五吧,再潮一點五個明軍換一個後金,我也得乾死你一萬後金兵吧?要知道後金兵可是疲於奔命的五天轉戰百餘里打了三場硬仗殲滅戰的。你讓正常人在現在東北冬天在外面跑三天試試,還不讓你跟人家拼命。即使一個人實力再不濟,至少也是個當兵的,也有尊嚴,我以逸待勞拿五萬換你一萬也應該吧?

    要是人口少的可憐的後金一戰損失了一萬兵員,這意味著什麼?不死也得掉塊肉吧?可是事實呢?後金在此戰之後東征西討,迅速佔領遼瀋,明用了五萬將士居然給後金造成的殺傷不痛不癢……

    說這話可能讓人不高興,我想這個時候明軍的戰力之於後金軍,可能比鴉片戰爭時的清軍之於英法聯軍,差不了太多。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都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怎麼就差這麼多?

    那麼你還能說明之於後金,真的就是那麼牛逼嗎?至少在軍事上,軍人的素質上,後金僅僅就是一個蠻族就能解釋的嗎?明就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嗎???

    文明是什麼?是野蠻其肉體文明其精神。用一句話糙理不糙的話,你連幹都幹不過人家,還能裝什麼逼?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的美國,你可能有各種不服,但至少在現階段,人家在各個領域也都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存在……

    期望今天的人能從歷史中找到教訓,然後做到唐太宗那樣以史為鑑。別用想象把歷史硬是打扮成自己女神模樣的充氣娃娃……

  • 4 # 講古場

    薩爾滸大戰發生在1619年,交戰雙方為:大明王朝 對陣 後金政權。

    背景簡介:

    1583年開始,努爾哈赤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控制了東臨日本海、西界明朝遼東都司轄區、南到鴨綠江、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等廣大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天中國的吉林+黑龍江+遼寧東北一部分+北韓北部+俄羅斯一小塊)。修建了赫圖阿拉城,於1616年正式建立了後金政權,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1618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先後攻佔了撫順城以東諸堡,侵擾撫順、清河、以及支援明朝的葉赫部各寨。1619年,明朝派出楊鎬坐鎮瀋陽,指揮明軍8.7萬人、葉赫一部兵馬1萬人、北韓軍1.3萬人,共計11萬軍隊,號稱47萬,兵分四路,向後金政權的都城赫圖阿拉挺進。

    過程:

    明軍兵分四路:總兵官馬林出兵開原,攻打北面;杜鬆出兵撫順,攻打西面;李如柏從鴉鶻關出兵直奔清河,攻打南面;東南面則讓劉鋌出兵寬甸,經涼馬佃搗後,用北韓部隊來幫助他。

    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之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特別是在諜報工作方面,尤為突出。明軍出兵之前,努爾哈赤已經獲知敵人的作戰部署。經過分析,努爾哈赤決定利用地理熟悉的優勢,採用集中兵力,各路分別擊破的作戰方針。

    努爾哈赤認為明北路軍、南路軍的行軍道路崎嶇險阻,路途遙遠,不能即至,先放置一邊。派小股部隊牽制西南方向的劉鋌軍,自己率領主力部隊在薩爾滸伏擊明主力西路軍。明西路軍首領杜鬆,立功心切、輕敵冒進、孤軍深入,把主力2萬人的部隊駐紮在薩爾滸,自己親率1萬人進攻吉林崖。不料遇到努爾哈赤主力部隊,3萬敵6萬,終全軍覆沒,主帥杜鬆戰死。

    西路軍被全殲之後,明北路軍和南路軍就都成了孤軍。努爾哈赤首先向北,在尚間崖遭遇馬林的北部軍。馬林得知杜鬆全軍覆沒之後,畏敵不前、結營自保。後金部隊首戰告捷、氣勢正盛,利用地形、居高臨下,一舉殲滅了北路軍。首領馬林僅帶領數名隨從逃走。

    坐鎮瀋陽的楊鎬,手裡雖有一隻機動部隊,但卻沒有對各路軍進行有效的策應。當得知杜鬆、馬林兩路軍潰敗的訊息後,急令李如柏回師。李如柏軍行動遲緩,此時僅至虎攔崗。得令後慌忙撤退,以致誤把後金哨探的虛張聲勢當作主力部隊的進攻,驚恐潰逃,自相踐踏,死傷千人。

    總結:

    此役,明軍損兵四萬五千八百多人,折將三百一十多人;後金部隊乘勝追擊,先後佔領開原、鐵嶺,之後又佔領瀋陽、遼陽。薩爾滸大捷之後,後金政權得到鞏固,對明作戰也由戰略防守階段進入到戰略進攻階段。為日後的清兵入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美俄防空反導差距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