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憂國吃瓜

    不僅僅是《道德經》,事實上中國的古代文言文都不用標點符號,語句之間靠”之乎者也”等語氣助詞來分割停頓,當無法字尾語氣助詞時,就要靠讀者的悟性來斷解讀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的祖先沒有創造標點符號,事實上先秦時期已經有了標點,只是種類少,沒有成為規範體系而已,如甲骨文中就出現了“L”符號分割語句。之所以沒有被進一步規範和推廣,主要是古代沒有印刷術和紙張,沒有產生普遍通用標點符號的歷史必要性。

    正因為如此,才會在近代文化運動當中,出現了白話文對文言文的革命。同樣也是這個原因,自古以來在中國的文化研究領域,就出現了“句讀”(即句逗)這一特殊的語言研究學科,一直延續到今天,大學的學科設定裡面,”句讀”學依然在對古代漢語的斷句進行研究和解讀。五千年曆史留下了浩瀚如海的漢語言文庫,研究古代文言文,既是為了對文化進行發掘和繼承,同樣也是為了對歷史傳承延襲進行研究總結,”句讀學”也許永遠不會消亡。

    至於今天的標點符號體系,是在清朝中後期,伴隨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輸入出現了文化革新運動,新標點符號作為一種必要的語言書寫工具從西方引進,為我係統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錢住不起賓館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