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5722112564565
-
2 # 牽著蝸牛散步142691587
1、固定的身體形態。
動物是一大類多細胞真核生物,被稱為動物王國。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在發育過程中是固定的,通常早於胚胎發育,但有些可能在以後的生活中發生變形。
2、獨立性。
大多數動物都很活躍。它們可以自發獨立地移動。絕大多數動物是消費者,它們依賴其他生物(如植物)作為食物。但也有少數動物是分解者,以蚯蚓等死生物體(有機物)為食。
3、動物對刺激的反應。
動物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可以看作是動物對刺激的反應。行為科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更著名的行為理論是康拉德·洛倫茲提出的本能理論。
4、防禦行為。
動物防衛行為是指動物為應對外來侵略、保護自身生存或警示本民族其他個體而發生的行為。
5、攝食行為。
從根本上說,動物性食物的攝入是為了吸收構成身體的營養物質——各種有機和無機物質,以及各種生理活動所必需的能量。這是動物的進食行為。所以當食物充足的時候,一些動物會儲存一些食物直到他們餓了。這種行為稱為食物儲存行為。
6、感受器官發達。
原生動物的行為是最簡單的,只有趨向性,才能感受到環境的刺激並接近或遠離它。腔腸動物有神經網絡,扁平動物有神經節和受體,脊椎動物有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感覺器官高度發達。
小鳥,猴子,大象,鶴的共同特點是 恆溫動物。 動物界中如鳥類和哺乳類,它們均為溫血動物,即體溫不隨著環境的溫度而改變的定溫動物,這種溫血動物我們稱為恆溫動物。相對於恆溫動物者為變溫動物,其體溫隨著環境溫度而做調節,又稱冷血動物。 恆溫動物為保持體溫,適應環境溫度的變化,在生理、形態及行為上產生不同的適應。
恆溫動物中血液和循環系統是體溫維持的重要組織。
恆溫動物在大腦下方有體溫調節中樞,由這個中樞有神經通到全身血管壁之中的肌肉,當溫度升高後,血液流過該中樞增多時,刺激了中樞使其發出抑制的動作,由神經傳到全身血管的肌肉使血管舒張,結果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膚的血管,而把熱發散出去。
人們都有在熱天出汗的經驗,即是一種調節體溫的現象。 恆溫動物在構造上對低溫的適應,如動物體內脂肪的增多,獸皮及羽毛的發生。一般而言,同一類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哺乳類,其身之末端如尾、耳、嘴及喙部,較生活在溫帶地區者要短得多,這種現象稱為阿倫規則。
另外在寒冷地區之鳥類和哺乳類的體型,亦較生活在溫帶地區的相關種類為大。
如地球上最大的熊-北極熊和阿拉斯加的柯迪克熊,均在極地發現,而小黑熊則在溫帶地區發現。 動物的遷移乃是行為上適應溫度的變動,這樣可使該動物避免不適宜的環境溫度。
北半球上候鳥在冬季由北向南遷移,到春夏溫度回升後又遷回,即在維持體溫的行為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