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惇
-
2 # 琉漪心晨
三顧茅廬本為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劉備三顧茅廬的目的:
第一種: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中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當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薦,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當然要找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利用諸葛亮在荊襄地區的社會關係,劉備三次枉駕以見孔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諸葛亮的勢力和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係。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二是,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生了潛在關系;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正是由於他的廣泛、複雜的社會關係,所以劉備才找到他,劉備三顧茅廬後,結果怎麼樣呢?史書上說:“荊楚群士從之如雲”這難道和諸葛亮的社會影響力沒有關系嗎?這就是劉備利用他得到的好處的。
-
3 # 冬至3253
這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為貴是說人與人相處之道,和即不同觀點想法的人可以相互包容,退讓,求同存異,和睦在一起共事。這是最珍貴的事情。善為本,是能相處始終的根本。只有善良才有平等,不至於出現互相歧視的情形。
誠信走在相處的前邊,為相處開一個好頭,那麼和與善就順理成章的展現出來。
-
4 # 喜氣宇宙
和諧是最重要的,善良是最根本的,真誠是最首要的。
這是勸世之語,鼓勵人們和平相處、與人為善、真誠相待。
有的版本也作“以和為貴、以善為本、以誠為先”,意思仍然是差不多的。
不吵不鬧,善良,誠實
-
5 # 不二師
人與人之間,以和平相處至上;善良是為人之根本,要具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他人交往,首先要具有一顆真誠之心。
“和為貴,善為本,誠為先”告訴我們的道理是:與他人交往時,切莫勾心鬥角,要團結友愛、和平相處,只有這樣,才能給彼此帶來快樂;為人處世,要以善為本,具有一顆善良之心,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人的喜愛與支持;對待他人,要以真誠為先,只有這樣,才能收獲彼此的信任,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
6 # 張彩13
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初心是善良的,以善為做人的根本,一諾千金是誠信,做人德為先,做事勤為先,待人誠為先。這是人生三為,和為貴,善為本,誠為先。
人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人與人,和和氣氣,笑顏開;鄰與鄰,和和睦睦,勝似親;國與國,和和諧諧,享太平。
人之初,性本善,初心是善良的,被利慾所燻心,被權勢所折腰,人行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人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懷善心,做善事,一生無愧;懂感恩,知圖報,一生無悔。
三顧茅廬顯誠意,一諾千金是誠信,做人德為先,做事勤為先,待人誠為先,誠是君子心,開心見誠,無所隱伏,誠是心靈溝通的橋梁,誠是友誼之花綻放前的澆灌,誠是演繹春風得意的序曲。
-
7 # 用戶阿姚隨見隨說
1、人生三為,和為貴,善為本,誠為先。
一個人的品行,決定著他的福報,所以越想接近幸福,就越要懂得誠信和善良,待人和善謙遜。
2、和為貴
孟子說:“和為貴,當忍為高”。
大度的人胸有容量,大事立高望遠,小事不介於懷豁達大度,樂觀向上。
胸中有量,裝下的東西就越多,度量越大就越能包容,人生的道路就越寬。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
將心比心,便會珍惜那份來之不移的緣分,用大度的心志去消除人與人的隔膜。
3、善為本
種善因,得善果,種下善良,收獲感動,種下美好,收獲幸福。
善良是一種修養,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要想得到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別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定是溫暖的人,樂於助人的人,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
一顆善心,勝似一座廟宇。善良決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華麗的衣裳,而是人人靈魂之盒中必須鑲嵌的一顆鑽石,在每一個時刻都能熠熠生光。
4、誠為先, 誠者,天之道也。
智人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威信來自於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來自於平時恪守誠信”。
誠實是做人的底線。一個人無論聰明與否,都必須誠實。
誠實是金,誠實對待工作,工作就會有所起色;忠誠對待朋友,友情就會始終溫暖著你。
回覆列表
劉備已經去拜訪諸葛亮兩次了,有一天在新野打聽到諸葛亮已經回來了,依是又決定去拜訪他,可是張飛在旁邊罵罵咧咧說:不用哥哥去我親自去把他綁來見你,劉備馬上大聲喝他,那你們都不用去了我們三已去。
劉備求賢若渴,宅心仁厚,枉自屈顧,降低身份去拜見諸葛亮,終成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