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生橋上的光輝
-
2 # 手寫的從前
君王死社稷
出自《禮記·曲禮》的文言文
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的出處是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出自《禮記》,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源自明朝,其實不是。
《禮記·曲禮》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大夫應當率領民眾保衛國家,直到自己戰死,士人應當為法制所規定的衛國責任而死。
像這樣君主為國家而死,堅決抵抗敵人,誓死不投降,是一種有著強烈的民族氣節的殉國方式。
例子有吳王夫差(fū chāi)(約前528年—前473年)、金末帝完顏承麟(?-1234年2月9日)、宋末帝趙昺(zhào bǐng)(1272年-1279年)及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等。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意思:王朝建立後,天子去鎮守國門,王朝滅亡時,君王去殉國也絕不投降敵人。講的是明朝永樂帝遷都北京,後者講崇禎帝弔死煤山的歷史事件。
明朝在南京建都稱帝,但一直受到北韃靼和瓦剌侵擾,加上北元蒙古南襲,為了鞏固江山社稷,明成祖朱棣於1421年將都城遷至北平。因為北平比較靠近明朝的重要防線山海關,並且北平是天子居住的地方,故而民間稱“天子守國門”。
明朝充崇禎皇帝時內憂外患嚴重,有人勸崇禎皇帝遷都,有人勸崇禎皇帝逃到南京,但他至死不退,要守護江山社稷,李自成攻下北平之後,在煤山自縊,民間稱“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