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寶寶

    想想我以前的兒童時光,真的特別的精彩。那時候過的也很開心。

    摸瞎子,大多數人都玩過吧,很簡單的遊戲。一個人蒙上你的雙眼,然後他們選定一個地方站住不動,你自己去摸他們,但是他們有可能會製造噪音,那你不知道他們在什麼地方。當你摸到一個人的時候,就是那個人當“瞎子”的時候。

    指星星,我想大多數人也都玩兒過,但是可能叫法不一樣。所謂指星星,就是一個人蒙著你,然後其他人做動作,蒙著你的那個人就是你的眼睛 。譬如別人打了你一下,蒙著你的那個人就要說,打你的人過去了。好幾個小朋友分別做不一樣的動作。然後蒙你的那個人說一個指定動作,你猜對了。你就贏啦。猜錯了你就要當新娘,還有其他的小夥伴給用嘴給你吹喇叭呢。

    還有一個“摸電報”,我不知道大家都有沒有玩過,但是我們每次一黑天,必玩兒的就是這個。所謂“摸電報”就是找一個電線桿子,輸的人蒙著眼睛趴在電線桿子上數30個數,在他數數的同時其他小夥伴去藏起來,當他開始找的時候,小夥伴們就要趁他找的時間,趕緊跑出來去摸一下電線桿子,然後說一聲“電報”。被他逮到的,就輸了。通過猜拳的方式決定下一輪是誰找人。

    說了“摸電報”不得不說的就是捉迷藏,捉迷藏大家肯定都玩過,而且叫法肯定也都一樣。規矩肯定也都大同小異,無非是所有人都藏起來另一個人找罷了。我在這裡就不做詳細說明了。

    小的時候沒有電視電腦玩,但是卻留下很多珍貴的回憶。哪個回憶想起來就好像回到了童年一樣。這可能也是現在的很多小孩子欠缺的吧。

  • 2 # 慈恩寺

    遊戲的歷史和人類一樣古老,同樣的,兒童民間遊戲的歷史也和兒童的歷史一樣久遠。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多少研究者,就有多少關於兒童民間遊戲的具體界說。

    通俗地說,兒童民間遊戲就是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嬉戲娛樂活動,既包括具有穩定性與傳承性的兒童民間遊戲,如跳房子、捉迷藏、老鷹捉小雞,也包括即時性的兒童民間遊戲,如兒童臨時起意開展的追逐打鬧遊戲、撿到石子後的腳踢石子遊戲。

      一、令人魂牽夢繞的兒童民間遊戲

      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本甜美寧靜的田園生活逐漸遠離了許多人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原本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逐漸成為了許多成人的美好回憶。曾幾何時,作為成人的我們不止一次地感嘆時光的流逝與童年時光的一去不復返,又不止一次地回憶起童年時的快樂時光。

    而兒童民間遊戲永遠是快樂童年的主旋律與主色調:丟沙包、挑竹棒、彈彈珠、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捉迷藏、老鷹捉小雞、田間地頭的捉螞蚱、夏日裡捉蟬……光是聽到這些耳熟能詳的遊戲名稱,相信很多成人就已經開啟了回憶模式,已經沉湎於對以往童年遊戲的回味之中,甚至還會津津樂道於童年玩過的快樂遊戲,更有甚至會躍躍欲試地比劃起曾經的兒童民間遊戲。

      記得有人曾經說過,對兒童民間遊戲傳承的強調,也許在某種意義上是一些成人對自己美好童年尤其是童年時快樂遊戲的珍視、懷念與向往。這些令許多成人魂牽夢繞的傳統兒童民間遊戲,如果拿到今天,又會面臨怎樣的命運呢?

      二、變的是兒童民間遊戲的具體形態

      伴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工作與娛樂的方式與內容,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人類社會走過了或正在經歷著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與信息文明。孕育、成長與傳承於一定社會文明的兒童民間遊戲,在遊戲的玩法、材料、時間、空間、玩伴等方面也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

    如陀螺遊戲從農業文明的利用自然材料自制陀螺與人工在野外土地上抽動陀螺,到工業社會的購買陀螺商品與利用發射器在水泥地或地板上驅動陀螺。

      我們曾考察了某村“跳房子”遊戲在20世紀70年代、90年代以及當前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發現在遊戲的場所、時間、材料與玩伴等方面均發生了一定變化:

    (1)遊戲場所方面,主要是從自然環境為主逐漸轉變為人工環境為主。兒童“跳房子”遊戲的場所在20世紀70年代主要是屋外的土地或泥地;20世紀90年代以屋內水泥地為主,屋外少量水泥地、大量泥地為輔;而到了當前則是以學校的水泥地為主,庭院的水泥地為輔。

    (2)遊戲時間方面,變化主要體現在遊戲時段從自由多樣到固定單一。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跳房子”遊戲時段基本相同,呈現出了自由和多樣化特點;但在當前,兒童“跳房子”遊戲時段較為固定和單一,主要集中在課間時間。具體地說,“跳房子”遊戲時段在20世紀70年代主要集中在午飯後、傍晚、節日里人多的時候(下雨天除外);20世紀90年代主要集中在飯後、傍晚、節日里人多的時候、下雨天在屋內進行;而當前則主要集中在課間時間。

    (3)遊戲材料方面,跳方格材料在三個時期基本沒有明顯變化,均以自然物為主,20世紀90年代偶爾也用人工物品(如瓶蓋等)代替石頭。但畫方格材料方面的變化較為明顯,從20世紀70年代的“木棒、石頭”,到20世紀90年代的“石頭、白色粉筆”,再到當前的“彩色粉筆”,體現了從自然材料到人工材料的轉變,其中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過渡時期,呈現出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並存的局面。

    (4)遊戲玩伴方面,變化主要體現在人數與年齡段兩方面。“跳房子”遊戲玩伴的人數逐漸減少,從20世紀70年代的4-5人,到20世紀90年代的2-3人,再到當前的1-2人。遊戲玩伴的年齡段則從豐富逐漸趨向單一,20世紀70年代時包括學生(幼兒、小學、初中)和成人,到了20世紀90年代成人和幼兒都從“跳房子”遊戲中退出,而到了當前就只剩下小學生還會偶爾參與了。

      信息文明對傳統的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產生了巨大沖擊與顛覆。相應地,信息文明背景下兒童民間遊戲在遊戲的時間、空間、材料、玩伴等方方面面,均有了明顯變革,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顛覆性的,變得面目全非,如遊戲空間由原來真實的物理空間逐漸向虛擬空間轉變。甚至許多人驚呼:傳統兒童民間遊戲是不是要絕跡了?兒童民間遊戲是不是要消逝了呢?

      三、不變的是兒童民間遊戲的精神與魅力

      不同時代背景下,兒童民間遊戲的具體形態會千變萬化,但兒童民間遊戲精神是不變的。兒童民間遊戲精神的內涵很豐富,主要可以從三方面理解:

    (1)扎根於兒童的生活,既包括兒童內在的精神生活,也包括顯現於外的生命活動或生存實踐。兒童的所思、所見、所聞均構成了兒童的生活,這些是兒童民間遊戲發生的源泉與基礎。

    (2)和自然親密無間的關系。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應時性遊戲和應節性遊戲,即在某一時節或節日經常出現的遊戲。此外還體現在遊戲材料、空間等的選擇方面,如遊戲材料方面,許多兒童民間遊戲的材料主要以兒童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材料為主,如“玩泥”遊戲、“跳房子”遊戲等,也有些是以成人生產、生活中所使用的材料為主,如“跳繩”遊戲等。

    (3)未完成性。許多廣為人知和深受兒童喜愛的經典兒童民間遊戲,如“老鷹捉小雞”、“滾鐵環”、“鬥草”等,經過了長時間的歷史演變,形成了較為穩定的遊戲規則,但這些遊戲在產生與發展之初也並非像現在這樣,而是在大量參與者的參與中不斷發展與完善,並且即使發展到後期獲得了相對穩定性,但依然能並且會改變。此外,大量即時發生的兒童民間遊戲,如“扔石子”、“吹紙屑”等,並沒有固定的遊戲規則,而是兒童即興創造的,並且可以隨時創造與更新遊戲玩法。

    總之,“未完成性”是兒童民間遊戲的核心與靈魂,實質即是兒童民間遊戲是永遠向著無限開放的有限,是開放的與靈活的,永遠允許與鼓勵兒童創新遊戲,即使對於經典的兒童民間遊戲也是如此。

      不同時代兒童的生活、喜好雖千差萬別,但兒童民間遊戲對於不同時代兒童的魅力是恆久不變的。從過去的兒童沉迷於滾鐵環、跳房子、老鷹捉小雞等遊戲,到當前的兒童迷戀於形態與玩法各異的遊戲,如新型陀螺遊戲等。雖然兒童民間遊戲的具體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永遠都是不同時代兒童的生活中“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西歐小丑魚怎麼防止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