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三軍統帥

    說一下我自己的觀點,我覺得戰國時期趙國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性,雖然當時趙國的軍事實力很強,在過往的戰役中也擊敗過秦軍,但是趙國的國情決定了,他不可能一統天下,我從一下幾點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第一、趙國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翻看整個趙國曆史你會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國君有一同天下的野心,最多也就是想做個霸主讓周邊小國馬首是瞻而已,沒有野心的國家,是不可能統一天下的。

    第二、趙國的國君多為昏庸之輩,雖然趙國武靈王有些作為,胡服騎射改革軍事,但是武靈王之後的國君,幾乎都是庸主,沒有作為也就罷了還總是因為讒言迫害趙國能將。

    第三、趙國的地理環境不好,為啥這麼說,因為趙國背靠匈奴,而且在與匈奴交戰的那麼多年裡也沒有建立起一個可以有效抵禦匈奴的屏障,趙國國土被幾個小國而環繞,這些趙國又總是對趙國不斷的侵擾,不管對哪個國家動武,趙國都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做支援。

    第四、趙國的經濟基礎弱。趙國在胡服騎射以後軍事上可以說是很強了,但是經濟基礎卻是很薄弱的,我們都知道打仗是要花錢的是需要糧草的,但是趙國的經濟支撐不了長期的戰爭消耗。所以盲目的只重視軍事忽略了經濟的發展也註定了它不能一統天下。

    第五、趙國缺少能征善戰的文臣武將。趙國有沒有比較牛的戰將,肯定是有的,但是因為國君的無能,屢屢不能識破敵方的離間之計,致使猛將不是被迫害致死就是遠走高飛,這無疑是致命的。

    第六、外部因素秦國。秦國一直視趙國為大敵,所以秦國一直想滅了這個頭號大敵,不斷的在背後做小動作去破壞趙國的實力,使趙國不能快速的成長起來。最終趙國也成了秦國最先滅掉的國家。

    通過以上幾點我認為趙國不可能成為大一統的國家,反觀秦國,幾代人一直努力發展軍事和經歷,變法改革,注重人才,歷代君王都想稱霸,都有平六國,統一天下的野心,也制定了相應的戰略計劃,所以最終滅了六國做了天下之主。

  • 2 # 影視叨叨濤

    問這個問題的人肯定知道趙國有李牧,廉頗兩個大軍事家,但是,打仗是綜合國力的比拼,下面分析一下趙國在各個時代綜合國力的排名。

    戰國早期,第一強國的魏國,魏國欺負秦,欺負楚,欺負韓,欺負趙。楚,秦,齊三國是第二檔,算並列第二,後面才是趙,燕,韓。趙國頂多比燕,韓強一點。

    戰國中期,特別是龐涓死了之後,魏國沒落了,已經不是第一強國,這時候第一強國不明顯。魏,楚,秦,齊各有優勢,互有來往。趙,韓,燕還是最弱的三個。

    戰國晚期,秦國已經強勢崛起,魏國嚴重沒落,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軍力明顯增強。這時候,秦國已經是第一強國,齊,楚兩個是第二,趙也就比魏,韓,燕強一點。而且,比魏國強得不明顯,只是軍力強,國力並不比魏國強。就是說,趙國最強,魏國最弱的時候,趙國都不一定能滅魏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徹底廢了,成了待宰羔羊,沒有迅速被滅,只是其他的國家不願意趙國被滅,留一個擋箭牌。秦國也不敢輕易動趙國,秦國的目標是六國,步步小心。

    綜合起來,趙國從來都沒有統一的希望。經濟,人口,軍力上面都沒有絕對優勢。

  • 3 # 醉臥沙場看劍

    戰國時期趙國整體來講是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的。

    一,趙國的名主太少。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國力大增。但是自趙武靈王之後,趙國再無名主。甚至數次都是因為趙國君王無能,導致趙國逐漸走向衰落。

    二,胡服騎射改革措施效果單一。胡服騎射對於戰國的軍事方面改革成效顯而易見,可以說趙國是戰國七雄當中第1個進入騎兵制時代的國家。但是這國的經濟方面確實沒有得到巨大的改善。使得趙國像一個重武輕文的國家。一旦遇到國家級的大戰,趙國的國力明顯跟不上趙國的強大軍事實力參與的大戰。

    三,趙國有硬傷。趙國北接匈奴等遊牧民族國家,並長期與之交戰。不停的作戰,就有不斷的傷亡,還有國力物資的損耗,所以這就相當於在趙國身上有一個不停流血的傷口。本來中國的國力就不是很強,再加上這個長期的隱患,使得趙國一直未能有太大的發展。

    四,趙國位置不好。趙國的地理位置,北接匈奴,東北是燕國,東邊是齊國,西邊是秦國,南邊是魏國和南韓。可以說四邊皆敵,除了防守北境之外,還要在多數駐防,這就使得趙國的軍力受到很大的牽制。這和秦國偏西的位置不同,秦國遠交近攻只需東進即可。

    五,趙國的外交政策有很大的問題。趙國在地理位置上,和多個國家接壤。趙國和燕國秦國魏國齊國都有交戰,甚至都城邯鄲數次被圍。趙國不像秦國有非常明確的遠交近攻的戰略,趙國的問題是外交政策是比較混亂的,而且多次和魏國還有秦國進行決戰。鑑於趙國的國力和軍事力量以及地理位置,趙國不應與多國同時開戰或多次決戰,應該集中力量,一國一國的作戰。

    六,趙國的精明能幹文臣比較缺乏。趙國除了藺相如之外,並沒有太過於優秀的文臣,甚至有許多奸臣當道,比如郭開。

  • 4 # 貪戀長安韻

    一、天時

    首先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法,軍力戰力有了顯著提升。但是趙國的胡服騎射的變法政策只是單純提升了軍力,對於政治、經濟、制度都淺嘗即止。未有深刻的變革,也未引領趙國走向輝煌。與南韓申不害的變法維新如出一轍,只流於表面申不害只是整頓吏治,未觸動根本。雖有短期提升然而變革受阻無法進行下去。再看商鞅之變法,首先於孝公君臣一心,徹底變法維新,在軍事、政治、經濟上制定長遠制度。秦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是一代一代老秦人用血和汗夯實了秦一統天下的基礎。此是為不佔天時。

    二、地利

    趙國的地理環境

    對比趙國的邊境線,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太行山脈把趙國切割成了兩半——趙氏早期的大本營晉陽在西;戰國中後期的核心城市邯鄲和代都在東邊。

    太行山方便於東部疆域的防守,卻也讓西部的晉中平原(汾河平原北部)成為飛地——戰國後期,秦、趙兩國就圍繞太行山脈拉鋸。

    趙國北拒匈奴,還要防著秦、齊、韓、魏。地理位置與秦相差甚遠。

    此為又失地利

    三、人和

    秦法雖嚴苛,但是經歷任秦王與眾多文武能臣的拼搏,秦國國力日益強盛,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歷任秦王均對秦國的發展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使得秦國整體實力在七國中,脫穎而出。

    再看趙國,自趙武靈王之後,歷任趙王毫無建樹,昏聵無能,才導致後來長平之敗。徹底動搖了國本,從此一蹶不振。

    趙國再失人和。

    戰國七雄雖各自都有過鼎盛時期,但秦國是從根源制度上,優於其他六國。國力、軍力、民力都要比六國強盛。秦之一統天下,是天之所向,秦始皇一統六國也是天命所歸。

  • 5 # 風動藤動銅鈴動

    事在人為,成事在天,趙國統一天下有可能性,而難度是相當的大。

    戰國初期,戰國七雄漸漸崛起,他們都很明智地先兼併整合周圍的弱小勢力,而不是互相之間先找大國幹仗。各國基本上均是對強鄰取守勢,進行結盟、聯姻等政治活動,不主動挑起紛爭,對弱鄰則毫不猶豫武力吞併。晉分裂為韓趙魏之時,周邊的大國已基本成型。如樓主所說的趙滅中山,並樓煩、林胡,開拓雲中九原;秦則向西發展擴充伐蜀、收義渠等餘地;楚則向南向東滅吳越等;齊東邊是大海,只能向西、向南發展;韓魏已經是周邊侷促,發展空間十分有限,如想幹點啥,就會直面已成型的強國,價效比實在不高。後來,戰國七雄向吞併弱的方向實在沒有發展餘地了,彼此之間就開始不斷幹仗。

    秦始皇統一之前,就象中世紀的歐洲邦國一樣,是事實上的封建割據,之前只有在周天子之下的名義上的統一,歷史上從未實現過真正的大一統。所有諸侯國是離散的分散式系統,要想統一天下,必須一個一個來。這點都不象西漢初的諸侯分封,各諸侯國中至少還有中央政府派遣的官吏管理政務。

    這種形勢下,事在人為,趙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統一天下。但是做起來非常難,需要一直站在潮流前頭髮展領先,自身持續地採取最佳策略,政治、軍事、外交不能犯任何稍大點的錯誤,作為四戰之地連大一點的天災都不能有,並且對手也不能是一個強悍的人,還需要對手有錯誤可利用等等。可以說,當時條件下趙國基本做不到。而且各國也都不是傻子坐等被削弱,誰是出頭鳥肯定一起打誰,縱橫捭闔之士也是異常活躍。就連最後實現統一中國的秦,是連續出了六代明君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克服重重困難,付出數百萬人的生命代價,才在秦始皇手中完成統一大業。

    綜上所述,趙國所處的戰略地位想要統一天下,比秦國不知要難上多少倍。

  • 6 # 風嬙遙度天際

    第一,他們其實還不夠厲害。

    先說藺相如。藺相如確實,完璧歸趙,在秦大殿拿著寶玉就要自殺。說真的,能在秦王殿前尋死不成的,他可能是史上第一人。是很厲害,在外交上保全國威,但是,有什麼用呢?當年秦相國張儀,一張利嘴說的魏王主動獻上秦王上郡15縣。這個什麼概念?古代要交付地圖,才算那個地方歸你,只要魏王一直託著不交地圖,那麼那個地方就一直是魏國的,秦國想要回來,可以,再來打,但那又是一場戰爭,秦國當時,外交上,戰不起。但是張儀一張嘴,說回了15城,要讓張儀現在去日本,那....大家明白吧。

    再說藺相如澠池會盟保住國威,很厲害吧?但是,有什麼用呢?抗美援朝美國被打回38線,板門店和談的時候,美國代表每次自己發完言後就宣佈會議結束,不給中方代表發言機會。有什麼用呢?感覺自己很帥,但是於國無補,僅此而已。

    再看廉頗。是很厲害,趙國名將。我們先不談他情商上面是怎麼的不討人喜歡以至於被離間,我們就看他的能力能不能擊垮秦軍好不好?他和秦軍主力的正面交戰戰例是什麼?他在長平固守三年,諸位,三年,幾十萬人,在一個地方呆這,長城都能修好了。他在那裡和秦軍主力對壘了三年。我們且不說這樣子,對趙軍有利,我們就說要是你當時的人會怎麼想?現在我們國家在和印度邊界對壘,在東海和諸國對壘,我們網民是怎麼說的?當時廉頗的壓力,比這要大上一百倍。就結論來說,依靠著有利地形的長期拖延,有效的供給,可以讓趙軍勝過秦軍(不是白起指揮)。那如果是和秦軍正面交鋒呢?面對著虎狼之國,函谷關之險,戰神白起,廉頗真的有辦法突破嗎?要知道,秦惠文王時,五國攻秦,秦又自有後方內亂。照樣打的五國和義渠滿地找牙。當時之秦,強惠文王之秦百倍,諸國又弱數倍,廉頗之才,更不敵公孫衍之稀。破秦,是斷不可能。

    第二,我想題主想問的其實是,那麼有沒有人真的這麼厲害,可以在秦國已經,外交和戰爭上已經這種程度的制霸的情況下,依然能逆秦而統一呢?說實話,不太可能。秦之於當時,軍事體量上早已遠遠碾壓幾國了。法西斯有再厲害的人才,也不可能戰勝美國參戰後的聯合國。為什麼?因為美國工業體量實在太大了。日本整個戰爭期間就5艘不到的航空母艦,美國參戰一年就造了十多艘,戰爭結束還有八九艘在造。那是絕對的碾壓。秦國也是這樣。惠文王時候,憑藉著張儀一張口,完成的遠交近攻。在藺相如他們生活的秦昭襄王時期,已經完全靠著絕對的說一不二的力量,成為天下老大。接下來要做的,只是一點點吃掉六國,僅此而已。

    這時候,藺相如讓趙國賺回了顏面,他是世所罕見的人才。

    廉頗和秦軍主力對峙三年,他是當世難得的大將。

    但是,他們還是無法抵擋歷史的車輪

  • 7 # 少顏翁

    戰國七雄,七國有七種可能!楚、秦、魏、趙、齊、燕、韓七大強國的由來

    早在西周時期,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就達到上千個,史稱萬邦之國。經過西周後期,東周初期長達數百年的戰爭兼併,由原來千之國的數量逐漸降為十幾個,到了戰國初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異常頻繁。常以大國吞併小國、強國戰領弱的形式出現,中原的土地就像一塊蛋糕面臨各國的爭奪!戰火燃燒了整個大地,不變的地緣,變化的強國崛起。隨著戰國七雄的興起,同時也就意味著周王朝的名存實亡。

    3.齊國的由來,齊國是 姜太公的封國,周武王為了表彰姜太公在伐商時立下的功績。把當時還不富饒的地方分封給了姜太公,呂尚!所以說呂尚是齊國的開國君主,姜太公在經過數年的治理,大力發展經濟。使齊國蛻變成當時最富裕的封國。到了齊桓公時期,齊國的國力達到了頂峰,齊桓公也一躍成為五霸之首。

    5.魏、趙、韓、三國皆因晉分,晉國!魏,趙,韓三國的前身,在晉國後期由於門閥權臣勢力日益強大,王權旁落。可憐的晉國最後被三大勢族瓜分,史稱三家分晉。晉國在晉文公時期國力達到頂盛,稱霸諸侯。魏國在魏文候時期,國力強盛,那時中原無國可敵,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在政治上,軍事上加強了改革。使軍事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那時的趙國在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下。都不可小視。

    從七國的歷史中可以看出各國曾經都經歷了由弱到強,在由強而弱,都有過由盛到衰,在由衰到強!這好像是一種歷史規律!在當時的人看來,七個國家會有七種統一的可能!

  • 8 # 亮亮學文學

    趙國與秦國本是共祖,殷商時期其祖先是皇帝的大戊御,也就是馬車伕,擁有調教馬匹和駕駛技能,屬於領導的專職司機。後來到蜚廉這輩,又練成一門絕技,那就走逾奔馬,就是跑的特別快,外號“飛廉”,估計和現在的博爾特有得一拼。

    蜚廉生了兩兒子,一個叫惡來,是個大力士,能和犀兕熊虎搏鬥,深得商紂王寵用,但他喜讒毀,助紂為虐,被周武王誅殺。另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的後代有叫造父的,善於培養調教千里馬,周繆王騎著他的千里馬,體驗著飛一般的感覺,那叫一個倍爽,嘿,駕嘚。千里馬提高了戰鬥力,幫助周繆王消滅了反叛的徐偃王,於是周王把趙城賜給了造父,史稱“皆蒙趙城,姓趙氏。這是趙國國君姓趙的源頭。

    後來季勝的後代到了叔帶這一輩,周幽王無道,於是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叔帶的後代經歷了屠岸賈的滅門之禍,倖存的趙氏孤兒趙武的後代和韓魏兩家三家分晉,建立了趙國。

    蜚廉的後代非子,因為馬養的好,被周孝王賜姓贏,為皇帝養馬,後世的秦襄公因為救駕周平王有功被分為諸侯,擁有了岐以西之地,正式擁有了自己的領地,建立秦國。

    從此,秦國贏姓和趙國趙氏徹底分家了,此後秦趙兩國征伐不斷,但最終六國歸秦,趙國覆滅,。其實七雄爭霸的戰國,每個國家都有爭雄天下的實力,趙國之所以沒成就霸業,除卻地理位置的優劣,關鍵在人才的利用上沒有把握好。

    地理位置上當時的趙國北接婁煩,林胡,這些少數名族部落,東接燕,齊,南接魏,西接秦,處於四戰之地,邊境戰事不斷,加之氣候乾燥,始終無法和平發展農耕,蓄養國力。

    人事雖然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尚武之風普及,軍隊弓馬騎射的技藝長足發展,但缺乏像秦,魏那樣的深層次的社會變法,綜合國力無法得到大幅提升。趙雖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魏有信陵,這些公子養士三千,但卻缺少秦國商鞅那樣變法強秦之才。雖有廉頗,趙奢,李牧那樣的良將,但不能深用,後期廉頗逃走,李牧被殺。長平一戰的慘敗,被秦國坑殺了40萬將士,從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抗衡了。反觀秦國,北收義渠,南並巴蜀,擁殽涵之固,獎勵耕戰,遠交近攻。秦國在發展策略和戰略格局,用人之道上都優於趙國。

  • 9 # 冬耳聽雨

    歷史本就沒有如果,但可以重新考量一下趙國當時的情況。

    趙國在戰國時期最強的就是軍事。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到李牧、廉頗等名將,都是趙國能和諸侯征伐的基礎。但除此之外就真的沒什麼大優點了。

    從地理上看,趙國是一個從今天太原到今天邯鄲(也有今天河南一部分)的一個處於大別山脈的狹長國家。不僅面對匈奴,還有著最多的鄰國。這使其難以安心發展經濟。而地理上的不利也讓趙國無法像秦楚齊等國那樣有優質的農業資源,早知道,糧食才是當時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從政治上看,趙國和其它被秦所滅的諸侯國一樣沒有制度創新。沒有制度創新,在國家和戰爭機器的管理上就沒有辦法達到最大效果。而這種不利因素放在身處中原的趙國來說就被無限放大了。藺相如只能嚇唬一下人,卻沒有辦法毀掉對方的戰鬥人員。只要秦國的軍士還在,和趙國拼死一戰的能力就永遠具備。

    制度不創新,糧食產量不大,人才又不是無限多的趙國能讓包括大秦在內的其它諸侯國害怕幾十年,已經屬於難得了。統一的事情,他們還是看看就好了

  • 10 # 大道元始天尊

    不可能的,趙國因為胡服騎射崛起,單純的軍事改革還不足以讓趙國擁有一統天下的實力;趙國崛起的時候秦國已經強大到了無可匹敵的存在,尤其是五國伐齊後把唯一一個能夠與秦國並駕齊驅的強國給打趴下了,趙國雖然完成了胡服騎射,那也只不過是軍事改革,在經濟實力方面趙國不如秦國。其次趙國的地理環境不允許他拼消耗,長平之戰就是最好的例子。

  • 11 # 歷史紫陌閣

    眾所周知,趙國是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之一,實力與影響力遠勝於大部分的諸侯列國,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強國。那麼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在當時有沒有可能統一天下呢?

    即便沒有長平之戰,即使在趙國鼎盛時期,趙國依然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先簡單分析一下(後文詳細解答),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趙國和秦國在經歷長平之戰後,此後的趙國幾乎再也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對於長平之戰的結果,稍微瞭解歷史的朋友也知道,最終是以秦國獲勝,趙國慘敗結束。

    長平之戰中,趙國和秦國為此戰先後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物力、財力等,雙方參戰兵力約上百萬之眾。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可以說是兩國的舉國之戰,也是兩國的角逐之戰,為此,此戰也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戰爭。兩國不計成本地為此戰幾乎投入了舉國之力,只要一著不慎,可能面臨的就是滿盤皆輸。

    兩國無論哪一方失敗,面臨的結果就可能是亡國之危,從此退出角逐天下的舞臺。就如長平之戰以趙國戰敗告終,如果秦國不給趙國任何喘息之機,秦昭襄王沒有下令阻止白起乘勝追擊,趙國很可能就亡國了。再或者之後的邯鄲之戰,如果趙國沒有魏楚聯軍的支援,趙國也只有城破國亡的結局。

    雖然長平之戰後,趙國在幾經周旋下,保住了國家,但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損失已經讓趙國元氣大傷,秦軍幾乎將趙國參戰的軍民斬首坑殺殆盡,只留200多個“娃娃兵”回國覆命,戰果之慘讓趙國舉國震驚。此戰後,也使趙國很長時間內無法再與秦國單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對抗。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能在“群狼環伺”的形勢格局下活下去就算是不錯的結果了,還何談統一天下呢!那麼在長平之戰前,趙國是否具有統一天下的能力?

    我們將趙國曆史追溯到其鼎盛時期,趙國在趙武靈王在位時,趙國迎來了高光時刻,因為趙武靈王為了國家強大,在趙國推行了一項重大的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在經歷了胡服騎射後的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諸侯國。趙國建立起一支以騎兵為主體的軍隊,並且在戰爭中驗證了這支騎兵部隊的強大。

    趙國為此成為戰國中後期的軍事強國(北方),趙武靈王去世後,趙國又在趙惠文王的經營下,趙國逐漸成為山東六國中國力最強的國家(秦國在中原西邊,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六國為此也稱為“山東六國”),國勢大盛後的趙國,在軍事上可以和強秦“掰手腕”,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趙國在經過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後,國力確實提升了很多,軍事上也能和商鞅變法後,發展壯大起來的秦國抗衡一二,也是山東六國中唯一一個能和秦國單獨對抗的國家。那麼這個時期的趙國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嗎?

    結果依然是沒有可能的。雖然趙國在鼎盛時期擁有強大的國力,也一度成為山東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但不要忘了,在崤山以西還有一個強大的秦國。趙國雖然成為諸侯列國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但也僅僅是抗衡,而不是能戰勝秦國。趙國如果不能打敗秦國,趙國就不可能統一天下。

    雖然趙國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後,發展成為當時的軍事強國,也成為山東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但趙國的“強”,也只是在對比東方六國中的“強”。而反觀秦國,秦國在秦孝公時期推行商鞅變法後,秦國經過發展,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需要注意的是,秦國是“最強大”,而趙國只是六國中的“最強大”。

    趙國的強大,是除秦國外的最強,可見趙國是不如秦國的。在秦趙之間的長平對決也驗證了這一結果,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參戰的數十萬兵力損失殆盡,趙國元氣大傷,無法再和秦國爭霸,而作為長平之戰的獲勝方秦國,此戰後,統一六國只成為時間問題。

    反觀趙國,在面對秦國時,從最初抗衡、爭霸的狀態,隨著發展,淪落到求援他國來保護自己的地步,到最終被秦國滅亡。可見趙國,無論是經歷長平之戰後被大大削弱的狀態,還是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發展鼎盛時的狀態,都無法消滅強大的秦國,只要強大的秦國依然屹立,趙國就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從根本上解析趙國和秦國之間的差距,以至於趙國無法統一天下

    趙國原先只是侍奉於“春秋四強國”之一,晉國的一個卿大夫家族,逐漸發展成為晉國的望族——趙氏(晉國六卿之一,還未成為諸侯)。而反觀秦國,此時的秦國已經位列“春秋四強國”之一。之後三家分晉(韓趙魏三氏族),晉國的趙氏逐漸演變成趙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趙國的諸侯地位)。

    三家分晉後(田氏伐其後),正式形成戰國七雄的格局。趙國開始緩步發展,在諸侯中屬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已經被同時期的魏國超越,魏國是七國中率先實行變法改革的,後經過發展成為戰國初期的中原霸主。所以在戰國初期,趙國仍然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並且開始逐漸衰敗,以至於相鄰的小國中山國都經常侵擾趙國。

    同時期的秦國也已處於衰敗狀態,秦國自秦厲共公(公元前443年)去世後,秦國就開始內亂,從此導致一蹶不振,直到秦獻公時期才稍見起色。同時期的秦國和趙國基本在同一起跑線,但趙國也輸在了起跑線上,趙武靈王是公元前307年下令推行“胡服騎射”,而反觀秦國,商鞅在公元前359年,便頒佈《墾草令》,拉開了變法序幕。

    秦國比趙國早發展了50多年,此前,還不算秦獻公在位時期,在秦國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為商鞅變法奠定基礎(公元前384年廢除人殉制度起),如果以此算,秦國比趙國更要早發展75年。商鞅在秦國內的第二次變法改革在公元前350年就已經開始,而此時趙武靈王還未出生(公元前340年出生)。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年僅15歲的趙雍(趙武靈王)即位,為父親舉行葬禮還要面對:魏、楚、秦、燕、齊五國會葬的危機,稍有不慎,趙國就會被五國聯軍沒掉。而此時秦國,商鞅變法已經完成,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在位,秦國已經在“品嚐”商鞅變法帶來了紅利,秦國不僅收復了河西失地,還迫使魏國割讓15城給秦。

    趙武靈王還未推行胡服騎射時,秦惠文王已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讓秦國的實力不斷壯大,秦國已經成為諸侯列國中版圖最大的國家。此時的秦國已經遠遠超過趙國。秦武王在東周王畿之地舉鼎時,趙武靈王才開始推行胡服騎射,而秦國已經在商鞅變法後,經歷了三代君主。

    趙國已經比秦國慢了三代才推行軍事改革,如何能追得上秦國。並且趙國推行的胡服騎射,只是軍事上的改革,是單一的;而秦國推行的商鞅變法,是一次全面、徹底的改革,不僅提升了軍隊戰鬥力,也使秦國變得富足起來,是真正的富國強兵,而趙國只是強兵,並沒有提升生產力。

    《戰國策·齊策二》記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

    趙國的糧食產量卻沒有秦國的一半,在秦趙持續三年的上黨爭奪之戰中,趙國二十萬大軍的鉅額消耗已經讓趙國吃不消,趙國經濟實力不足的弱點已經顯露,為此趙國更急於結束戰爭,而廉頗採取的是防禦戰略,但為此就需要大量的糧食進行持久戰。雖然趙軍換將是因秦國的反間計,但如果趙國糧食充足,也不會著急換將。

    在戰爭常有這麼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趙國如果沒有充足的生產力,就不能儲存更多的糧食,也就無法支援大規模長久的戰爭。而在商鞅變法中,多次改革都有提升、鼓勵生產,商鞅變法已經推行到秦國的每一個百姓身上,在長久戰爭中,秦國比趙國更具有優勢。

    秦國最終能統一天下,也歸於商鞅變法中的“耕戰”策略,一個國家除了種地就是打仗,這樣的國家,誰不害怕呢!趙國推行的胡服騎射只是區域性改革,並且也不徹底,和秦國推行的商鞅變法存有質的區別。趙國不僅比秦國發展得晚,改革也不足,趙國談何打敗戰國後期最強大的秦國呢!

    即便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和趙國沒有換帥(秦國:白起換王齕,趙國:趙括換廉頗),趙國也戰勝不了秦國,兩方都有優秀的將領時,比拼的就不是軍事戰術戰略,而是綜合國力,趙國的綜合國力不如秦國,最終結果只能是失敗,只不過結果沒有那麼慘而已!

    結語:

    秦國幾代先君早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也一直在為此目標而努力,秦國也在一代又一代君主的經營下不斷強大,也離統一目標越來越近。而反觀趙國君主,不僅沒有統一天下的野心,在君主綜合素質上,也不如秦國,加上其地理位置等方面因素,趙國無論是在戰國前期、中期,還是後期都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 12 # 老張讀史書

    正如人生沒有後悔藥一樣,歷史也沒有假如。

    如題主所言,從紙面上而言,趙國是當時山東六國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而且單論軍事力量,趙國是唯一可與秦國掰手腕的。

    趙武靈王

    趙國的崛起和強大,與其歷任領導人的超高個人素質是分不開的。趙國從趙衰(晉文公重臣)開始在晉國政治舞臺上獨佔鰲頭,自趙氏孤兒趙武復興趙氏,然後自趙簡子趙鞅開始成為晉六家中的老大,再到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掉智氏,三家分晉,趙氏正式成為戰國中的一雄。

    再經過趙獻侯、趙烈侯等幾代人百餘年努力奮鬥,到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趙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軍事強國。甚至,秦國最厲害的國君秦昭襄王嬴稷還是趙武靈王派人迎接所立。不過,當時兩人並未見面,後來趙武靈王傳位於趙惠文王,自稱主父。

    趙主父以趙國使者身份孤身入秦,趙國時期兩位最偉大的君王秦昭王和趙武靈王以一種奇怪的方式見了面。事後,第六感告訴秦昭王,與自己見面的趙國使者英武不凡,身上放射出一種天子之氣,派人審問其下屬,果然是趙主父!

    趙國名將如雲,趙奢、廉頗、李牧等等,如果趙主父健在,秦趙之間的直接對話孰勝孰敗真的不好說。可惜趙主父家事處理不好,慘死於兒子之間的兄弟鬩牆,餓死沙丘離宮。趙主父的兒子趙惠文王差強人意,再往後,趙國的君主一茬不如一茬,再無能力與秦國決勝。

  • 13 # 江湖小曉生

    此事絕無可能!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主要是因為從秦孝公開始,六代君王都很英明,吸引了大量人才。正是這些人才的努力,才使得秦國有了統一六國的資本。

    秦孝公時期,有商鞅對秦國進行變法。秦惠文王時期,有張儀連橫六國,司馬錯、公孫衍等人開疆拓土。秦武王時期,雖然打下了宜陽,可有打醬油的嫌疑。秦昭襄王時期,有范雎提供遠交近攻之策,有白起征戰四方,滅六國百萬雄兵。秦孝文王時期,打醬油。秦莊襄王時期,有呂不韋安邦定國,守護秦土。也有打醬油的嫌疑。秦始皇時期,有李斯謀劃吞併六國的戰略,也有王翦、王賁、蒙恬等人征戰天下。

    從以上的7位君王,我們就能看得出,其實秦國的君主也不一定全都是很牛的人物。秦武王舉鼎而亡,秦孝文王在位1個月,秦莊襄王啥事兒也不管,這3位有點兒打醬油的嫌疑。

    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還不是因為天下人才齊聚秦國嘛!商鞅來自衛國,張儀來自魏國,公孫衍來自魏國,范雎來自魏國,呂不韋來自衛國,李斯來自楚國,蒙驁、蒙恬家族來自齊國。

    總之秦國吸納了大量戰華人才,這才使得秦國實力雄厚,成為了列國最強者。反觀趙國,他們有這種魄力嗎?很明顯是沒有的。

    一、趙國也就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拿得出手。

    三家分晉以後,趙國有拿得出手的君主嗎?還是有的,著名的趙武靈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趙武靈王眼看著趙國的國力衰弱,甚至連中山國都要欺負趙國,心裡很不舒服。

    因此他痛定思痛,決心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也就是穿著胡人的衣服,按照胡人騎射的方式訓練軍隊,學習胡人的風俗習慣,使得趙國的戰鬥力倍增,成為了列國中的強者。

    不過趙武靈王只活了45歲,他雖然透過改革使得趙國變得強大,可晚年因為要分裂趙國,造成了趙大陸亂。

    此後的趙國君主們,說實話,能力的確很一般,再也沒有趙武靈王這樣的明君了。

    趙惠文王,勉強拿得出手,雖說沒有趙武靈王那麼神,至少他在位期間,也有廉頗、藺相如、趙奢這樣的名臣輔佐。

    趙孝成王,長平之戰被人家滅了40萬青壯年,趙國差點滅國。

    趙悼襄王,打醬油的。

    趙幽繆王,也就是趙王遷。他在位期間害死李牧,導致趙國被秦國所滅。

    代王嘉,趙國被滅後,躲到代地的君主,後被俘虜,純粹是打醬油的。

    所以說,趙國的這6代君主,一個比一個拉胯,除了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外,其他幾位都是飯桶。這種國君隊伍,怎麼可能帶領趙國統一六國呢?

    二、趙國並沒有那麼多像樣的人才。

    秦國這百年來,人才實在是太多了。前面講的商鞅、司馬錯、公孫衍、張儀、范雎、白起、呂不韋、李斯、王翦、蒙驁、蒙恬等等,全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可以說,自從秦孝公放榜招賢以來,六國就有源源不斷的人才,從各地前往秦國效力。這就是招賢納士的威力。其中魏惠文王時期的魏國,是著名的人才輸出大國。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等人,都是從魏國溜走的。

    反觀趙國,又有多少像樣的人才呢?

    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等人。勉強再加上一個平原君趙勝,就這麼點大才,拿什麼去跟秦國相抗衡呢?

    戰國是一個各顯神通的時代,比拼的其實就是人才。人才多的國家,在各方面自然就能佔上風,很顯然,從這一點來說,趙國就是比不上秦國。

    就算只有這麼點大才,趙國也不會用。比如說廉頗被人家用反間計,給撤了職,甚至被逼出國避難。李牧更慘,直接被趙王遷給殺了。

    所以說啊,趙國對人才是這麼個態度,天下人才憑什麼要去趙國受這份罪呢?因此越是這樣,越沒有人願意給趙國打工了。

    三、趙國的綜合國力,遠比不上秦國。

    三家分晉的時候,趙國的地盤並不小,但是和秦國比起來,體量還是太小了。畢竟秦國是可以和晉國並駕齊驅的大國,後來又拿下了蜀地,實力大增。而趙國只是晉國中的一部分而已。

    在趙武靈王的努力之下,趙國滅掉了中山國,實力大增,向北拓地千里,看樣子有了很大的長進。可秦國也沒閒著啊,不僅滅了義渠國,掃除了後顧之憂,而且還拿下了巴蜀之地,擁有了一個天然糧倉。大家都在進步的情況下,底子厚的秦國,自然更具備優勢了。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確大大增強了趙國的軍事能力,使得趙國成為了天下六國中,唯一一個可以在軍事上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問題是趙國的改革,僅限於軍事層面和習俗層面,對增強國力,其實並沒有多大幫助。這就很慘了,因為日益增強的軍隊戰鬥力,與落後的後勤補給能力,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成為了趙國的主要矛盾。

    秦國就不同了,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軍事能力與日俱增,與此同時,秦國的國家實力,也在不斷增強,後勤力量與軍事力量相匹配。

    因此在長平之戰中,秦國與趙國長期對峙的時候,趙孝成王完全扛不住,而秦昭襄王卻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了。哪怕是耗,也能把趙國給活活耗死。

    綜合國力遠不如秦國的趙國,拿什麼去統一六國呢?甭說和秦國比了,趙國的綜合國力,其實連齊國、楚國都比不上,他們只是單純的軍事能力強罷了。

    總結:三晉之地,強敵環繞。

    秦國除了以上的優勢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優勢,那就是沒有後顧之憂。這件事要感謝一下秦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羋月。

    宣太后利用美人計,成功誘殺義渠王,從而使得秦國滅掉了義渠國,掃除了後顧之憂。秦國的背後,再也沒有任何隱患可言了。

    所以說秦國可以放心大膽地進攻六國,打不過就退回函谷關內,反正自己有退路,也不用擔心後院失火。

    趙國就不同了,趙國西邊有秦國,東邊有燕國和齊國,南邊有南韓和魏國,北邊還有匈奴,可謂是四戰之地。只要趙國出兵討伐任何一方,那麼其他方向的對手隨時都會出手偷襲趙國,你說顧慮重重的趙國,又怎麼能放手去統一六國呢?

  • 14 # 飛翔芳子

    不可能。因為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的眼界有限,多數靠說客的遊說瞭解其他國家的狀況。而秦國的強大既有先輩們的積累,敢於革新;更有秦始皇的用人之道,接納欣賞人才。無論何時,人才是硬貨。

  • 15 # 九書講古

    可能性有,但是不大。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大刀闊斧的改革,已經使趙國強大了起來。戰國時,各國都意識到了必須要變法圖強。趙國起步較早,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可惜,晚年的趙武靈王犯了嚴重的錯誤,葬送了趙國的大好局面,也導致了個人的悲慘結局。

    趙武靈王晚年,犯了中國歷史上很多帝王都犯過的經典錯誤:廢長立幼。太子年長,母親早亡。帝王身邊不缺美女,新的女人——吳娃出現了,而且越來越得寵。愛屋及烏,趙武靈王因為寵愛吳娃,而喜愛吳娃的兒子趙何,並且廢掉了太子章。

    廢長立幼的事,也有很多帝王做成了。比如漢景帝就是廢掉太子,改立劉徹為太子,才有了漢武帝。但是,趙武靈王廢長立幼之後,又感覺對不起長子,於是產生了把趙國一分為二,兩個兒子都當王的想法。這個錯誤是致命的。

    趙武靈王的搖擺態度,讓很多野心家看到了機會,於是趙國分裂成兩派,並且最終演變成了軍事鬥爭,長子趙章被殺。發兵的大臣殺了趙章,擔心趙武靈王秋後算賬,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圍困沙丘宮,餓死了趙武靈王。

    趙國經過這麼一折騰,改革的成果付之東流,之後的君主也沒出現過雄才大略之人。但即使這樣,最後秦滅六國的時候,趙國仍然對秦國進行了強有力的抵抗。

    結論:

    如果趙武靈王晚年不犯錯誤,趙國的改革政策和成果能夠得以繼承和發揚,或許有機會成為老大。但是,也得看歷代君主的作為。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就是因為七代君主無大錯。所以面對強大的秦國,趙國即使有機會也不是很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可以改掉每天熬夜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