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0
回覆列表
  • 1 # 漢徵西大將軍

    人間正道,殺俘不祥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的關鍵節點,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進步,但是一戰而坑殺了四十萬降兵,讓人不寒而慄。武安君白起作為功勳卓著、戰功赫赫的主帥坑殺降卒,固然是將秦國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其泯滅人性也讓人唾棄。從長遠角度講,白起的所作所為卻是將秦朝推入萬丈深淵,暴秦之名影響深遠!人類崇拜英雄,崇拜的是正義之師,不是血腥屠夫!

    戰爭是吞噬人性的野獸!無論古今中外只要有戰爭就必然有魔鬼的出現,遠離戰爭,保衛家國,愛護和平是人類共同願望!如果戰爭不能避免,那麼優待俘虜就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日內瓦公約》就是現代國際對待俘虜的一項國際公約,人類文明的進步!

  • 2 # 梨城雅士

    理論必須聯絡實際,

    紙上談兵,必敗無疑。

    秦趙兩國,長平大戰,

    趙括軍事教條主義,

    所導致的慘敗戰例,

    深刻闡明上述道理。

    因地制宜,戰術合理!

    隨機應變,勝利在前!

  • 3 # 進退兩男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打戰,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繡花。是要si人的,所謂殺降不祥,都是屁話。兩國交戰,你死我活,還管什麼人道主義?!戰爭的目的就是,最大可能殺傷敵國國內的有生力量,使其一蹶不振,再滅亡之,國土歸我,百姓歸我。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軍士40萬,趙國徵兵歲數不斷下調,14歲都上戰場還談什麼人道?!田間都是望夫之婦,儘早結束戰爭才是重要的,百姓拖不起!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4 # 漩渦鳴人yy

    首先第一條,這天上還真有掉餡餅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能力不夠,或者完全沒做好準備,那掉下來餡餅都能活活把你給砸死!

    為什麼很簡單,長平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南韓被秦國軍隊一分為二,南韓的上黨地區成為了一片孤地,在這種情況之下,南韓上黨地區的最高負責人選擇將南韓上黨地區直接贈送給照顧,這本來是一件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可是被趙孝成王這麼一處理得軍隊沒派上去不說,自個兒還高調宣佈上黨歸趙國所有。憤怒之下,秦國在趙國軍隊未曾登入上黨地區之前,就把上黨地區給他吃下來了,這個時候想想當時趙國的主將廉頗心裡有多懵逼!

    你說你稍微緩一下,跟秦國虛與委蛇,我就不說我拍40萬大軍上去,我把原先交戰的20萬大軍給他拉上去。那情況也不是這麼個情況啊!最起碼戰火一直在南韓上黨地區,我作用地形的便利,我可以以逸待勞,不至於像後來長平之戰打的那麼被動!

    所以說這天上市會有掉餡餅的事情,但是你如果不會處理,或者你能力太差,這掉餡餅也很有可能變成一場災難,因為餡餅會能把你活活砸死。

    我們都知道打仗嘛,講究的是出其不意,兵行險招,但這個情況存在於什麼時候,存在於戰爭開始之後一段時間和戰爭結束之後前這一段時間!這兩個時間段裡面,你如果用這一招沒毛病,這一招能夠在短時間之內改變你的不利局勢,或者擴大你的優勢,反正總之對你有好處,但是如果雙方處於戰略相持階段,那這個時候你最好就不要輕舉妄動,沒有十足的把握,光說什麼,靠勇氣,靠決心,靠趙國軍隊戰無不勝的氣勢,靠先王庇佑,這些屁話就別說了!

    我想當時的趙括跟趙孝成王說的也就是這些東西!他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說,他雖然天天去前線視察,但他知道秦國軍隊部署嗎,知道秦國軍隊究竟在哪兒,設定了營壘在哪裡,集結多少軍隊,知道這個營寨到底該怎麼攻打嗎,他都不知道,甚至於我們想想秦國軍隊最多也就只有60萬軍隊可軸,60萬軍隊居然活活的把這40萬軍隊困死在了原地。憑藉的是什麼?肯定是地形上面的便利,也就是趙括帶著40萬大軍進入了一個地點,是一個口袋證!

    這是要怎樣的軍事白痴才會犯這種錯誤?最終導致這40萬人竟然愣是突破不了秦國軍隊60萬人組成的防線!

    他說的準備呢,他說的必勝呢,趙國為了他,甚至於不惜跟廉頗鬧翻了,但是他呢帶領40萬大軍,居然活活地將這40萬趙國軍隊帶到這個包圍圈裡面,所以說敵方上將是白起,可這種明知道地形對自己軍隊不利的情況之下,愣是把自己軍隊帶到包圍圈的舉動,這屬於什麼?

    所以說每走一步都必須得慎重,像趙括這種連地形都不看,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居然被秦國5000人直接把樑道和後方聯絡一起斷掉的人想要指揮大戰役,想要在戰略相持階段做出大手筆,根本不可能!

    第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很明顯,原本不會犯這種錯誤的廉頗,半路被趙孝成王替換下來,最終致使趙國軍隊犯如此大錯,這是原因,而且是最重要的那條原因,為什麼?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時樂毅的祖先曾經在魏國擔任將軍,魏國的國君派他去滅中山國,然後打了三年仗,中山國滅了回來時候樂毅的祖先樂羊,認為自己有大功勞,因此趕緊去向國君,請功,結果魏國的國君拿出來一大堆的抒情,這都是他三年在外帶兵打仗的時候,他手底下的大臣彈劾他的,說他想擁兵自重,說他想在外某法說他這個說他那個,總之就沒一句好話!

    大將領兵在外國君是否能夠穩定軍心,這是最能考驗一個國君耐心,信心以及用人的眼光,這些東西的你要辦不好。最終出現紕漏,然後鑄成大錯,那對不起,我們是不會對你手下留情的!

  • 5 # 和藹的老豆

    趙國國君應該擔最大的責任,不是趙括或廉頗。趙國的軍隊戰鬥力是足以自守的,但不足以進攻。長平之戰的起源是南韓的上黨被秦國圍困後突然降趙。然後趙國去接受,和秦國開戰。廉頗不直接決戰,採取堅守戰略,而趙王希望通過決戰獲取最大利益,從而換了趙括,有了長平的慘敗。教訓很多:1,戰爭涉及國家興亡,不能隨便因為面子或者其他原因而輕易開啟戰端。並不是每一次退卻都是錯誤的,也不是每一次進攻都是正確的。按性子來,是要出事的。2,要搞清楚作戰的理由,上黨之爭的由來是秦國要滅韓,趙國的輕率參戰是對於城池的渴望,並不是防止秦國滅韓。如果只是為了上黨,根本不值得投入舉國兵力。如果是為了救韓,就不應該單打獨鬥。對自己的實力錯誤評估,是非常致命的。3,評估雙方實力並選擇戰略方針是開戰前最主要的工作。趙國雖然也算強國,其實力不會超過當時秦國的一半,加上齊楚中任何一家,可以和秦國一戰。趙國再加上任意兩家,秦國都無法吞併南韓。4,戰略防禦永遠重於戰略進攻。這個不是保守主義,而是先後順序問題。防禦沒有做好,面對強敵,任何進攻都是危險的。趙國的防禦工作非常不靠譜,後勤都沒有準備好,趙王竟然希望尋求決戰。當發現後勤有問題時,應該選擇結束戰爭,撤退。5,對團隊缺乏信任,沒有溝通和商量,都依靠一個人做決定,將是非常危險的。趙王並不懂打仗,卻要親自安排軍事活動,連趙老太太都看出這種事不靠譜,他卻不明白。如果趙王當時採取策略性動作,繼續用廉頗守住前線,然後安排外交活動和生產活動。一方面請齊國和楚國給予外交和經濟上的支援,一方面和秦國談判,並確保南韓不被吞併。秦國遠征軍在外,無法長期對峙,一時又無法滅掉所有國家,趙國的勝利是指日可待的。

  • 6 # 醉臥夢談

    再次看到長平之戰,肯定大家又要說趙括了,還要提到一個成語“紙上談兵”,好了,這也算我提到了,所以下邊我反思點別的!

    第一,經濟實力是軍事實力的基礎。

    開戰的兩個國家是秦國和趙國,要說變法成功的那必須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因為他很全面,使得秦國在全方面強大。趙國的胡服騎射也算是很成功的,但有缺點,那就是過分注重軍事實力而忽略經濟實力。

    這其實就為長平之戰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大規模戰爭較量軍事實力,但一旦形成持久戰就更考驗經濟實力了,沒有糧草還打個屁啊。可惜我們沒有看到秦趙兩國一直僵持下去會拖垮誰,但趙國肯定佔不到便宜。

    第二,大事不能懈怠,因為輸不起

    廉頗雖不能勝但也不至於速敗。他的貢獻應該用來爭取時間,讓後方在軍事較量之外去搞其他小動作,通過外交等手段去給這場戰爭的勝利加籌碼,可趙王沒有,這麼大規模的戰爭只依靠前線的將士。

    秦國就精明得很,用了反間計,結果趙國把一流戰將廉頗換下,秦國將超一流戰將換上,結果很明顯。說什麼不能臨陣換將,那要看你換的是什麼將!

    所以趙王在戰略上的懈怠讓廉頗的貢獻沒有發揮出其該有的作用,以至於慘敗,可惜可惜!

  • 7 # 吹殺

    縱觀人類戰爭史,決定勝負的關鍵依然是一個國家強勁的綜合實力,不管趙括的冒險一搏還是廉頗的堅守不出都難以挽救趙國被滅亡的命運!

  • 8 # 飛鴻吟

    好戰者必敗!

    老子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戰爭以殺生為主要表現,在人命關天的時代,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會選擇戰爭的!除非是反反人道的侵略戰爭。所以,毛主席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仍應為我英雄人民解放軍的軍動準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君書》對企業管理有何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