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生橋上的光輝
-
2 # 鯤鵬翅展
在世界史上,通常把5世紀到15世紀稱為“中世紀”。中世紀跨度千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大文化一一拜占庭文化、羅馬式文化和哥特式文化,從東到西,從古至今,一線貫穿。
拜占庭文化是歐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西方文化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繼住開來的作用。拜占庭文化在世界範圍內游牧民族普遍沖擊農耕民族的時代,保護古典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免遭滅亡,使古典文化能夠傳於後世。同時,拜占庭人使古典文化適合於中古社會生活,形成古典文化的特殊形式。
拜占庭文化內容豐富,體系完備,發展水平較高,因此在文化發展緩慢的中古歐洲發揮積極作用,直接促進斯拉夫世界的文明化,加速斯拉夫各民族國家的發展,並形成以東正教為核心的東歐世界。
拜占庭文化還對周圍其他民族文化產生積極的影響,推動中古時期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拜占庭文化為中古晚期的西歐提供有利於未來發展的進步因素,在學術和藝術領域留下的寶貴遺產通過各種渠道傳遍世界。
羅馬式文化指正好在哥特式文化發展之前,歐洲藝術的一個階段。儘管有些人士將11世紀定為羅馬式藝術的起點,某些權威人士卻將早在7世紀產生的藝術稱為羅馬式。9至12世紀,西歐興起“羅馬式”藝術風格,主要體現在建築、彫刻、繪畫及工藝美術等方面。
“羅馬式”一詞意指“羅馬的影子”,最初由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德熱維爾從語言學角度用來指使用羅馬語(即拉丁語)系的各國,如用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的西南歐各國,但自1824年起被法國藝術史學家德科蒙用作表達一種受到古羅馬文化影響的歐洲中世紀早期藝術風格。羅馬藝術在1075年-1125年達到高潮,1200年左右,羅馬式為哥特式所取代。羅馬式藝術主要出現在教堂藝術中,在許多地區風格之中亦見到。主要地保存在彩飾手抄本中而流傳至今的羅馬式繪畫,具有線性裝飾性質,並顯示出受到拜占庭藝術風格的影響。溼壁畫和鑲嵌畫也很流行。這一階段以紀念性石雕的復興為標誌,雖然大型人物雕像很少出現在神龕。
哥特,原指代哥特人,屬西歐日耳曼部族,同時,哥特也是一種文化藝術風格,主要特徵為高聳、陰森、詭異、神秘、恐怖等,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個藝術領域,哥特式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複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主要代表元素包括黑色裝扮、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等。
哥特這個特定的詞彙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
-
3 # 用戶418670966571
中世紀界定於公元476 年至公元1453 年的這一歷史時期。中世紀是全世界封建制社會形成到發展的時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並廣泛傳播的時期。影響世界的三大文化是:
1、東方的漢文化,也叫華夏文化、儒家文化;
2、歐洲的西方文化,也叫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取得了萬流歸宗的地位;
3、伊斯蘭文化,主要在中東和北非等地。
-
4 # 三十通寶
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期間,世界上殘存的這三個最強大的搶劫文化族群分別是:
一,北歐的海盜維京人,
二,阿拉伯沙漠民族,
三,中亞、蒙古草原文化民族。
1, 維京人.
在中世紀基督教同化的過程種,大部分歐洲野蠻民族皈依了基督教,只有一些處在寒冷的歐洲民族,繼續過著野蠻的搶劫行當,其中一部分就是維京人。維京人是印歐人種諾爾斯人的一支(斯堪的那維亞人)。
在1000多年前,歐洲人其實將維京人稱為北方來客。維京是他們的自稱。最初的維京人,來自北歐寒冷、貧瘠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維京人因為身處寒冷地區好酒好鬥而且性情豪爽,漸漸地維京人發現了自己可以利用領先的造船技術和駕船技術的優勢在海上靠搶劫奪取財富。
在逐漸發展出更好的航海技術後,成為以海盜與貿易而聞名的維京人開始登上世界舞台,並大展身手。
西元793年,英格蘭的基督教聖地林迪斯法恩遭到維京海盜攻擊,公認是維京時代的開始;之後幾百年,維京人彪悍勇猛,戰無不勝。呼嘯於整個北歐大陸,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在那個時代簡直就是一個惡魔的存在。成為歐洲大陸一股恐怖的力量,在許多地方留下他們的足跡。
到13世紀時,挪威國王哈羅德一世在國力強盛後,開始對這些強悍的海盜進行大力討伐,很多維京人混不下去,被迫離開這片區域。向西方的島嶼擴張,開發了許多殖民地,如冰島、法羅群島,以及格陵蘭等地,甚至還曾在北美洲建立過據點。
維京人人口最多達到5000人,這個數字可別嫌少,那個資源匱乏的時代總人口也不多。現在北歐至今仍有維京人當年建造的農場、教堂等建築殘存。直到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王權開始強大,資源開始集中,完全有能力抵抗維京人的肆虐後。維京人靠搶掠致富的願望已經很難實現。最後在十九世紀初期逐漸消失。
橫行歐洲幾百年的維京人,最終在中世紀後期被基督教同化成為文明的民族,他們一部分進入了歐洲,一部分成為今天冰島,瑞士等北歐國家的祖先,稱霸北歐的搶劫民族維京人到此已經消失。但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 阿拉伯沙漠民族
西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地域廣大的沙特阿拉伯境內,大部分地區處於沙漠地區,由葉門延伸至波斯灣、阿曼至約旦及伊拉克。是世界上最大的沙體之一。
幾千年來,沒發現石油前,這裡仿佛是上帝的棄民,氣候越來越乾旱,土地越來越貧瘠,公元七世紀基督教進入這個區域,阿拉伯民族在接觸到基督教後受影響迅速形成了沙漠游牧民族化的一個另外的宗教。
這種宗教就是穆斯林教派,它阻止了基督教在中東地區的傳播。也使得這一地區從人類文明的搖籃。逐漸成為了野蠻和戰亂的地區,文明的腳步在這個地區開始停止。
這個半島民族他們在中世紀時期上溯到古時主要採取的就是游牧生活方式,養駝、養羊、狩獵、劫掠是他們的共同愛好,也是他們的主要職業。
阿拉伯沙漠游牧民族和穆斯林教一起正式出現於公元七世紀的世界舞台,他們曾經依靠暴力搶劫了周圍的民族,最鼎盛的時候,他們的騎兵甚至橫跨歐亞大陸。讓阿拉伯穆斯林民族的版圖迅速擴張。到1492年,歐洲大陸上的阿拉伯勢力才被完全清除。
3, 中國西北部草原民族
中世紀蒙古草原的狹長地帶,其近二千年來的沙漠化使得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仍舊處於半原始的社會狀態,搶婚、一妻多夫、搶奪牧場的野蠻事件在蒙古草原上時有發生,狼性文化是他們的主流文化,打獵(搶劫)暴力活動已經是這些古代游牧民族的一種主要生存方式。
突厥騎兵
在這裡曾出現的最野蠻、最善於搶劫的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在人類歷史上一千多年來的野蠻暴行,使得今天的歐洲人仍舊不寒而栗。尤其蒙古帝國時期,征服下的殘暴至今仍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
其實這種邪惡的搶劫文化的形成,與中國西北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有直接關系。幾百萬年來,強勁的西北風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滾滾沙塵不斷吹到蒙古草原,因此中國蒙古地區的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性沙漠。
隨著地球氣候的變遷,中國北方也逐漸沙漠化,乾旱、寒冷的趨勢也從新疆、蒙古高原擴展到中國北方的甘肅、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和中國東北等地區,這一緯度的廣大而狹長區域,因為環境的逐漸惡劣,也成為了沙漠化草原民族搶劫文化廣闊的形成土壤。
-
5 # 用戶4228410649074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搶劫的生存方式也從人們普遍的社會生活中被限制為一種必須合法的形式:戰爭。世界進入中世紀以後,這種古老的搶劫生存方式並沒有完結,而是與文明並存。到了中世紀後期,世界上當時還殘留著三大搶劫族群。
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期間,世界上殘存的這三個最強大的搶劫文化族群分別是:
一,北歐的海盜維京人,
二,阿拉伯沙漠民族,
三,中亞、蒙古草原文化民族。
-
6 # 離殤之觴
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西洋文化體系。
這三大文化體系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格:中華文化的品格是致中和,追求中和的境界;印度文化的品格是超生死,追求永恆的境界;西洋文化的品格是主鬥爭,追求我為大的境界。
那麼這三種文化品格與太陽有什麼關系呢?中國的地理位置主要處於北溫帶,太陽的照射既不太強也不太弱,四季分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和諧運轉,氣候溫和,最適合人居生息。
華人生活在這樣的地區,就認為宇宙的精神是和諧的,既然宇宙的精神都是和諧的,人就應該效法宇宙的精神,追求和諧的人生境界,即中庸。
印度的地理位置主要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太Sunny照射太強烈,熱帶地區的特點就是一年四季陽氣都處於釋放中,陽氣放得快,人就生長得快,生長得快自然也死得快。古印度人八九歲就差不多性成熟了,十一二歲結婚生子,三四十歲就死了。生命的短暫成了印度人最大的困惑,所以印度人希望超越生死,這便是印度盛產宗教的原因。在佛教誕生以前,印度就有九十六種宗教。這九十六種宗教都是圍繞生死問題展開的。佛教集其大成,提出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不生不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永恆境界。這便是印度人的最高追求。
西方主要的國家都在北寒帶,北寒帶地區,太Sunny照弱,一年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寒冷的冬季度過,而且西方諸國陸地面積少而海洋面積多,糧食不夠吃,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得西方人必須和自然鬥爭才生存得下去,所以鬥爭便成了西洋文化最主要的品格,和自然鬥,和人鬥,和其他國家民族鬥,鬥爭的目的是征服,征服別人,征服其他國家民族。
由此看來,世界三大文明的品格根本上還是由太陽決定的。太Sunny照射的強弱決定一個地區的氣候,一個地區的氣候決定這個地區人的風俗習慣、思想文化。
回覆列表
教科書常常把中世紀分為三個階段:從羅馬帝國衰亡至公元1000年為早期,1000年至1300年為盛期,1300年至15世紀為晚期。中世紀早期的歐洲經歷了巨大的社會動蕩。其一大變動是發源於斯堪的納維亞的日耳曼諸部反復南進,逐漸分別定居到現在的英國、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地;與此相連,源於亞洲的斯拉夫各部遷徙到西至奧德河、易北河一線,北起第聶伯河,南到匈牙利、巴爾幹的大片地域;此外,隨著7世紀伊斯蘭勢力的崛起和迅速擴展,地中海地區被分割,分屬於拜占庭、歐洲與伊斯蘭三大區域。
部落的遷移和擴展造成戰禍連綿,加之7世紀後與拜占庭的貿易大部中斷,歐洲的生產倒退,城鎮湮滅,古典文化逐漸衰落。然而也正是在古典傳統、日耳曼傳統及基督教這三大因素之間的劇烈碰撞和相互作用之下萌生了獨特的西歐文明。這種文明在地域(西歐)、宗教(天主教)、語言(拉丁文)、體製(封建采邑)等方面都明顯有別於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使用希臘語、世俗政權凌駕教會之上的拜占庭文明以及7世紀興起的伊斯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