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妖火說歷史

    西夏和蒙古帝國的這場決戰,西夏之所以會以全軍覆沒的結局收場,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首先,蒙古帝國確實比較能打,尤其是經過成吉思汗的改革之後,蒙古鐵騎的戰鬥力,已經強到一個令人髮指的程度。其次,在這場最終決戰開始之前,西夏其實已經被蒙古帝國打擊過很多次,勢力被削弱了一大截,早已不復巔峰時期的實力。

    另外,在這場決戰開始之前,西夏高層常年內鬥,十分昏聵。西夏內部的爭鬥,也給了蒙古帝國崛起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在蒙古帝國進攻西夏的這段時間裡,蒙古帝國周圍的其他幾個大帝國,幾乎都因為各種問題而無力脫身,根本無法參與到這場戰爭當中,這就給了蒙古帝國和西夏單挑的機會。

    當然,在真實的歷史上,蒙古帝國和西夏的這場戰爭,遠比我們想的要複雜得多。並不是說,蒙古帝國很強,就能直接把西夏給滅了。想要說清楚這段歷史,我們還得從當初蒙古帝國崛起的時候說起。

    蒙古帝國的建立者,被後世尊稱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原本是草原上一個部落可汗的兒子。但可惜的是,在鐵木真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被人毒死了。在他父親死後,鐵木真所在的部落,也逐漸分崩離析。

    後來,鐵木真長大之後,靠著自己的努力,再加上自己父親結拜兄弟的幫助,終於重新召回了部眾,恢復了部落。公元1189年,27歲的鐵木真,經過多年的奮鬥之後,終於恢復了自己的部落,並且被部眾公推為可汗,成了草原上一方勢力的首領。

    不過,此時的鐵木真,在西夏政權面前,只能算是一個小不點。別說滅掉西夏,就連讓西夏多注意一下的資格都沒有。

    此時的西夏,正處於最鼎盛的時期。當時西夏正處於第五位皇帝夏仁宗在位期間,這位夏仁宗也算是一個猛人,是一個典型的超長待機型皇帝,總計在位54年。放眼整個中國歷史,這位夏仁宗的在位時間,也能排進前五了。

    更難得的是,他爹夏崇宗,也是一個超長待機的皇帝,在位53年,同樣是歷代皇帝當中,在位時長排名前五的皇帝。這爺兒倆加在一起,總計在位時間已經超過了一百年。

    雖然這一百年當中,也曾發生過一些動蕩,比如說夏崇宗幼年即位大權旁落,比如說夏仁宗即位之初權臣掌權,但這些問題,後來都被這爺兒倆給解決了。

    更為難得的是,夏崇宗和夏仁宗這兩代皇帝,還都算是比較英明的皇帝。雖然不算是什麼千古明君,但在位期間確實一直在努力工作。也正是因為這對父子的超長待機,使得西夏高層常年處於穩定的狀態。再加上夏崇宗在位的時候,恰好趕上金國崛起,遼國和北宋相繼滅亡。在這個過程當中,西夏也撈到了不少好處。

    所以,到了夏仁宗在位後期的時候,西夏全面進入了鼎盛時期。雖然綜合國力還是比不過南宋和金國,但自身的領土疆域卻達到了史上最大。今天的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已經全都落入了西夏的實控範圍,人口更是超過了三百萬。

    而此時剛剛恢復乞顏部落的鐵木真,整個部落男女老少加起來,也就一萬人左右。甚至更有史學家推測,成吉思汗剛剛恢復乞顏部落的時候,部落其實只有千餘人而已。直到兩年以後逐漸獨立,部落人口才接近一萬。

    這樣的鐵木真,在西夏政權面前,顯然只能算是一個小不點了。

    但是,因為接下來數十年陰差陽錯的歷史發展,鐵木真卻逐漸壯大,最後統一了草原,繼而滅掉了強大的西夏。

    鐵木真恢復乞顏部落的時候,當時北方草原上,正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數十個大大小小的部落,在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而這些部落,當時則是統一向強大的金國稱臣。

    乞顏部落剛剛恢復的時候,在草原周圍其實存在了好幾個強大的政權,比如金國、西夏、高昌回鶻以及西邊的西遼。在這其中,最強大的一個,自然就是金國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整個草原上的所有蒙古部落,都要向金國稱臣。非但如此,就連西夏政權,名義上其實也要向金國稱臣,而是還是同時向金國和南宋兩家稱臣。

    不過,就在成吉思汗恢復乞顏部落的同時,金國這邊的金世宗去世,金章宗即位。在金國的歷史上,金世宗和金章宗在位的這段時間,基本上就是金國的鼎盛時期。不過,接下來即位的金章宗,本人是一個典型的文藝青年。在他的治理下,金國的文化生活發展得很迅速,但國家機器卻開始逐漸腐朽。

    另外,金章宗在位期間,還恰好趕上了黃河發大水,直接導致黃河沿岸的百姓流離失所,出現了大量的流民浪潮。這些流民的出現,也導致了金國開始出現一系列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金國對外部勢力的束縛,自然就開始逐漸放鬆了。尤其是對於蒙古草原上的諸多部落,更是如此。在此之前,金國一直堅持對草原逐步實行減丁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每隔一段時間,派軍隊去草原消滅草原人口。這種手段雖然很不人道,但確實降低了草原諸部所帶來的威脅。

    但是,因為內部開始出現大量矛盾,導致金國對草原地區的減丁政策,力度越來越小。如此一來,非但沒能降低草原人口,反倒是激起了草原諸部的反感。

    而這種反感,也給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的天賜良機。

    接下來,因為金國的束縛力量變低,草原這邊一些強大的部落,首先起兵反抗,但是最終卻被金國大軍鎮壓。在鎮壓過程當中,鐵木真率領的乞顏部落,也出了不少的力,算是幫了金國軍隊的大忙。所以在這之後,金國就越發信任乞顏部落,甚至對鐵木真委以重任,授予鐵木真金國官職,允許乞顏部落打著金國的旗號,和其他草原部落打仗。

    金國的這個做法,自然不是真的那麼昏聵。實際上,這一招非常高明,因為在鐵木真征戰的過程當中,金華人等於是借乞顏部落的手,去減少草原人口。等到乞顏部落壯大到一定程度之後,金華人再反手滅了乞顏部落,自然可以徹底解決問題。在以往的歷史上,這樣的事情金國也不止做過一次。

    但問題是,這一次,金華人卻不小心玩脫了。

    因為就在鐵木真不斷征戰,逐漸征服了大多數的草原部落之後,原本此時應該出兵征討乞顏部落的金國,卻被其他問題給牽制住了。因為黃河汎濫,再加上這幾年金大陸部,一直忙於文化建設,所以南方的南宋就開始出兵,認為是北伐的好機會。

    這場北伐,後世史稱開禧北伐。

    這場開禧北伐,最後雖然以失敗告終,金國和南宋打了一圈之後,發現依然是誰都奈何不了誰,最終只能重新簽訂和平協議。但就在雙方交戰的這兩年當中,鐵木真卻徹底完成了對草原的整合。

    當然,從之前的這段歷史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剛剛建立的蒙古帝國,其實並不強大。與其說是帝國,不如說更像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此時的金國,如果忽然發起金國,蒙古帝國說不定很快就會被擊敗。

    但問題是,此時的金國,卻恰好被韓侂冑率領的南宋北伐軍牽制住,根本無力進攻草原。兩年之後,雙方好不容易簽訂了和平協議,金章宗卻又去世了。而金章宗去世後,因為其本人膝下無子,所以在其去世之後,金國高層為了爭奪皇位,很快就開始內鬥。

    處於這種內鬥狀態下的金國,自然也無法再去幹預新生的蒙古帝國。而成吉思汗也趁著這個機會,對蒙古帝國內部進行了整合。在成吉思汗的整合下,蒙古帝國內部,開始實行軍政合一的國家體製,確立明文法典,強化中央集權,並且建立了一支由成吉思汗直接統領的強大怯薛軍。

    總之,經過成吉思汗這番整合之後,新生的蒙古帝國,已經徹底強大了起來。雖然人口只要一百萬左右,但因為軍政合一以及全民皆兵的體製,蒙古帝國卻可以輕易集結超過十萬人以上的騎兵軍團。如此一來,這樣的蒙古帝國,自然也就有了強大的戰爭能力。

    有了強大的戰爭能力之後,接下來,自然就是要擴張了。

    當時在新生的蒙古帝國周圍,存在的國家和掌權還是很多的。如此一來,挑哪一個政權進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而經過仔細地思考之後,最終,成吉思汗便挑中了西夏。

    之所以首先挑中了西夏,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首先,西遼和金國肯定不行,因為這兩個政權太強,貿然進攻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蒙古帝國直接被反推。其次,草原更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也沒什麼進攻的價值。因為這些生活在草原北方,乃至西伯利亞地區的游牧民族,生活環境太差,而且太窮。就算打贏了,也沒多大價值。

    所以,這樣算下來,就只有西夏最合適了。西夏的人口規模,和蒙古帝國在一個水平,而且正處於衰落狀態,很適合蒙古帝國擴張。另外,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後,西夏的經濟水平不錯,一旦打下了西夏,可以得到很多戰利品,這就讓那些蒙古軍隊有了擴張和戰鬥的欲望。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蒙古帝國和西夏的戰爭,就此開始了。

    說到這裡,我們得暫時打斷一下,先回過頭來,說一下西夏這邊的情況。要不然我們恐怕很難理解,為什麼西夏和蒙古帝國明明是一個級數的政權,最後卻會接連敗退。

    西夏這邊,之前夏仁宗在位期間,確實達到了鼎盛時期。但問題是,夏仁宗本人晚年的時候,大概是因為年齡太大,有些逐漸老糊塗了,所以執政後期也有些過於保守,錯過了很多機會。

    公元1193年,就在成吉思汗恢復乞顏部落四年之後,夏仁宗去世。此後,其子夏桓宗即位。相比之前的夏崇宗和夏仁宗,夏桓宗的能力明顯偏弱。再加上即位時比較年輕,僅僅只有十七歲而已,所以西夏大陸很快就出現了大權旁落,國家機器逐漸腐朽的情況。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的時候,西夏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間,坐視成吉思汗統一了草原。

    另外,就在成吉思汗即將統一草原之前,成吉思汗滅掉了漠北的克烈部。在此之前,克烈部一直和西夏關系不錯,所以克烈部覆滅之後,他們可汗的兒子就直接逃往西夏,請求西夏庇護。因為這件事,成吉思汗也趁機率兵襲擊了西夏邊境,雖然最後被西夏軍隊擊退,但也算是摸清了西夏的虛實。

    而西夏這邊,則是認為擊退了蒙古大軍之後,算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所以此戰之後,夏桓宗還認為自己幹得不錯,算是一個中興之主,直接將首都改名為中興府。

    擁有如此昏聵的皇帝,這樣的西夏,不亡才怪呢。

    而接下來,到了公元1206年,就在成吉思汗在斡難河開大會,南宋和金國正式開戰的那一年,西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故。這一年,夏桓宗的堂哥發動了政變,廢了夏桓宗,自立為帝,史稱夏襄宗。

    西夏高層的混亂,讓原本就不算太強的西夏,越發雪上加霜。而西夏內部的矛盾,也給了成吉思汗一個絕佳的進攻機會。不過,成吉思汗很清楚,像西夏這樣的強大政權,注定不可能被蒙古帝國一口吞併。說到底,雙方其實是一個級數的勢力,想要吞併西夏,首先得不斷進行削弱戰,讓西夏持續衰落。

    所以,公元1205年,也就是之前克烈部可汗之子,逃往西夏請求庇護的時候,成吉思汗第一次率領蒙古鐵騎,試探著進攻了一下西夏。這一戰之後,成吉思汗在斡難河源頭,取得了蒙古諸部的認可,西夏發生政變。

    又過了一年之後,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第二次率兵征討西夏。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征討西夏。

    連續三次征討,讓西夏的國力暴跌。尤其是在第三次征討過程當中,當時在位的夏襄宗,讓自己的太子親率大軍,前去對抗蒙古鐵騎。結果一場大戰之後,五萬西夏精銳,幾乎被打得全軍覆沒。此戰之後,成吉思汗也趁勢深入西夏,一口氣包圍了西夏首都中興府。

    這場戰爭,對於西夏和蒙古帝國的關系來說,絕對有著根本性的改變。

    在第三次伐夏之戰以前,西夏和蒙古帝國,還算是一個級別的選手,甚至西夏還要更強一些。但這一戰之後,西夏的主力軍隊被吃掉了一大部分,自此之後,西夏在面對蒙古帝國的時候,就開始處於弱勢了。

    面對蒙古鐵騎的大軍圍城,夏襄宗曾經向金國求救。但此時的金國,因為內部鬥爭以及一系列原因,最後仍是沒有出兵。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圍困之後,夏襄宗只能向成吉思汗請降,同意向蒙古帝國稱臣,並且跟著蒙古大軍,以後一起進攻金國。

    就這樣,西夏首都的圍城之危,暫時解除了。但西夏亡國的種子,也就此種下了。

    要知道,此戰當中,西夏雖然被圍困了首都,但整體實力還是很強的。如果夏襄宗堅持不投降,就算成吉思汗最終能夠吞併西夏,勢必也要折損大量軍隊,最後只能是兩敗俱傷。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逼迫西夏臣服之後,成吉思汗才會率軍撤退。

    不是因為不想一戰吞併西夏,而是因為此時的蒙古帝國,還沒有能力一戰吞併,或者說直接吞併的代價太大了。

    既然此時的西夏,依然還很強大。那接下來,蒙古帝國自然要繼續削弱西夏嘍。只不過這一次,不是由蒙古帝國進攻西夏,而是讓西夏去和金國開戰,拿西夏當炮灰,借金國之手消耗西夏的力量,最好是能讓金國和西夏兩敗俱傷。

    于是,公元1210年,就在蒙古帝國和西夏的第三次戰爭剛剛結束後不久,蒙古帝國正式宣布,和金國斷交。經過一年的準備之後,公元1211年,蒙古帝國聯合西夏,正式開始進攻金國。

    面對蒙古帝國和西夏的聯合來襲,原本作為宗主國的金國,自然是忍不了的。要知道,就在數年之前,蒙古諸部和西夏政權,還都只是金國眼裡的小不點,根本不需要太過在意。但如今,他們卻聯手挑戰自己的威嚴。

    所以,在這之後,金國這邊直接出動了四十萬大軍,打算一戰全殲蒙古帝國和西夏的主力,徹底解決問題。在金國看來,這或許也不算什麼大事,雙方聯合之後,反倒是省了金國不少力氣,可以一戰平定兩個敵人。

    但結果,誰都沒想到的是,在這場戰爭當中,成吉思汗卻展現出了超強的戰爭天賦。硬是指揮十萬蒙古鐵騎,正面打垮了四十萬金國大軍,而且還全殲了其中二十萬金軍主力。此戰之後,成吉思汗更是指揮蒙古鐵騎,一路攻城略地,直接包圍了金國首都。最後雖然沒能直接攻破,但也是狠狠劫掠了一番,滿載而歸。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野狐嶺之戰。

    野狐嶺之戰,對於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來說,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因為這場仗打贏了之後,蒙古帝國就戰勝了自己周圍最強大的一個政權。此戰之後,蒙古帝國自己就成了絕對的霸主,真正擁有了橫掃歐亞大陸的底氣。

    野狐嶺之戰結束後,接下來,西夏這邊的情況就很微妙了。雖然之前曾經敗給了蒙古帝國,但在和金國的戰爭當中,西夏卻成了勝利者。所以,這也讓當時的西夏掌權者,看到了一絲希望。或許,西夏可以跟著蒙古帝國,先把金國給打趴下,擴張自己的實力,然後再戰勝蒙古帝國。

    所以,野狐嶺之戰以後,蒙古帝國開始把之前對付西夏的招數,用在了對付金國的戰場上。接下來的幾年裡,蒙古大軍幾乎每年都會大舉進攻金國。每次進攻的過程中,都是力求盡量減少金華人口,並且劫掠更多財富。就這樣,打了幾年之後,原本強大的金國,被徹底打到崩潰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西夏一直都沒閒著,一直在跟隨蒙古帝國,進攻金國。但問題是,西夏不是蒙古帝國,軍隊戰鬥力遠不如蒙古鐵騎。所以在此期間,蒙古大軍可以斬獲頗豐,但西夏軍隊卻往往只能和金國軍隊兩敗俱傷,什麼好處都撈不著。

    如此,接連打了幾年之後,這期間西夏又發生了一場政變。夏襄宗的堂兄弟和堂侄發動了兵變,最後幹掉了夏襄宗,有夏襄宗的堂侄即位,這就是夏神宗。夏神宗即位之初,依然堅持和蒙古帝國聯手,一起進攻金國。

    在此期間,西夏內部曾經出現過巨大的反對聲音,反對西夏繼續聯蒙攻金。其實到了這個時候,誰都看得出來,西夏早已被蒙古帝國當成了炮灰。繼續打下去,非但不會收獲任何利益,反倒是會消耗殆盡,最後被徹底吞併。所以,到了夏神宗在位的時候,西夏高層幾乎全都反對繼續聯蒙攻金。

    為此,夏神宗的太子,甚至直接以放棄太子之位,出家為僧作為要挾,希望夏神宗能夠停止聯蒙攻金。但結果,卻只是被夏神宗囚禁了起來。

    對於夏神宗堅持‘聯蒙攻金’的策略,後世普遍認為,夏神宗過於昏庸,所以才會想出這麼費解的策略。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當時的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其實不是夏神宗不想停,而是他不敢停。

    因為一旦停下來,蒙古帝國鐵定要翻臉,再次進攻西夏。到那個時候,金國一定不會來救援,會看著西夏消耗蒙古帝國的力量,然後再坐收漁利。但如此一來,西夏的滅亡就近在眼前了。

    繼續聯蒙攻金,以後必亡無疑。但如果停止聯蒙,蒙古帝國馬上就會滅了西夏。

    對於這個難題,西夏高層也不是沒想過自救。比如在這幾年當中,成吉思汗曾率領蒙古大軍主力西征,去西面滅了西遼。在此期間,西夏也曾想過趁著蒙古帝國主力西征,擺脫蒙古帝國的控制,暫時停止了出兵。

    結果,就在西夏剛剛停止出兵後不久,返回草原的成吉思汗,便再次率領大軍,繼續進攻西夏,再次包圍了西夏首都。

    這就是蒙古帝國第四次進攻西夏。

    經過之前多年的削弱之後,此時的西夏,其實已經相當衰弱,早已和蒙古帝國不再是一個級數的選手。此時的蒙古帝國,其實也有能力一戰吞併西夏。不過,為了減少損失,此戰當中,成吉思汗依然只求迫使西夏投降,而不求一戰滅掉西夏。

    最終,在第四次進攻西夏之後,西夏再次投降,臣服於蒙古帝國。同時,雙方交戰期間,夏神宗為了避免自己做亡國之君,臨時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兒子,自己做了太上皇。而這個臨危受命的倒霉蛋,就是夏獻宗。

    臨危受命之後,夏獻宗利用蒙古帝國不願付出巨大代價的心理,最後說服蒙古帝國退兵。但同時,西夏也喪失了最後一部分自主權,徹底成了蒙古帝國的附庸。而蒙古帝國撤軍之後,夏獻宗也不甘心就此沉淪,私底下也再做各種努力,打算挽狂瀾於既倒。

    但問題是,強大的蒙古帝國,怎麼可能會給他這個機會呢?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沒有履約,不肯出兵幫助蒙古帝國西征為理由,再次征討西夏,這是蒙古帝國第五次進攻西夏,同時也是蒙古帝國真正滅亡西夏的一戰。

    經過之前多年的削弱之後,此時的西夏,人口早已不復當年的鼎盛時期,軍隊渙散,戰鬥力堪憂。西夏北方的幾個戰略要點,也都早已被蒙古帝國掌握在手裡,基本上是無險可守的狀態。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這次戰爭當中,蒙古帝國罕見地沒有重複之前的戰法,改為步步為營,不再追求簡單的襲擾。

    首先,成吉思汗分兵兩路,由東西兩線夾攻西夏。成吉思汗率領主力軍隊,從東線展開進攻。先是拿下了西夏重鎮黑水城,然後從賀蘭山方向迂迴作戰,擊潰西夏布置在東側的主力軍隊,最終率兵抵達今天甘肅酒泉地區。

    至於西路軍,則是沿沙洲、肅州與甘州一線進攻,在進攻過程當中,雖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最後等到成吉思汗率領主力軍隊前來匯合之後,還是順利拿下了。

    對於以上這些地名,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簡單來說,經過這次戰鬥之後,整個河西走廊,已經完全落入到了蒙古帝國的控制範圍。自此之後,西夏和西域方向的聯繫,就被徹底切斷了。再加上之前西夏和金國交戰數年,金國不可能在這時來救西夏。所以此時的西夏,就徹底成了一個孤島。

    本來就相對弱小的西夏,此時又被徹底切斷了和外界的聯繫,自然更是雪上加霜。

    更倒霉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候,那位本就已是臨危受命的夏獻宗,竟然憂憤而死。夏獻宗死後,他的侄子即位,後世史稱夏末帝。

    夏獻宗的去世,對本來就已經末日到來的西夏,更是致命的一擊。而隨著夏獻宗去世,本就已經勢大的蒙古帝國,更是堅定了此戰一定要徹底滅掉西夏的決心。

    于是,雙方的這場最終決戰,就此到來。

    隨著蒙古大軍的步步進逼,西夏這邊,也拿出了最後的一點家底,打算孤注一擲,進行一場死戰。為了這場最終的決戰,西夏高層難得放下的成見。就連那位之前以出家為由,威脅必須停止聯蒙滅金的廢太子,也主動站了出來,充當西夏最後的一面屏障。

    不得不說,西夏的這場拼死一搏,還是很有骨氣的。為了抵擋蒙古大軍的進攻,苟延殘喘的西夏政權,硬是湊出了三十萬大軍。以當時西夏的人口來計算,估計整個西夏能拿刀的成年男人,一大半都被徵調到了前線,去參加了這場戰爭。

    但可惜的是,成吉思汗率領的十萬蒙古鐵騎,實在是太過強悍。雙方開戰之後,成吉思汗首先利用圍點打援的辦法,圍了西夏南方最後一座重鎮西平府。接下來,蒙古大軍誘使西夏駐守在西平府外的主力,前來救援。

    但是,在這些軍隊前來救援的路上,蒙古鐵騎利用自己的速度優勢,先幹掉西夏軍隊的重騎兵以及一部分主力。在此之後,成吉思汗放一部分西夏援軍,進入西平府。等到這支援軍徹底進入西平府之後,再在城外燒起大火,徹底斷絕了西平府和外界的聯繫。

    如此,城外見到西平府外燃起沖天大火,便以為西平府已經淪陷,只能撤退。而西平府這邊,得知城外再無援兵之後,只能冒死突圍。而在西平府守軍突圍的路上,成吉思汗則是忽然率軍進攻,一舉消滅了駐守在西平府的十多萬西夏精銳。

    在這一戰之後,西夏就只剩下了首都中興府這一處地盤。為了確保可以萬無一失地吃掉西夏,在西平府戰事結束後,成吉思汗先是率軍向金國方向進攻,確保金國軍隊不會趁機前來救援。在擊退金軍之後,成吉思汗直接兵圍中興府,將西夏首都徹底圍了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圍困之後,此時已經是一座孤城的中興府,再無任何抵抗之力。最終,那位夏末帝只能開城投降,而後被蒙古大軍屠戮殆盡。昔日強盛一時的西夏,也就此徹底覆滅了。

    縱觀西夏和蒙古帝國的這場決戰,我們不難發現:在這場戰爭當中,成吉思汗本人高超的指揮能力,固然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雙方開戰之前,西夏已經被蒙古帝國徹底玩兒殘了。

    如果是巔峰時期的西夏,面對這樣的戰術,或許還有還手的能力。但經過蒙古帝國多年的打擊之後,最後決戰時的西夏,已經極為疲憊,根本不具備再戰的能力了。

    另外,更糟糕的是,當時蒙古帝國周圍的幾個鄰居,也基本都被蒙古帝國打服了。這也就意味著,西夏當時幾乎找不到另外的盟友,只能孤軍奮戰。如此一來,本就弱小的西夏,被蒙古帝國徹底滅掉,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說到底,西夏的滅亡,不是亡於這場主力決戰,而是亡於之前多年被蒙古帝國持續打擊。那場持續了十多年的持續消耗戰,其實才是西夏滅亡的真正原因。

  • 2 # 嗔痴歷史官

    在南宋末期,蒙古、西夏與金國三個國家,實力都比較強大,尤其是金國作為北宋時期就十分強大的國家,到了這個時期,國家人口已經高達5000多萬,只是軍隊數量都高達100多萬。

    西夏比金國實力弱,不過西夏至少也有三十萬以上的軍隊,蒙古當時正在崛起,全國共計70多萬人口,軍隊也就十幾萬,可就是這麼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國家,最終不僅滅掉西夏,還滅了金國、南宋,實現了天下的統一,很多人對蒙古與西夏的最後一戰十分好奇,蒙古只有10萬軍隊,對戰西夏的30萬大軍,為何西夏還全軍覆沒了?

    蒙古與西夏的最後一戰

    蒙古與西夏之間的最後一仗,是在公元1227年展開的,此戰當中,蒙古共出兵十萬,而西夏則是出兵三十萬,幾乎是傾家蕩產來抵抗蒙古了。雙方相比較,蒙古不僅在軍隊數量上嚴重處於劣勢,而且在士氣方面,可以說蒙古雖然士氣高漲,但比起殊死一戰的西夏士兵來說,還是有所不如的。

    明明軍隊數量處於劣勢,士兵士氣也處於劣勢,但是蒙古卻似乎對西夏一點都沒有恐懼,反而還覺得自己是必勝的。在戰爭一開始之後,西夏軍隊在都城中興府和南部重鎮西平府各駐守十萬大軍,在兩個重地之間的野外,留了十萬大軍以備支援。

    蒙古軍隊看到西夏早已經是嚴陣以待,並不著急迅速與之展開大戰,而是與西夏軍隊隔著黃河對峙,當然了,蒙古不敢輕易動手,西夏軍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的,蒙古軍隊對西夏軍隊觀察一段時間之後,逐漸展開行動。

    西夏軍隊終於耗不起了,迅速展開大戰,此時蒙古對其採用了“圍點打援”的戰術,先圍困了擁有十萬大軍的南部重鎮西平府,假裝自己要開始攻城了,這樣一來,西夏眼睜睜看著西平府面臨危險,必然就要調兵去支援,于是把中興府的士兵以及中間的機動部隊都調往西平府進行支援。

    誰曾想蒙古只是圍困西平府,但實際上並沒有立即對西平府展開行動,反而是在中興府與西平府中間的一些關鍵地方設下埋伏,中興府的西夏軍隊著急趕往西平府,在中途遇上早已埋伏好的蒙古軍,被打得措手不及,苦不堪言,最終損失慘重。

    以蒙古軍隊的數量,還要安排一部分去圍困西平府,所以實際上在半路埋伏的軍隊數量不多,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達到消滅一部分西夏軍隊,同時對他們的軍隊進行突襲,促使西夏軍隊亂了陣腳的目的。

    在埋伏中只有少部分西夏軍隊被蒙古的騎兵和弓箭手射殺,剩下的很多軍隊還是正常趕往西平府,並且進入城中去增援了,結果這剛好才是蒙古的最後一個大招。在西夏軍隊進入西平府之後,蒙古就來了一個甕中捉鱉。

    蒙古在西平府城外四處放火,將西平府死死圍困起來,裡邊的西夏軍隊根本就沒有辦法出來,可是因為當時前來支援實在走得匆忙,大量的軍隊前來西平府,卻連補給和糧食都來不及帶,現在蒙古將其死死圍困在裡邊,西夏軍隊想要衝出去,壓根不太可能,繼續留在裡邊,也只是活活等死而已。

    經過一段時間的消耗,西夏軍隊實在看不到希望,就在太子李德任的率領下,打算衝出重圍,殊死一戰,結果在衝到城門的時候,發現蒙古軍隊已經準備好了幾萬弓箭手在等待著大家,西夏軍隊的十幾萬大軍,硬是被蒙古的弓箭手射成了篩子,別說突圍出去,能夠保住小命退回城中,都已經是蒼天有眼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平府中的十幾萬大軍最終顯然是被蒙古打得無力反擊的,十幾萬大軍瞬間死傷到僅剩幾萬,而當時蒙古覺得西平府的西夏軍隊已經差不多搞定了,成吉思汗就親自率領軍隊去突襲金國,打得金國措不及防,並且絲毫不敢去支援西夏(此時金國也已經被蒙古蠶食得差不多了,好不容易和西夏結盟,想要對抗蒙古,但是實力已經不允許)。

    成吉思汗就這樣留下一部分軍隊繼續圍困西平府,剩下的軍隊去突襲金國,持續了五六個月,眼看金國也不可能支援西夏,而西平府也早已經彈盡糧絕,西夏熬不住了,終於向蒙古投降。

    也就是當年七月,成吉思汗去世,把收拾西夏爛攤子的事情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在窩闊臺經過一番爭鬥,成為大汗之後,就帶領大軍去完成了成吉思汗的遺願,把西夏王室趕盡殺絕,西夏就此徹底拜拜。

    為何西夏會失敗

    描述了整場戰爭的一些細節之後,下邊我們再來具體分析一下,為何西夏傾其所有,使用三十萬大軍對抗蒙古的十萬大軍,還會失敗得一塌糊塗,導致全軍覆沒呢?

    實際上這個問題答案還是比較複雜的,我們需要分別從蒙古、西夏以及金國三方面來進行說明,這樣才能對此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下邊我就分別來分析一下:

    從蒙古自身而言,為了最後能夠滅掉西夏,實際上蒙古已經準備了20年,並且西夏與蒙古之間的戰爭也已經持續了二十年了,當1205年的時候,蒙古就對西夏進行了一個認真仔細的分析,並且製定了長遠作戰計劃。

    當時蒙古對西夏內部的軍隊組成以及士兵戰鬥力情況,甚至連皇室內部的一些私人問題,蒙古都了如指掌,在經過深刻徹底的分析了解之後,成吉思汗覺得,想要一舉滅掉西夏,以蒙古的實力,顯然是不現實的,必須對其採取逐步侵蝕,慢慢消化的戰略方針,不能急於求成。

    也就是在成吉思汗這樣的一個整體戰略方針指導下,後來蒙古與西夏之間的很多戰爭,蒙古都是採用慢慢熬,利用西夏急於求成的心理,最終出其不備將其挫敗,可以說這個戰略方針屢試不爽,西夏卻似乎從來沒有對蒙古進行過深入了解分析,也不會對自己的失敗原因進行反思,反而是在一個個昏君的帶領下,最終走向滅絕的深淵。

    從整個過程來看,蒙古對西夏有著明確的戰略方針,並且對滅掉西夏這件事情有很清晰的計劃,而西夏則對蒙古一無所知,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蒙古就是靠著這樣的方式逐漸消耗西夏的。

    當然了,這是從整體而言,要是只說蒙古和西夏的最後一場戰爭的話,實際上此時西夏早已被蒙古的各種戰術打得摸不著頭腦了,失敗只是時間問題,結果蒙古就算在已經勝利希望很大的情況下,依舊製定了清晰正確的戰鬥部署,先聲東擊西,將西夏大軍引入西平府,然後對其圍困,充分利用蒙古騎兵以及弓箭手的優勢,最終打得西夏措手不及,只能在彈盡糧絕之後投降。

    反觀西夏,在整個戰鬥過程中,甚至是在蒙古侵蝕自己的21年時間裡,前邊的那些時間,要麼忙著內鬥,要麼忘乎所有,直接成為蒙古手下的牧羊犬,幫助蒙古去消耗金國,正所謂唇亡齒寒,等到金國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之後,不管是金國還是西夏,最終的命運都早已注定了。

    更加讓人無語的是,作為擁有百萬大軍的金國,在最開始蒙古攻打蠶食西夏的時候,居然裝作若無其事、事不關己的樣子,以至於西夏沒有任何支援,對金國很是憤怒,最終投向蒙古人的懷抱,成為蒙古人用來消耗金國的牧羊犬。

    就算中途有很多次西夏都提出雙方結盟的想法,奈何金國自以為是都拒絕了,等到最後兩個國家都已經是窮途末路了,就算結盟聯合起來,也無法改變滅亡的命運,再說了,兩個國家就算結盟,也僅僅是兵力上有了優勢,在戰術以及戰略部署方面,還是原來的配方,對蒙古威脅不大。

    整體而言,蒙古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靠的就是自己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知己知彼,針對對方的現實情況,制定出來最佳的戰略方針,結合自己軍隊本身的優勢,多采用騎兵或者弓箭手來壓制對方,以至於最終不管是西夏,還是金國,面對蒙古的進攻都顯得措手不及。

    結語

    一場戰爭的勝利,除了兵力之外,更加重要的還是戰術以及戰略部署,正是因為有了智慧的存在,歷史上才會出現那麼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要是僅僅靠著人數取勝,那一場戰爭似乎也就失去意義了,蒙古能夠靠著十萬軍隊的實力,戰勝擁有30萬大軍的西夏,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 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1225年秋,成吉思汗再徵西夏。

    這一次,蒙古軍花1年多時間,全滅西夏。

    要知道,西夏是一個極為難纏的對手。

    成吉思汗自蒙古國立國的前一年(1205年)就開始了與西夏的作戰。

    此後的20多年裡,成吉思汗滅國40餘,所向披靡,唯獨對西夏作戰屢攻不克。在前5次討伐中,雖有戰績,但獲取的地盤不多。

    那麼,這最後一次,成吉思汗是如何獲全勝的呢?

    西夏的套路

    自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算起,李氏政權已倔強地屹立了300多年。

    其間,他們與宋遼等強敵長期周旋。

    周旋間,西夏人發展出了適合自己的戰爭套路。

    面臨大敵時,他們往往利用本國地廣人稀的特點,收攏主力,誘敵深入,襲擾敵軍補給線,待敵疲勞後,再選擇敵人薄弱環節發起猛攻,一舉挫敗敵人。

    藉此,他們在大國博弈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甚至熬死了比自己強大的北宋、遼。

    不過,隨著日子好過起來,不知不覺間,西夏人執行這個套路的能力開始打摺了。

    自金滅遼、宋後,由於夏金關系長期不錯,所以,西夏開始了較長時間的和平歲月。

    其間,幾任君主“尚文重法”,推崇文治,經濟得到發展,儒學、佛教都空前發展起來。

    日子好過是好事,但是,承平日久,西夏人的尚武精神卻漸漸減弱。

    要知道,西夏之所以能從夾縫中一路發展起來,靠的正是“人人能鬥擊,無復兵民之別,有事則舉國皆來”的尚武精神和精甲良馬加持下的精銳騎兵。

    所以,雖然表面上西夏“四郊鮮兵革之患,國無水旱之虞”,即使是統治階層也“未聞失德”,但“夏業中衰,於是乎始”。

    所以,西夏軍的國防套路,出現了新特點:野戰能力削弱,其防禦愈加以來城池防禦

    尤其是:當對手是恐怖的蒙古人時,無論是個人戰力,還是精銳騎兵,都已沒有任何優勢了。

    不過,即便如此,西夏,仍然很難搞。

    蒙古人的5次嘗試:一步步找到方法。

    自1205年起,蒙古開始了數次征伐西夏。

    其間,蒙古人雖然表面占據的地盤不多,但已一步步找到正確的路徑。

    (一)、第1、2次征伐:雖有斬獲,但非常吃力。

    1205年夏,大敗乃蠻後,蒙古進攻西夏的邊境城堡力吉里城。

    當時的蒙古軍攻城經驗尚不足,他們按照草原經驗,試圖圍城打援。

    但是,西夏人不按你蒙古人的套路來,就是不來援。

    蒙古軍苦戰六十日,攻取邊境的力吉里城後,已經疲憊,只好擄掠人口而去。

    1207年秋,蒙古再次來犯。

    或許是認為第一次西夏不來援救的原因是因為所攻之城重要程度不夠,這一次,蒙古人選擇了重鎮斡羅孩城。

    蒙古人花數十日,攻破城池,又駐紮了下來,等待決戰。

    直到5個月後,蒙古軍糧草匱乏時,西夏軍才組織大軍來攻。

    成吉思汗不願在這種劣勢下進行決戰,遂退回蒙古草原。

    由此來看,西夏的應對方略大致可見:他們仍然不急於在前沿與蒙古決戰,想要利用其國土特點,誘敵深入,或使敵補給困難後,再實施決戰。

    成吉思汗用兵,非北宋文臣可比,沒有被誘敵深入,在不利形勢下決戰,但一直耗費力氣於逐城攻堅,自然也非良策!

    (二)、初步打破西夏軍套路。

    其後,成吉思汗以其精準視野,改善了形勢。

    1209年,成吉思汗降服了在吐魯番、別失八里一帶的畏兀兒人。

    由此,蒙古軍可以從吐魯番一帶的糧草、物資供給大軍,其持續作戰能力大幅改善!

    由此,蒙古軍底氣十足,敢於深入,敢於直攻西夏國都中興府!

    同年,西夏軍再次徵西夏,他們再克斡羅孩城後,進逼中興府外圍要塞克夷門。

    西夏軍以大將嵬名令公率軍增援,並一度趁蒙古軍輕敵,小有戰果。

    不過,蒙古軍底氣已足,他們大膽與西夏軍相持二月後,趁敵鬆懈,誘敵殲之,俘虜嵬名令公。

    不過,面對中興府,蒙古軍還是辦法不多。

    蒙古軍企圖以水攻,但卻弄巧成拙,把自己淹了。

    無奈之下,蒙古遂在西夏表示願意臣服後,撤軍。

    1218年,蒙古還曾再次圍攻中興府,但依然未能得逞。

    此時的蒙古軍,已經具備了絕對優勢,只是中興府堅城難克,無法收全攻。

    (三)、蒙古人的一箭雙鵰之策。

    直接進攻西夏,效果不佳,成吉思汗遂調整戰略。

    原本,西夏企圖聯金抗蒙。

    但是,蒙古圍攻中興府,金一點忙也不幫,顯然靠不住!

    于是,成吉思汗遂與西夏結盟,共擊大金及西遼等國。

    此後,10餘年間,西夏與金相攻,彼此疲弱。

    成吉思汗的想法很精明:西夏是城池之國,又跑不掉!等他熟透了,再來收拾!

    其間,蒙古又2次借口西夏不相助,直攻西夏,試探情況。

    1224年,蒙古借口西夏助攻鳳翔時中途撤軍,攻取銀州,再次沉重打擊西夏。

    熟透了!

    1225年,成吉思汗再次決心:滅西夏!

    滅西夏的決心

    原本,上天似乎想再放西夏一馬。

    1225年秋,大軍近發時,成吉思汗圍獵的一群Mustang沖撞了大汗坐騎,63歲的成吉思汗大約手腳不如從前,墜馬重傷。

    大軍暫停,眾將勸大汗暫停攻西夏,先回去休養,並派使者與西夏交涉。

    不過,西夏仍然決心抗蒙,遣返使者!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如此,蒙古人決心已定,繼續攻夏,並令徵斡羅斯的速不台大軍加入滅夏戰爭!

    決心已定,接下來就是方法了。

    殘忍而高效的路數

    西夏人之所以敢於拒絕蒙古,是因為他們在與蒙古相愛相殺20年後,摸索出了對付蒙古的新套路:蒙古雖精,但各處樹敵甚多。西夏只要死守中興府,等到蒙古軍大軍撤退後,可以收復失地。(見《西夏書事.卷四十二》)

    直撲中興府,此前試過2次,效果不佳,而且那正是西夏人所期待的。

    逐城硬攻,則耗時疲憊,不是良策。

    成吉思汗選擇了巧妙而殘忍的路數。

    蒙古人與西夏人這20年的交道也沒白打,他們也看出了西夏的命門:城池雖堅固,但農地、牧地,皆在城池之外,難以保全!

    于是,蒙古軍軍渾垂山,令軍隊四處抄掠。

    當時,河西地區草木旱黃,民無所食。在蒙古軍的抄掠之下,“民間窖積皆盡”。

    接下來,蒙古開始了火速進軍。

    六月,取甘州;七月,破西涼府;八月,破應裡等縣;十月,破夏州。

    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破城,是因為西夏人在物資極度匱乏下發生了內亂。甘州守將本已決心投降,為副將所殺,內亂後城;西涼府則在短促的激烈抵抗後,守臣力屈而降。夏州州人則在被圍後投降。而其他一些小城則“皆不守”。

    如此,節奏突然劇烈加速,迅速攻到了靈州。

    稱不上決戰的決戰

    此時,西夏終於派出了精銳主力,令嵬名令公率10萬眾救靈州。

    不過,各方史書對此戰的描述都簡單得令人吃驚:蒙古渡河邀擊,夏兵敗走,領軍佐裡等戰歿,遂取靈州。

    這場決戰,可能真的就是沒有太多花樣。

    1、蒙古軍已掌握絕對主動,西夏軍只能選擇速戰速決。

    西夏全民皆兵,營田佔正軍,一旦有徵調,就無法耕作。

    蒙古軍風馳電掣般攻城略地,使西夏實際地盤已經急劇萎縮,只剩下中興府附近的人口可以調動。

    九月,考慮到西夏形勢緊張,難以在維持生產的同時調動軍隊,金歸還了前些年掠奪的西夏人口。

    因此,西夏軍糧草難繼,必須儘快與蒙古軍決戰,而蒙古軍則牢牢把握主動。

    2、戰鬥力懸殊。

    各方史書對嵬名令公所率的這支軍隊,用“十萬眾”來形容。

    而觀對此前西夏戰爭的記載,則基本是用“兵”、“軍”來記載。

    雖然西夏全民皆兵,但此處用“眾”,說明這些西夏軍很可能是在金歸還人口後,才從營田動員起來的軍隊,臨時集結,未及整頓,即發兵決戰。

    而嵬名令公,雖是西夏名將,但與蒙古眾將尚有差距。蒙古第三次徵西夏時,此君就曾被俘,後被西夏贖回。

    3、戰役以蒙古人最喜歡的方式展開。

    自蒙夏戰爭開始以來,蒙古一直企圖尋求野戰,而西夏則試圖以堅城死守,時機成熟時再行決戰。

    可是,由於蒙古軍的進攻節奏太快,西夏應對過於倉促,主客易勢!

    蒙古軍渡河“邀擊”,即攻擊行進中的西夏軍。

    蒙古人的戰法,往往是通過各種手段,破壞敵人的戰鬥隊形,再在運動中給予敵人致命打擊。

    此時,戰事一開,就能“邀擊”,蒙古人簡直不要太爽!

    兵不如人,將不如人,又是以最不利的野戰展開決戰,西夏哪裡有還手之力?

    一戰之下,西夏軍崩潰。

    調整重點,困死西夏

    擊破嵬名令公大軍後,西夏人只剩下最後一絲希望:金。

    在決定和蒙古翻臉前,西夏人的決策有3:1、修繕防禦;2、訓練大軍;3、與金聯合。

    如今,只剩下死守中興府一帶,動員居民在外騷擾,等待金人相助這一個希望了。

    成吉思汗又怎麼會上你的道?

    成吉思汗做出了兩個決策。

    1、調整重點,主力攻入金境,分兵進圍中興府。

    西夏主力被殲,一時間,只有金軍可能的干涉成為最大的影響因素。

    因此,蒙古軍將重點放在防備、打擊金人上,只是分兵進圍中興府。

    2、繼續殘忍而高效的屠殺方略,破壞西夏的戰爭潛力。

    儘管尚武精神已不如前輩,但國家危亡之時,西夏居民仍是西夏可能動員的戰爭潛力。

    于是,蒙古軍兵次鹽州川,“大殺”居民。

    蒙古軍四面搜殺,附近居民“免者白無一二,白骨弊野,數千裡幾成赤地”。

    西夏人的抵抗力量就這樣被“大殺”而損失殆盡。

    秘不發喪,絕後患

    西夏死守中興府半年,城中食盡,兵民多病,仍不投降。

    成吉思汗派人勸降。

    無奈之下,西夏接受了投降,但請求一個月的寬限。

    成吉思汗接受了請求。

    西夏要求延時一個月,有可能是得知了成吉思汗的身體,企圖等大汗死去,形勢有變。

    果然,成吉思汗撐不住了。

    成吉思汗用盡了最後的心機:秘不發喪。西夏人來降,就殺了!

    到期,西夏出降。

    蒙古諸將遵成吉思汗遺命,殺死西夏國君,屠中興府。

    西夏滅亡。

    西夏的抵抗是慘烈的。

    蒙古滅西夏,前後22年。即使是最後一次滅國之戰,前後也一年多。

    不過,真正意義上稱得上決戰的會戰,卻是極為簡單、短促的。

    用兵多年的成吉思汗,已經成了精。他將“先勝而後求戰”發揮到了極致。

    因此,所謂的決戰,其實只是西夏絕望的,毫無機會的掙扎。

    成吉思汗在吸取了前幾次的經驗、教訓後,最後一次征討西夏,牢牢把握節奏,完全不給西夏任何機會,遂一舉滅國。

    只是:以如此殘忍的方式進行戰爭,屠戮人民,破壞文明,是不值得稱道的。

  • 4 # 閒來讀史

    說到元朝,大家又肯定會想起蒙古人,因為畢竟這個朝代就是由蒙古人建立起來的。而說到蒙古人的時候,很多人應該又會忍不住聯想到那些曾經被他們打敗的對手。比如說西夏,就屬於曾經的蒙古帝國的手下敗將。

    不過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當初西夏跟蒙古決戰的時候,西夏明明擁有超過蒙古數倍的兵力優勢。可即便如此,西夏最終還是被蒙古滅掉。那麼,在與蒙古決戰的時候,西夏明明擁有30萬大軍,為何還會慘敗呢?

    一、蒙古曾花心思研究過西夏的各方面情況。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蒙古還真沒有打算先對西夏下手。就仇恨程度而言,蒙古人更恨的是金國。因為金華人曾經給蒙古人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自然蒙古人便不會如此輕易放過金國。可惜當時金國的實力太過強大,而蒙古又剛剛崛起,直接跟對方搞出正面衝突,那蒙古顯然佔不到任何便宜。

    既然如此,他們便開始把主意打到了西夏這個國家的身上。而蒙古有意先滅西夏,那肯定會花很多心思來研究西夏的各方面情況。而西夏呢,除了知道蒙古崛起了之外,對蒙古的具體情況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在這種情況下,蒙古就算不在兵力方面占有優勢,也照樣能夠滅掉西夏。

    二、蒙古採取了正確的攻打戰術。

    那個時候領導蒙古軍的人是成吉思汗,此人本身就具有很出眾的軍事才能,自然在帶兵打仗這件事上就頗為重視採用正確的攻打戰術。于是,在第一次攻打西夏的時候,蒙古軍很輕易就取得了勝利。只不過這次他們並未能將西夏滅掉,而只是搶奪了西夏重鎮的所有財富罷了。

    後來西夏人也學精明了,開始對蒙古有了些防範之心。但即便如此,他們也很難在遭到蒙古軍的攻打時逃出生天。為了保全自己,在之後再次遭到蒙古軍的攻打的時候,西夏就立即開始向金國求助。

    畢竟那個時候的金國實力遠大於蒙古和西夏,且西夏之前跟金國的關系也特別好。只是讓西夏人沒想到的是,金國的國君竟然一改常態,對西夏人的遭遇置之不理。

    于是,西夏人在敵不過蒙古人的時候,便只好選擇投降。不過誰也能看得出來,這種時候的西夏人並非真誠實意地投降,而蒙古也不會因此而輕易放過西夏。結果,在成吉思汗西征勝利回來後,便借口西夏不履行附屬國的義務隨同其一起西征和在蒙古留下人質,再次對西夏發兵。

    之後等到成吉思汗逝世,他的子孫為了完成他的遺願,向西夏發起了最後的進攻。而那時在西夏坐鎮的皇帝是個昏君,蒙古稍微採用些心理戰術和攻堅戰術,就立即將西夏給滅掉了。

    三、西夏跟金國反目成仇。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西夏之所以會在兵力方面占有很大優勢的情況下依然被蒙古滅掉,還跟他與金國反目成仇有比較大的關系。前面我們說過,剛開始的時候,金國的實力非常強大。

    即便是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也不敢輕易與之發生正面衝突。若是金國肯在西夏遭受蒙古進攻的時候伸手幫上西夏一把,那西夏跟金國估計都不至於那麼早就被蒙古所滅。

    可偏偏向來跟西夏關系很好的金國,這次死活不肯向西夏伸出援手,結果二者關系破裂,西夏無法得到金國的幫助,再想反叛蒙古的時候自然就會被滅。

    當然了,這些情況蒙古的統治者早就料到了。所以他們根本不擔心西夏會跟金國聯手,否則的話,他們也不會直接選擇對西夏下手。之後雖然西夏出現了反復歸順又反叛的情況,但他終究未能再跟金國建立起盟友的和諧關系。

    這樣一來,西夏和金國都算是失去了一個強大的外援。那當蒙古去攻打他們中的任何一方的時候,豈不是就會出現勢如破竹的情況。因此,西夏會被蒙古所滅也就沒什麼值得感到奇怪的了。

    由此可見,一個有實力的團隊也得有個有實力的領導來帶才行。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原本的金國能夠隨意凌辱蒙古人,不就是仗著自己國強君明嗎?可是後來呢?在短時間更換了多個君主,還都是妥妥的昏君。別說指揮作戰了,能不給國家惹出麻煩來就算是很不錯的了。在這種情況下,金國和西夏要是還能強大下去,那才該讓人感到奇怪才對。

  • 5 # 碼字的蝸牛

    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不是很滿意。

    蒙古滅夏,足足打了21年!當然並非是年年戰爭,這21年裡,蒙古一共發動了5次戰爭(也有說法是6次,只是最後兩次的爭議在,有人認為是一次大型的戰役,有人則將其一分為二)。

    蒙古為什麼攻夏?

    公元1206年,統一草原諸部的鐵木真,在斡難河源頭召開了忽裡勒臺(貴族會議),會上宣布建國,眾貴族和薩滿尊鐵木真為成吉思尊位,號成吉思皇帝,俗稱成吉思汗。根據《蒙古秘史》的說法,會議上成吉思汗及蒙古貴族們就製定了全面攻打世仇金國的國策。

    為了能削弱金國的實力,會議決定了全面攻打西夏,逼降西夏國。

    主要原因有三:

    一、西夏是金國的附屬國,削弱金國實力。

    二、西夏與蒙古克烈部有著良好的關系。早在公元1205年時,鐵木真就以在公元1203年乞顏部與克烈部之戰時,西夏援助克烈部為名,發動過對西夏邊境的劫掠戰爭。

    三、練兵!

    當時的國際環境,金、蒙、宋,形成了三國鼎立現象(金滅北宋之戰時,蒙古諸部為了擺脫契丹遼國的控制,也趁機對取代遼的金,發動了戰爭,形成了一定牽制女真金國對宋的全面戰爭局勢),同時,金、蒙、夏,又形成了一個三國鼎立的狀態。

    攻打西夏,與攻打世仇金國而言,是蒙古帝國必然的,是絕對能削弱世仇金國的實力的。而且攻打西夏,能讓蒙古軍隊,能快速適應以後的攻城戰術。

    最為主要的是,攻打西夏,可以讓蒙古獲取戰爭人口、戰爭科技、壟斷絲綢商路。

    早期,蒙古僅僅是想讓西夏臣服,成為其第一個還能保持建制的附從國。

    在研究蒙古史時,有個普遍的問題,即:鐵木真在統一蒙古諸部時,是允許臣服、或聯姻的部落併入其軍事體製中的,最為典型的就是後來的瓦剌人,當時的乃蠻部及“林中百姓”。

    而蒙古攻打西夏時,其早期也沿用了這一傳統,並沒有全面占據西夏。

    第一次蒙古攻夏戰爭,是在公元1205年時,鐵木真只是領兵劫掠了西夏的邊境城市,也算是一次戰爭偵察行為。

    第二次蒙古攻夏戰爭,是在公元1207年時,已經尊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率大軍全面攻夏,但是此次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在進攻斡([wò])羅孩城時,成吉思汗是戰敗而退兵的。

    第三次蒙古攻夏戰爭,則是在公元1209年時,當時的蒙古已經征服了高昌回紇人,這也就意味著,西夏憑借天險河西走廊四周的戈壁、沙漠,沒了功效了。

    以前的蒙古只能從河套區域進攻西夏,可這次蒙古可以直接從西面攻入西夏國。

    另外個更為主要的因素在於,蒙古人切斷了西夏的國本。

    西夏的地理位置,西夏國,其本身表面是以畜牧業+農業為國本,實則是以商為本。在北宋時期,西夏還能通過榷場,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中轉站。可當金國控制了中原之後,金人用苛刻的條件,逼迫了西夏成為他們的附屬國,這些條件中最主要的就是榷場。

    這次戰爭,逼迫了西夏國,改變了國策,不再成為金國的附屬國,而是成為了蒙古國的附屬國。最為關鍵的是當時的金國國主完顏永濟,竟然在西夏尋求幫助時,說出了一句話:【“敵人相攻,中國之福,何患焉?”】。

    這次戰爭,蒙古獲取了大量的工匠,在穆斯林史書《蒙古黃金秘史》中曾提及過,以前的蒙古軍隊是普遍使用骨箭鏃的,可在之後就使用了鐵箭鏃,並擁有了鐵甲等重型鎧甲、以及攻城器械等等科技。

    另外一點是,這時期,蒙古並沒有全面占領西夏,而是逼迫了西夏國主“附蒙伐金”的條件,同時將公主嫁給了鐵木真的幾個兒子,即和親。按當時的蒙古習俗而言,西夏已經是其部分之一,但按中土的習俗而言,此時的西夏,只是附從國,依舊保留了建制。

    此後,蒙古發動了對金之戰(公元1211年),而西夏作為其附從國,也隨之出兵全面攻取金國。但歷史總是重演的:

    公元1217年,蒙古發動了第一次西征,征討殺死蒙古商隊的花剌子模,在對金連年的戰爭,已經讓西夏國內出現了動蕩,因此夏神宗拒絕再次出兵附從蒙古。(在此之前的同年,西夏出兵跟隨木華黎攻打金國,在寧州打敗於金)。

    隨後統領對金作戰的木華黎所部,發動了對西夏的“討伐”之戰,也就是第四次蒙古攻夏之戰的開啟,但是蒙古只是威逼中興府,劫掠了一番就退兵了。

    夏神宗在公元1223年宣布退位,成為西夏國唯一的太上皇,夏獻宗即位後,更改了國策,聯合金國,抵抗蒙古入侵。即趁蒙古主力攻打花剌子模時,聯合蒙古周圍諸國,發動對蒙古之戰。

    但是消息很快就被駐紮在西夏境內的蒙古大將孛魯探知,隨後攻占了西夏的銀州府。當然此時的總領攻打金國的木華黎突然病死,戰爭並沒有繼續下去。

    第五次蒙古攻夏之戰,也是滅亡西夏之戰

    前面四次戰爭,已經破壞了整個西夏差不多兩百年的國體,加上商路被蒙古人所佔據,以及連年的戰爭(蒙古攻夏、夏附從攻金),已經使得民不聊生。

    最為關鍵的是,蒙古人已經完全了解了西夏的軍隊,另外,在聯蒙攻金時,西夏軍隊已經出現嚴重的疲態(此前還能連連攻下城池,可之後就連連戰敗)。再則,西夏的上下已出現了“恐蒙”的情緒在內。

    因此當成吉思汗滅亡花剌子模返回草原時,立刻於公元1225年時攻打西夏的沙洲,西夏就立刻宣布投降了。(有人將這認為是第五次戰爭,但也有人認為這是第五次戰役的前奏)。

    公元1226年,返回哈拉和林的成吉思汗,完全聽取了在他西征時,西夏的情況報告後,極為大怒,認為木華黎之死,就是因西夏拒絕出兵所致的,于是,就以西夏違反了和約、為木華黎報仇為理由,發動了全面滅亡西夏之戰。

    此時成吉思汗的軍隊只有10萬人,而西夏的能戰之兵就有30萬。

    可成吉思汗攻取黑水城時,西夏人竟然不敢去馳援。害怕蒙古軍的圍點打援,甚至有種害怕與蒙古軍野戰的局面出現。公元1226年,蒙古全面占據了河西走廊的西夏城池,隨後發動了對河套區域的戰爭。

    8月,蒙古大軍實行“黃河九渡”,成功占領應理、夏州等地,在圍攻靈州之時,施行了圍點打援的戰術,圍殲了西夏名將嵬名令公所率領的十萬精兵(也是西夏最後能戰之兵)。

    靈州敗潰,遣大將嵬名令公以十萬眾救靈州,蒙古兵渡河邀擊,夏兵敗走,領軍佐裡等戰歿,遂取靈州——《西夏書事》

    隨後蒙古大軍順利攻占其他城池,只餘西夏國都中興府,直至公元1227年8月,西夏宣布投降。根據耶律楚材的記載,開始時蒙古軍只是得到軍令,劫掠三日。可是同月25日,成吉思汗死於六盤山後。

    託雷就秘密處決了西夏的王族(遷徙途中全部殺掉),併發布了成吉思汗的遺令,屠城、毀城,有些史書說屠了,但蒙古的秘史說並沒有完全屠。

    根據《蒙古秘史》的說法,託雷發布屠城令後,之延續了兩日,蒙古大將党項人察罕進帳死柬,託雷收回了屠城令。

    但是根據考古發掘,認為隨後蒙古人並沒有停止對西夏的破壞,所有的西夏王陵基本被毀,西夏文字禁止使用,党項稱呼改回唐兀,西夏各部全面納入蒙古,成為屬民。等等毀滅党項文明的措施。

  • 6 # 方戈的世界

    蒙古和西夏之間的戰爭持續了22年,畢竟這個時候有金國和南宋的存在。蒙古政權的強大是因為成吉思汗的崛起,而西夏的衰弱而是內因的促成!

    成吉思汗曾多次征伐西夏,先後殲滅了西夏數十萬的軍隊,並且在1227一舉攻破了西夏全境,這個生存了將近兩百年的國家走向了滅亡。

    為什麼蒙古與西夏的大決戰,有數十萬之眾的軍隊以慘敗收場?

    西夏軍隊有數量卻沒有質量,軍力衰微!最後的決戰,雖然西夏此時名義上仍有數十萬的軍隊,但是精銳早已經在十幾年的戰爭中消耗殆盡,而且,國家政策問題重重,根本無法保證軍隊的質量問題,這樣的部隊猶如烏合之眾,根本談不上戰鬥力。這次決戰形成了一面倒的局面,蒙古軍隊可以說是勢如破竹,而西夏的軍隊一觸即潰!蒙古軍隊的鐵騎在成吉思汗的調教下,所向披靡!蒙古部落在鐵木真的步步為營下,逐漸成為了統一的政權。成吉思汗之名呼之欲出,這個時候的蒙古鐵騎可以說是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了。蒙古軍隊在與金國、西夏和南宋的戰鬥中均不落下風,足以可見這隻軍隊的戰鬥力。從蒙古軍隊的角度來說,“不是西夏你太弱,而是我蒙古太強!”君主昏庸,內耗不斷!當金國迅速崛起滅掉遼國並南下消滅北宋的政權的時候,西夏此時還與金國交好,可是伴隨這君主的更替,到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勢力崛起以後,西夏的君主採取親蒙仇金的政策,雖然暫時與蒙古沒有交惡,但是在與金國的爭奪中也加速消耗了國力。西夏可以說是一個小國家,就決定了它不能四面樹敵,可是西夏最後的幾任君主,不斷得罪金國和蒙古,可想而知,它根本就沒有發展的空間。在於蒙古的交往中,本來是依附於蒙古的,卻經常出爾反爾,被蒙古滅掉也是正常的事了!

    西夏這個國家沒有找好自己的歷史定位,盲目樂觀自己的建設,軍隊質量又不行,被蒙古鐵騎滅掉也實在沒有什麼好驚訝的!

  • 7 # Mer86

    金國的百萬鐵騎尚且被蒙古大軍錘的連頭毛驢都不剩,西夏打不贏也是正常結果。

    說到成吉思汗和蒙古騎兵,不管你對他們有沒有偏見,也必須要承認一點:那一代蒙古人確實很會打仗,也很有戰略眼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當年,成吉思汗就製定了一個蛇吞象的計劃——滅掉人口超過5000萬,兵力超過100萬的金國。

    可眾所周知,蒙古一共才70萬人,兵力也不過區區15萬。這幾十倍的人口差距,怎麼可能吞掉金國呢?

    這種問題難不倒成吉思汗,因為蒙古人在幾百年前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他們馴養牧羊犬幫助牧民放牧,一個牧民帶領十幾只牧羊犬就可以控制幾百頭規模的羊群。

    只要先找到足夠多的牧羊犬,慢慢的吃掉金國這個大羊群,不是白日做夢。

    那麼,第一支牧羊犬在哪裡呢?很顯然,當時實力最弱的西夏就是最合適的目標。

    不過這話又說回來了,西夏的實力只是相對來說最弱,蒙古要滅夏,成吉思汗也必須要花點心思琢磨出對手的弱點才行。

    為此,他精心研究了西夏軍的特點,把西夏軍隊的兵力情況、戰術打法、將領實力,以及西夏皇室的矛盾都摸得一清二楚。可以說是知根知底,完全就是針對西夏軍隊的弱點布置的戰術。

    而反觀西夏方面呢?除了知道蒙古人有個叫成吉思汗的大汗上檯,剛剛滅了自己的北部屏障克烈部以外,對蒙古是一無所知,根本不知道蒙古軍隊的優勢和弱點。

    于是在1205年,就在這種蒙古人已經摸透了西夏人,而西夏人完全不清楚蒙古人的背景下,雙方展開了第一次大戰。

    當時的蒙古軍有三萬人,由成吉思汗的四兒子拖雷率領。西夏軍有十萬,由西夏將領阿沙敢不率領。本來蒙古軍兵力居於劣勢,但是拖雷由於在指揮這次大決戰之前就了解西夏軍隊的打法。因此兩軍一交手,兵力佔優的西夏軍就被打蒙圈了。最後,蒙古軍以少勝多,重創了阿沙敢不的十萬西夏大軍,把西夏北部地區的財富橫掃一空。

    有了這次成功的摸底突襲,蒙古人對西夏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兩年後,成吉思汗趁西夏內訌之際(夏襄宗篡位),發動了第二次徵夏之戰,以五萬大軍進攻西夏的西北部重鎮斡羅孩城。

    不過由於西夏人吸取了上次的慘敗教訓,也針對蒙軍的特點做了一些戰術性的優化。所以成吉思汗的第二次侵夏戰爭,最終以糧草吃盡而退兵。

    事後,成吉思汗做了反省,他認為西夏畢竟也是個強國,想要一滅夏並不現實。于是他轉變思路,先解決西夏西部的高昌回鶻,剷斷西夏與西域諸部落的聯繫,徹底把西夏孤立起來。

    1209年,蒙古滅高昌回鶻。不久後,蒙古第三次徵夏戰爭爆發。

    蒙古軍這一次由河西地區入侵,迂迴攻擊西夏的腹地。而主力則從北面南下,把西夏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數萬人馬被殲滅,連大將高逸也被俘虜。

    隨後,蒙古軍直逼克夷門,攻打西夏首都中興府的最後一道防線。西夏大將嵬名令公統領五萬西夏軍在克夷門迎戰。由於克夷門地勢非常險峻,蒙夏僵持兩個月,蒙古軍不得而勝。但是過長的僵持時間導致夏軍上下出現了鬆懈心理(中間還打贏了一次),被蒙古軍抓住他們急於求勝的心理,在克夷門外設伏以待,一戰將夏軍全殲。

    隨即,蒙軍進而圍困中興府,夏襄宗親自登城激勵將士堅守。蒙軍久攻不克,便在秋季時分引黃河水灌中興城。

    眼看城池要被攻破,夏襄宗急忙派使者向金國求援,金國大臣聽說消息後,便請求皇帝發兵救援夏國,內外夾擊蒙古。但當時的金國皇帝是愚蠢的衛紹王完顏永濟,他說蒙古和西夏狗咬狗,正是中國之福啊,我們為什麼要發兵救西夏?

    夏襄宗在城內等援軍,怎麼都等不來,眼看中興城要被黃河水淹沒,便無可奈何的派人向成吉思汗請降。

    當時成吉思汗也很尷尬,由於黃河水倒灌進了蒙軍大營,導致蒙軍也被淹了,他便接受了夏襄宗的請降。表示不要西夏的土地,只要求西夏賠款,並答應“附蒙伐金”,一起打金國即可。

    夏襄宗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只得暫且答應,並陪嫁了女兒到蒙古聯姻。就這樣,蒙古人找到了第一只替自己放羊的牧羊犬。

    有了西夏的幫忙,1211年,蒙古正式對金朝這個巨無霸開戰。

    值得一提的是,先跟金國翻臉的還不是成吉思汗,而是西夏。

    公元1210年,夏襄宗以金國的拒絕出兵救援西夏為由,斷絕了西夏與金國維持了86年的宗主關系,興兵十萬攻金國的葭州。

    第二年,蒙古以15萬大軍伐金。當時的金國皇帝完顏永濟完全搞不清楚蒙古軍的突擊方向,也搞不清楚蒙古軍的戰略意圖。幾十萬金軍在他這種昏君的指揮下,被蒙古軍打的團團轉。

    而蒙古方面的目標則非常清晰——金國乃龐然大物,一戰必然無法滅金,蒙古軍必須採取遊動作戰,不與金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只求盡量爭取殲滅金軍的有生力量,對金國百姓造成恐慌心理。

    由於金軍的主力被蒙古軍像遛狗一樣,耍的團團轉,因而金軍的多處城防要塞都兵力不足,無法跟蒙古軍的主力對抗。很多守城的金軍見蒙古軍勢大,便開城投降,淪為了蒙古的半奴隸化軍隊——“偽軍”。

    金國被蒙古—西夏聯軍這麼打了三年後,力不從心,再加上金宣宗完顏珣(靠篡位上檯的皇帝)也是個罕見的奇葩昏君。在他的主張下,金國主動放棄中都北京,舉國南渡黃河,試圖以河水來抵禦如狼似虎的蒙古人。

    蒙古在金軍主力南移後,迅速攻占金軍在東北的老家,並進入關內,在中原北部一帶開始經營。

    當時的中原有非常多的漢人工匠,金人主動跑了,這些工匠便臣服於了蒙古。在這幫工匠的協助下,蒙古在短短几年時間,便從一支只有輕騎兵的草臺班子軍隊,進化成了擁有輕重騎兵、工程兵、步兵和攻城器的先進混編軍隊。

    如果按照這個發展速度,蒙古滅掉金國,指日可待。

    不過後來發生了一個突發事件,影響了蒙古滅金的進程,這個事件就是花剌子模虐殺蒙古商隊事件。

    為了給商隊報仇(當然是借口了)。蒙古軍隊的主力西征,只留下一萬蒙古軍和十幾萬金國偽軍鎮守蒙古老家。

    蒙古大軍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因為西夏拒絕協助他進行西征(也是借口,主要是怕蒙古大軍西征後,西夏和金國聯合),對西夏進行了第四次征討。

    這一次伐夏之戰,由於西夏不敢抵抗,因而蒙古軍直接就殺到了西夏國都中興府,當時的西夏國主夏神宗害怕(夏神宗也是個靠篡位上檯的昏君),便棄城逃到西涼府,只留下太子李德旺獨守中興城。

    李德旺緊急派使者求饒,表示西夏一定會臣服於蒙古。成吉思汗見目的達到,便賣了李德旺一個麵子,撤軍回師。夏神宗見蒙軍走了,才返回國都。

    回朝之後的夏神宗認為西夏“附蒙攻金”並沒有撈到好處,還遭受更大的經濟損失,便決定改變策略,與金國緩和關系,主動要求議和,恢復邊地互市,但是遭到金國拒絕。

    比較搞笑的是,奇葩昏君金宣宗認為西夏協助蒙古打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不與西夏議和就算了,反而還授意西北金軍趁機攻夏,蠶食西夏領土。

    結果這就導致蒙古西征期間,原本是西夏和金國聯合反攻蒙古的大好時機,就這麼白白的錯失了。

    金宣宗分兵攻南宋和西夏,南宋和西夏則聯合抗金。手裡只有一萬蒙古軍的蒙古留守統帥木華黎簡直要笑死了。這要是都不能一舉鏟除西夏和金國,都對不起老天爺的一片好意啊!

    七年後,成吉思汗西征大勝而歸,以西夏拒絕徵兵以及故意不納質子(人質)為由,兵分兩路出擊,試圖一舉消滅西夏。

    當時,西夏的國主又一次換人了,原本的國主夏神宗因為民怨沸騰,加之成吉思汗對他不滿意,逼他退位,他便傳位給了太子李德旺。李德旺這個人比他父親強,他認為聯蒙伐金是絕對錯誤的,便派人與金議和,夏金約為兄弟之國,互相支援。

    不過,金夏原本是君臣關系,此時金國願意自降身份跟西夏結為兄弟之國,這說明金國此時混的也不咋滴。兩個窮途末路的國家聯合,必然也是沒卵用了,他們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趁冬天黃河結冰期出兵西夏,僅用10個月就攻陷河西各地,向東進軍並圍住西夏重鎮靈州城,徹底切斷西夏東西部聯繫的同時,扼住了西夏首都興慶府向南的撤退通道,使西夏朝廷無路可退。當時的夏獻宗李德旺直接被嚇死了。皇位傳給了末帝李睍。

    末帝李睍見無路可退,便決心起傾國之力準備在中興府和西平府一帶與蒙古軍決一死戰。

    這一戰,蒙古軍10萬,夏軍30萬,雙方的士氣都很高。(蒙古軍剛剛西征得勝而歸,士氣自然高漲;西夏軍因為不想滅國,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與蒙古軍決戰)

    戰役正式開始前,西夏軍在都城中興府和南部重鎮西平府各駐守十萬大軍,兩府之間的野外再留十萬大軍。蒙古軍見西夏軍嚴陣以待,便與西夏軍隔黃河對峙,雙方誰也不敢先動手。

    但是由於蒙古底子厚,耗得起,西夏當時日落西山,耗不起。因而蒙古便利用西夏軍急於求勝的心理,祭出“圍點打援”戰術:首先圍困西平府,假意要攻城,以刺激中興府的西夏軍隊與自己決戰,繼而又在西夏軍隊趕往救援西平府的路上,部署大量弓箭手,射殺前進緩慢的西夏步兵和重騎兵。

    緊接著,最高明的一招來了:蒙古軍並不射殺所有的西夏增援部隊,而是有意讓部分殘兵進入西平城。等增援部隊進城後,蒙古軍再進兵圍城,在城外放火。這樣不但城內守軍不敢貿然出城迎戰,城外的西夏援軍也進不去。更重要的是,進入城內的軍隊基本已經接近潰敗狀態,不僅沒有帶重武器,也沒有攜帶補給和藥品。他們進城,不僅起不到增援的作用,反而還加大了城內的負擔。

    城外的援軍見無法增援,便只能倉皇逃回中興府,而西平城內的西夏軍卻已積攢了十幾萬部隊。這些人在城內只能是等死,于是在守將李德任(西夏太子)的率領下,十幾萬夏軍開城突圍,決心與蒙古軍奮死一搏。然而成吉思汗早已料到這種結局,令幾萬弓箭手封死了各個城門。夏軍的每次突擊都被蒙古軍如大雨一般的弓箭射退。

    最終,夏軍士氣崩潰,十幾萬主力僅留殘兵數萬,而蒙古軍傷亡還不到一萬。

    攻克靈州後,成吉思汗沒理會中興府的夏軍殘餘勢力,而是親自率軍突襲金國,在關中地區橫掃一通,杜絕金國增援西夏。五個月後,蒙古主力回師中興府,成吉思汗派人去中興城內招降,但西夏方面拒絕投降。

    又過了一個月,中興府內糧食絕盡,軍心士氣崩潰。當時又恰巧遭遇地震,中興府內的房屋倒塌,瘟疫橫行。夏末帝認為抵抗不下去,便無奈投降。

    當年七月,成吉思汗死,末帝投降。成吉思汗死前曾留遺囑,要求滅了党項人。窩闊臺繼位後,秉承成吉思汗的意思,打算屠殺中興府。但察罕力諫而止,于是蒙古軍最終只是屠殺了西夏皇室,沒有屠城。

    自此,持續了21年的蒙夏戰爭以西夏的滅國而結束。七年後,金國滅亡。中原大部分地區遂歸順了蒙古,只剩下一個戰戰兢兢的南宋還在堅持抵抗。

    最後做一個總結:蒙古軍隊的厲害之處其實不在於他們的騎射本領,因為要論騎射,西夏和金國也不差。蒙古軍真正能吊打党項人和女真人的地方,是他們的戰術和戰略。

    蒙古軍的戰術一般分五步:

    第一步是利用地形迷惑對手,讓對手有一種心理上的優勢感;

    第二步是誘敵深入,誘導對手,讓對手以為可以一戰而克敵;

    第三步是利用對手的速戰心理,將其引入早已設好的包圍圈;

    第四步是以騎兵突襲,包抄側翼,切斷對手的所有後退之路;

    第五步是反復襲擾,絕不跟對手近戰,用時間慢慢拖垮對手;

    蒙古軍用這種戰術先打西夏,再打金國,包括打後來的西遼、花剌子模,都是如此。可謂是百試不爽。

    再說戰略。蒙古軍的戰略也有五個特點:

    第一、絕不漏過對手的任何弱點,堅決以自己的強項攻對手的劣處;

    第二、絕不打肉搏戰,堅決使用運動戰,並以運動戰消耗對手銳氣;

    第三、絕不心慈手軟,以屠殺的方式瓦解對手的心理,戰迫使對手主動投降;

    第四、最大限度利用降兵降將,讓這幫人打先鋒,避免蒙古精銳的無謂損失;

    第五、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開戰後便搶占戰略要地,將敵軍分割後逐個擊破;

    元末明初時,蒙古軍的騎射本領其實並沒有退化,但是戰略眼光退化的厲害,可以說是毫無戰略眼光可言。這也是為什麼元朝會被明朝趕回草原的原因之一。

  • 8 # 歷史清單

    蒙古與西夏國的大決戰指的是1226年11月發生的冰原之戰,再者,當時的西夏遠遠沒有30萬軍隊,頂多也就湊夠20萬人,剩餘的10萬人就是西夏國戰敗之後被屠殺的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公元1227年正月,西夏王朝覆滅,這個存在了189年的帝國正式宣布滅亡。

    其實西夏的存在感很低,因為同時代存在的還有金國和北宋,但是實際上金國和北宋都沒有西夏存在的時間長。可是西夏在熬死了金國和北宋後,卻被突然崛起的蒙古給滅了國,難道是因為西夏國很弱?其實不然,西夏輸就輸在了他的圓滑,輸在了外交政策上。

    下面就從西夏國的建國說起。

    西夏國建國之初,由於國力衰敗,被北宋大舉入侵,西夏雖然抵擋了幾次進攻,無奈人力物力太差,情急之下便和遼國結盟,但是後來由於一些原因又和遼國撕裂,西夏又求助於宋朝;再後來又和宋朝撕裂,結盟遼國。西夏反復的圓滑都是因為從中可以獲取利益,但是他不知道圓滑早晚會害了自己。

    由於在遼國和北宋滅亡的時候,西夏都會趁機咬上一口,結果西夏的國力變得修建強盛,達到了一個頂峰。這個時期的金國國力強盛,而南方又是南宋朝廷,于是西夏又和金國結盟,雙方穩定了幾十年,但是這個時候一個龐大的帝國正在冉冉升起。

    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分散的蒙古各個部落,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隨即就對西夏發動了戰爭。從進攻西夏到滅亡西夏一共發生了六次戰爭,持續了十多年的戰爭之後,西夏國徹底宣布滅亡。

    第一次戰爭發生在1205年,蒙古鐵騎衝進西夏,掠奪了很多的資源,西夏國無力反抗;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進攻西夏,西夏聯合周圍的盟軍進行抵抗,蒙古軍不得已撤兵;1210年,蒙古軍在進攻西夏的過程中大敗西夏太子李承禎,俘獲了多名將士,西夏被迫成為蒙古的附屬國。

    可是西夏國仍然不思進取,單到宮廷裡面發生政變,整個西夏國變得越來越腐朽。1216年,成吉思汗征戰花拉子模,希望西夏出兵支援,結果西夏無動於衷,迫使成吉思汗出兵攻打西夏,此為第四次戰爭。1223年西夏決定和金國聯盟,共同對抗強大的蒙古帝國,可是他們已經錯過了好時機。

    這個時候的成吉思汗已經西征歸來,整個蒙古帝國空前龐大,西夏遠遠不是其對手。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多次違背約定、言而無信對西夏國發動了戰爭。1226年8月成吉思汗率領大軍攻打西夏,10月拿下夏州城,11月攻陷靈州,雙方在此決戰。當時的西夏湊齊了10萬精兵,加上援兵10萬,一共20萬軍隊進行抵抗,無奈實力懸殊,最終20萬軍隊全部戰死,蒙古軍更是屠殺了10多萬的百姓。1227年正月,蒙古大軍阿術魯率軍進攻西夏首府中興府,西夏正式宣布滅亡。

    從西夏國建立到滅亡存在了189年,真正滅亡它的不是蒙古軍,而是他西夏自己的措施毀了自己。西夏不守約定,到處圓滑,結果導致各國都對其不信任,錯過了最佳的合作機會。再加上西夏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大肆浪費奢侈,昏庸腐朽,最終導致了西夏的滅亡。

  • 9 # 大國布衣

    蒙古滅西夏,和滅金朝一樣打的是持久戰,以蒙古當時之實力,要想在短時間內消滅這兩大實力強勁的對手是難度極大的,為此成吉思汗採取“分化攻打”的策略,面對“鼠首兩端”的西夏人,兩次西征都順帶攻打西夏,五次伐夏打的夏襄宗、夏神宗不得不臣服於蒙古,蒙古人歷時22年最後才一鼓作氣滅了西夏。

    蒙古的崛起,對當時已經國力衰弱,日薄西山的西夏和金朝是個巨大的威脅。特別是西夏,早就失去了夏景宗李元昊時期的輝煌。對西夏,蒙古的策略簡單又直接,那就是“滅國”,滅了西夏,金朝就等於去掉了左膀右臂,只有滅了西夏,才能順利拿下金朝,所以,蒙古對滅西夏極為重視。但是,西夏不是撮爾小國,党項人的勇猛不在蒙古人之下,這是一個戰時“全民皆兵”的王朝,短時間內要想滅亡西夏實非易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想南下爭奪中原漢地,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就是當時實力依然非常強勁的金朝,為了剪除金朝的“羽翼幫凶”,成吉思汗首先想到了與金朝唇齒相依的西夏。為此,成吉思汗於1203年消滅了克列部,這個與西夏世代友好的蒙古部落的滅亡,使西夏失去了和蒙古的緩衝地帶,西夏國開始直面蒙古的威脅。1205年蒙古第一次發起攻夏戰爭,這一次戰爭屬於試探性的入侵,既不傷筋也不動骨,蒙古人只是劫掠了西夏的邊疆即北歸。

    公元1207年蒙古第二次攻打西夏,但遭到西夏的頑抗,蒙軍回撤,1209年蒙古消滅高昌回鶻,西夏國土失去兩大緩衝力量,局勢更加危險。此後蒙古又發起第三次攻夏之戰,蒙軍大敗夏襄宗兒子李承禎的夏軍,西夏國都中興府被蒙軍圍成鐵桶般,夏襄宗求助無門,給了蒙古人很多好處西夏才獲得和談機會。此後西夏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要求,不再與金朝結盟,金朝失了這一強援如去一臂膀,至此形勢更不利於己。

    西夏在蒙古多次的進攻下不得不稱臣於蒙,改變了既往“聯金抗蒙”的策略,轉而“附蒙抗金”,“夏金聯盟”至此破裂,金朝局勢更加危險。而為求自保的西夏,在昏君夏襄宗的統治下連連出兵助蒙滅金,國內民疲市敝,因此國勢日衰,1211年西夏發生政變,齊王李遵頊奪權成功。李遵頊繼位為夏神宗,但他一樣貫徹“附蒙抗金”的策略,對“唇亡齒寒”的天下大勢沒有清醒的認識,執意出兵助蒙滅金。西夏連連征戰民不聊生民變四起,國家已經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

    公元1217年,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夏問題,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大軍進行第四次徵夏之戰。恰在中間金朝戰事又起,滅西夏之事被暫停。1223年預感西夏行將覆滅的夏神宗李遵頊傳位於太子李德旺,即是夏獻宗。獻宗是個明白人,知道蒙古人的野心目的很明確,西夏助蒙攻金只會加速國家的滅亡,于是轉而再與金朝結盟,以挽救大廈將傾。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五次侵夏,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西夏國力早已趨於衰弱,年年征戰兵疲民乏,滅夏已在朝夕之間。此戰,甘州、沙州、肅州等西夏重鎮盡皆丟失,惶惶然不可終日的獻宗憂憤而死,南平王李睍繼位為帝,是為西夏最後一位皇帝夏末帝。國破家亡之際西夏依然拼死抵抗,名將嵬名令公在應理、夏州丟失後,靈州岌岌可危的情況下,親率5萬大軍解圍,結果遭到蒙軍的埋伏,夏軍大敗,嵬名令公力竭戰死。而後,蒙古大軍十分順利地攻占積石州、西寧等地。直到此時,蒙古大軍只差西夏最後領土——都城中興府仍未攻下。

    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正是病死於蒙古滅西夏之戰,面對鼠首兩端,無信無義的西夏人,成吉思汗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一戰滅(西夏)國。他死前,立下遺言要蒙軍繼續包圍中興府,務必一戰而滅亡西夏,西夏許降,但西夏皇帝絕不能留活口。1227年,中興府被圍困長達一年後,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夏末帝被迫出城投降。西夏至此宣告滅亡,歷時22年的蒙古滅西夏戰爭結束,時為蒙古監國的託雷尊照成吉思汗遺願,殺死夏末帝,並大肆燒殺搶掠中興府,西夏文明因此遭到毀滅性破壞。

    蒙古在崛起之初還沒有實力吞滅西夏,但隨著長達22年的不斷的對西夏的侵擾戰爭,西夏實力大大受損,再加上“夏金聯盟”的破裂,蒙古得以分兵處理,西夏在內憂外困之下,在最後的生死關頭,幾十萬大軍也是依靠強徵兵丁拼湊而來的,名將嵬名令公的戰死更直接導致西夏無大將可用。西夏在慢慢的自我內耗中最終走上了亡國之路。而西夏亡國,失去了一大盟友的金朝局勢就更加危險了,同病相憐的金朝滅國也已在旦夕之間矣。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先說說,當時西夏不只30萬人,至少50萬人。

    蒙古前後與西夏進行了五次大戰(也有說是六次。第五次大戰,也就是1224年到1226年期間的最後決戰中,蒙古曾有短暫的撤軍,所以有人認為這是兩次戰爭,不過我認為是一次前後連貫的行動,因此應該算一次)。

    蒙古為什麼前後要與西夏打多達五次大戰呢?

    (蒙夏之戰)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個方面來回答。

    其一,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借口。

    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借口,一般有這些:一是西夏與蒙古的死對頭金國交好,或者聯合金國抗擊蒙古。二是西夏不按照協議向蒙古繳納歲幣。三是西夏不隨蒙古出兵攻打別的國家(比如花剌子模等)。四是西夏不按時向蒙古提交質子(把西夏皇帝的兒子送到蒙古為人質)。

    其二,蒙古多次攻下西夏的真正目的。

    蒙古攻打西夏的借口,只是蒙古人自己口中說的。那麼,他們多次攻打西夏,又不一次性滅掉西夏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一是蒙古最早的實力弱,並不能一次性滅西夏。最早一次攻西夏是在1205年,成吉思汗還沒有稱大汗,那時候力量比較弱。二是蒙古拿西夏練兵。蒙古要拿下強大的金國,需要找一個地方練兵。西夏的情況和金國差不多,因此西夏就成了蒙古的練兵場所。三是蒙古需要西夏提供糧食等後勤保障。蒙古攻打西夏多次,西夏每次最後都投降了,並答應提供糧食歲幣等。蒙古缺少糧食,在不能完全拿下西夏的情況下,讓其提供糧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蒙古滅西夏路線圖)

    有了上面的分析以後,咱們再來回答,蒙古在和西夏最後一次大決戰中,西夏為什麼不堪一擊?

    第一,蒙古軍非常熟悉西夏的情況。

    蒙古軍經過了前四次在西夏的練兵和摸底,對西夏軍隊的兵力情況、戰術打法、將領實力,以及西夏皇室處理問題的方法都一清二楚。可以說打起來知根知底,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戰術布置安排。

    比如,蒙古軍與西夏交鋒的第一戰,蒙古軍拖雷的軍隊3萬人,西夏阿沙敢不軍隊10萬人。本來蒙古軍兵力居於劣勢,但是拖雷在指揮這次大決戰的時候,因了解西夏軍隊的打法,最後反而以少勝多,全殲阿沙敢不,拿下黑水城。

    再比如,蒙古軍本來想像第四次次那樣,先攻西夏都城中興府,但是,他們知道中興府兵將眾多,無法攻下,于是假裝攻打中興府的大門靈州城,從而把中興府的30萬大軍誘出來,採用“圍點打援”的方式,一舉殲滅西夏這30萬大軍,從而讓都城中興府成為一座空城。

    (成吉思汗)

    第二,蒙古軍的實力非常強大。

    蒙古軍在發動最後一次和西夏的大決戰前,於1217年發動了和西夏的第四次大戰。當時,蒙古和花剌子模發生矛盾,向西夏徵兵。但是西夏不同意,因此成吉思汗提兵和西夏大戰了一次。這一次圍攻西夏的都城中興府,西夏皇帝逃到靈州,留太子守城。後來成吉思汗忙於和花剌子模的戰爭,在西夏求和的情況下,放了西夏。此後,成吉思汗領兵西征,但並沒有放棄對西夏的壓迫。成吉思汗留下大將木華黎與他的兒子孛魯對付西夏和金國,他們繼續對西夏形成壓迫的態勢。當成吉思汗西征回來,再打西夏的時候,可以說,這時候的蒙古軍無論在膽氣還是實力上,都空前強大。所以打西夏非常容易。

    第三,西夏軍隊普遍有“恐蒙症”。

    蒙古最後與西夏的決戰進行了四次大戰:一是黑水城與阿沙敢不的大戰。二是沙洲城與籍辣思義的大戰。三是靈州城外與嵬名令公的大戰。四是圍攻都城中興府。從這四次大戰來看,西夏的將領普遍比較害怕。尤其是嵬名令公帶領30萬人前往救援靈州,出兵的時候就遊移不定,打仗的時候戰術錯誤,逃跑的時候慌亂不堪。所以,30萬大軍毀於一旦。

    (參考資料:《蒙古秘史》《元史》)

  • 11 # 鐵馬冰河wu

    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國接納仇人亦剌合·桑昆(克烈部太子)、拒絕徵調和不送質子為由,開始第4次揮兵大舉征伐西夏。蒙古軍兵分兩路:一路自畏兀爾東進,攻陷沙、肅、甘諸州,直逼西涼府;另一路由成吉思汗親率,從漠北南下,攻黑水、斡羅孩等城,再進至賀蘭山。

    由於成吉思汗在入侵西夏的半道上射獵Mustang時墜馬負傷,蒙古軍被迫駐營休息。年邁的成吉思汗不采納諸子、眾將們暫時回撤的建議,他強忍鑽心的疼痛,決定先派遣使臣到西夏責備其主不派兵隨蒙軍西征且權臣阿沙敢不出言不遜之罪。

    接著,蒙古軍進攻西涼府,西夏守將力竭投降,遂殺至河曲之地,攻取應裡(今寧夏中衛)等縣郡。此時,夏獻宗李德旺憂懼而死,夏人擁立其侄南平王李睍為國主。

    是年11月,成吉思汗不顧傷痛,親率大軍攻擊靈州,西夏王李睍派遣嵬名令公統帥10萬大軍前去救援。蒙古軍突然渡河攻擊,夏軍潰敗,陣亡者無數,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鑒於西夏軍隊主力大部分被殲滅,已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成吉思汗只留部分軍隊圍攻中興府(今銀川),並派西夏人察罕入城招降。

    成吉思汗自己則於1227年正月率軍南下,攻入金國境內,相繼攻陷積石州、臨洮府和西、河、寧、德順等州縣,另遣偏師殺入宋境大肆擄掠。4月,成吉思汗來到六盤山歇夏。6月,蒙古軍繼續向南攻伐,燒殺搶掠,前鋒已進至秦州清水縣,所經無不殘破灰滅。

    中興府被圍困長達半年之久,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西夏末帝李睍遣使乞降。他請求成吉思汗寬限1個月,然後親往朝覲。

    7月,成吉思汗病重,自知死期將近,便招三子窩闊臺、幼子拖雷於病榻前,叮囑兄弟倆要團結互助,親密相處,並面授滅金之策。他還吩咐道:“我死後要秘不發喪,以免被敵人知悉;待西夏國主李睍和興慶府居民在指定時刻開城出降時,要立即毫不留情地將他們全部消滅 ”。

    當月,成吉思汗病逝于軍中。西夏末帝李睍在獻城投降時被擒殺。蒙古軍攻陷中興府,屠城,立國189年的西夏名實俱亡。

    西夏與蒙古決戰時尚有30萬人馬,可早已是強弩之末 。 彼時的蒙古早已在漠北興起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諸部後不斷向外擴張,他曾4次率軍侵入西夏,蒙古軍攻城略地,大肆殺戮,給西夏國力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特別是成吉思汗第3次討伐西夏時,俘殺大都督府主高逸,夏軍傷亡慘重,精銳盡失。後來嵬名令公再次慘敗於成吉思汗之手,10萬兵馬傷亡殆盡,他自己兵敗被俘。經數次惡戰,西夏經濟凋敝,夏軍人員物資損失嚴重,士氣低落,已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所以面對成吉思汗的屢屢入侵與殘酷殺戮,大敗虧輸乃至徹底覆亡已是無法擺脫的最終結局。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 12 # 與茶日記

    西夏也算是生不逢時,偏偏就遇上了人類歷史上最有名的戰爭狂魔成吉思汗,而攻城掠地,就是成吉思汗一生都在做,也是最愛做的事情!作為跟蒙古人近在咫尺的鄰居,西夏怎麼可能不成為蒙古人眼中的肥肉?而成吉思汗西征,也多次要求西夏提供支援,而也是後來西夏在成吉思汗的一次西征中沒有提供軍隊和物資的支援而惹惱了成吉思汗,最終迎來了蒙古人憤怒的鐵蹄!

    蒙古人前前後後多次攻打西夏,最終在公元1226年,蒙古開始了滅亡西夏的戰爭!西夏實行的是全民皆兵,老百姓和平時期就是農民種田耕地,戰爭時期就是士兵上陣殺敵!所以雖然號稱有三十萬軍隊,事實上是有水分的,精銳部隊也就十萬左右!其餘都是老弱病殘!

    而蒙古軍隊征戰無數,訓練有序,身經百戰,且士氣高昂,戰鬥力比西夏軍隊高出不少,所以雖然西夏軍隊也是視死如歸,奈何敵我差距太過懸殊,所以並挽救不了失敗的結局!再加上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更是讓正處在亡國邊緣的西夏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地震這天災,加上蒙古人入侵這人禍,使得西夏國力消耗殆盡,無力再戰,最終李晛投降,西夏全部淪陷,至此,西夏滅亡!

  • 13 # 史海悠遊閭春暉

    題目中所謂的“大決戰”,是指發生於公元1226年11月於靈州城外的冰原血戰,當年七月夏國主德旺聽聞西征歸來的成吉思汗對西夏大舉用兵的消息後,驚懼致病而死。當年8月,成吉思汗以大將速不臺為先鋒由西向東殺奔西夏而來,已故木華黎國王之子孛魯以其父的五投下軍、探馬赤軍由東面夾攻西夏。10月,蒙古軍攻陷西夏龍興之所——夏州城,守將術速忽裡以敗軍投降;11月,東西兩路蒙古大軍會攻西夏軍事重鎮——靈州,擺出逼迫西夏軍決戰之態。西夏政權無計可施,只好搜羅全國精銳十萬人馬,由嵬名令公為大將前來解圍,靈州城內軍民也拼死出城助戰,蒙、夏雙方在一片冰雪的原野上展開了會戰,結果是夏軍大敗、傷亡慘重、伏屍遍野,蒙古軍乘勢破城後進行了大屠殺,史載靈州城內外西夏軍民被殺者超過30萬之多。等到了第二年正月,蒙古軍大將阿術魯率軍直取西夏首府中興府,後者已經是亡國在即了。

    題目中問及三十萬西夏軍隊為何敗績?其實,西夏援軍十萬,加上城中守軍不會超過二十萬,所謂三十萬者,有大批靈州百姓在內而已。這樣的軍隊雖屬哀兵,但疏於訓練,與經過了西征凱旋的蒙古大軍相抗,當然是難覓勝機。

    西夏王朝在軍事上的衰亡早在金滅遼的時期就已經開始,而對於其北面的大蒙古國而言,公元1205年蒙古軍就首次攻襲西夏,擄掠了大量財富,直到北返,西夏軍都沒有能夠集合起來予以抵抗。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攻夏,這回西夏右廂諸路軍得以集結對敵,蒙古軍攻勢受阻,被迫退軍。1210年,蒙古軍第三次攻夏,在河西兀剌海城外的對陣中,大敗由當時的太子李承禎為主將的夏軍,俘殺了副將高逸。其後連破西夏多城,俘獲太傅西壁訛答等多名將帥,迫使西夏求和、甘為附庸。

    戰場上連戰連敗的西夏王朝,不但不整軍經武、發憤圖強,反倒是宮廷政變頻頻,更在蒙古的要求下,悍然對金朝用兵,充當蒙古軍的偏師,與金國的關中軍隊拼個兩敗俱傷。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在即,希望西夏跟隨出兵遭到拒絕後,立即以騎兵襲擊西夏,夏神宗李遵頊遠逃西涼府避戰,幸虧蒙古軍輕騎居多,無法攻陷中興府而撤兵,此為蒙古第四次攻夏。

    1223年,夏神宗退位,太子李德旺繼位,西夏終於停止了與金國間的戰爭,兩國修好一致抗蒙。但時機已失,成吉思汗已經結束西征東返,前鋒諸軍直逼西夏的沙州城,然守將籍辣思義憑險固守,蒙古軍數月無法攻拔。轉而攻擊銀州,西夏監軍司塔海率眾出戰失利被俘,傷亡數萬,銀州淪陷。李德旺眼見諸部潰散、軍民乏力,只好再次請降,以皇子為質,成吉思汗始解沙州之圍北返,其時被圍困達半年之久的沙州城內早已是餓殍滿目。。。。

    1224年3月,成吉思汗遣使孛禿至西夏,追問皇子入質之事,右丞相高良惠、樞密使李元吉均勸應遵守盟約,以不給蒙古人入侵的借口。但李德旺不聽,認為已經修好金國、共同對敵,絕不能“任子一往,受其束縛”,遂決定毀約。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屢次背約、貪而無信,更接納了乃蠻王子曲出律之子赤剌合翔昆為名,起大軍對西夏發起了第六次攻伐。此戰,成吉思汗以曾受西夏將領阿沙敢不的嘲諷為辭,堅決要滅國方休,西夏王朝的末日即將來臨。。。。

    以上,我們簡述了蒙古與西夏戰爭的大致過程,可以看出,靈州之戰雖然浩大、慘烈,其實並不是什麼“大決戰”,因為蒙強而夏弱的格局早在前幾次的蒙古侵夏戰爭中就已出現,西夏沒有獨自抗蒙的實力,尤其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後,它的滅亡就已被注定,不是某一兩次戰役的勝負所能夠改變的。

  • 14 # 博學的蘋果6J

    小放牛(甘州小調)(翻自 改編西北民間小調)-王寧

    作詞 : 改編西北民間小調

    作曲 : 改編西北民間小調

    家養一對牛啊,

    長的個羅圈角,

    套上了去犁地啊,

    又把那角踒折,

    世上的人兒多,

    哪一個誰像我,

    養的一群羊啊,

    羊居羊呂比綿羊多,

    趕在半山腰啊,

    狼把那羊扯下,

    世上的人兒多,

    哪一個誰像我,

    蓋了個三間房啊,

    麻桿擔的個梁,

    麻雀去踩蛋啊,

    又把那梁踏折,

    世上的人兒多,

    哪一個誰像我,

    住的個三間房啊,

    蒼蠅蚊子多,

    吹燈沒吹滅啊,

    又把那炕燒著,

    世上的人兒多,

    哪一個誰像我,

    穿的個爛皮襖啊,

    蟣子蝨子多,

    揣了半個饃啊,

    只剩了少半個,

    世上的人兒多,

    哪一個誰像我,

    種的那一畝地啊,

    打了幾升合,

    裝在那葫蘆裡啊,

    又叫老鼠磕,

    世上的人兒多,

    哪一個誰像我,

    穀子是我的糧吶,

    打了一堆多,

    盛在那櫃子裡啊,

    賊娃子偷掉的多,

    世上的人兒多,

    哪一個誰像我,

    醃了半缸菜啊,

    石頭瓦片多,

    撈的吃菜去啊,

    石頭把牙磕破,

    世上的人兒多,

    哪一個誰像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歐洲王室的XXX幾世是怎麼定的?什麼條件能夠從一世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