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7034087401419

    似是故人來 - 梅豔芳

    詞:林夕

    曲:羅大佑

    同是過路同造個夢 本應是一對

    人在少年夢中不覺 醒後要歸去

    三餐一宿也共一雙 到底會是誰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過去

    總是最登對

    台下你望臺上我做 你想做的戲

    前事故人忘憂的你 可曾記得起

    歡喜傷悲老病生死 說不上傳奇

    恨臺上卿卿或台下我我

    不是我跟你

    俗塵渺渺 天意茫茫

    將你共我分開

    斷腸字點點 風雨聲連連

    似是故人來

    何日再在何地再聚 說今夜真暖

    無份有緣回憶不斷 生命卻苦短

    一種相思兩段苦戀 半生說沒完

    在年月深淵望明月遠遠

    想像你憂怨

    俗塵渺渺 天意茫茫

    將你共我分開

    斷腸字點點 風雨聲連連

    似是故人來

    留下你或留下我 在世間上終老

    離別以前未知相對 當日那麼好

    執子之手卻又分手 愛得有還無

    十年後雙雙萬年後對對

    只恨看不到

    十年後雙雙萬年後對對

    只恨看不到

  • 2 # 用戶2493323062554060

      詞是這樣填的--林夕   《似是故人來》是電影《雙鐲》的主題曲   電影的內容涉及女同性戀的問題,故事的背景是惠安。

    填詞的時候要配合戲中的最後一幕,女主角收到另一個女主角臨終前所寫的一封信,知道對方已死,手上握著兩對手鐲無限感觸。我收到的資料就只有這一幕戲,當時沒有機會看那部電影,不知道電影跟原著有否出入,所以說是很難填的。

    1.要講同性戀,但又不想講同性戀;

    2.唱的人士梅豔芳,為著照顧她的形象,不能將歌詞填的太俗。監製給我的限制是這首歌要寫一些同戀,又要有一些小調的味道(其實這首歌的旋律本身以具備小調的環寫)。  聽過這首歌后,我發覺可以適合小調的需要。這首歌是很齊整的,但有一個明顯的特色,就是每句都很長。這首歌的每一段都有四句,每句有十三個字,每十三個字有可以很整齊地分為三個小節,而每小節又可以是一個四四五的結構(56i6 56i6 56365)這種四言和五言的結構,給人一種頗為「文言」的感覺,很易於誘人填出套句,但我警惕著自己不要填文言,但事實上我是需要用文言去填,因此填詞的整體語言策略就是要用一些淺近的文言。開始填寫歌詞的時候,我曾經徘徊於老套文言和淺近文言之間,但有些句式是刻意將舊文言句式翻新   ,使人不會產生老套的感覺,歌詞中某些詞語,如「終老」、「苦短」、「執子之手」、「恨臺上卿卿或台下我我」一類,如果填普通的歌曲或其它旋律的歌曲,一定是不會用的,但在這首歌中卻一定要用。  由於句子很長,若真的用文言,句子的密度會很高,也就會很複雜,而這首歌的tempo(節奏)是較快的,一點也不慢。即使現在的所謂慢歌,已不再是顧家輝時代的慢歌,每個bar(小節)都有很多音,非常緊密的。填上覆雜的文言,若是當作詩來聽還可以,但當作歌詞來聽的話,聽的人可能不易消化,沒法感受。歌詞配合著旋律,目的是要感動聽眾,並非要給聽眾灌輸什麼深的道理,因此不能不讓聽眾有一些舒徐的空間。  四四五的句式,易於將文言句式翻新和運用疊句,例如「同是過路,同做個夢」,「和再在,何地再聚」,「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間上終老」,「台下你望,台下我做,你想做的戲」,都是將文言句式翻新的。這四句式完全沒有浪費。剛才談到要避用那些比較深的文言,其實「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間上終老」句中的「或」和「在」是十分白話化的,前面「同是過路,同做個夢」是比較傳統的兩兩相對,但這裡卻用「或」和「在」將上一句跟下一句扣上,使十三個字連在一起也不會使人感到堆砌。「台下你望,臺上我做,你想做的戲」一句,其實都是相當白話的,只不過是用上文言句式。如果沒有這首歌的結構,沒有旋律,將這個句子當作詩來處理,看的人一定不會感到它的好處,這個句子一定要嵌入這個旋律,唱出來,才會感到歌詞結構是有道理和有效的。如果我們是讀詩的話,歌詞的某些部份也許是會太過平鋪直敘。我絕不喜歡那些可以用讀散文方法來讀的詩,因為那些詩的思路如流水帳,由第一行至最後都不用停,思想不需有任何跳躍,然而,這種情形在歌詞中是自然的而且必須的。歌詞當中是需要有些像「金句」之類的東西,指出什麼什麼道理。這些道理在詩中寫出來,讀者不會感到特別,只會感到過於直接,但在歌詞中卻可以是配合著旋律唱出來的最重要的部份,它可能成為重複,也可能成為整首歌的高潮。一般而言,我們稱這些重句為hook line。  這首歌其中有一段是屬於變奏的,它是從前面四段脫離出來的。在為填詞以前,要預先計劃好在哪個位置上寫些什麼東西,比如歌名。這首歌最明顯的是最後一句,「似是故人來,斷腸是點點,風雨聲連連,似是故人來」若果在此處還不填上一句可以使人上口的句子,給聽眾一個concept(意念)的話,這首歌就會太過複雜了。因此,要先清晰地build up(建立)好,然後才用其它東西與之配合。  此外,這首歌是十分長的,差不多像是作文那般,整張原稿紙填的滿滿的,梅豔芳也曾投訴這首歌太長,難於記憶。假若要寫一首這樣長的詩,句子當中是需要運用一些比喻或意象之類的技巧,因為我沒有看過這套電影,如果製造出來的畫面跟電影內容不配合的話就會有問題,我沒理由要拍戲的人重拍來遷就我所填的歌詞,因此我在歌詞中不得不表現一些較為抽象的東西。這是自由度的問題,也是考驗填詞人如何利用語言,去創造一些東西來跟其它意念的集合體配合。  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填詞較寫詩的滿足感為大。我從沒想過填一首商業歌詞的難度會低於寫詩。正如剛才所說,要徘徊於講同性戀和非同性戀之間,歌詞要有一種小調的味道,不能太舊,但又不能有太多的畫面。當然,這些並不能算是什麼苦痛的限制。  附:   同是過路,同做過夢   本應是一對   人在少年,夢中不覺   醒後要歸去   三餐一宿,也共一雙   到底會是誰   但凡未得到   但凡是過去   總是最登對   台下你望,臺上我做   你想做的戲   前世故人,忘憂的你   可曾記得起   歡喜傷悲,老病生死   說不上傳奇   恨臺上卿卿   或台下我我   不是我跟你   俗塵渺渺   天意茫茫   將你共我分開   斷腸字點點   風雨聲連連   似是故人來   何日再追,何地再醉   說今夜真美   無份有緣,回憶不斷   生命卻苦短   一種相思,兩段苦戀   半生說沒完   在年月深淵   望明月遠遠   想象你憂鬱   留下你或留下我   在世間上終老   離別以前   未知相對當日那麼好   執子之手   卻又分手   愛得有還無   十年後雙雙   萬年後對對   只恨看不到   從林夕自述來看,“俗塵渺渺,天意茫茫”是將舊文言句式翻新出來的,也就是他自己寫的.   歌名《似是故人來》取之於《詩經·鄭風》中那句“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以恍惚中的“喜”來襯托現世中的“愁”。從“台下你望,臺上我做,你想做的戲”轉身到“恨臺上卿卿,或台下我我,不是我跟你”,一時間恍如隔世。而“斷腸字點點”和“天意茫茫”又不禁使人想起陸游寫給唐婉的那句“泉路憑誰說斷腸?斷雲幽夢事茫茫。”遺憾的是,書信還在,但已物是人非,此情只待夢中追憶。  “何日再在,何地再聚,說今夜真暖。無份有緣,回憶不斷,生命卻苦短。一種相思,兩段苦戀,半生說沒完。在年月深淵,望明月遠遠,想象你憂怨……”   “一種相思,兩段苦戀”源自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再添上“半生說沒完”,其悲苦足可讓冬雷震震夏雨雪。然而,愛情的悖論卻恰恰在於“但凡未得到,但凡是過去,總是最登對”。詞末的一句“執子之手,卻又分手,愛得有還無”,則是將《詩經·邶風》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反其意而用之,以切合詞作本身所流露出來的“人生無常”的基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神任務可以加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