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的家長、學生甚至很多老師都很在意大學排行榜,但是對於哪些排行榜有影響力缺乏足夠認知,對於大學排行榜之於我們每個人的意義在哪裡也缺乏正確的認識。

8
回覆列表
  • 1 # 愛玩兒愛聊的隔壁老王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排行榜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是1982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推出的《美國新聞世界最佳大學排名》(U.S NEWS & World Report Best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2004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與泰晤士報合作,也推出了一個世界大學排行榜。《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2010年以後開始和路透社合作。這兩家都是世界知名的大學排行榜。目前這兩者在謀求合作,試圖建立世界大學排名的強強聯手,控制世界大學排名的話語權。

    除了這兩個大學排行榜之外,世界影響力比較大的還有西班牙、荷蘭、沙特,以及美國的另一家機構推出的Scimago世界大學排行榜。還有英國誇誇雷利西蒙茲教育諮詢公司Quacqurell Symonds推出的大學排行榜。這就是大名鼎鼎的 QS 大學排行榜。

    沒有確切的統計全世界目前有多少個大學排行。至少幾百個應該是會有的。因為僅僅是中國,從1992年開始有大學排行榜開始至今,至少有十幾家機構發表過超過30個不同型別的大學排行榜。這還不包括臺灣地區釋出的排行榜。

    中國發布的的大學排行榜中需要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釋出的大學排行榜。之所以值得一提不是因為他比別人更權威。而是因為它為了打破英美壟斷,以及英語國家釋出的大學排行榜對英語大學的偏向,聯合德國和美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頭,試圖建立一個所謂對各國大學相對公平的排行榜制定原則。他們在柏林開了兩次會,形成了一個所謂十六條“柏林原則”。試圖為大學排名制定一個國際規則,但並沒有得到多少響應。這就像世界語一樣,沒有人使用就沒有意義。

    另外,他們的這種努力其實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悖論。因為如果全世界的各個大學排行榜都按照一個規則排名。那各個不同的排行榜排出的名次就會大致相同。這樣的結果似乎更權威了,但同時也就不需要那麼多排行榜了?所以已經有名的排行榜不需要參加,而沒名的排行榜參加了就更沒有出名的機會了。

    所有排行榜都是用加權平均的計算方式,排列大學排名。這就像拳擊比賽,本來是要按照性別,年齡,體重分組比賽,但是現在要不分性別,不分年齡,不分體重全部混在一起比賽。然後按照各項指標的權重 ,加權平均計算得分。所以一個體重50公斤的女中學生,可以和一個體重100公斤的中年大漢比賽。被打到的不一定是輸家,打倒對手的也不一定是贏家。

    但是各個排行榜指標選項不同,權重不同,差之毫釐會失之千里。比如交大排行榜偏重師資實力。把教師獲得國際獎項,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量,核心期刊對教師論文引用數量作為核心指標。而美國新聞排行榜和泰晤士排行榜則加入了大學互評,國際教師數量和國際學生數量。這明顯會對英語國家的大學更為有利。而QS排行榜又加入了僱主和企業評價,這就會對以就業為導向偏重實用類專業設定的大學更為有利。

    就大學而言,不同的教育理念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教育安排和結果。比如偏重研究還是側重教學。即使是同樣是偏重研究的大學,不同的研究之間也不能簡單地用研究成果來衡量研究能力。文科類強的大學與理工大學,既不能比論文數,引用數,更不能比專利數。而各個大學的規模,專業設定,教學安排,又和一個國家的教育政策,教育體制,學校的歷史與現狀等許多複雜的因素密切相關,並不完全是大學自由選擇的結果。

    比如德國大學是教授驅動制。有教授才有學科和專業。而中國的大學是學科驅動制。設了專業再聘教授。聘不到教授也可以自己評教授。所以中國大學只要有國家政策,財政支援,大學規模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典型的就是清華北大兩個迅速擴張的超級大學。但在德國這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

    就學校比較而言,事實上有些學校之間完全沒有可比性,比如德國的達姆施塔特理工大學和法蘭克福大學。達姆施塔特大學號稱是德國工程師的搖籃。專而精。德國的機械製造世界第一,而達姆施塔特大學的機械製造德國第一。而法蘭克福大學是德國社會科學學科的學術重鎮。比如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就來自法蘭克福大學的社會學研究所。這兩個學校就完全沒有可比性

    有的大學沒有比的必要,比如哈佛大學和哈爾濱大學。不用排名也知道誰更好。

    而有的大學排名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誰是第三誰是第二,或者誰是第一,誰是第三,有什麼分別?他們一個在東部,一個在西部,他們大學所在的不同地理位置,比大學排名的名次可能對學生更有意義

    還有的學校又沒有比的意義。比如排名第123的大學和排名125的大學。這又能說明什問題呢?

    所以諸多複雜的因素,非要用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強行得出一個結論。結論也只能是一個簡單粗暴,自欺欺人的結果。既不科學,也不可靠。這就好比通過一個加權平均的機制,非要讓關公戰秦瓊。而且還得戰出結果。

    所以大學排名不是衡量大學好壞的標準,尤其不是對學生而言的選擇學校的標準。其僅僅是評估大學投入產出過程和質量的,教育管理部門也可以作為評估教育產業管理的一個觀測指標,但其也僅僅是一個市場化的觀點。絕不是標準,更談不上權威。

    大學受利益驅動,把排名作為大學招攬學生的量化直觀的宣傳方式。但學生對此一定要有獨立的判斷,不能照單全收。

    對學生而言,你只能選擇你能選的和適合你的和你想要的。相對於大學排名,對學生來說更具有可比性和參考性的,比如德國大學的專業排名。美國的文理學院排名,中國的人文社科類專業排名,這至少屬於同類相比。

    學校熱衷於宣傳大學的排名,成功的校友 ,著名的教師。其實恰恰是對教育精神的背離。成功的人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為天分 機遇和勤奮。而這三者都不是學校可以教育的。那些成功的人恰恰不是學校教育的結果。否則杭州師專既然可以教育出一個馬雲。

    就應該可以教育出一批馬雲才對。馬雲比李彥巨集成功 ,是不是可以說明杭州師專比北大更好?

    大學的目的不是給天才搭梯,而是給普通人鋪路。柏拉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人發生改變。而不是教育出改變世界的人。成功的人是教育的結果而不能是教育的目的。所以最能代表學校價值的恰恰不是畢業生中最成功的的那些人。如果說馬雲成功與杭州師專無關。但劉強東成功了就和人大有關。李彥巨集的成功就和北大有關,這是不是雙重標準?

    所以不以個體需求為前提的大學排名沒有意義。而充分考慮個體特殊性的需求時,

    又不需要關注大學排名。所以大學排名就是一個看起來似乎和每個人都有關,

    其實跟每個人都無關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出打工十多年,就是年年沒錢,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