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愛車aini111

    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被稱為自然交響曲,在這首交響曲中貝多芬仍然描述了自然風光的企盼,然而他與這個『自然』的關系卻更深入的人性對話,造成貝多芬更以人性角度看到『自然』——在田園交響曲,還可以勉強地說貝多芬許多樂段是使用旁觀大自然的超脫心情來看待『自然』;但是在這首第七交響曲,貝多芬不再旁觀、超脫,讓『自然』沾滿了貝多芬自己獨有的感情,而與貝多芬積極的對話,積極的情感交流。

    在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開頭冗長的序奏中,我們便注意到貝多芬音樂心靈深處與自然對話的衝動。音樂一開始,便以木管樂器暗藏著玄機。在音樂範例中,正是第一樂章剛開始前30秒。這30秒的序奏以雙簧管為主體,以四個二分音符的簡單旋律不停的綿延發展這條序奏主旋律。但是這個序奏事實上是一個卡農型式的作曲方法,雙簧管引出四個二分音符後,6.2秒時單簧管承接這個主題,17.6秒後法國號承接這個主題,25.1秒時輪到低音管承接這個主題。如此一個複雜的結構後,一陣管弦樂強音合奏,帶出長笛所演奏出來的主題,這個主題就是音樂範例一開始的旋律。這種由管弦樂合奏帶出長笛的風格重複呈現一次後,從1分01秒開始轉成長笛加雙簧管與弦樂的『對唱』,從而引出1分28.5秒處由長笛獨奏的第一樂章之第一主題。

    我們很容易聽出,這個第一主題是由一開始的序奏主題所演變的。若說第一主題是活潑的精靈,那麼序奏主題可以說是沉睡的精靈吧?

  • 2 # 妮妮27294

    F大調第八交響曲(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品93號,完成於1812年的10月。於1814年2月17日在維也納的舞會劇院首次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由於反應強烈,幾天後又重演。

    《F大調第八交響曲》,作品93是路德維希·範·貝多芬於1813年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貝多芬此前創作的第六交響曲“田園”的調性也是F大調,但篇幅較長,故而作者亦將此交響曲愛稱為“小的F大調”交響曲。

    此作品也是貝多芬聞名於世的九部交響曲中最為短小的一部,有時受到忽視。但貝多芬自己對它十分喜愛,甚至稱它比第七交響曲“強得多”。雖然寫作時貝多芬生活並不順利,但該作品依然有著輕鬆愉快的風格。其規模雖然短小,但精悍緊湊,充分體現了貝多芬的作曲技藝。

    與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如著名的《月光奏鳴曲》)類似,該交響曲的末樂章分量最重。

  • 3 # 用戶8543401739201

    遲到的《第一交響曲》

    有研究認為,早在貝多芬不到二十歲時,他在故鄉波昂就曾嘗試創作交響曲,但貝多芬《第一交響曲》最終首演於1800年,這也是貝多芬來到維也納的第八個年頭,此時他已快要步入“而立之年”。《第一交響曲》明顯有著海頓、莫扎特等先賢留下的影子,但貝多芬用奏鳴曲式創作的終曲裡,詼諧活潑的旋律還是對傳統有所突破。

    遺囑與《第二交響曲》

    時年32歲的貝多芬受到了來自社會和音樂界的一些偏見,身心俱疲,近乎崩潰,他給自己的兄弟寫下了遺囑,內心絕望,但他也寫道:“只是藝術留住了我。” 同年,也就是在立下《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的那間屋子裡,貝多芬繼續創作他的《第二交響曲》,並在第二年首演。這部作品是貝多芬走出死亡陰影,對生活重拾信心的讚歌,音樂中充滿了堅強和信念。

    改名的《第三交響曲》

    貝多芬修改後的《第三交響曲》首頁。

    1804年,貝多芬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委約,將自己的《第三交響曲》題獻給拿破崙,在這個流傳甚廣的故事中,出於對拿破崙恢復帝制的憤怒,貝多芬將這部交響曲改名為“英雄”,並題注“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第三交響曲》不僅在篇幅上超越了貝多芬前兩部交響曲,其音樂的戲劇性和先鋒性在當時都是重大突破,貝多芬身後的偉大音樂家們,比如勃拉姆斯、馬勒、柏遼茲、理查·施特勞斯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著《第三交響曲》難以磨滅的印跡,這部交響曲的完成也被認為是貝多芬進入創作成熟期的重要標誌。

    《第四交響曲》的溫柔

    在完成《第三交響曲“英雄”》後不久,貝多芬便隨即開始創作被稱為“命運”的《第五交響曲》。但他意外停筆,轉而投向性格完全不同的《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創作中。《第四交響曲》採用“最和諧的音調”降B大調,整首曲目輕快、明朗又富有詩意的細節。《第四交響曲》和隨後創作的《第八交響曲》,都是屬於描繪歡樂的體驗、滿足的生活、幸福和愛情的音樂體現。據說,這時正是貝多芬眷戀著他的情人——特萊莎的日子。

    最膾炙人口的“貝五”

    第五交響曲首演地:十九世紀初的維也納劇院。

    同一時期創作的第四、第五交響曲鮮明的表達了貝多芬感情的兩個極端,《第五交響曲“命運”》是作曲家“我要同命運搏鬥,它絕不會征服我”的決心在音樂上的充分體現,也被後人稱之為“鬥爭和勝利的交響曲”。“貝五”至今仍是最膾炙人口、所有交響曲中知名度最高的傑作,規模宏大的凱旋末樂章中,歡騰、光明、勝利一往無前,整部交響曲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煥發出耀眼的光輝。為進一步表現令人振奮的效果,貝多芬也在慣用的樂器之外,特別添加了三個長號、一支短笛和一支低音大管,這些樂器的使用在交響音樂史上實屬首次。

    有想象空間的《第六交響曲》

    1808年,在貝多芬完成《第五交響曲“命運”》之後,緊接著完成了這部能讓人置身鄉村美景愜意中的《第六交響曲“田園”》。貝多芬少年時,曾聽過作曲家克內希特的交響曲《大自然的音樂肖像》。在這部作品中,克內希特非常具象地描繪自然界的聲響。而貝多芬,並沒有像一個傳聲筒那樣復刻自然。他雖為樂章起了“溪畔景象”“暴風雨”等標題,但在音樂中卻把對溪水、鳥鳴、暴風雨的“描繪”成分降到最低。貝多芬強調:“我們應該留給聽眾相當的想象空間,繪畫式效果在器樂中過度被強調時,將喪失其本意。”

    《第七交響曲》是配樂寵兒

    與《田園》不同,貝多芬第七交響曲沒有任何標題。但是聽眾和評論家們很喜歡猜測一部無標題的純音樂作品到底表達了什麼“含義”?甚至在貝多芬時代,有一些喜歡聽音樂編故事的人,為“貝七”編了許多故事。“貝七”是配樂寵兒,“現代舞之母”鄧肯以之為配樂,表達自由奔放的舞蹈新觀念;爵士音樂家約翰·柯比在他活力十足的《貝多芬的即興重複》中用了“貝七”第二樂章的主題;近十幾年,“貝七”成了影視音樂的寵兒,出現在《交響情人夢》《國王的演講》《這個男人來自地球》《X戰警:天啟》等影視作品中。

    電影《國王的演講》中用到了《第七交響曲》。

    放鬆的《第八交響曲》

    與宏大篇幅的“第七”相比,《第八交響曲》顯得像一首小品,活潑率真,又不失幽默。1812年,貝多芬在特普利採結識了歌德。歌德抱怨說他實在躲不開包圍著他的恭維,所有人都來致敬,因為他們兩人實在太有名了。而貝多芬回道:“您無需介意,這些恭維話也許都是獻給我的。”這樣的言語風格實在是“很貝多芬”,他那時對於自己的成就充滿自信,正是帶著這樣的自信心,他在同年創作了《第八交響曲》。所以“貝八”中能聽到樂觀率真的情緒,有著深邃的幽默感和極其濃縮的曲式,有點像是為之後的創作做某種放鬆。

    “貝九”的大名《歡樂頌》

    貝多芬多年前便產生過為席勒的《歡樂頌》配樂的想法,直到創作“第九”時才決定在末樂章中將其作為歌詞,于是家喻戶曉的“歡樂頌”誕生了。如今,不論在任何地方演出“貝九”都算是當地音樂生活中的盛事,能不能完整地演出“貝九”也是檢驗一個民族音樂水準的試金石。由於貝多芬創作這部作品時耳聾已經非常嚴重,因此他在配器上難以把握尺度,寫下了許多十分困難的器樂、聲樂片段,後世的一些指揮家往往對總譜做出一些調整,如瓦格納在指揮這部作品時加入了一些總譜上沒有的漸強漸弱記號,符合藝術規律且效果上佳,此後成為了許多指揮和樂隊演出時的“傳統”。

    瓦格納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他極度推崇貝多芬。

    《D小調第九交響曲》又稱“合唱交響曲”,是貝多芬最後一部完整的交響曲,完成於1824年,堪稱其創作生涯的巔峰。它不僅是在交響曲中加入合唱的首次嘗試,其宏觀的構思和開浪漫主義先河的表現手法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展現了一個轉向內心探索的貝多芬,一個哲學家,一個失去聽覺、墜入深淵的悲劇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燃氣熱水器清洗水垢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