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分鐘心理

    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

    因為孩子在發洩自己的情緒的同時,也是孩子自我認識成長的一種過程性的體驗,就是我們成年人如果過度的壓制我們自己的情緒,都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何況一個孩子在認知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如果壓制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無法真正體驗到生活中所應該得到的認識中的現實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真實的景象。

    就比如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剛從幼兒園回到家裡,或者剛一出幼兒園門口見到父母,就大聲的喊叫,甚至出現一些平時在家庭當中很難聽到孩子的異常聲音,尖叫或者大聲的喧譁等等,這些表現其實都是孩子在釋放自己這一天當中,在幼兒園當中所能夠記起的,或者想起的或者非常想的一些事情,而得不到實際呈現的情緒性的發洩,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非常想自己的爸爸媽媽兒子一天當中的七八個小時,有的甚至將近10個小時時間是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而當見著自己的爸爸媽媽的時候,所發洩的情緒,不論是一個什麼樣的形式,都應該讓孩子發洩出來。

    一個來訪者曾經諮詢我說自己上二年級的孩子,每次回到家裡都大聲的吼叫,但時間不會持久,一般都吼叫十幾分鍾,基本上就慢慢的消失了,然後是講述在班裡面所發生的一些事情,諮詢我的內容主要是孩子吼叫是否正常不正常,我告訴來訪者孩子的吼叫乃至一些行為上的表現,比如可能推搡一下父母或者是將書包摔在地上,這些都是正常的,這是孩子的一種情緒宣洩的方法,因為他找不到更有利於他自己能夠宣洩的方法,只能讓自己想到什麼去做什麼。

    因此孩子的情緒不論發生在什麼場合,多以引導為主,不要加以控制,當然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你打罵孩子當中,孩子可能會學到你這種暴力的傾向,當孩子知道你也在宣洩對孩子不滿的情緒的時候,那麼他就會效仿你,教育孩子要從引導開始,當孩子5歲以後的時候,完全可以用講道理的方法去告誡孩子哪些應該去做,哪些不應該去做,孩子是可以記住一部分家長的教育的,但是家長的教育所用的語言、語氣、語調一定要正確,絕不能按照自己當時的情緒也作為一種發洩的方法,如果那樣做的話,只能適得其反。

  • 2 # 家庭養育研究者

    首先,壓抑情緒是對孩子的情感進行忽視,長期壓抑孩子的情緒,會阻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線。

    其次,這種童年的情感忽視會讓人難以接受並且信任自己的感覺,甚至完全意識不到各種情緒的存在,他們會覺得情緒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情緒會給別人造成負擔,有情緒就是不好的人。這慧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鬱。

    再次,被壓抑的情緒,最後都會釋放出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要麼他們會外化攻擊別人,要麼他們會向內攻擊自己。

    最後,給家長的建議,沒有壞的情緒,所有的情緒都值得被接納,被對待。每個情緒都承載了身體想傳達給我們的資訊。如果父母能夠有效地識別並滿足孩子在嬰兒期的情感需求,一個“安全依戀”就會形成並保持下去,這份依戀是孩子能夠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象,以及從小到大的良好的總體幸福感的基礎。

    不要再在孩子哭泣的時候,呵斥孩子“哭什麼哭,那麼沒有出息”;

    不要再在孩子興高采烈的時候,呵斥孩子“有什麼值得得意的,等考個第一名再得意!”

    最後,用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話和家長們共勉“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 3 # 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

    壓抑孩子的情緒,特別是壓抑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情緒是人的真實感受,是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正面滿足的心理反應。壓抑孩子情緒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幾點:

    1、壓抑孩子情緒影響教育效果

    出現情緒反應,說明對所接觸 的人或物,對所發生的事產生不滿意的認知,家長和老師往往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如果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情緒,不顧孩子的心理感受,不給孩子申訴和表達的機會,就直接加以說服教育,孩子是很難聽得進去的,即使孩子表面上、口頭上看起來服了你,他的心裡卻對你產生了無數的反感和鄙視,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甚至會產生更多的對抗情緒。

    2、壓抑孩子情緒影響學習效能

    被壓抑的情緒不會平白無故地消失,只是被強行壓制下來而已,情緒會一直尋求表達的機會,這將導致孩子的心境,不知不覺地受到壓抑情緒的影響,失去應有的平靜。帶著壓抑的情緒學習,將會削弱注意力的集中度,學習效率不知不覺地下降了。比如,被老師無辜批評一頓,如果不給孩子合理的表達機會,孩子心裡是很難服氣的,同時也會對老師的為人處事產生負面認知,如果一個孩子討厭某個老師,大多數孩子也會討厭這個老師的課,厭學偏科就可能發生了。

    3、長期壓抑情緒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負面情緒需要加以宣洩和疏導。不斷壓抑情緒,將會導致情緒進一步疊加,形成一個“心理堰塞湖”,情緒“水位”越積越高,時刻都有決堤的危險。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極限,一旦遇到誘發的導火線,被長期壓抑的情緒將出現噴湧而出,甚至可能出現失控的衝動行為。長期壓抑孩子的情緒,還容易引發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衍生出更多的焦慮、煩躁、憤怒、敵意、抑鬱等情緒反應,情緒嚴重的還可能會引發精神分裂、雙相障礙、抑鬱症、人格障礙等嚴重後果。

    面對孩子情緒反應,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做法:

    首先了解事情真相,掌握第一手資料,為處理孩子情緒做鋪墊。

    只有掌握了客觀事實,才能有理有據地教育孩子,讓他心服口服。要從多個側面和不同渠道去了解問題經過,以免輕信了一面之詞,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其次,選擇合適的時機,先讓孩子表達感受,再匯入自己的教育。

    在自己心情平靜的時候,來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先讓孩子講述事情的來龍去脈,釋放孩子積壓的情緒,即使講述的經過與你所瞭解的真相不一致,也不要急於打斷他,而是要耐心等待孩子表達完畢,你再介入處理。你的任務是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之外,引入你所瞭解的真相,並引領孩子去換位思考,使孩子對問題產生新的認知。

    最後,策劃新的問題情境,幫助孩子掌握類似問題的處理技巧。

    教育的重點不在過去發生的事,而是要幫助孩子在未來再次發生類似問題的時候,能夠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技巧,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很多家長將批評當成教育的目的。

    作為家長或老師,如果發現孩子對身邊的人和事產生了明顯的情緒反應,需要及時加以合理疏導,壓制孩子的情緒反應,會產生諸多不良後果。只有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孩子的目的,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 4 # 檸檬老師陪你一起長大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哭的時候,會忍不住對他說“不許哭”。

    比如孩子走路摔倒了,尤其是男孩子,父母會說,摔倒而已,趕快爬起來,不許哭。

    但是這樣做的話,會讓孩子看不懂表情,容易忽略別人的感受。

    長大後就會喪失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而不是去評判。

    比如對孩子說你這個時候不該哭、不該生氣。那麼孩子的感受就是:我怎麼做什麼都不對!

    我們可以問孩子:你現在是什麼感受?你為什麼生氣呢?是什麼導致你生氣的?

    讓孩子告訴你原因,幫助孩子理解和解釋。

  • 5 # 心理諮詢師葉兒青青

    如果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會讓孩子不能接納自己的情緒,從而導致孩子不能接納自己。其次孩子因為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能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長期壓抑會讓孩子產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另外,孩子因為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會產生自傷或自殘行為,甚至會產生身體的疾病和軀體性症狀……總之,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 6 # 樂見育兒

    “一個穩定平和的情緒,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我們往往可以輕易躲開一頭大象,卻躲不開一隻蒼蠅。不管是學著愛自己,還是愛別人,都應該以善於管理自我情緒,讓自己成為一個穩定平和的人為前提。

    當情緒來的時候,你通常是如何做的呢?

        有人說:“我從不抑制,有脾氣就向周圍人發洩。”

        有人說:“我在單位抑制了,回家以後向家人發脾氣。”

        有人說:“我忍了。”

        如果繼續問“忍到哪裡去了?” 一般會得到這樣的回答:“留在了身體裡。”

    是的,當你選擇了向周圍人發脾,你得到的是糟糕的人際關係;當你選擇向家人發脾氣,你得到的是糟糕的家庭關係;當你選擇了壓抑,你得到的是糟糕的身體。

    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情緒就像我們的血液一樣流淌在我們的身體裡,出現在我們的夢裡,醒來之後更會一直陪伴著我們。不管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它就是在那裡流動著,存在著,影響著我們。一旦它們像脫韁的Mustang一樣失去控制的話,就會橫衝直撞,引發多種心理疾病。卡拉·麥克拉倫在《情緒的語言》指出:也因著情緒是流動的,每次產生的反應也不盡相同,如果受到阻礙的話,就會單調地重複自己。因此,我們每個人久而久之,都會形成相對固定的情緒模式,這個模式會把我們囚禁起來,也會讓我們患上多種心理疾病。

    在無時無刻存在的情緒裡,我們是被淹沒了呢?還是調控到了合適的範圍內呢?蔡康永的情商課中提到:在我們的文化裡面,長大懂事的一個線索,就是我們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而且一旦流露了情緒,那我們就該引以為恥。小孩子去醫院裡面打針,很容易就因為害怕而掉眼淚。這時候我們常常聽到爸爸媽媽在旁邊說“怎麼膽子這麼小啊?你看,護士阿姨都在笑你了”;或者在學校裡面,如果哭了、耍賴了,老師常常會說“你都這麼大了!還哭,羞不羞啊?”媽媽是在安慰我們,老師是在管教我們、斥責我們,可是背後的資訊都是一樣的,就是說“你的情緒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你的情緒在給大家添麻煩。”

    長大以後,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情緒是很丟臉的事情。別人一問我們,“你剛才是不是真的生氣了?”或者問說“你剛才是不是很難過?”大家都會立刻否認說“沒有啦,我沒事,我很好。”

    因此,當我們心中升起某種情緒時,我們常常不願意接受他們,並試圖壓制他們,如果沒有壓制成功,我們還會升騰起懊惱憤怒內疚等等更加複雜的情緒,久而久之,越積越多,爆發起來的力量像一顆原子彈一樣,燃燒了自己,也波及了他人。如果這種壓制成功了,我們就真的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了,但真的消失了嗎?它們只是被壓制到潛意識中去了,而且還一定會尋找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比如最常見的,通過身體來表達,常常會得病,不是心理的疾病,就是身體的疾病。

     

  • 7 # 劉平華律師

    情緒管理如同治水,堵不如疏。任何一種情緒都是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理由的,不問緣由的讓孩子壓抑情緒,對於孩子管理情緒的能力和事情的解決都不太合適。壓抑的情緒長期積累,會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條件反射和心理陰影。比如男孩子哭了,這時候要求說男孩子不能哭,不能有這種情緒。每次遇到傷心想哭的事情都被壓抑住情緒,不能哭,也沒有引導他找到合適的釋放負面情緒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壓抑。久而久之,會讓情緒被壓抑的孩子認為這種情緒不能有,傷心難過時也習慣性地壓抑住,不懂如何去釋放負面情緒。

    但是這種堵住情緒的方式就如堵住流水一樣,終究有堵不住的一天。不如早一點教會孩子辨別自己的情緒,學會和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並且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形成適合自己的管理情緒釋放負面情緒的方法,豈不是更好。

  • 8 # 一個大懶人

    因為壓抑會帶來兩個很大的問題。

    第一個是,壓抑自己,往往會讓自己過的不幸福,讓自己難受。比如和同學打架,孩子沒攻擊對方,自己一直隱忍,這樣孩子缺少攻擊性,會讓自己過的很難受,被人打了,丟臉了,自己又嫌棄自己不行,還在自責,長期以往,孩子會自責自己。

    還會讓孩子變的膽小,因為一直壓著,總是學會隱忍,不敢做某些事情,膽子就會小。

    第二個是最可怕的,一直壓抑孩子,總有一天是會發生爆發的。比如很聽話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殺人了,大家都覺得這不可能呀!孩子一直很乖的,他心裡一直壓抑,同一個人對他欺負長髮數十年,後來終於忍不住下手了,這是今日說法的真實案例。

    因此讓孩子釋放,讓孩子具有一定的攻擊力,還有一個辦法,多讓孩子參加體育鍛煉。

  • 9 # NowAcceptMyself

    上個月,一個朋友被查出了淋巴癌,她才38歲。

    她覺得這太不公平了,她平時最注重飲食保養,早起跑步,晚上瑜伽,自己做飯煲湯,怎麼癌症就偏偏找上了她。

    醫生跟她說,她得這個病跟她的情緒有很大的關係。

    這就更奇怪了。

    她平時對誰都和和氣氣,沒見過她跟誰急,性格也是不急不忙,穩穩當當,孩子老公,都照顧得妥妥帖帖。我們都感嘆過她的好脾氣。

    誰知道她哭著對我說:

    我這個病啊,就是好脾氣忍出來的。老公做著剛能餬口的工作,毫無上進心,我忍。孩子前天剛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我被班主任叫去一頓訓,我忍。婆婆今天還挑我的刺,說我沒把孩子教好,沒把老公照顧好,我還忍。 為了這個家,我擺足了好脾氣,卻沒一個人給我好臉色。我這是活活被氣成這樣的。

    她一邊倒著苦水,一邊抹著淚,我才知道原來她背後竟然忍著這麼多委屈。或者,像她這樣表面若無其事,背地裡吞著委屈的人,其實並不少。

    可就像傳統醫學認為: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腎主恐。

    我們所有的情緒,都會反饋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地方。

    所有你不願意發洩出來的情緒,都會堆積在身體裡,等到堆積到盛不下的那天,不是爆發,就是死亡。

    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癌症性格。

    你的身體,比情緒更懂你

    無關身體狀況,擁有癌症性格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癌症。而有癌症性格的人,一般有以下幾個特徵:

    o 1.性格內向,表面逆來順受、毫無怨言,內心卻不乏怨氣、痛苦掙扎;

    o 2.好生悶氣,不愛宣洩;

    o 3.表面處處以犧牲自己來為別人打算,但內心卻極不情願;

    o 4.缺乏自信,對任何事情都不抱希望,自己感覺對所有的事物都無能為力;

    o 5.害怕競爭,逃避現實,經常以表面的姑息、容忍來達到心理平衡。

    世界知名療愈大師露易絲·海在風靡世界的鉅作《生命的重建》中曾說過:批判、憤怒、排斥,是致病最大的原因。

    她整理過一個專門的身心對應表,她告訴你,你的內在,如何具體影響著你的身體:

    o 咳嗽,是神經緊張、惱怒、批判、壓抑;

    o 腹瀉,是對某種思想害怕與排斥;

    o 浮腫,是對某種事物抓緊不放;

    o 肥胖,是缺乏安全感,自我排斥或保護自己,想彌補空虛;

    o 貧血,是對生活缺乏興趣,缺乏快樂;

    o 支氣管炎,來自激昂的家庭氛圍;

    o 手痛,是因為拿不起也放不下,害怕新的轉變;

    o 腿痛,來自對未來的恐懼,不敢勇往直前;

    o 更年期綜合症,是害怕不再被需要,自我排斥,怕老;

    o 癌,因為長久忍受內心深處的憂傷與憤怒的侵蝕;

    o ……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也許並沒有到癌症的地步,但總會經常焦慮、頭痛、失眠、煩躁、不安——你身體的大部分不適,都來自你的情緒。

    讓情緒緒流淌,讓自己舒服

    你的壞情緒,會一步步慢慢侵蝕你的身體,就像一個外表看上去無比新鮮的蘋果,可能它的內在已經漸漸腐壞。

    聰明的女人,都會關注自己、覺察自己、愛自己、給自己正面的引導,因為只有情緒好了,你的身體才能由內而外地好起來。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再任由壞情緒侵佔你的生活,每天把自己接收到的負能量清理乾淨,多給自己一些正面的引導:

    多對自己說肯定句:今天你也做得很好。

    多對自己表白:你一直都這麼好,我真的很愛你。

    多照顧自己的情緒,不為別人委屈自己。

    多愛自己。

    這一切,都可以通過一個方式做到——做鏡子練習。

    也許,你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照鏡子認真看看自己了,甚至都已經忘記了自己具體的長相。

    現在,如果你身邊有鏡子,站到它面前,你看著鏡子裡真實的自己,你翹起的頭髮、面板上的紋路、你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還有你的身材,你能盯著自己而不閃躲嗎?

    你能試著對自己說一句:親愛的,你已經很好了,你已經很努力了,你值得被愛,我愛你。

    你能說出這句話嗎?

    也許你根本說不出口,或者說一半就卡住,因為在你的內在,你覺得自己不配的,覺得自己不值得,覺得自己不夠美、不夠年輕、不夠可愛,不值得被愛。

    所以看著鏡中的自己,你覺得尷尬、做作、不自然。

    你總是收起自己的情緒,去照顧別人的感受,卻忽視了自己。其實,你只有先照顧自己,愛自己,才能發自內心、毫無芥蒂地去照顧別人,愛別人,而不會覺得自己委屈。

    路易絲·海說:當我接受和喜愛自己時,我的所有潛力都被激發出來了。

    近四十年來,路易絲·海一直在教導療愈以及肯定句的力量,教人愛自己,而她提供的一個廣為人知的方法,就是:

    “鏡子練習”——對著鏡中的自己說正面肯定句。

    露易絲·海說:鏡子練習,是你可以給自己的一份最有愛的禮物。

    鏡子能夠反映出你對自己的感覺,當你通過鏡子直面自我,直面那個原本就美麗、完整、奇蹟的你,你的靈魂可以跟任何你想連線的人相連。

    最簡單的行動往往最重要。想法上的一個小改變,可以為人生帶來巨大的變化。

  • 10 # 心理諮詢師蓮心

    要回答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之前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下面的問題:

    情緒是什麼?

    情緒又為何而來?

    為什麼想要去壓抑情緒?

    不壓抑情緒又會發生什麼?

    還沒有社會化學習的嬰兒,情緒是最直接的。

    嬰兒什麼時候會哭?

    餓了、困了、不舒服、尿了、便便了、生病

    嬰兒什麼時候會笑?

    開心、有趣、好玩... 所以情緒是一種,由內、外在刺激所引發的一種主觀的激動狀態。此狀態是由個人「主觀的感受、生理反應、認知的評估、表達行為」四成份互動作用而成,並極易因此而產生動機性的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情緒是我們人類重要的一部分,在人進化史上具有正向的生存功能:保護自己、讓需要得到滿足,如:遇到危險人類的反應(憤怒而起的搏鬥,恐懼的逃跑)

    其次還有人際溝通功能:可以溝通也會傳染,

    還有動力性的功能等等

    這意味著情緒不僅是一個人的情緒,而是某種需求的表達呈現形式。因此孩子有情緒,說明他有需求在表達,可由於孩子的溝通能力有限,更多的會直接用情緒開表達。如果壓抑情緒,孩子的內心需求長期未能表達,同時產生情緒的真實情景的問題還存在,此時孩子很容易可能會產生無助,否定自我,低自信,低自尊等系列問題。

    現實生活中,即使我們知道不建議壓抑孩子或我們自己的情緒,到往往好像很難。這就意味對情緒的覺察,調節,表達是需要學習的,建議可以瞭解相關情緒覺察和管理的知識。

  • 11 # 找心理

    作為家長,可能最害怕的場景就是自家孩子不停的哭,還怎麼都聽進去大人說的話,感覺秒秒鐘都是在挑戰自己的忍耐力和動手能力。雖然大多父母覺得孩子哭鬧的行為十分不好,但孩子哭鬧的行為是與其情緒存在聯絡的,孩子的負面情緒大多是以哭鬧的形式發洩出來,孩子明明已經充滿了負面情緒,家長若還要求孩子一味忍受會有什麼後果呢?

    1、孩子習慣性壓抑自己的情緒。遇事不會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意見,不斷地抑制自己來迎合他人;

    2、性格變得比較極端,長期不被允許哭的孩子,就算受到傷害也會剋制自己想哭的慾望,表面看起來很是懂事、乖巧,但內在的情緒積壓太多,一旦忍受不住爆發就可能出現不可挽回的後果;

    3、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處,大多數孩子在遇到委屈、受傷等情況時,都只會在父母面前哭,這是因為信任父母,而父母卻覺得孩子哭是懦弱、不勇敢的表現而拒絕這種信任關係。長期以往沒有在父母那裡索取親密信任,也會不願再去相信別人。

    父母在孩子“鬧情緒”時要如何應對呢?

    1、理解孩子的情緒,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這是需要被家長接受的,家長不能將孩子所有的哭都劃分為“威脅手段”,要了解清楚孩子為什麼哭的背後原因;

    2、教導孩子多元化的情緒宣洩方式,哭是孩子正常的表達方式,但卻不是唯一的,遇事只會以哭來表達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探索其他情緒宣洩方式和問題解決方式,幫助孩子學習提高處理事情的能力,及時調整情緒;

    3、讓孩子懂得發洩自己的父母情緒,負面情緒的積壓只會讓孩子的狀態越來越差,懂得及時發洩才能保持自我的身心健康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只能看到自己的長處,是不是心理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