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知道我這樣處理對不對,請大家支招

33
回覆列表
  • 1 # 素媽育兒

    可不可以打孩子,要看家長願不願意付出代價。以暴力來制止孩子最簡單,效果立竿見影,但是會滋生新的問題,付出這樣的代價值得嗎?

    為什麼不要打孩子

    1.孩子學會使用暴力

    孩子會模仿大人,使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我女兒兩歲多時,犯錯了老公會單獨教育她,邊打她邊說:“打你是為了長記性。”結果後來小侄子過來玩,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女兒直接上手打他,還“一本正經”地教育他:“打你是為了讓你長記性!”

    哈佛大學犯罪學家研究發現,兒童在早期發育階段所受到的影響導致了他們在日後做出反社會的暴力行為。違法犯罪的苗頭早在孩子三歲時就有所體現——早在他們接觸到家庭以外的不良影響之前。

    打孩子無法教會孩子正確的行為準則,只會讓他相信誰的力氣大,誰就說了算。

    2.會降低孩子的自我評價

    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敏感和關鍵時期。原本最親近的人以暴力傷害自己,孩子會對個體價值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可以被暴力對待,導致自尊心和自信心降低。

    有人說打孩子只要態度好,語氣平和就可以作為懲罰手段,但世上根本不存在打孩子的恰當時機和安全方法,暴力就是暴力,既然我們不能容忍家庭暴力,就不應該為育兒過程中的暴力行為找藉口。

    懲罰為什麼也不合適

    因為感情上的折磨不會帶來任何積極的結果。

    1.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你給她巧克力,是因為愛她,但是她不聽話就拿走,那孩子從懲罰中學到的是:如果不順從媽媽,就會失去媽媽對她的愛。當孩子認為媽媽對她的愛有條件時,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2.孩子習慣壓抑自己的本性

    如果你給她巧克力,就是為了讓她聽話,不聽話就拿走,孩子會感覺到你在試圖操縱她的行為,她學到的不是行為錯誤了要改正,而是想要如願以償,就必須先服從媽媽的指揮。

    你認為以她心愛的食物作懲罰最有效,卻忘了自己的初心不是要她順你的意,而是希望她的行為更加得體。以懲罰來對治,並不能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標準產生正確的認知,舀東西被罰,明天就變成抓飯,抓飯也被懲罰,後天改成敲桌子。

    看問題描述,她把自己碗裡的東西舀給大人也許不是在玩,而是在模仿大人的行為——我女兒也是兩歲多開始學著大人的樣子,給旁邊她夠得著的所有人夾菜——這件事你可能從頭到尾都誤會了孩子。

    這也是為什麼晚上你給孩子道歉,講道理,孩子仍堅持自己沒有錯的原因——她真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沒禮貌——大人可以給別人夾菜盛湯,她為什麼不行?

    孩子行為“不當”時,家長怎麼處理合適?

    有一次跟家人在飯店吃飯,女兒突然開始踢桌子腿,那個桌腿包了一層金屬片在外面,踢起來通通響。我是這麼處理的:

    1.弄明白孩子的行為動機。

    我:我聽到通通的響聲,你在做什麼呀?

    女兒笑嘻嘻的說:“我在踢桌子玩。”

    我:你是喜歡這個通通的聲音嗎?

    “是呀!”女兒繼續在踢。

    2.對孩子的感受表示認可

    弄明白孩子的行為動機後,再對症下藥。

    我:我也覺得這個通通的聲音很有意思,不過現在大家在吃飯,桌子被踢得都搖起來啦,這樣大家吃飯不方便哦!

    女兒馬上就停止了踢桌腿的行為。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說到:幼兒的某些行為看起來似乎就是為了惹你生氣,但其實很可能只是孩子智力成長的自然過程——孩子的頭腦裡總是充滿了好奇和無限的想象力。

    有時候看到孩子淘氣家長容易情緒失控,這時先在心裡默唸一遍:我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這有助於保持冷靜,然後詢問孩子在做什麼。一味地制止孩子是在否定他的感受,弄明白孩子的想法才好對症下藥。

    像對待初生嬰兒一樣,多點耐心,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是無條件愛著他們的。

    只有寶媽耐心跟孩子溝通,弄清孩子的行為動機,認可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我們對他的行為預期,感受到愛和尊重,孩子就會更加合作。而我們需要的也只是孩子的合作,而不是無意識的順從。

  • 2 # 一念mm

    父母的都需要修煉出一個好脾氣,當遇到家裡的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能手下留情,畢竟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時會不小心下手過重傷害到孩子,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可是,好脾氣的父母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修煉成的,有些父母就是個暴脾氣,忍不住打罵孩子,可是當冷靜下來以後也難免後悔“我為什麼忍不住打了孩子?孩子會不會受到傷害?......”一系列的糾結、悔恨。那些忍不住打罵孩子,事後又容易後悔,擔心給孩子留下陰影的家長,用這就幾句話或許可以補救。

    “對不起,希望你原諒爸爸/媽媽”

    如果家長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對孩子施暴傷害到孩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向孩子道歉,說這是你的不對。別小看了給孩子道歉這件事,如果家長打完孩子,特別是因為自己一時衝動打了孩子,會很容易給孩子留下陰影。還會讓孩子厭惡父母,以後的親子關係也會受到影響。當然,家長知道自己是衝動打了孩子不對,在給孩子道歉的時候除了要說自己的不對以外,還要說孩子的不對,之後再向孩子保證要控制自己的脾氣。家長在給孩子道歉的時候,需要誠心實意,不能欺騙孩子,否對親子關係的傷害更加的大。

    “媽媽/爸爸很愛你”

    家長在打完孩子或者罵完孩子以後,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恐懼感。也會讓孩子懷疑爸媽是不是真的愛他。很多孩子開始和父母越走越遠,就是因為他們以為父母不再喜歡自己。所以,如果家長在打完孩子以後,還是要及時安慰孩子,並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很愛你”。讓孩子知道你愛他,一方面孩子會更容易原諒你的過失,另一方面也不會讓他覺得你不再愛他。這樣以後的親子關係更加容易修復。家長沒控制住自己,打了孩子或者罵了孩子,一定要很快通過行動向孩子表達愛意,這樣更加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雖然家長打完孩子,用言語也能安撫孩子,可是家長如果能夠做到不打罵孩子,就不要輕易對孩子打罵。有一位朋友拿孩子被打這件事,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她說:把釘子釘在一個地方,之後你用再輕柔的動作把釘子拔出來,被釘的地方還是有一個洞,再也修復不回原來的樣子,因為損壞已經造成了。家長打完孩子,用再好聽的話安撫孩子,孩子依然會受到傷害,因為傷害已經造成。所以,家長以後再對孩子下手的時候,一定要三思。

  • 3 # 英雄HH

    首先,我是不贊成家長打罵孩子的。

    暴力是對兒童的信心意志品格等有全面的消極作用。它能讓孩子討厭生活,會失去上進心,創造性和生活的幸福感,甚至能破壞他們的道德。

    打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是家長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現。如果每次打完之後孩子才聽話,那隻能證明你是個失敗的家長。

    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身體心理都會造成創傷。孩子身體上的疼痛,時間久了會好的,但孩子心裡恐懼害怕引發生理障礙,心裡上的傷害是長期的。 現在很多孩子有自閉症,孤獨症。

    有的孩子被打之後睡覺做噩夢,精神恐懼,有被遺棄感,孩子會學家長打別的孩子,還會說慌,慢慢養成不誠實的習慣,還會對家長產生仇恨的心裡。

    有的一點到青春期的孩子還會把愛轉移,產生早戀的現象。

    打罵孩子對家長產生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打在孩子身上,痛在家長心裡。家長自己的身體也會受到傷害。

    打完孩子後會自責,認為自己無能,也很後悔。打罵孩子,對孩子,家長都會帶來很大的傷害。

    家長會產生矛盾,夫妻關係不好。所以,絕對不能打罵孩子。家長應該不斷學習和孩子相處,怎麼樣管控自己的情緒,不要老是高高在上,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先作學生,和孩子共同成長。

  • 4 # 雪兒阿

    孩子不乖可以打嗎?首先我我們先解析一下,這裡的不乖,可能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有的爸爸媽媽指的孩子不乖可能是說孩子都有一個叛逆心裡,叫他(她)做什麼都不會聽話,比如叫他(她)好好吃飯再看電視,他不聽不去做。叫他洗完澡再做作業,也不聽不做。或者說叫他把垃圾隨手丟垃圾桶,他就是把垃圾亂丟等等。我覺得像這些我們可以和他講道理,多換幾種方式。找到孩子願意去做出改變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有一種大人眼裡的不乖是:下雨了,孩子看到地上有水坑,覺得很好玩,去踩上幾腳。家人怕把衣服鞋子弄髒,就會去叫他不去玩。孩子不照做。孩子看到地上的糖果有一堆螞蟻圍著。孩子好奇,想觀察一下。大人們有時候在趕路,或者說這有什麼好玩的。不給看了孩子就哭鬧等等,我覺得這種是孩子的一種求知和探索的行為。我們應該陪孩子一起探索,而不是去責怪孩子不乖!

    而如果不乖的行為是和同學打架,偷東西等等。我們可以先多次教育講道理。如果屢教不改,我覺得有時候就可以適當打一下手掌心再配合教育。

    所以我的建議是小事不乖,我們儘量多換方式去和孩子溝通教育。孩子的好的生活習慣我相信是教育出來的,而不是打罵出來的。如果隨便一件小事不乖我們就去打罵小孩。就會給孩子留下陰影和逆反心理。長大後就會很自卑沒自信。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周圍的人,他們的童年和家庭,真的能造就一個人的性格。

  • 5 # 時間讓我不知所措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幹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幹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前幾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裡,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係中一種最基本的關係,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 6 # Neil媽咪育兒經

    孩子做錯了事偶爾打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我發現寶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掉孩子的壞習慣。原因出在了媽媽和寶寶的交談上。

    媽媽只是跟寶寶說“這種行為是不禮貌的”,但寶寶並不清楚,“為什麼這種行為是不禮貌的”,所以寶寶的回答是:“我沒做錯”。 你看,寶寶不知道她哪裡做錯了,又怎麼會改正呢?!

    現在寶寶只是被媽媽恐嚇到了:“我必須要聽話,要不然媽媽就沒收我的巧克力了”,如果家長長期使用恐嚇的方式強行讓寶寶改正,那這樣寶寶心理一定會留下陰影。

    對於這種情況,我通常是給寶寶分析的更具體些:“寶貝,把自己碗裡的飯舀到別人碗裡是不禮貌的,為什麼不禮貌呢?我們每個人的嘴裡都有小細菌,你吃過的飯裡啊就沾了你的小細菌,所以每個人都吃自己碗裡的飯,而不能把飯舀來舀去。” 這樣說寶寶就能理解了, 如果她在理解的基礎上依然調皮做出不禮貌的行為,這時你再拿出母親的威嚴給她一點武力教訓,讓孩子長長記性。

    總結:所以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需要先動手,而且先問其原因,然後告訴她不應該這樣做的具體理由。如果在確定孩子能夠完全聽懂你的解釋後她依然不聽,再採取行動。

  • 7 # 兩只老琥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學齡前的孩子已經不會像嬰幼兒期那樣聽話服從,孩子已經學會了頂撞、叛逆,甚至做些“錯事”。但是爸爸媽媽知道嗎,即使孩子犯了錯,如何正確教育孩子也是有禁忌的。今天,小編就為您介紹孩子不聽話時,爸爸媽媽也不要說出口的4句話。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1.不要說出孩子“笨”之類的言語寶寶的自我形象,是在幼年時通過與別人互動後建立的,常常被人告知"笨"、"醜"、"不乖"的寶寶,自然就會展現出"笨"、"醜"、"不乖"的特質,更糟糕的是寶寶潛意識裡也許就這樣認定自己了。

    2.不要在別人面前批評寶寶的缺點、弱點常被大人在大庭廣眾批評的寶寶,自然而然會產生退卻行為,愛面子的寶寶只好生氣!這些寶寶的人際應對進退技巧,自然不容易朝正向發展,一旦形成"不好相處"的性格,對寶寶日後進入社會後與他人的交往溝通會帶來非常大的阻礙。

    3.不要常以物質誘惑、威脅刺激要寶寶表演或表現取悅大人喜愛表演、表現是部份寶寶的天性,但不要勉強寶寶做這些,尤其是以物質利誘、威脅刺激的方式,這樣會讓寶寶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念。所以千萬不要常用此種方法來誘導寶寶,以免寶寶以為只要有誘惑就可以做任何事。

    4.不要對寶寶說出不愛他、不要他、討厭他等拒絕的話夫妻吵架或壓力大時,容易對寶寶口出惡言,而惡言一出,烙在寶寶心靈深處的傷痕,讓寶寶缺乏安全感,會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與異性或與父母的相處模式。

  • 8 # 萬重山的Vlog

    打併不能解決問題,相反它只會讓小朋友更窩火。因為他小小年紀什麼不懂,也分不清對錯,你卻用最直接粗暴得方式教育他。他長大了,潛意識會認為武力是解決爭端的方式。內心會充滿戾氣…具體內容都分享在視訊裡,希望你能喜歡。

  • 9 # 趙小姐7792

    我認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打,還是講道理。每個孩子性格不同,如果孩子犯了很嚴重的錯誤,講道理沒用,然後這孩子還特別固執認為自己沒有錯,我覺得適當的打一下也是需要的。

    有些孩子的性格就是你越打他越較勁,這種孩子我感覺可以試試多講講道理,多聊聊天。這樣或許更聽得進去。

    總歸,還是得多瞭解自己的孩子,這樣也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去教育。

  • 10 # 張壹凡

    孩子不乖為什麼要打呢,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記憶力越來越強,肯定對自己印象深刻的事難以忘記,也可能會留下陰影。

    首先,孩子的成長犯錯誤是難免的。但是用打的方式解決問題,是不可採取的。孩子犯了錯誤,我們做父母的只要做好兩個字就可以,那就是耐心。耐心的開導孩子,耐心的和孩子解決問題。其次,孩子只有在不乖的時候才說明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獨立的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建房6.8米乘6.8米的客廳能做暗樑嗎?應該怎麼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