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馬哈魚12

    答,

    三國姜維的北伐,與諸葛亮時期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沒有辦法對比。

    諸葛亮是誰呀?蜀後主劉嬋的相父,劉備白帝城託孤之臣,劉備為了建立江山社稷,曾經三顧茅廬請出來的人,就是不一樣,無論是在蜀國的地位還是威信都很高。他說北伐,整個蜀國的戰爭機器都會開動起來,朝廷有反對者,除了搞搞小動作或者在劉嬋面前告黑狀 大部分都是通過的。

    姜維是什麼人呢,不過就是諸葛亮的一個衣缽傳人罷了,莫說劉嬋不買賬。劉嬋下面的大臣許多人的勢力和實力都高過姜維。姜維以諸葛亮的遺願和餘威會有一部分人幫助。但是整體實力下滑。

    姜維的軍隊,被各個部門以及各種各樣的理由,抽調大部分,剩餘的屯田活動的軍隊也就是幾萬人。從諸葛亮戰役級規模的北伐戰爭,到姜維以經變成了戰術的。這種勝利,就像撓癢癢。不會起到至關重要。

    姜維長年在邊境與曹魏作戰,與劉嬋的關係就淡如水,劉嬋不可能不結餘力的支援他。而他在朝廷沒有自己的人。指著朝廷來對戰爭感興趣。我覺得應該是沒有這個可能,讓他在邊境地區,只不過就是有曹魏這樣的強大力量存在。否則就是他早就被劉嬋的人給幹掉了。

  • 2 # 青史留文

    姜維一生共進行過十一次北伐,從公元238年開始,到公元262年,前後持續共25年。

    公元263年,貫徹姜維一生的北伐事業徹底結束,同年,魏將鍾會和鄧艾領大軍徵蜀,蜀漢政權覆亡。

    細數一下姜維北伐的各次戰役勝負情況就會發現,戰績還算不錯的,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打平手四次,而且軍隊的損耗也是魏重蜀輕。

    從賬面上的資料來看,蜀國既然贏得這麼多次戰役勝利,就算不能滅亡魏國,至少也能繼續與魏國分庭抗禮很多年才對。但是結果卻並非如此,蜀國是三國裡最早被滅的一方政權。

    那麼,為何姜維北伐沒能阻止蜀國滅亡的命運呢?

    縱觀整個歷史發展趨勢,蜀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區別只在於時間早晚。姜維北伐是利用以戰止戰的方法,延緩蜀亡的時間。

    三國鼎立中,魏國國力最強,吳國次之,最差的就是蜀國。

    魏國擁有當時中國的整個北方,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兗州、涼州、豫州、幷州以及洛陽的中央直轄區等核心區,而蜀漢只能偏居西南一角,勢力範圍僅限益州和漢中。按地多人廣的理論來說,蜀魏兩國力量對比實在是太過懸殊。

    蜀魏兩國的人口也相差太多,當時的蜀國最多不過94萬,而魏國保守估計有400多萬(後期司馬氏篡位後,人數發展多達千萬),兵源徵用方面,魏國原地踏步,蜀國都得窮追很多年才能趕上。

    在古代農業社會,耕地和糧食產量對戰爭的勝利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魏國佔有的地區,都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糧食高產區,如冀州豫州兗州及洛陽,還有西部的河套地區,農業都是高度發達的。反觀蜀國,農業只集中在成都平原,漢中地區農業落後,而南蠻部落地形複雜,人口素質低下,農業發展基本屬於原始社會。

    所以,從以上蜀魏兩大軍事集團的綜合實力對比就可以看出,魏國必勝蜀國必亡的趨勢。

    另外蜀國滅亡還有其它原因,例如孫劉聯盟解體,致使共同抵抗曹魏的勢力大大減弱,使得曹魏(晉)可以逐個擊破;

    蜀國後期人才嚴重匱乏,“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是最佳證明。和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姜維,在北伐後期也是又當元帥又當參謀又當先鋒的,不是不捨得放權,而實在是手下無人可用。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蜀國在三國征戰中,被滅亡是情理之中的,和姜維北伐勝不勝利並沒有根本原因。

  • 3 # 王者的慈悲

    公元247年,姜維以“衛將軍”的身份與費禕“並錄尚書事”,費禕主持內政,姜維主持軍政,從第二年開始,14年間9次出兵北伐,分別是:

    一伐:248年洮西之役,對手郭淮、夏侯霸,勝負不明。

    二伐:249年隴西之役(牛頭山、洮城之役),對手郭淮、陳泰、鄧艾,敗,麴城降魏,姜維攻洮城不克而還。

    三伐:250年西平之役,攻魏西平郡,不克而還。

    四伐:253年狄道之役,圍狄道,不克而還。

    五伐:254年第二次隴西之役,攻克臨洮、河關,蜀漢蕩寇將軍張嶷戰死,退兵。

    六伐:255年第二次洮西之役,對手王經、鄧艾、陳泰,斬王經所領魏軍數萬,大勝,鄧艾、陳泰來援時退兵鍾提。

    七伐:256年段谷之役,對手鄧艾,大敗。 八伐:257年沈嶺、芒水之役,策應諸葛誕在淮南壽春叛魏,對手司馬望、鄧艾,魏軍東攻西守,堅守不應戰,姜維退後。

    九伐:262年侯和之役,對手鄧艾,敗,退往沓中屯田。

    9次大戰,姜維1勝3負5平,尤其是面對鄧艾、陳泰這些曹魏名將時完全被壓著打,何來大部分勝利一說?

  • 4 # 生說

    國家競爭比拼的是國力,是綜合國力的整體比拼。戰爭只是競爭的一方面,而且,戰爭不止靠將士用命,同樣,比拼的是國家綜合實力,比如兵源,糧草,武器等等。

    三國中,魏國實力最為雄厚,因為當時的經濟中心仍在北方,曹魏佔據中原,具有殷實的家底,是以能夠從容應對蜀漢和東吳的挑戰。而東吳居江南,當時江南開發程度尚不足,東吳政權主要憑藉長江天險與曹魏對峙。蜀漢只有益州一地,在三國中實力最為弱小。

    但,蜀漢立國的旗號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因此,北伐成為國策。諸葛亮在世時,頻繁北伐,雖然以臥龍之才在蜀漢與曹魏的對抗中處於上風,但疲弱的國力無法支撐長期戰爭,一旦碰上司馬懿這種有耐心的對手,糧草兵力不支的蜀軍往往只能無奈撤軍。

    諸葛亮死後,姜維掌軍權,卻遠沒有諸葛亮的威望,得不到劉禪和執政丞相的全力支援,後期還遭黃皓嫉恨,多受掣肘。北伐更難談戰績,雖然在區域性戰鬥中有所斬獲,但終究難以動搖曹魏政權的根本,最終回力無天。

  • 5 # 雷場貓子

    三國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為何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

    姜維為什麼要北伐

    我認為從荊州丟失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蜀國滅亡的命運。姜維北伐,是延續了丞相諸葛亮的戰略計劃,在曹魏政權還沒有十分穩固的時候,通過不停的戰爭佔領更多的土地,以求消耗曹魏的國力,尋求對峙的資本。

    因為諸葛亮心裡十分清楚,如果蜀漢和曹魏和平發育的話,蜀漢在人口、資源等方面均處於劣勢。和平發育,只會讓蜀漢和曹魏的差距越拉越大。只有不停的北伐,使曹魏處於戰爭狀態,才能牽制他的發展,讓曹魏在戰中生亂。

    事實上,曹魏也的確是戰中生亂。司馬懿長期掌兵,勢力太大,導致曹魏家族最終尾大難收。司馬懿能逆襲成功,諸葛亮功不可沒。

    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這點是公認的,毋庸置疑。諸葛亮《隆中對》的時候曾經再三強調荊州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重要性。並且確定了在佔領荊州之後,等天下大亂的時候,派一員上將從荊州出發,到中原趁火打劫。

    如果說《隆中對》是蜀國戰略規劃的核心,那麼,荊州就是核心中的核心。如果能夠守住荊州,諸葛亮便能進退有餘。或守住荊州猥瑣發育,徐圖北伐;或聯合東吳拖住曹魏,三方互相傷害,也能夠為蜀國爭取足夠多的發展時間和空間,蜀國政權絕不至於那麼早的滅亡。

    無奈關羽不爭氣,裝逼不成反被操,圍攻樊城不但寸土未收,還丟了戰略意義極為重要的荊州。荊州一失,諸葛亮就沒有猥瑣發育的資本了。

    諸葛亮北伐,其實就在位關羽丟荊州的錯誤買單。諸葛亮必須在益州意以外的地方,開拓一個軍事前沿陣地,對曹魏形成威懾。否則,只龜縮在益州的話,只有捱打的份。以諸葛亮的脾氣和心氣,他是絕對不可能讓自己受這個氣的。

    最後一點

    姜維北伐雖然數次取勝,然蜀國國力大衰。特別是在諸葛亮時期,數次北伐,勞而無功,徒耗國力。諸葛亮六出祁山,生生的蜀國拖垮了。

  • 6 # PvZ強酸檸檬

    蜀漢滅亡,主要是亡在內部根基的動搖。

    譙周為代表的益州勢力做大,當時蜀漢人口94萬這個是有水分的,即便東漢天下大亂,劉璋接手益州也有百萬之多,益州沒有發生如青州,兗州,冀州,幷州,徐州,荊州這樣的大屠殺事件,諸葛亮治蜀,又獲得了貴州,雲南的疆土,發展了生產力,諸葛亮之後,蔣琬,費禕也木有對外大用兵,遵照諸葛亮的制度內部穩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幾十年人口翻倍是有可能的,蜀漢人口300萬應該是有的。但為什麼只有94萬?說明益州豪強士族加上蜀漢新貴在蜀漢後期兼併了大量土地,隱祕了大量人口。蜀漢國力枯竭。

    譙周是有野心的,他的後代在南北朝時期建立過譙蜀地方政權。

    姜維為大將軍時期,已經完全不如諸葛亮時代,姜維沒有開府治事,只有軍權而沒有行政的權利,姜維北伐受到內部的嚴重製約。甚至張翼,廖化都反對姜維北伐。也就是說,蜀漢的鷹牌只有姜維一個人,其他人都開始享受安逸了。包括諸葛亮的兒子,也貪圖虛名。加上劉禪寵信宦官黃浩,親信益州本土勢力,對姜維軍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而迫使姜維沓中避禍。即便魏國不發動滅蜀戰爭,姜維以後的日子也難過,君臣離心必生內亂。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給蜀漢培養了大批人才,訓練有素的軍隊,比如王平,馬忠,鄧芝,宗預,姜維,廖化,張翼等,由於蔣琬,費禕主政20多年不用兵,(蔣琬去世早,有計劃對上庸出兵)很多名將都老去了,死了。等到姜維主政軍事時,能征慣戰的沒有幾個了,只能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尷尬局面。雖然勝利多,但幾乎都是小打小鬧,自己又耗費了不少國力。諸葛亮是利用戰爭發展國力服務戰爭鞏固政權。姜維是消耗國力,忙於奔命,有本質的不同。

  • 7 # 話說傳說

    蜀國整體實力太弱。

    荊州的丟失,對於蜀國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因此帶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關羽走麥城,張飛被殺……尤其是夷陵戰,當時劉備可是傾全國之力,共號稱75萬大軍,要與東吳進行決戰,一舉滅掉東吳。最終卻被陸遜一把火燒的老本賠光,國力被掏空。

    劉備去世後,後主孱弱,國事主要依靠諸葛亮,荊州丟失使得蜀漢失去進軍中原的門戶,諸葛亮認為,如不伐魏,必被魏所滅,因此,連年不斷髮動戰爭討伐魏國,進一步將蜀漢老底掏空。

    到了姜維時期,雖然姜維也是軍事奇才,但是卻不是統領國政的政治大才,因此,在諸葛亮死後,蜀漢朝堂亂象頻生,政治鬥爭日趨激烈,加上後主昏庸無能。雖然姜維在前線能打勝仗,但是也於事無補。

  • 8 # 魚1672879

    因為趙雲這個傻B把阿斗捆在懷裡在曹營瀏覽觀光七轉七回把阿斗握成了智障,試想能不滅亡嗎?這就是雲吹最為得意的證據,試想懷抱嬰兒不急著衝出去而要在千軍萬馬中玩要這能是真的嗎?只有雲吹才相信。

  • 9 # 東東歷史

    戰爭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首先從蜀國這方面來說吧

    在諸葛亮的歷次北伐之後,蜀國不管是財力還是人力,都已經大不如前了,打仗最終打的是錢糧和兵馬。沒有了資源,怎麼能勝利?再這種條件下北伐,只能是加劇蜀國的衰落。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一直不受重用,姜維能調動的力量是比不過諸葛亮的。

    從蜀國自身來說,基於以上兩個原因,姜維的北伐是不可能取得諸葛亮北伐那樣子的戰略意義的。

    再從曹魏來說

    諸葛亮北伐時期,曹魏處於頻繁的君主更換以及與司馬家族的內部鬥宗中。這個時候北伐,自然相對輕鬆。而姜維北伐時期,司馬家族已經控制了曹魏,對手是可以集中力量對付蜀漢,不用再像以前那樣瞻前顧後。

    力量的此消彼長,註定了姜維北伐的戰略意義大不如前。

  • 10 # 民以農為生

    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強魏兵多將廣經得起,敗的起,中原地廣物豐。而蜀國如果不打仗也算民富衣食無憂,無可奈何要伐魏,導致敗的重點就是道路崎嶇,每次出征艱難。不管勝敗都在勞民傷財。久而久之,焉能長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合女性的輕鬆開啟罐頭瓶蓋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