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史學蟲洞

    康熙臨終前確實叮囑雍正,要小心保全禮親王子孫,並寫在遺詔中。康熙大帝臨終,要交代的事應該很多,一般的事情肯定沒幾乎嘮叨,他竟然單獨提及,這就說明禮親王一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康熙在留給雍正的遺詔中寫道: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滿清第一代禮親王是努爾哈赤長子代善,康熙對禮親王一系的關照,最大的原因就是代善自我犧牲,先後擁立皇太極和順治。另外,代善的孫子傑書,為平定三藩之亂和鄭經分裂立下了大功,深得康熙器重。 代善兩次擁立之功,是嫡系一族不能忘的大恩 努爾哈赤駕崩時,並未指定接班人,能決定汗位繼承人的只有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代善為四大貝勒之首,努爾哈赤臨終前曾經將大福晉佟佳氏託付給他。 從四大貝勒的實力看,代善掌握兩紅旗,對他唯命是從的侄子杜度掌握鑲黃旗;阿敏掌控鑲藍旗,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皇太極掌握正黃旗。另外兩旗,正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白旗旗主多鐸。 從以上實力看,代善處於絕對的優勢,又是長子,而且論戰功和地位,他都是毫無爭議的第一人。如果他站出來爭汗位,皇太極機會不大。 代善的明智在於,他意識到無論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還是阿濟格,都不是善角色,論打仗他不服誰,但是玩政治他信心不足。所以,在兒子嶽託和薩哈磷的建議下,代善決定支援皇太極。代善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著實不易,他的決定避免了努爾哈赤家族內部的一場火拼,也為皇太極成為嫡系一族奠定了地位。 皇太極突然駕崩,同樣沒留下遺詔,讓滿清皇位的歸屬,風波再起。這一次的危機比上一次更要嚴重。 第一次汗位之爭還是少年郎的多爾袞,這一次站到了一線,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針鋒相對。當時的八旗歸屬是這樣的:兩紅旗旗主代善,正藍旗旗主豪格,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兩白旗旗主多爾袞、多鐸,兩黃旗由皇太極直屬。 豪格的主要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藍旗外,還有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及部分兩黃旗;而多爾袞的支持者除了兩白旗,也有部分兩黃旗,雙方勢均力敵,誰也不鬆口。這時候,代善的重要性再次凸顯。 代善除了自己的兩紅旗外,他的兒孫們一大批,都在朝中佔據顯赫地位,有足夠的能力影響各旗之間的政治態度,他偏向誰,誰就佔據優勢。當豪格與多爾袞各不相讓的時候,多鐸首先提出折中方案:由資格最老的代善即位!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事實上結果就是如此,不滿六歲的順治撿了大便宜,假如代善站出來,誰敢說他不能坐上龍椅? 代善再次顯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他以自己年老為由,立場鮮明地把自己置身利益之外,又不露聲色地表露了力挺豪格的立場。多爾袞眼看代善不在自己一邊,覺得大勢已去,趕緊丟擲了替補方案,擁立小福臨,避免輸得一敗塗地。 可以說,代善的兩次擁立之功,讓滿清政權度過了初年的兩次重大政治危機,又保證了嫡系一族的地位確立。這個功勞,不光康熙及其後人要永世不能忘,愛新覺羅家族都不能忘! 傑書兩立軍功,捍衛了滿清政權的安全與統一 傑書是代善的孫子,他是康熙朝平定東南之亂的滿清勳臣,也是愛新覺羅家族,及多爾袞之後,最傑出的軍事將領。 康熙即位後,滿清雖然已經坐穩了江山,但是區域性地區依舊暗流湧動。一是三藩勢力強大,二是臺灣鄭氏家族的割據。這兩問題的解決,傑書居功至偉。 自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九年,二十九歲的傑書轉戰浙江、福建、廣東,先後平定了耿精忠叛亂,和鄭經的入侵。 傑書及時平定耿精忠之亂,對康熙集中兵力打擊吳三桂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吳三桂敢起兵反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三王聯合,立刻讓滿清失去江南之地。事實上,耿精忠很快在傑書的打擊下投降了,沒有起到策應吳三桂的作用。 同樣,假如三藩之亂時,鄭經這個頂著光復漢統大帽子的前朝遺臣,一旦佔據東南,與三王配合,對滿清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 所以,傑書的勝利不光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勝利。因而,傑書回朝時,年輕的康熙皇帝,率領所有王公大臣,親往盧溝橋迎接!可以說,傑書就是康熙王朝早年的定國之寶! 嘉獎禮親王一族,也是給滿清皇室子弟樹榜樣 滿清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代善的禮親王家族、多爾袞的睿親王家族、多鐸的豫親王家族,和豪格的肅親王家族,代善的禮親王家族居首位。 不過,鐵帽子王享有的永世不降格禮遇,一直到乾隆朝才確立,並非開國就存在。確立鐵帽子王,除了表彰這些家族的軍功外,很重要的一點還在於激勵後世的愛新覺羅子孫。 滿清入關後,跟所有少數民族入主漢地一樣,在漢化的大潮下,皇室子弟迅速腐化墮落。隨著多爾袞這些開國名將的離世,滿清貴族子弟早就失去了馬背民族的彪悍尚武,比漢人還要弱不禁風。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逐步恢復了多爾袞、多鐸等後人的爵位,除了追念先祖之功,其目的跟恩待禮親王一樣,都是為了喚醒滿人的雄風,鼓勵他們學習先祖,為滿清皇室效忠。康熙的這個舉措,也為乾隆朝釐定鐵帽子親王制度開了一個頭。

  • 2 # 白齊光

    康熙要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代是因為禮親王努爾哈赤的長zhi子代善為大清做了很多的貢獻,先後擁立了皇太極以及順治帝登基,代善的一生一直都是在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扶持皇太極嫡親一脈,讓滿清權勢度過了兩次政治危機。代善的孫子傑書也為大清立下了很多戰功,傑書帶軍平定了三藩以及平定了臺灣鄭經分裂。

    第一,代善先後擁立了皇太極和順治帝,是皇室嫡系一族的恩人。努爾哈赤駕崩的時候並沒有立下遺囑,當時的四大貝勒包括代善在內都是有登基的資格的,然而作為四大貝勒之首的代善,他的旗下擁有很多八旗軍的支援,但是代善沒有去競爭儲位,而是第一個擁立皇太極登基。阿敏和莽古爾泰看到權勢最大的代善支援了皇太極,接著就放棄了競爭儲君之位紛紛擁立皇太極。皇太極駕崩之前也沒有留下任何的遺詔,當時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和努爾哈赤的兒子多爾袞在爭奪皇位,他們倆的權勢勢均力敵。當時代善的兒孫們在滿清中也佔有很大的權勢,他們支援誰誰就獲得皇位。然而代善並沒有支援他們,而是支援了6歲的順治帝登基,最後豪格和多爾袞只能作罷各退一步支援順治帝。

    第二,傑書為大清的穩定立下了很多戰功。康熙帝登基了之後,清朝的權勢還沒有穩固,在很多區域性地區仍然是非常的混亂,此外還有三藩的勢力越來越大,威脅著清朝的統治,而在臺灣的鄭氏家族一直要把臺灣給分割出去,這些都是困擾康熙帝的最大問題。當時代善的孫子,29歲的傑書一直幫助康熙帝去平定這些叛亂,最終取得了成功,讓大清更加的穩定。康熙帝一直感謝代善一家的付出,他希望他死後雍正帝能夠繼續善待禮親王代善的後代。

  • 3 # 達摩說

    康熙很清楚,沒有代善,就沒有皇太極繼承汗位,更沒有順治帝繼承皇位。沒有皇太極、順治二帝,就不會有康熙。

    代善是努爾哈赤時代的四大貝勒之首,要軍功有軍功,要輩分有輩分,要威望有威望,尤其在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犯錯被廢后,代善手握兩紅旗,繼承努爾哈赤汗位的希望非常大。

    雖然期間代善也犯了一些錯誤,遭到努爾哈赤的訓斥和懲罰,比如他傳寵後妻,虐待前妻之子嶽託、碩託,比如他接受了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的飯食,但也得到了努爾哈赤的諒解。

    努爾哈赤去世後,未確定繼承人,四大貝勒均摩拳擦掌。代善經過深思熟慮,覺得自己即便奪得汗位,也無力控制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以及阿濟格、多爾袞等人。他認定皇太極有能力掌控女真貴族,於是便以兩紅旗之尊成功擁立皇太極繼承汗位。

    皇太極繼位後,為鞏固權力,也曾多次敲打斥責代善,並奪其牛錄,導致代善晚景淒涼。但代善仍是皇太極麾下最重用的一員武將,隨皇太極南征北戰,而且在皇太極稱帝時,代善還被冊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

    但皇太極去世後,仍然沒確定繼承人。當時豪格與多爾袞都有機會,代善手握兩紅旗,輩分又高,他的態度至關重要。為了保證滿清貴族內部的團結,代善再次做出重大犧牲,他不僅自己保持中立,還把企圖擁戴多爾袞為帝的兒子碩託和孫子阿達禮交出去治罪,最終順治帝成功繼位為帝。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代善的兩次站隊,皇太極和順治帝未必能繼位成功,那麼也就沒有後面康熙什麼事了。而且,康熙遭遇三藩之亂,代善的孫子率軍平定耿精忠,並擊潰了攻打福建的臺灣鄭氏軍隊,被封為康親王,可謂是居功至偉。

    所以,無論於情於理,於公於私,康熙說什麼也會善待禮親王代善一脈的,而且他最後在遺詔中也明確提出了要善待禮親王一脈。

  • 4 # 平安讀歷史

    因為禮親王和滿清其他的親王不一樣,如果要把滿清所有的親王進行一個排名的話,禮親王代善,可謂是當之無愧的滿清第一親王。最多隻有攝政王多爾袞可以和他一爭高下,其他的人應該都比不上他。

    代善在滿清初年權勢地位都非常的高,他是太祖努爾哈赤的第2個兒子。在努爾哈赤的長子因為某些問題出局之後,他事實上就是當時的嫡長子,並且在努爾哈赤成就大業之後,曾經把他封為自己的繼承人。只不過代善後來因為一系列問題被努爾哈赤怒斥了一番,最後失去了繼承人的身份,不過即使如此,努爾哈赤在滿清的地位依然相當的高。

    後來努爾哈赤死後並沒有指定棄權人,所以當時的皇位出現了一定的爭奪,而代善的實力最強,可謂是登上皇位的最有競爭力的繼承人。代善審時度勢,後來推舉了實力並不是很強的皇太極登上了皇位,所以皇太極對代善還是比較感激的,因為這等於是代善將皇位直接讓給了皇太極一系。

    因此後來在滿清不斷壯大的時候,代善這一家族在滿清的地位依然相當的超然,滿清開國的鐵帽子王,代善一個家族就佔了三個。康熙皇帝死後,在他的遺詔裡除了立雍正為新的繼承人之外,還告誡雍正一定要善待禮親王的後代。由此可見,禮親王的地位在滿清一朝可謂是相當的高。

  • 5 # 浮生若淺

    清朝有這樣一些特殊的王爵,稱為“鐵帽子王”。比起其他的王爵,鐵帽子王享受更多的福利待遇,特別是這個爵位可以世襲不降封典,簡單說,你爹是親王,你繼承時還是親王,而沒有降爵為郡王等等。

    禮親王在清朝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和碩禮親王是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初代禮親王就是咱們很熟悉的,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而禮親王這個爵位之所以可以世襲罔替,主要是來自代善的卓越貢獻,這才讓禮親王成為了“鐵帽子王”。那代善究竟做了什麼貢獻呢?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16歲起就跟著努爾哈赤南征北戰,驍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在努爾哈赤長子、代善親哥哥褚英被廢被處死後,代善成為努爾哈赤諸子中最年長的存在。後金政權建立後,代善被冊封為和碩貝勒,為四大貝勒之首,位高權重。1618年,努爾哈赤正式對明朝發起進攻,代善隨從出征,期間身先士卒,立下大功。

    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沒有留下繼承人選。在此之前,因代善內宅處置不公等因素被廢黜嗣位,不過他的聲望和軍功擺在那裡,實力強勁,儘管之前被廢黜了嗣位,可如果他想要爭奪汗位,也不是沒有可能成功的。不過他沒有這麼做,相反的他選擇擁立機警聰睿的皇太極為汗。

    皇太極在位期間,代善同樣十分“敬業”,跟著南征北戰。再有最重要的一點,皇太極登上汗位時,四大貝勒共同輔政,這等同於把大權分開了,在皇太極想要收歸這些權力時,處置完其他三位,這頭瞅準機會“揪起”代善的小鞭子。代善也是個識時務之人,剋制退讓,盟誓表示會忠心於皇太極。

    一轉眼到了皇太極崩逝時,同樣沒有留下繼承人選。對皇位發起爭奪的,除了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另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這場清初皇權鬥爭我們這裡不多贅述,最終雙方各退一步,改立第九子福臨為繼承人登基。看似這是豪格與多爾袞之間的妥協,但其實代善作為八旗親王中,資歷最老,聲望最高的,他在其中起到的協調作用絕不容忽視。

    這樣一個為後金、清朝初期立下汗馬功勞,擁立皇太極、順治帝有功的親王,本身就是不容薄待的存在,否則後來坐上皇位的人,就也輪不到康熙帝、雍正帝他們了,自然要善待其後代。

  • 6 # 樂此不皮

    代善離汗位僅一步之遙,且有擁立之功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五十八歲的努爾哈赤走向了事業的巔峰,此時他吞併了哈達、輝發和烏拉,又重創葉赫,儼然成了實力最強的霸主,此時在這個男人的權杖之下,他所管轄的土地已經數千裡,人丁眾多,兵強馬壯,此前他正式創立了八旗制度,並且自己的封號從“聰睿恭敬汗”變成“大英明汗”顯示出努爾哈赤已經全面成了八旗共主的最高權威人物。正當努爾哈赤雄心勃勃地計劃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明朝的軍事計劃時,未曾想到,他的“後院”開始“起火”,發生了影響重大的“貶子”大事。原因是,努爾哈赤曾經一心培養的長子褚英從全權委託執政,被指定為汗位繼承人後被圈禁處死外,努爾哈赤接著又立了第二個嗣子,還明確稱為“太子”。這個太子不是《清太宗實錄》寫的“太祖聖心默注,愛護獨深”的皇八字皇太極,而是褚英的同母所生的皇二子代善。

    代善顯然是褚英後有勇有謀的一個,他是十五個皇子中最為年長的一個,他是努爾哈赤原配第一位大福晉佟佳氏所生,即正宮所出,從年齡上來看。他為長,就此而論,代善作為汗位繼承人是合格的。

    代善24歲的時候開始領兵出征,這年,代善隨同叔父舒爾哈齊,率兵三千,往接蠻優城歸順女真。返回時,烏拉布佔泰率兵一萬,突然進行攔截。面對多於三倍兵力的代善毫不懼怕,他“策馬憤怒”鼓勵兵士說:“吾父素善征討,今雖在家,吾二人領兵到此,爾眾毋得恐懼。佔布太曾被中國擒捉,鐵索繫頸,免死而主其國,年時未久……,爾勿以此兵為多,天助中國之威,吾父英明夙著,此戰必勝。”《武皇帝實錄》

    在代善的鼓動下,果然大破圍軍,努爾哈赤因為代善臨機決斷,賜其“古英巴圖魯”意為“刀把頂上鑲釘的帽子鐵”。

    正當代善春風得意,享受“太子”殊榮,在諸多兄弟們最受寵幸,甚至眼看沒幾年就能繼承汗位的代善卻突然遭到重大跌宕,將其從高處掀翻下來,甚至差點重走其兄褚英被殺老路。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代善從青雲直上一下跌入政治谷底呢?

    原來代善一路走來看似風光無限,卻並不平坦,甚至幾度險象環生。至少他走到汗位繼承人時已經經歷兩次重大考驗,誰知代善最終敗在了第三個關口。

    第一關即是他的政敵們精心設計策劃的,那就是給代善加上與繼母第二位大福晉富察氏關係曖昧的罪名,如果不是努爾哈赤明智,沒有追究代善,政敵們勢必將其在這個問題上將其致死。在努爾哈赤的支援下,代善僥倖跨越了第一道關口。

    第二關,卻是因為代善自己所造成的,原因是膨脹,竟然敢一再地和其父努爾哈赤爭奪良宅。天命三年,因為要從界凡遷居薩爾滸,努爾哈赤親往視察,並指定各貝勒興建府宅。當他們建好宅邸後,代善見長子嶽托住的地方比自己的要好,奏請其父努爾哈赤住進去。當努爾哈赤看後,便同意其請,並下諭旨說:“可令大貝勒住我整修之地,我住大貝勒整修之地。”此後代善也因自己住地與其他貝勒相比也顯出不滿,代善卻在這個問題上不斷抬出努爾哈赤“搞事情”,最後而被了阿敏向努爾哈赤訴說了代善真實意圖,努爾哈赤說:“若嫌彼處狹小,則我仍居我整修之地。既然以為爾所整修之地優佳,爾可攜爾諸子於該優佳之地,整修居住。”最後努爾哈赤仍住自己原來整修的狹窄地方,而將三次整修的寬廣宅邸讓給代善。雖然努爾哈赤對此未公開發怒,卻在二人之間增加了一條裂縫。

    第三關,也是代善自己造成的,他對待兒子碩託的問題上犯了大錯,原因是碩託是代善前妻所生,因犯錯,在其繼母的不斷慫恿下,代善一心想要處死兒子碩託。這件事直接導致努爾哈赤大怒,召集諸貝勒大臣,對代善進行嚴厲痛斥:“汝亦系前妻所生,何不想想吾之對汝?汝為何聽信妻之言語,虐待長大成人之子乎?”接著努爾哈赤數落代善自我狂妄,聽信女人讒言,在莽古爾泰的煽風點火下,最終廢黜代善汗位繼承人“若聽妻……而欲全殺親子、諸弟之人,哪有資格當一國之君!”《滿文老檔》

    與其兄褚英不同的是,代善見到努爾哈赤如此氣氣憤,未敢再做任何頂撞,而是親手殺死他十分寵愛的繼妻,哭號著請求努爾哈赤的原諒,希望“若蒙父汗不處死刑而得再生”,果然當努爾哈赤看到代善以行動向其懺悔後,沒有采用處置褚英方式,接受了代善的懺悔。並調節代善與其兄弟莽古爾泰之間的敵對關係,令代善和諸貝勒發誓。代善遵命,發誓說因“誤聽妻言,喪失汗父交付之大權”,故手刃惡妻,今後如再為非,懷抱怨恨,甘願受天地譴責,不得善終。“八和碩貝勒,眾大臣亦立誓書,對天焚化”,同時在誓書中確認代善錯誤,又宣佈“立阿敏臺吉、莽古爾泰臺吉、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為和碩額真”的權力重新格局架構。

    至此,努爾哈赤的汗位繼承褚英和代善兩兄弟人一死一廢后,算是短暫得到平息,此後代善對儲位心灰意冷,在努爾哈赤之後,擁立皇太極和順治均發揮了重大作用。

  • 7 # 草竹道人

    在1620年代善被廢除嗣位後,親手殺掉繼妻以向汗父謝罪,努爾哈赤要他與諸弟發誓,今後如再懷恨眾貝勒、大臣,甘願受天地處罰。努爾哈赤寬容了代善。代善盡管被廢除了太子位,但仍得為四大貝勒之首,參與治理國政。直到清朝入關之後,代善都是使用者皇太極和順治皇帝的親王,而以康熙的性格和為人,自然對這個屢立戰功的“親戚”加以善待了。

    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穩固江山的重要歷史時期,如果英雄創造歷史,不如說歷史成就英雄,康熙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作為清王朝第四任皇帝和實際上施政一統明朝舊地的第一位清帝王,他在為人品行以及謀略方面,是有許多過人之處的。

    康熙的一生既受到滿洲騎射文化的訓練,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薰陶,還吸納了漢族儒家文化的思想。也正是這種多元化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剛柔相濟的性格特點。

    而康熙基本上是在和平環境下長大的,與從白山黑水走來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規而系統的漢文化教育,有深厚的漢學修養。

    如果說清朝入關,是切入了明末起義軍李自成進北京的戰爭果實,那麼康熙所開創的康乾盛世,卻是能證明這個雷厲風行的帝王統治者的英雄一面。

    作為剛入關,根基不穩,且年紀輕輕繼承皇位的康熙,要面對的是硝煙四起的明朝舊部,統攬康熙一生,所經歷的重大事件:三藩之亂、雅克薩之戰、多倫會盟,準噶爾之戰、清統一臺灣之戰和九子奪嫡。

    每一件,都能足以證明康熙本人的智謀與氣魄。

    三、開疆擴土的廣闊胸襟

    康熙繼位後十六歲時就用智謀除掉了飛揚跋扈的鰲拜,後為國家統一,果斷執行削藩政策,平定三藩之亂。東北反擊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保了東北與沙俄邊境的寧定。在西北親征葛爾丹,與士兵同甘共苦,最終剿平叛軍。對內大膽任用漢臣,如張廷玉,陳廷敬等,編修《康熙字典》,促進文化發展。

    縱觀中國的歷朝歷代,能夠入主中原、一統天下、鞏固漢學文化並且固守疆土近百年的帝王,唯清朝的康熙帝莫屬。康熙帝的在軍事、外交和招賢納士等各個方面,都能夠充分表現出此人廣闊的胸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正因為康熙為人處世的性格,造就了他為什麼能夠要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代了。

  • 8 # 逗趣夢夢

    康熙死之前,要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代,是因為他們能夠扶持雍正管理國家。一個國家不僅要由君王去管理,還有一些重要的大臣去輔助君王管理這個國家,能讓這個國家更加的快速去發展,快速的變得更加強大。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貢獻,才會讓當時的國家子民過上富裕的生活,才能去擴大國家的邊疆領土。

  • 9 # 使用者大秦帝國

    大家都知道,自從努而哈赤突然駕崩,是禮親王代善率先擁立皇太極做為後繼之君,當時的代善作為愛新覺羅的族長,從滿清八旗的大局出發,做出了最正確的決定,才讓滿清得以繼續發展,再到順治一朝,代善雖然不在理朝,但是他的威望尚在,更是幾次阻擋了多而袞想篡位的機會,可以說,禮親王一系對於滿清初期的穩定發展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如果沒有禮親王一系的忠心耿耿,可能皇位就不會是皇太極一脈,而是多而袞一脈,也就不會有以後的康乾盛世了

  • 10 # 小義老師扯歷史

    禮親王起源於代善,努爾哈赤的二兒子,在長子褚英出事以後,代善成為實際上的長子,並且長期幫努爾哈赤監國,戰功卓著,早已被內定為接班人。努爾哈赤去世時沒有指定接班人,代善新與大妃的緋聞主動放棄汗位,最終皇太極繼承大汗並建立滿清。

    皇太極去世時,又沒有指定接班人,代善此時位高權重,且有很高威望,再次拒絕繼位,而擁護皇太極兒子繼承皇位,在與多爾袞兄弟的妥協與鬥爭後,擁立福臨登基,是為順治帝。可以說,沒有代善做坐鎮,很可能皇位到不了順治手上,同時年幼的順治也坐不住皇位,代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康熙要求子孫後代善待禮親王一脈,是出於感恩!

  • 11 # 江湖小曉生

    康熙最器重的人,不是什麼魏東亭,也不是周培公、圖海、姚啟聖這些人,他最器重的其實是他們自家人康親王傑書。

    這個康親王傑書大家一定很熟悉,看過《鹿鼎記》的就會知道,那個跟韋小寶拜把子的投機倒把之輩就是康親王傑書。

    而歷史上的康親王傑書跟小說裡可完全不同,在歷史上他可是康熙王朝最赫赫有名的帥才,曾經帶兵平定三藩之中的耿精忠叛亂,掃蕩鄭經在金、夏地區的勢力,也是康親王傑書的功勞。

    康熙一輩子值得吹噓的功勞有哪幾件?無非是平三藩、收臺灣、剿滅噶爾丹。其中三分之二的事情,都有康親王傑書的身影,可見他在康熙朝的地位有多高。

    那麼康親王傑書是誰的子孫後代?那就比較有名氣了,他的爺爺是著名的禮親王代善,而代善則是努爾哈赤的嫡次子,是清朝八個鐵帽子王家族之一。

    康熙留下遺書,讓雍正善待禮親王的後人,這並不奇怪。

    傑書的父親祜塞其實只是代善的第八個兒子,怎麼排,這鐵帽子王都輪不到他頭上,因此祜塞生前只被封為鎮國公,19歲就去世了。

    要說祜塞還得沾兒子傑書的光,由於第二代禮親王滿達海在多爾袞去世後,搶佔過多爾袞的財產,所以在他死後,順治對他兒子,也就是第三代禮親王常阿岱清算。

    滿達海搶完東西,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可常阿岱被父親給坑了,失去了爵位。因此在順治皇帝的授意之下,這第四代禮親王的爵位,則由傑書來繼承。

    因為傑書在繼承禮親王爵位前,就被封為了康郡王,所以襲爵以後,被稱為康親王。可以說康親王和康熙之間,那是正兒八經的戰友關係。那麼康親王是怎麼效忠康熙的呢?

    1、平定耿精忠叛亂。

    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才不過20歲,就打算強行削藩。結果導致了以吳三桂為首的各路藩王起兵叛亂。

    其中吳三桂起兵於雲貴川,耿精忠起兵於福建,王輔臣起兵於陝甘,尚之信起兵於廣東,孫延齡起兵於廣西。

    來勢洶洶,看著聲勢浩大,其實仔細一看,最有實力的也就只有吳三桂和耿精忠。由於耿精忠的大軍想要吞併浙江和江西,因此康熙派遣傑書作為大將軍,帶領大軍南下平定耿精忠叛亂。

    吳三桂實力太強,一時半會兒搞不定,因此康熙決定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先打掉吳三桂的各路盟友,等到吳三桂勢單力薄的時候,再對他下手就方便多了。

    傑書來了以後,可謂是節節獲勝。在金華一戰中,斬殺了30多名叛將,殲滅了2萬多叛軍。此後叛軍再次前來,由徐尚朝帶著五萬多人馬。

    這個時候傑書再立新功,再次殲滅了2萬多叛軍,其他兵馬也被他給打散了。康熙十五年,傑書鎮定自若地在前線指揮作戰,因此清軍士氣大振,耿精忠大軍大敗。

    傑書拿下了浦城、建陽以後,又陸續平定了建寧、延平等地,擊潰了耿精忠的心理防線,最終耿精忠宣佈投降。

    2、擊敗鄭經,收復金門、廈門。

    福建不僅僅是耿精忠的老巢,也是當年鄭成功的盤據地。鄭成功離開以後,這裡才被耿精忠給佔了。而三藩之亂爆發以後,鄭成功的兒子鄭經也想來分一杯羹。

    他比三藩更加可惡,耿精忠在前面與清軍交戰,他躲在後面假裝做耿精忠的後盾,實際上是在蠶食福建的地盤,等於他們內部先鬧起了矛盾。

    康熙十五年,傑書平定了耿精忠叛亂。鄭經認為有機可乘,所以帶領3萬人馬一路北上攻打福州,沿途攻城拔寨,所向披靡。

    結果遭到了傑書的強烈打擊,鄭經的3萬人馬潰不成軍,一路敗退,長汀、寧化等地也陸續被傑書給收復。

    這還沒完,傑書乘勝追擊,收復了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平息了福建大部分地區的戰火。光靠打仗厲害還不夠,傑書對鄭經採取了剿撫並用的方針。

    可惜人家鄭經的家底壓根就不在這裡,所以這一招並不奏效。因此傑書陸續擊敗了鎮守廈門、金門的鄭經部隊,徹底清除了鄭經在福建地區的勢力。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收復臺灣的福建總督姚啟聖,其實也是在這個時候,由傑書推薦給康熙皇帝的,可見傑書給康熙立了多大的功勞。

    世代皇族,又戰功赫赫,康熙自然要撫卹他的子孫。

    傑書的爺爺禮親王代善,本來可以繼承努爾哈赤的汗位,但是由於他是個厚道人,流言四起之下,他只好退位讓賢,把汗位讓給了皇太極,這才有了後來的順治和康熙。

    因此康熙能夠坐上皇位,其實一定程度上要感謝禮親王代善。畢竟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死後,代善是他所有兒子裡年紀最大,也是最有威望的一個了。

    到了康熙朝,代善的孫子康親王傑書,又為康熙立下了如此赫赫戰功,你說康熙能不善待禮親王這一脈的後人嗎?

    在康熙看來,傑書平定耿精忠,那是平息三藩之亂的關鍵所在。因為其他人不成氣候,尚之信處於搖擺狀態,孫延齡被吳三桂自己給滅了,王輔臣也是個牆頭草。

    只有耿精忠和吳三桂是最堅挺的,傑書滅了耿精忠,等於是斷了吳三桂的一隻臂膀。為康熙滅掉吳三桂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

    總結:康親王的子孫後代世代承襲禮親王爵位。

    傑書回朝的時候,康熙是親自前往盧溝橋迎接的,可見他對康親王屬於感恩戴德的狀態。因此承諾他們家世代榮寵,應該也不在話下。

    所以在康熙的遺詔當中,才會讓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人的說法。而康親王這一脈也是富貴了十幾代人,一直到清朝滅亡前夕,他的子孫後代依舊承襲著禮親王的爵位。

    參考資料:《清史稿》

  • 12 # 路之意

    康熙臨終前確實叮囑雍正,要小心保全禮親王子孫,並寫在遺詔中。

    康熙大帝臨終,要交代的事應該很多,一般的事情肯定沒幾乎嘮叨,他竟然單獨提及,這就說明禮親王一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康熙在留給雍正的遺詔中寫道: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滿清第一代禮親王是努爾哈赤長子代善,康熙對禮親王一系的關照,最大的原因就是代善自我犧牲,先後擁立皇太極和順治。另外,代善的孫子傑書,為平定三藩之亂和鄭經分裂立下了大功,深得康熙器重。

    努爾哈赤在進犯大明邊疆之時,為明軍紅衣大炮炸死,當時有能力服眾繼承汗位分別有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皇太極。

    代善掌握著正紅、鑲紅兩旗,掌握鑲黃旗的杜度又對代善唯命是從;莽古爾泰掌控正藍旗;阿敏掌控鑲藍旗;皇太極掌握正黃旗。單從這點上來看代善掌握絕對的實力,加上又是努爾哈赤的長子,戰功和地位等都是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但代善在兒子嶽託和薩哈磷的說服之下,支援皇太極。

    沒過多久皇太極突然駕崩,一場腥風血雨一觸即發。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多爾袞針鋒相對。這個時候的代善除了自己掌控兩紅旗外,自己的兒孫們在朝中也都佔據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代善能夠影響各旗主的政治態度,只要代善偏向誰,誰就能夠在這場鬥爭中佔據主導地位,又或者說自己登上皇位亦無不可。

    代善以自己年老為由置身事外,在丟擲替補方案,擁立小福臨為帝。

    作為代善孫子的傑書,是愛新覺羅家,在多爾袞之後出現的最為傑出的軍事將領。

    康熙即位後,雖說清朝的地位已然穩固,但三藩的強大與臺灣的割據局面,這讓康熙愁眉不展,自康熙十三年至十九年,傑書先後平定了耿精忠叛亂與鄭經入侵。

    正是因為傑書平定了耿精忠叛亂、鄭經入侵,這才讓康熙有機會集中兵力打擊吳三桂。所以說,傑書平定耿精忠叛亂與鄭經入侵,不僅僅是康熙在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勝利。

    作為以八旗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清朝皇權的穩固幾乎全部依仗於八旗的支援和擁護。也就是說,只有擁有八旗或者八旗之中的多數旗屬支援,康雍皇權更迭過程的平穩進行,才能從根本上被保證;雍正皇權才能擁有應對諸多反對勢力的反對聲音乃至武裝政變的威脅。

    就康熙朝晚期的八旗分佈而言,上三旗之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從康熙皇帝手中直接移交到了雍正皇帝手中,對皇權絕對服從和擁護;正紅旗統領乃系禮親王代善之後,第三代康親王愛新覺羅·崇安;鑲紅旗統領乃系代善長子嶽託之後愛新覺羅·訥爾蘇;鑲白旗統領乃系裕親王福全之後;鑲藍旗統領乃系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後;正藍旗的統領較為複雜且無明確記載。

    也就是說,除了雍正皇帝手中掌握的上三旗以外,只要再拉攏和掌握了兩紅旗,雍正皇帝就擁有五旗支援,就能在權力天平上佔據有利一方,立於不敗之地。而兩紅旗正是掌握在禮親王代善後代的手中,所以,這才是超高的政治手段。

    康熙知道親王的幫助是可以讓自己如虎添翼的,所以說康熙也是從側面提醒雍正,如果說想要能夠做的更穩,就一定需要親王的輔佐和幫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善待親王以及他的後代,只有這樣子才能有更加多的勢力願意幫助自己,而不是自己單打獨鬥在朝廷之中,這樣子也是走不長遠的。所以說,康熙的這種提醒也是包含了自己作為父親的濃濃的一片心意。

    再加上康熙本身就是雍正的父親,而雍正的親王其實就是自己的其他兒子,因此康熙也是站在自己作為父親的角度出發,希望雍正能夠善待自己其他的兒子,畢竟作為一個父親,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互幫互助,能夠和諧相處,而不是落得手足相殘的地步,這樣子作為一個父親,看了也會很痛心的。

    在當時君王他們能讓國家這麼繁榮富強,是有著那些大臣們的扶持。根據史料記載中,代善有8個兒子。而且,這8個兒子都用著自己的官職,其中他們的官職還非常的尊貴。有三個兒子是親王,有兩個兒子是當了君主,一個兒子是貝勒爺,另一個兒子是輔國公。所以他們家族對於當時國家的影響還是非常的強大。善待他們就相當於這個國家有了前途。

    結語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對於人才,他們的待遇國家還是非常的重視的。人才能創造這個國家的奇蹟,成為這個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力量,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像中國現在新出現的四大發明,支付寶,淘寶,以及磁懸浮列車還有淘寶,這是現在中國新出現的四大發明,是被世界所公認的一個新發明。就是有了中國這些人才的出現,中國製造才會走向世界。

  • 13 # 千佛山車神

    康熙和雍正對禮親王代善一脈確實不錯,不僅允許禮親王爵位世襲罔替,康熙還在遺詔中專門提及禮親王,厚愛程度無以復加

    康熙遺詔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爭議的幾大謎團之一,而大家爭論的焦點在於遺詔的真偽。

    作為新皇登基的法律文書,先皇遺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理說在康熙駕崩時,雍正應該早早的把遺詔拿出來昭告天下才是。

    但在康熙駕崩後雍正並沒有立即公佈遺詔,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康熙遺詔是在雍正登基幾天後才公佈的。

    雍正的行為令人不得不生疑,當時便有人質疑康熙遺詔是偽造的,認為這是雍正篡位後偽造的。並且如此重要的檔案,既不是康熙親書,也沒有署名代筆大臣,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而且在康熙的遺詔,還非常突然的提及了禮親王一脈,表示已經囑咐雍正好好照顧禮親王后代,突兀至極。

    康熙在遺詔的最後部分寫道:

    “至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禮親王是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的封號,努爾哈赤一共有16個兒子,起初努爾哈赤想把大位傳給長子褚英。

    但是褚英的脾氣不好,為人桀驁不馴,多次得罪了諸大臣和兄弟,努爾哈赤為了避免統治階層出現裂痕,最後忍心將褚英殺死了。

    褚英死後代善就變成了實際上的老大,雖然滿人沒有立長的傳統,但代善畢竟年長,是諸皇子的大哥,且戰功卓著,因此逐漸獲得努爾哈赤的信任,努爾哈赤曾多次明示群臣,將代善看做是自己的繼位人。

    可就在代善春風得意之時,有人告發他與努爾哈赤的妃子阿巴亥有染,這可把努爾哈赤氣得不輕。

    不過按照滿人的習俗,在老子死後,兒子繼承老子的妻妾是理所應當的。再說了,努爾哈赤也曾公開表示過,希望代善能在自己死後照顧自己的妃嬪,所以努爾哈赤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最後努爾哈赤只得把阿巴亥休回孃家了事,沒有額外懲罰代善,但是自此代善開始漸漸失寵。

    除了勾搭老爹的妃子以外,代善對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嶽託、碩託也不好,經常苛待他倆,這件事讓努爾哈赤十分惱火,廢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

    此後努爾哈赤到死都沒有再指定繼位人,導致在他死後諸貝勒均對汗位虎視眈眈。

    代善原本也有爭儲之意,但在長子嶽託的建議下,轉而擁立皇太極繼位。

    由於有擁立之功,皇太極建清稱帝之後晉封代善為禮親王,但是代善在皇太極時期的日子並不好過。

    皇太極繼位後不斷加強皇權,而代善作為皇太極兄長,在宗室中輩分最大,有著不小的聲望,因此當皇太極穩住局面後就開始打壓代善。

    對此代善的態度是明哲保身,面對皇太極的咄咄逼人,代善的反應就是兩個字:認慫。而眼瞅著處處退讓,皇太極也不好意思再收拾代善。

    1643年皇太極突然駕崩,皇太極長子豪格和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爭皇位,代善則裝傻充愣。後來多爾袞提議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得到代善的積極響應,代善帶頭盟誓擁立福臨。

    代善雖然長期受到皇太極壓制,但此時手中仍有不少實力,且名望甚高,若沒有他的支援,福臨不可能順利繼位。

    接連擁戴兩朝皇帝繼位,代善的功勞無人能及。並且在得知次子碩託和孫子阿達禮準備謀立多爾袞為帝的訊息後,代善還主動揭發了碩託、阿達禮,堪稱大義滅親。

    1648年11月25日,代善在北京的禮親王府病逝,終年六十六歲。鑑於他對清廷的巨大貢獻,清廷准許其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到康熙皇帝執政時期,康熙感念代善的功勞,追贈諡號為“烈”,稱禮烈親王。

    不過即便代善的功勞再大,康熙也不至於在遺詔中專門提及自己的這位爺爺,這實在有點突兀。

    當然,這份遺詔很有可能是雍正偽造的,提及代善是故意為之,目的就是轉移人們視線,不要讓世人太關注遺詔中關於自己繼位的部分。

  • 14 # 大宋汴梁哥

    我是汴梁哥我來回答!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這是康熙在自己遺詔中留下的一句話,叮囑自己的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在繼位後,要善待與保全禮親王代善的子孫。遺詔一般也大行皇帝立何人為新帝與總結這一生功過得失的詔書,像康熙這種在遺詔中叮囑新帝善待禮親王子孫的可以說是千古罕見,那麼禮親王代善又有何能力,能讓康熙在遺詔中特別叮囑雍正?

    康熙之所以在遺詔中叮囑雍正善待禮親王之後,這要從第一代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長子)說起,先是代善先後擁立了皇太極與順治二帝;此外,代善之孫杰書,在平定吳三桂引發的三藩之亂與收復臺灣上立下了赫赫之功,深得康熙器重。

    話說努爾哈赤在進犯大明邊疆之時,為明軍紅衣大炮炸死,因為事發突然並未能來得及指定汗位繼承人。當時有能力服眾繼承汗位分別有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皇太極。

    而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別的不說代善掌握著正紅、鑲紅兩旗,掌握鑲黃旗的杜度又對代善唯命是從;莽古爾泰掌控正藍旗;阿敏掌控鑲藍旗;皇太極掌握正黃旗。單從這點上來看代善掌握絕對的實力,加上又是努爾哈赤的長子,戰功和地位等都是無可爭議的第一人,如果他要爭奪汗位的話,皇太極可以說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了,更別提有後來的康熙、雍正!

    但,代善在兒子嶽託和薩哈磷的說服之下,支援皇太極。也正是因為有了代善的支援,才有了後面皇太極的成功繼位,又或者是代善為皇太極建立清朝奠定了地位。

    說來也巧,沒過多久皇太極突然駕崩,同樣的也沒能留下遺詔指定繼承人,一場腥風血雨一觸即發。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多爾袞針鋒相對。雙方勢均力敵,又都不肯做出讓步,如果二人相爭,剛建立起來的滿清隨時都會有傾覆的可能。

    這個時候的代善除了自己掌控兩紅旗外,自己的兒孫們在朝中也都佔據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代善能夠影響各旗主的政治態度,只要代善偏向誰,誰就能夠在這場鬥爭中佔據主導地位,又或者說自己登上皇位亦無不可。

    但,代善並沒有這麼做,這一次代善又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智慧。先以自己年老為由置身事外,在丟擲替補方案,擁立小福臨為帝。

    可以說,代善兩次擁立,讓清朝可以安全度過了建立初期的兩次重大政治危機。此功不光康熙不能忘,更是愛新覺羅家族皇室一脈永世不能忘之功!

    作為代善孫子的傑書,是愛新覺羅家,在多爾袞之後出現的最為傑出的軍事將領。

    康熙即位後,雖說清朝的地位已然穩固,但,這安穩的背後依舊是暗流湧動,三藩的強大與臺灣的割據局面,這讓康熙愁眉不展,就兩個問題的解決,傑書可謂是居功至偉。自康熙十三年至十九年,傑書先後平定了耿精忠叛亂與鄭經入侵。

    正是因為傑書平定了耿精忠叛亂、鄭經入侵,這才讓康熙有機會集中兵力打擊吳三桂。我們要知道吳三桂之所以敢起兵反,主要的原因是能聯合三藩,在加上鄭經這個“前朝遺臣”在,試想一下只要鄭經佔據東南,再與三藩聯合,清朝的江山必將危如累卵。

    所以說,傑書平定耿精忠叛亂與鄭經入侵,不僅僅是康熙在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勝利。這便是康熙為何要雍正善待禮親王之後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為什麼在轟轟烈烈的鄭和下西洋後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