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確切地說,知識、智慧、般若三者到底有什麼區別?首先我們要確定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智慧?什麼是般若?

97
回覆列表
  • 1 # 拈花一笑2791

    般若是梵文音譯過來的,是智慧的意思,但是單單用智慧二字來翻譯成漢文的話又不能完全代表般若。因為般若不單包含智慧還有其它等等在內的意境,般若是不能和智慧劃等號的,既然在漢字中找不到能直接翻譯般若的文字所以古代譯經家乾脆就直接使用梵文的音譯那就是般若。我們大多的知識都是學來的,也可以說成是有為法,我們要以有為之法悟無為之道。

  • 2 # 澤仁德喜

    實際意思是一樣的,但佛性不可思,不可言,乃無為的,因此翻音不翻意,如果用“智慧”二個字,就會產生很多思維上的分析

  • 3 # 王強的價值經營

    般若與智慧有什麼區別?般若與智慧的區別在於一個“大”字,這個大的含義不是大小的大,不是程度上的比較,而是更高階的(這樣說有點庸俗),是超越。簡單理解,般若是大智慧。

  • 4 # 至神無跡雖微必貫

    般若是定,智慧是慧;

    般若是體,智慧是用;

    般若是根本智,智慧是後得智;

    般若是直覺認識,智慧是理性思維;

    般若是絕對存在,智慧是辨證思維;

    開發般若能看到更多的事物,開發智慧能明白更多的物理。

    得到般若就如同得到了教學的課本,得到智慧就如同弄懂了課本中的理論。

    提升般若就好像擁有連結一個網站的能力,提升智慧就好像擁有看懂這個網站內容的能力。

    般若到了一定層次就能用六神通了知更多的事物,智慧到了一定程度就能用五眼了悟更多事物的原理。

  • 5 # 開心葫蘆

    看事情這是黑,那是白,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這是知識層面。

    看事情時既能看到黑,又能看到白,此外還能看到灰(灰度思維),最最關鍵的是可以想辦法將黑白互相轉化。

    這是智慧層面。

    看事情時沒有黑,也沒有白,更沒有灰,沒有分別心。心中是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

    這是般若層面。

  • 6 # 萬法心生333

    知識是後天學來的,以意識為主,以理解理論為主,人一死意識就滅去了,學的在多也沒用,照樣生死輪迴。智慧主要指的是世俗人的智慧,世俗人的智慧體現在比如發明創造,科學研究,世智辯聰。般若又稱大智慧是出世間法,世俗人的智慧和般若智慧無法比擬,般若是佛性,是一切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的本源,世俗一切法,一切發明創造都離不開般若的妙用,此般若智慧乃佛菩薩才能了知,乃聖賢之人才能了知,非世俗凡夫所能懂的,世俗人望塵莫及,世俗人的發明創造智慧和般若智慧相比就像是無窮大海里的一根針。

  • 7 # 一兒

    般若與智慧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如果非要有所區別的話,就是執著於般若,住般若相,終不得佛法。

    般若是來自於梵文。大概的意思是終極智慧,辨識智慧。實相智慧等等,就是比智慧還要智慧的高階智慧。

    佛經翻譯家,為了體現佛經佛法的殊勝。按照佛經翻譯中不翻的原則。就直接運用般若音譯,這樣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般若這個詞。

    說白了,般若就是智慧。只是人的感覺不同而已。就像印度人食材總要加上咖哩,才算得上是人間美食。重慶人認為麻辣火鍋,就是人間美食。沒有誰對誰不對,誰高誰低之分?

    用佛教佛法來理解波若與智慧

    依照佛教不二法門。智慧就是智慧。如有頂級智慧,頂級智慧之前的智慧,就不是智慧,就不叫智慧;反過來,沒有智慧,哪來頂級智慧。辨識智慧。實相智慧都是同樣的道理。非要分出智慧的高低,就是起分別心。終不得入不二法門。也達不到往生極樂世界。

    《般若波羅蜜金剛經》早已說了::

    佛說般若菠蘿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般若與智慧都只是名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有些專業人士,執著於般若與智慧的區別。著書立說,寫了幾十萬字。這樣的書,對專業人士有學術價值。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沒有多少實際價值。佛教的實際價值就是普渡眾生。即使弄清了,般若與智慧的區別。對於我們,離苦得樂,又有多大的幫助了?反而把我們引向對般若的無限執著嚮往,執著於求得般若之苦之中。

    般若與智慧。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感覺和名稱上的區別。我們一般的人或者一般學佛的人,知道這一點就行了。

  • 8 # 念一果

    多讀經書可以增長智慧,但不一定達到會般若。智慧是你能看透事情,能知道事情的因,也能夠看到事情的果。能夠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對事物認識的層次。

    般若是你達到的修行的彼岸,是修行的最終目的。不能用物質的境界來衡量它,也不能用世間現在所有的精神哲學世界去衡量它,它是一種信仰。許多人修行是希望得到佛菩薩的佑護,獲得更多的財寶名利,但這都是世間有為法。無為法才是真正的佛法。等到有一天你連“法”都能捨棄的話,你就成佛了。

    修行首先認識自己,明心見性,然後經過五戒十善,不管出家、居家你還要守更多的戒律,做出家人要做守兩百五十、甚至四百五十戒。這些戒律都是幫助你增長智慧、明瞭事理和參悟佛經真理的,是你修行路上必須要經歷的。哪一個佛或菩薩沒經歷過各種苦難、各種世間百態、守各種戒律最終得以成佛成菩薩的。如果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說明你已經懂得佛理,已經在修行達到彼岸的路上了。

  • 9 # Leslie73

    “般若”是佛法重要概念,古印度梵文音譯。不翻之為“智慧”而取音譯者,以其易致歧義、不能攝“般若”之真義故。佛法傳入之前,“智”與“慧”已常見於東土辭賦詩文,有“才智、聰慧、智謀”等義。即如今社會中亦常可聽聞“這是個有智慧的老闆”、“我們要學會銷售智慧”等語。此皆世間智慧,實與佛法無涉。閱佛經之人若睹“智慧”二字,易與世間才智混為一談,不能生起正解。故直取其音而譯之。佛說法四十九載中,專說“般若”二十二年。其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為世人所熟知。“般若”之別於世間智慧者,在於本體、物件、手段三者。世間智慧由“眼耳鼻舌身意”之本體策發,由觀察思量本體測度範圍之事,而生“知”,由“知”進而生“智”。此“智”不離於此“知”,此“知”不離於本體測度之事。“般若”則非脫離“眼耳鼻舌身意”不能生起。離此本體之妄知,始可生無礙之真智。曰“照”,或“觀”,進而“悟”,而至“證”。般若之妙正在於“無知”,而不在於“知”。其非真無知,無世間之妄知耳。以此“靈知”出幽入冥、審於宇宙萬有,則一切實相悉知,而了無一知可得。孔子“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庶幾近之乎

  • 10 # 無憂谷逍遙子

    般若是頓悟超脫,智慧是天性

    玄奘法師及鳩摩羅什翻譯的《心經》都論述了“般若波羅蜜多”境界,即頓悟超脫三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

    原文的“故”斷句不對,《心經》中“以無所得”,才能達到“般若波羅蜜多”境界,因此“般若”是頓悟超脫世俗的思想意識,這個境界僅僅徘徊在“無妄”界河,比羅漢界高。

    智慧是人類對自然、社會發展規律的總結及採取的應對措施,屬於世俗化的思想意識,是人類天性,如《道德經》、《論語》等。

    唐太宗曾經敕令玄奘法師翻譯《道德經》,因此玄奘翻譯的《心經》已經被唐太宗洗腦,接近“道家”思想,只有鳩摩羅什翻譯的《心經》接近原旨,由於他們沒有達到六祖慧能的“無妄界”,自然也無法準確翻譯《心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世間萬物皆無妄,什麼“佛、神”都是幻想,憑空自己扣頂帽子!

  • 11 # 究竟止觀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的那一天言:奇哉!奇哉!眾生皆有智慧德相,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般若波羅蜜,意為智慧到達彼岸!般若表智慧!波羅蜜表彼岸!如此說,般若與智慧等同,並無區別,如人有名或字及外號,實表同一件事!

  • 12 # 真一道子

    透過大腦意識所記憶理解的是知識,知識只是廣博見聞;

    通過修行悟覺天文地理的是智慧,智慧能夠貫通上下;

    經過修煉明見自己本來面目的是般若,般若可以由此至彼。

  • 13 # 般若種子

    說的簡單一點,智慧是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大智慧,所說的就是超越常人對相同事物的認知。

    般若是超越智慧的一種認知,或者說是駕馭,在大智慧之上,其對事物的認知程度超越了所在空間。

  • 14 # 明貞

    般若是自性,智慧乃無明,自性無明是一非二,是二非一!無明是自性圓滿的階梯,過了皆大歡喜,過不了生老病死!這是命運之實相,道德即命運人人在其中!命即必須也一定能完成的目的,而運即完成過程!人類萬類世界不過無明之造化,卻是自性個體實質化的必然歷程!人類萬類眾生世界各各不同又是一非二,智慧是謀取生存並生存所需資源的有效知能,但本質是一種有為背離!莊子《駢拇》裡一段話: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聖人以身殉天下!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號各異,傷性以身為殉,一也!智慧大致如此,但人生在世般若不得顯,釋迦幹麼王子高貴身份不要而離家苦行?成德後乞食為生啟蒙眾生?無奈而已!般若不易得,得已很難在二元對立世界存在!

  • 15 # 專業金融投機

    知識等於智慧

    智慧等於般若

    般若不一定等於知識

    知識分為二個層面,

    1,事理,物理,道理,這個層面的知識等於智慧,等於般若,順理而行是般若行。

    2,部分經驗,對事物的表象認識積累,也等於智慧但是不等於般若,這種智慧叫做小聰明,小聰明發揮到極致也能成就一番事業,但是都不得善終,代表人物諸葛亮,絕大多數小聰明在當時看似佔了個便宜,實則害人害己而已。

  • 16 # 68的老丁

    般若和智慧不是深淺的差別,而是本質上的區別,性質上的不同。

    智慧是什麼,我就不說了。但般若也無法通過文字表訴出來。般若是一種證悟的境界。既然能證悟到為什麼不能表達呢?因為般若是另一個層面的感悟,用世間的語言不能表達,就像向一個從來沒見過顏色的盲人,講述什麼是紅色綠色一樣,無論怎麼描述都難以理解。

    想證悟般若,要如《道德經》所說絕聖棄智,只有斷棄世間的智慧,才能證悟般若智慧。

    想證悟般若,要悟緣起性空。

    證悟般若,要修三心歸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將清退外籍士兵,美國到處打仗,為何還有人要去美國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