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親一
-
2 # 顫動的丹田
沒用。
殺了司馬昭,還有敢於出頭,盡心盡力替主奔波的賈充呢,這一位在高階知識分子開始發生退化變異的三國終結期出類拔萃之大才,照樣會反殺了曹家後人,把司馬師兒子輔佐上位。
過了這麼久,曹氏一族已經在各個勢力集團眼中位置很淡了。
-
3 # 普通男人學習
自古皇權旁落,皇帝與權臣之間的較量屢見不鮮,誅殺權臣後是否一定能重掌大權本身就是個未知數。
司馬師在征討毋丘儉、文欽叛亂的之後不治身亡。曹髦本想趁機奪權,但被司馬昭識破,只能接著做他的傀儡皇帝。自此,司馬昭對曹髦防備更嚴了,不僅專權,而且減少皇宮侍衛,以防不測。
司馬氏父子自高平陵政變之後,獨掌曹魏政權,不斷打擊曹魏勢力,把持朝政。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事敗被滅放。後來夏侯玄、諸葛誕、毋丘儉、文欽叛亂,但都被司馬氏振壓下去。最有可能奪權的是曹芳,但膽小的曹芳不敢。
為試探朝中舊臣,司馬師廢掉魏主曹芳,朝中己無人敢反對。
即便曹髦僥倖殺掉司馬昭,朝中無人敢策應,最終肯定會出第二個司馬昭。
-
4 # 鐵木真165163663
如果假設曹髦真的能幹掉司馬昭,能不能恢復曹家的天下了?歷史上傳說普髦頗有魏武帝曹操的風範雄才大略,威武之軀。假設曹髦真的消滅司馬昭集團勢力,能挽救頹勢的曹魏勢力嗎?我想了很久。假如真的讓曹髦掌握實權,可能曹魏的天下還會繼續延續下去,不會迅速被其他家族給篡奪皇位,大家都知道,曹魏之所以被司馬昭家族所奪,都是因為曹魏家族的帝王生命太短暫,再加上司馬懿,老謀深算。在曹魏兩代君王面前假裝腥腥的忠於曹魏,獲得曹丕以曹睿的信任掌握朝中大權。經過司馬懿父子三人的苦心經營,再加上曹魏的第二代,第三代英明人物,不斷的英年早逝,不斷地凋零。讓司馬懿父子有可趁之機。假如曹魏的皇帝或者獨擋一面的曹真、曹休能活長一點,就沒有司馬懿父子什麼事了。因為這些曹魏的中流砥柱依然活著的話,司馬懿想要篡奪帝位是很難的。但是歷史沒有假設。經常讓人覺得摸不著頭腦,有點詭異。大家都知道曹丕只活了40歲,曹真、曹休也就是30來歲,第二代君王的曹睿也只活了30多歲,可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活了73歲。曹丕與他兒子加起來的年齡也就司馬懿活的歲數,可見長壽也是勝利的籌碼。司馬懿城府太深,經過多年的沉澱,終於爆發了高平陵政變。打敗了,比蠢豬還蠢的曹爽三兄弟。為什麼說他們比蠢豬還蠢的?因為他手中有兵權,又有皇帝,又有大司農恆範捨棄老命,奮不顧身,偷出大司農印在手,可以調集天下所有兵馬以錢糧進攻長安的司馬懿,可她卻貪圖落在司馬懿手裡的美若天仙的妻妾。在大司農恆範苦苦哀勸當中,卻在司馬懿派來的使者三言兩語當中,選擇自廢武功瓦解掉投降司馬懿,把老爹留下來的一手好牌徹底打爛掉。最後把曹魏的權力拱手相讓給司馬懿家族。不然就沒有後來司馬昭殺曹髦的事件。
-
5 # 依稀說史
公元249年,司馬懿藉著曹爽帶著曹芳前往魏明帝的高平陵拜謁的機會,趁機發動了政變,史稱之為高平陵事變。最終司馬懿取得了高平陵事變的完勝,曹爽交出權力之後被處死,司馬氏徹底掌握了曹魏政權。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懿清除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親勢力。曹氏勢力被誅滅者多達5000多人,中央擁護曹氏者基本上被清除殆盡。
雖然中央的曹氏勢力被基本上清除殆盡,地方仍然有不少支援曹氏的勢力。由於司馬懿發跡於西部地區,崛起於抵抗諸葛亮北伐。所以司馬懿主要依靠的是曹魏西部軍事力量,曹魏東部力量對司馬氏專權則非常不滿。後來曹魏出現了反對司馬氏專權的淮南三叛。這三次反對司馬氏的叛亂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毌丘儉與文欽之叛(255年)及諸葛誕之叛(257年—258年)。三次叛亂皆為司馬氏所平定。
王凌叛亂失敗之後,王淩、令狐愚等人被誅滅三族,曹彪亦被賜死。司馬懿也在平定叛亂之後病逝。由其長子司馬師接替司馬懿的位子,繼續掌權。李豐和夏侯玄等人圖謀發動政變推翻司馬氏,結果失敗被殺。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司馬師親自率軍隊鎮壓。結果毌丘儉兵敗被殺,文欽逃亡東吳。司馬師得勝歸來之後不久,因病去世。司馬昭接替司馬師,繼續掌握實權。諸葛誕於257年殺揚州刺史樂綝,據守壽春反抗司馬昭。司馬昭親自率領軍隊征討諸葛誕,諸葛誕兵敗被殺。淮南三叛失敗以後,曹魏地方的反對勢力也基本上都被消滅。
254年,李豐、張緝、夏侯玄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結果事情敗漏。司馬師搶先剷除了李豐等人,並將他們滅族。此事過後,司馬師擔心留下曹芳是個禍患,於是決定廢除曹芳。254年9月,司馬師正式廢掉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皇帝。
曹髦被立為皇帝之時,年僅13週歲,算是一個少年天子。曹髦算是曹氏子弟中比較上道的一個,從小就聰明伶俐,頗有幾分曹丕的風範。可惜的是曹髦登基的時候年齡太小,而且政治經驗嚴重不足。曹髦剛剛登基之時,其實有一個重新奪回政權的機會。255年,司馬師病逝,司馬昭前往許昌弔喪。曹髦企圖藉助這個機會奪回權力。可惜的是,曹髦的伎倆在司馬昭看來都是小兒科。曹髦的政變還沒有發動就被司馬昭化解,司馬昭成功地掌握了政權。這次機會也是曹髦最佳的一次機會,此後他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機會。雖然曹髦這一次並沒有從司馬昭手中奪取權力,但是年僅十四歲的曹髦就敢策劃奪權活動,足見他的膽識,也可以看得出他不甘做一個傀儡皇帝。
此次事件過後,司馬昭也意識到曹髦絕對不是一個甘於受人任意擺佈的傀儡皇帝。所以司馬昭便也一直防著曹髦。此間曹髦也多次展現了自己的才華,表達了自己的志向。雖然曹髦一直想重新奪回權力,但是司馬昭的權力卻越抓越多。曹髦眼見權力日漸削弱,非常不滿。曹髦寧死也不願意做一個任由司馬昭擺佈的傀儡,而當時司馬昭篡位奪權的野心已經非常明顯。曹髦怒斥司馬昭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王經認為司馬氏掌權已久,曹髦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於是建議曹髦繼續採取容忍的策略。但是曹髦根本不願意再忍,年輕氣盛的曹髦只想儘快從司馬昭手中奪取權力。曹髦這時候從懷中拿出詔書扔在了地上,說到:“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邪!”
曹髦說完之後,便找郭太后稟報此事,王沈和王業等人則跑去稟告司馬昭。王經雖然沒有贊同曹髦的計策,也沒有出賣曹髦。司馬昭得到訊息之後,從容不迫地佈置應對措施。公元260年6月2日,曹髦親自率領幾百名宮廷宿衛和奴僕,準備一舉擊敗司馬昭。曹髦第一個遇到的是司馬伷,曹髦憑著“天子之氣”喝退了司馬伷的軍隊。這時候賈充便慫恿成濟道:“畜養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成濟得到賈充的指示之後,立即拔出長矛,一矛刺死了曹髦。曹髦空有一腔報國之志,結果還沒有見到司馬昭便被成濟殺死。
曹髦被殺死之後,司馬昭假意跪倒在地,大哭一番。曹髦做為皇帝被殺,司馬昭總得給天下人一個說法,才能堵住悠悠眾口。於是司馬昭把成濟當了替罪羊,殺死了成濟,並且誅滅成濟三族。司馬昭弒君之後,又立曹奐為帝。曹奐更是司馬昭手中的傀儡,曹氏已經徹底沒有任何緩衝的空間,司馬氏代替曹氏只是時間問題。曹髦誅殺司馬昭的行為,可以看成曹魏政權的最後一搏。
歷史的結局是曹髦誅殺司馬昭的行為以完敗而告終,如果曹髦當時僥倖殺了司馬昭,那麼他能不能拯救已經病入膏肓的曹魏政權呢?我覺得即使曹髦能夠殺死司馬昭,他也很難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政權。
由於曹髦剛剛登基之時,就曾經有機會奪回權力,那次機會也是曹髦最好的機會。可惜的是司馬昭巧妙地化解了那次危機。司馬昭從那件事中也看出了曹髦的才能,便開始加快集權的速度,也注意不讓曹髦過多接觸於政權。曹髦與司馬昭的關係和劉詢與霍光的關係並不一樣。霍光雖然專權,但是並沒有達到可以代漢自立的地步,而且霍光本身也沒有想過代漢自立。司馬昭則是已經從中央到地方全面掌握了政權,而且“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劉詢是一個可以處理政事的傀儡,曹髦則是一個無法處理政事的傀儡。曹髦決定剷除司馬昭的時候,幾乎沒有動員到任何一位將軍或者文臣,只能帶著自己的家僕前去討伐司馬昭。王沈和王業還第一時間跑到司馬昭那裡告密。曹髦當皇帝的六年時間內始終沒有培養自己的實力,一個沒有勢力的皇帝即使殺掉了司馬昭,也無法快速全面掌握權力。
曹髦在司馬昭手下當了六年傀儡,年少氣盛的少年天子有一定才能,他自然不願意看著司馬昭一步步侵蝕曹魏政權。曹髦想扳倒司馬昭應該有全盤規劃,還要有周密的佈局。曹髦決定誅殺司馬昭的時候,我們看不出他有周密的計劃。曹髦只是在大罵司馬昭之後便直接決定找太后,然後親自帶兵誅殺司馬昭。司馬氏專權已久,曹髦如果想奪回權力應該按照王經所說的那樣,韜光養晦逐漸奪權。曹髦的行為雖然壯烈,但是也顯得非常衝動。曹髦的行為無異於螳臂當車,他所率領的“軍隊”根本不是司馬昭的對手。劉詢為了奪權,韜光養晦了六七年,一直私底下培養自己的勢力。劉詢奪權的時候,經過十分周密的謀劃,悄無聲息地剝奪了霍氏的權力。當霍氏發現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康熙奪取鰲拜權力的時候,僅為迷惑鰲拜就進行了長期準備,抓住鰲拜之後,馬上能夠列舉出鰲拜的各項“罪狀”。只有經過周密的計劃才有可能奪取權力,曹髦明顯準備不充足,也沒有想好殺死司馬昭之後的後續措施。即使曹髦能夠殺死司馬昭,司馬氏也有可能經過反撲再除掉曹髦,曹髦也很難拯救曹魏。
從249年高平陵事變開始到260年,司馬氏已經掌權足足超過二十年,司馬氏勢力早就已經深植於曹魏政權的角角落落。司馬氏專權的二十多年期間,在中央早就已經將親附於曹氏的勢力剷除殆盡。司馬氏平定“淮南三叛”之後,地方上反對司馬氏專權的勢力也基本上被撲滅。司馬氏早就已經樹大根深,依附於司馬氏的勢力更是盤根錯節。曹髦殺死一個司馬昭,還會有另一個司馬氏,以曹髦那點力量不可能把司馬家斬盡殺絕。曹髦也無法扳倒司馬氏和依附於司馬氏的勢力。當時曹魏的問題已經不是除掉一個司馬昭那麼簡單,需要除掉司馬氏集團。所以即使曹操殺掉了司馬昭,也不可能拯救曹魏,還有可能導致政權更快覆滅。
司馬懿奪取政權之後,吸取了曹爽失敗的教訓,特別注意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也特別注意接班人的選擇。所有司馬懿和司馬師死後,權力交接還算平穩。司馬昭掌權之後也特別注意培養自己的接班人。當時司馬昭更傾向於幼子司馬攸,但是後來還是決定培養更為年長的司馬炎做為儲君。260年是,司馬炎已經24歲,在古代正值壯年。如果司馬昭被殺死之後,司馬集團會立即擁立司馬炎。司馬炎也是一個有一定能力的皇帝,他的才能絕對不在司馬昭之下,以司馬炎的能力絕對能力及時控制局面。後來司馬昭猝死之時,司馬炎快速掌握了政權,而且很快便取代了曹魏政權。有這樣的司馬炎存在,曹髦也很難拯救曹魏。
天下大勢已經不在曹氏而在司馬氏。當時的天下天下大勢應該是士族掌握政權。曹魏統治者出身比較低,他們一方面利用士族地主,一方面卻也打擊士族地主。司馬懿所在的司馬家族是當時的重要士族,司馬氏代表了當時北方士族的利益。司馬懿奪取曹氏政權其實也可以看成是士族地主奪權。當時北方士族都已經投靠司馬氏,得到士族支援的司馬氏的勢力自然會更加壯大,也更加難以動搖。曹魏本來就不被世家大族支援,失去權力之後,士族更會落井下石。當時社會主流形勢已經不再曹髦一邊,曹髦又怎麼能拯救已經病入膏肓的曹魏政權呢?
雖然曹髦的“殺馬行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也不得不說曹髦是曹氏宗親中最有血性的一個。曹髦也可以算是所有傀儡皇帝中最有血性,死得最為壯烈的一個。曹髦已死,關於曹髦的評價卻始終沒有停止。
盧弼:
高貴鄉公若韜光養晦,或免於毒手,乃遠慕少康,鋒芒未斂,禍變及身,惜哉!高貴鄉公博學好問,禎祥自敘,文采斐然,才同陳思,當時已有定評,設得賢宰輔,誠有為之君。乃受制權奸,深忌其才,英年慘死,可為浩嘆。 -
6 # 史研
魏國將會重新的開始,就像是遭遇了一場磨難,會越來越好的,可惜的是這一次刺殺最終是失敗了,司馬昭的權利實在是太大了,這是根本,最後也會造成這樣的結局,皇帝也被殺了,真的是十分的可憐。
你們認為這個結局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
-
7 # 亭安讀書
在這種情況下,受制於司馬氏的曹髦等曹氏宗親,率領數百奴役把司馬昭殺了,他拯救的並非曹魏,而是被司馬氏篡奪的曹魏實際掌控權。在這個基礎之上,曹髦即便能夠殺掉司馬昭,也拯救不了自己的處境,原因有幾個:
1、曹氏宗親依舊無法掌控曹魏實際掌控權自高平陵之變後,因為曹魏所施行的九品中正制選官法,得以佔據曹魏朝中多數的士族官員,對於司馬懿推翻曹爽妄圖利用曹氏宗親身份壓制士族的舉動,基本持支援或默許態度。
在這種情況之下,滿朝文武都默許司馬氏掌朝綱的前提下,即便曹髦殺掉司馬昭,最可能的結果是其他士族站出來支援司馬氏其他人,重新執掌曹魏朝政,限制曹氏宗親掌權。這是由曹爽之時曹氏宗親與士族之間的對抗造成的遺留結果。
2、司馬昭只是司馬氏的代表人物殺掉一個司馬昭,還有很多司馬氏成員能夠得以上位,並非一個曹髦能夠輕易改變的。曹髦妄圖恢復曹氏宗親對於曹魏的掌控,只靠殺司馬昭是辦不到的。
並且,需要知道的是,從司馬懿掌權後,司馬氏依舊把持曹魏朝政十幾年,滿朝文武與司馬氏休慼相關聯絡緊密,並且司馬氏宗親勢力得權,並非曹髦靠幾百奴役就能輕易改變曹魏局面的。
擔任曹魏皇帝的侍中和散騎常侍之職的,都是名義上皇帝的近臣,可卻在曹髦想要誅殺有“司馬昭之心”的逆臣時,不僅沒有履行自己輔佐帝王的職責,而是跑去告密。由此可知,當時曹髦的處境之糟和司馬氏在曹魏中的權勢之盛。
因此,在曹髦並無自己勢力班底的情況下,即便能夠僥倖殺掉司馬昭,也避免了司馬氏其他人的重新掌權,其實面對少有自己根基的曹魏朝政,曹髦也難以拯救病入膏肓的曹氏宗親。
總結曹髦如果想要重新奪回曹氏對於曹魏的實際掌控權,並非只靠殺一個司馬昭就能辦到的。面對曹魏實際掌控權都歸司馬氏,司馬氏宗親都已經勢大和自身缺少朝中底蘊的情況,曹髦即便能夠殺掉司馬昭,也難以拯救病入膏肓的曹氏宗親。
-
8 # 大白白野
曹髦這樣做屬於魯莽行動,以怒興伐,一時衝動,不易成功,從秦始皇到溥儀兩千餘年皇帝釆取他這種作法幾乎沒有。皇帝和權臣關係很微妙,董卓、曹操、諸葛亮、司馬昭、劉裕、霍光、張居正、鰲拜等等都曾屬於權臣,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心耿耿,名垂千古。霍光、張居正也都對本朝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董卓、被殺,鰲拜被擒。曹操、司馬昭的兒子都當上皇帝,劉裕本人當上皇帝。
曹髦和司馬昭當時屬於皇權和相權矛盾,根據史料記載當時雙方實力情況表明,曹髦如果率人把司馬昭殺掉,極有可能挽救曹魏政權。
1、司馬昭被殺,沒人能代替司馬昭。曹髦本身是皇帝,是名義上天下之主,沒有人敢不聽皇帝的,沒有人有實力敢跟皇帝抗衡。司馬昭等追隨者都在京城,史料查不出他在外面有勢力,掌控軍隊等情況。他和曹操、劉裕不一樣,曹操和劉裕是一步一步帶兵逐漸發展做大做強的,各處都有盤根錯結的關係。
2、曹髦死後,司馬昭也沒敢當皇帝,是怕天下人不服,有勤王的,而是消滅蜀漢之後,有軍功,威信逐漸提高,各方面安排差不多,羽翼逐漸豐滿了,他死後,他兒子司馬炎才當上皇帝的。他這種是由上往下發展奪取皇位,和通過起義,推翻前朝統治,或者通過在外面做實力派,然後進入中央中樞奪取政權方式不同。司馬昭團隊如果被處掉,是不會出現連鎖反應的。
3、曹髦是皇帝,在全國有號召力,朝中也有人支援他,像尚書王經。司馬昭有實權,有一夥人,尤其平定毋丘儉、諸葛誕之亂後,司馬昭在朝中有很大勢力。曹髦如操作得當,殺了司馬昭,司馬昭那夥人會出現樹倒猢猻散局面。但是曹髦一時衝動,大張旗鼓召集數百人行動是不妥的。曹髦召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憤慨說道:“司馬昭之心,連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廢之辱,如今親自率領你們去討伐他。”結果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急速將此事告知司馬昭,這兩個人告祕也不一定表明就是司馬昭死黨,而是怕此事牽連自己,萬一不成功,自己沒有好果子吃,尚書王經沒告祕,事後被殺了。曹髦做這種事情應該向康熙學習,應找心腹,祕密悄悄進行。
-
9 # 大鍋故國神遊
如果曹髦率領數百奴僕把司馬昭殺了,他能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嗎?
這個問題如果換成“如果曹髦率領數百奴僕把司馬昭殺了,他能拯救曹魏嗎?”似乎更為合適,因為曹魏當時並沒有“病入膏肓”。如果我們能看到司馬氏代魏,其實只是一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歷史過程,而不是什麼大勢所趨“歷史必然”的話,我們就不難回答本題。
回到題目,如果曹髦僥倖斬殺了司馬昭,曹魏政權當然有很大可能繼續留在曹氏手中,這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一、和漢魏嬗代相比,曹魏並未失德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發生了兩次嬗代,這就是漢魏嬗代和魏晉嬗代。很多朋友喜歡拿這時間上相距很近的王朝更替做類比,然而實際上這兩次王朝更替,看起來形式上非常相似,但卻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東漢末年皇綱解紐,天下大亂。經過兩次黨錮之禍以後的東漢王朝喪失了士人階層的普遍支援,大廈將傾;接著又遭受了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各地軍閥趁機擁兵自立,東漢王朝已經處於分崩離析的前夜;而宦官和外戚相互火併,支撐東漢的三大支柱至此全部崩潰,董卓入洛陽坐收漁利,李傕郭汜亂長安相互攻伐,漢獻帝歸洛陽一路狼狽不堪,漢廷的尊嚴已經蕩然無存。
在這個時候,其實早就“尺土一民,皆非漢有”了,漢廷也只是在形式上存在而已。按照舊史的說法,漢朝早已“失德”。曹丕的登基詔書裡曾經用“四海困窮,王綱不立”來形容當時漢王朝的處境,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而曹魏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從曹操算起到曹芳,曹魏在北方的統治已經四代,到曹芳時期國勢正盛,除了還沒有實現全國統一以外,其實其統治是比較穩定的。而司馬氏之所以能通過發動高平陵之變篡奪曹魏,其實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二、高平陵之變成功本身就極具偶然性不知道從何時起,網路上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司馬氏代魏是“世家大族”對“寒族”的勝利,有歷史必然性。其實曹魏在曹操晚年,政治上就有開始向世家大族迴歸的傾向,“在意識形態上回歸於儒”(田餘慶先生語),而曹丕代漢以後,曹魏政權早已是一個大族化的政權,其實並不存在什麼“寒族政權”這樣的事實。即令按照陳寅恪先生的觀點,魏晉兩代統治階級不同,其實我們只要稍加考察史料,就不難發現司馬氏集團和曹爽集團的人事呈現出驚人的相似。
高平陵之變中支援司馬懿的曹魏元老,比如蔣濟、孫禮等人,以他們為代表的這部分人,只是反對曹爽專權以後,大肆任用自己的親信,排擠曹魏舊勳而已。他們其實根本不支援司馬氏代魏的,他們的訴求只是希望結束曹爽專政的局面,恢復其原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
從這個角度來講,司馬懿奪權,其實只是一次統治階級內部的最高權力爭奪而已,司馬懿發動政變,本身其實是一種行險。我們不能以高平陵之變成功,而推論出高平陵之變一定成功的結論。
而且,就算高平陵之變成功了,也並不代表曹魏就此失勢,司馬氏馬上就可以代魏了。曹魏朝堂上,司馬氏的“鐵桿”並不是一開始就那麼多的,比如夏侯玄和李豐之類的,就是堅定的擁曹分子,曾經發動過針對司馬師的政變,企圖再來個“高平陵第二”;而更多的朝臣則是出於家族和個人利益,在觀望形勢的發展。在高平陵之變後,又經過了十六年的艱苦努力,司馬氏才完成魏晉嬗代,而且也是通過將“魏臣”轉化為“晉臣”的方式來完成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以“晉”代“魏”,其實是新瓶裝舊酒而已。錢穆先生就曾經指出,“其時佐命功臣,一樣從幾個貴族官僚家庭出身”。也正因為如此,司馬氏上臺其實並沒有什麼“歷史必然性”,反而是充滿了“偶然性”。
三、司馬氏內部權力的繼承,本身也是險象環生最後可以作為補充的就是,司馬氏在高平陵之變後,到司馬炎完成篡魏的十六年,其實也是一路險象環生。從司馬懿時代的淮南王凌首叛,關中郭淮微妙的態度;再到夏侯玄和李豐針對司馬師的政變,司馬師本人也經歷淮南毌丘儉叛亂,並在平叛後身死;而最為驚險的就是這次司馬師和司馬昭權力的交接,當時曹髦已經為帝,曹髦其實是一個非常有雄心的人,史書評價他有“少康之志”。司馬師死後,曹髦下詔命令司馬昭駐紮許昌,意圖是不許他回到洛陽。同時命令傅嘏率領其餘各軍回洛陽,這次要不是傅嘏和鍾會在關鍵時刻給司馬昭獻計,司馬昭會不會因此失去兵權實在很難說。而司馬昭本人也經歷了聲勢滔天的淮南諸葛誕的反叛。可以說,曹魏朝野上下反對司馬氏的勢力也是非常強大的。
問題分析到這裡,剛好又回到了題目。在奪兵失敗之後,又經過了四年,就出現了本題所說的曹髦率領數百奴僕進攻司馬昭的一幕。雖然曹髦此舉有如飛蛾撲火,但是從司馬伷之眾,一經曹髦呵斥就四散奔走。成濟也說“事急矣,當云何”來看,魏帝依然具有很大的權威。司馬氏內部也非鐵板一塊,一旦司馬昭被殺,會不會出現群龍無首的情況,也很難說。
結論司馬氏篡魏成功,並不是什麼“歷史必然”,也不是什麼大勢所趨,其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偶然因素。司馬氏和曹氏對於最高權力的爭奪,本質上還是統治階級內部傾軋。如果司馬昭被曹髦殺死,擁戴曹氏的勢力再次壯大,曹魏政權重新回到曹氏手中,其實是個大概率事件。
-
10 # 笑傲江湖v587
不能,不能,不能!就算司馬昭死了,還會有別人出來,一樣不會振興曹氏,因為當時所有的軍隊都不聽從曹操後代的指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已名存實亡!還有,曹髦空有一腔熱血,卻無中興之大智,試問,在當時之情況下,採取那樣的措施,大家說,他有扭轉乾坤之才嗎?不過,曹髦的勇氣,和不甘屈服,振興祖業之志氣,還是值得我們肯定,和學習的!
回覆列表
歷史上還真有皇帝這麼幹過,我們來看看真實的皇帝衝冠一怒,強殺了權臣的結果,那個國號也叫魏(南北朝的北魏),那個皇帝叫著孝莊帝元子攸,那個權臣叫著爾朱榮,一個軍事天才,故事太長,先聽結果吧,就是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二十年後分別代以北周和北齊,又三十年後隋統一天下,下面我就來講講這幾位的故事:
北魏的故事很亂,這個故事要從宣武靈皇后胡充華開始講,北魏之前有一個血腥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就是冊立太子之後,要賜死太子生母,所以當時後宮無人生男孩,甚至無人敢懷孕,宣武帝元恪的兒子們出生就夭折了,一直到我們這個為胡充華出現,挑戰了這一制度,為元恪生下了太子元詡,因為主角不是胡充華,我就不講她是如何挑戰成功的,反正就是胡充華成了北魏歷史上第一個貨真價實的皇太后,因為太子只有六歲,所以臨朝聽制。
元詡成年之後,想從母親胡太后手中奪回權力,於是尋找了外援,就是爾朱榮,這個故事很熟悉吧,好像東漢末年,何進引董卓進京一樣,胡太后聽說之後,就夥同自己的情夫弄死了元詡,這段故事我說起來很輕鬆,其實真實的歷史更加血腥。
爾朱榮根本不承認胡太后另立的新君,和幷州刺史元天穆一起商議,擁立了元子攸,並出兵一路攻破了都城洛陽,製造了震驚古今中外的“河陰之變”,為什麼說震驚古今中外,就是爾朱榮將滿朝文武,皇親國戚,2000多人啊,全部殺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這也是獨一份了,新皇帝元子攸成了光桿司令,可能這也是後來元子攸痛恨爾朱榮的原因之一
爾朱榮把自己的女兒爾朱英娥嫁給元子攸當皇后,還有封賞自己的兄弟,子侄後,就自己就帶著兵馬回晉陽老巢了,因為他不習慣洛陽。
後來爾朱榮平定了葛榮的起義,一戰奠定了自己在歷史上的地位,只帶了七千騎兵去征討號稱百萬的葛榮部隊,這一戰很精彩,確實當之無愧的軍事天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我另開一篇,我們快點進入主題吧
反正就是爾朱榮為北魏東征西討,有他在,北魏無人敢反,爾朱家族也掌握著幾乎全國的軍權,比如在爾朱榮平定葛榮起義的時候,其侄子爾朱天光就帶領了一隻兵馬去平定關隴的叛亂,這隻部隊中賀拔嶽、侯莫陳悅為左右大都督,這些名字光聽著都熱血沸騰。
在爾朱榮平定了整個北方之後,兩位主角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元子攸也終於說出了那句名言“吾寧為高貴鄉公(曹髦)死,不為常道鄉公(曹奐)生”爾朱榮非常自大的認為元子攸不敢對自己不利,一個人去見了元子攸,結果元子攸在大殿上砍死了擁立自己的爾朱榮和元天穆,衝冠一怒,何必呢?
爾朱榮死後,分散各地的爾朱家族的人紛紛擁立北魏皇室,紛紛自立,連遠在南朝梁的北海王元顥也摻和了進來,梁武帝派陳慶之領了八千兵馬,一路從建康(今南京)打到洛陽,結果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陳慶之給完成了,等等,元子攸呢?大家都快忘了這個皇帝了,元子攸在殺死爾朱榮三個月後,被爾朱兆勒死在晉陽的三級佛寺。
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就好像曹操說的那句話,如果沒有曹操,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到了司馬昭一代,司馬家族已經深深的滲透進了曹魏的軍政兩界,司馬昭如死了,那麼不知這天下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天下只會更亂,而曹髦也不知道會悽慘的死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