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儀菈
-
2 # YJ休息一會兒
不與爛人爛事計較
看過一個段子:
兩個人吵個不停,一直鬧到縣老爺的衙門裡,請縣令大人來評理。一個說三八等於二十四,另一個說,不對,應該是等於二十一。
縣令聽完兩人的爭論,隨即下令將說三八等於二十四的那個人拖出去打二十大板。
這個人感到很委屈,非常不滿,明明就是等於二十四,為什麼您不打那個蠢豬,卻要打我呢?
縣令解釋道,你能和一個三八等於二十一的人爭個沒完沒了,你自己說要不要被打!
判斷一個人的層次高低,第一個評判標準就是看他是否成熟,而看一個人是否成熟,往往就看他遇到爛人、爛事時如何處理。
真正高層次的人,通常都不會和爛人瞎較勁,不會在爛事上糾纏不清。遇到這些事時,往往會一笑置之,不予理會、不做計較。
原因有兩個,一是沒必要計較,就比如被狗咬了一口,你總不至於上去再咬它一口吧,自認倒霉,做好善後的事就好了;二是將損失和傷害最小化,很多時候越是計較,陷得就越深,損失就越大。
在我們這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人和事,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爛人爛事。
所以,我們需要有這種不與爛人、爛事計較的智慧和胸懷。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他的人生肯定是很清爽的。
02
不攀比、不炫耀
很多人其實擁有的並不少,甚至在別人看來,他應該是非常幸福的才對,但他們卻並不快樂,這是為什麼呢?
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喜歡胡亂攀比。看到別人買新車了,比自己的更好,心裡就不舒服了,然後想方設法也換輛車;看到別人升官了,心裡又不痛快了。
很多不幸的人生往往都是從攀比開始的。正如一位心理學博士說的那樣,如果你想過上悲慘生活的話,那就去跟人比較吧。
攀比的背後是什麼呢?
有人說是因為自卑,也有人認為是虛榮心在作祟。但我認為一個人喜歡攀比的本質,是因為認知水平不高,層次不夠。
真正高層次的人,通常都會活得很通透,不會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所以,他們不會因為別人擁有什麼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和判斷。當然了,這樣的人通常還有一種特質,那就是不炫耀,不會刻意炫耀自己擁有多少,因為他們不需要別人的認可。
很多時候,越是不在意別人眼光和評價的人,恰恰越能得到別人的認可,越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03
不抱怨,樂觀積極
我喜歡讀三國,尤其喜歡劉備。他身上最打動我的一種特質,並不是小說想要塑造的仁義形象,而是他那樂觀積極,不輕言放棄的處世態度。
劉備雖是皇室,但到了他這一代,家族早已落魄了,和母親靠織蓆販履勉強維持生活。但他心中有大夢想,想要平定天下,救百姓於水火,說得更直率一些,他想要建功立業,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不甘心只過街頭小販的生活。
為此,即使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寄人籬下,無論打了多少敗仗,老婆孩子差點都死在曹操手裡,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真正高層次的人,通常都有樂觀積極的處世態度,他們不會抱怨生活的不幸和糟糕,不會被生活的不易所打倒、嚇退。
正如羅曼·羅蘭說的那樣,這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生活的真相是什麼?
是苦難和不易。人生實苦,不管有沒有錢,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但不同的處世態度,決定了不同的人生質感。
樂觀積極的人更容易感受到Sunny明媚的溫暖以及雨過天晴後的美好,而消極悲觀的人,總是更容易被生活中的陰霾所吞噬。
往後餘生,請一定要努力生活,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我們或許不會有很高的成就,但這不妨礙我們擁有高質量的人生。
很多時候,位置是自己爬上去的。
-
3 # 酸甜果子W的日常記錄
很多人以為固執是天生的,其實真相並非如此。
越是高認知的人,越能發現自身的不足,越能聽進別人的建議;反之,越是低認知的人,越固執,越認為只有自己是正確的。
越是固執己見的人,越難進步。
越是高認知,越表現得非常謙虛。
因為他們非常明白,一旦自己認定了一件事情,一旦自己表現得固執,那麼,便是拒絕了學習,拒絕了成長。
越是高認知的人,對事物的看法越具備多樣性,越是能夠體察別人處境。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他們就越不固執,越能接受不同的觀點。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這樣一句話:“檢驗一流智商的標準,就是看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而且還能保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
4 # 言吾日記
認知水平高總結如下:
1.
認知水平高的人,習慣“認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一個人,如果一直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是完美的,那麼,他的進步之路,便被堵塞了。
一個人不樂於、甚至排斥發現自身的缺點,那麼,他就永遠不可能做出改進,漸漸地,就會固步自封,變得固執。
認知層次越低的人,越會覺得,別人沒有絲毫可取之處,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唯一正確的。
他們不屑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往往是別人的話還沒有說完,他們就急於打斷、反駁對方。
認知水平高的人則不然。
他們“虛懷若谷”,“聞過則喜”。
他們深刻地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對於外界的事物,認識到得越多,他們就越會發覺,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是如此的渺小,他們的求知慾望 ,會越強烈。
他們不會認為自己是完美的,反而會樂於發現自己的缺點,他們不斷地發現自身缺點,不斷地改正缺點,不斷地完善自己,沒有止境。
面對別人的言論,他們不會貿然反對,他們會認真地把對方的言論聽完,仔細分析過後,才會下結論。
他們往往也能夠從別人不經意間的話語中獲得啟發,所以,他們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古訓。

2
認知水平高的人,專注於“底層邏輯”。聖人“前知五百年,便可以後知五百年。”
不是因為他們有預卜先知的本事,而是因為,這個世間的底層的規律,是永恆不變的。
只要對於過去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便可以發現事物的本質的規律,一旦發現了最為本質的規律,那麼,就會一通百通。
古人雖知識有限,卻見識卓著;今人雖沉浸於知識的海洋,卻流於淺薄。
就在於古人專而精,務求求真;今人博而淺,浮躁求快。
為何那些經典歷經千年而不朽,就是因為那些經典闡述的,是底層邏輯,而底層邏輯,縱使時光流逝,卻不會發生變化。
有的人,一年要看100本書。
私以為,對於有的人來說,這種讀書方式是有害的。
李小龍說:“我不害怕會一千種腿法的人,我害怕把一種腿法練了一千遍的人。”
讀書越多,越容易流於淺薄,囫圇吞棗,不假思索,大腦越容易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與其讀100本書,卻都流於淺薄,不如讀一本流傳千年的書,讀一百遍。
唯有深刻的從自己心中生發出來的思想,才是有生命力的;唯有深刻的扎根於底層邏輯的思想,才擁有“扭轉乾坤”的威力。

3
認知水平高的人,越能看到別人的優秀。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那麼博學的一個人,都覺得身邊的人必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向身邊的人學習呢?
事實上,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他就越是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別人值得學習的地方。
認知水平高的人,往往有一雙慧眼,他們能夠發現別人難以發現的優點,進而向別人的優點學習,來提昇自己。
他們不會因為別人“地位低”,而不屑於去發現別人的“優勢”,這種低級錯誤,他們不會犯。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他們深深明白這個道理。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因為他們善於、勤於發現身邊人的優勢,“擇其善者而從之”,所以他們的認知水平,日益提昇。
反觀那些認知水平低的人,他們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的“優秀”,卻難以或者不願發現別人的“優秀”,所以,最後他們只能是故步自封。
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個人想要取得成長,不僅要讀有字之書,還得以人為書。不斷地汲取別人的優勢,才能讓自己的內心澄明,才能不斷提昇自己的認知水平。
人與人之間拉開差距的根源,多在於認知水平的高低。一旦你的認知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的境遇,終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覆列表
一、電影告訴人們不是同一個生活圈的人很難走在一起。
有許我多觀眾認為這部電影講的是愛情故事,告訴大家窮人是不配娶富家小姐,對於黛西而言她與丈夫才是同一類人,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只是熟悉富人圈的一些生活而已,對於外面的真實世界卻並不清楚。
蓋茨比跟這些人不同,為了愛情和自己的夢想通往直前,非常真實的活著。在電影中黛西說了一句大家都非常有共鳴的話“我們不是同類人”。在五年前黛西是真心喜歡蓋茨比,五年後黛西的婚姻並不幸福想要離開,可是離不開,也不願離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富人圈。現實非常殘酷,不管蓋茨比多富有,卻因為根基不穩定而永遠融入不到富人圈中。
二、愛情和夢想有時不可能共同擁有。
蓋茨比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成為一個富人,為此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其中包括做不正當的生意。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夢想應該努力付出,但是不可以不擇手段,否則會受到大家的斥責。在蓋茨比與黛西分開的五年時,已經改變了他們倆人,當再次相遇時,他們喜歡的只是當初理想中的那個人。
蓋茨比一次又一次的欺騙自己,黛西並不愛自己的丈夫,一直愛的是自己。不管兩人如何改變,內心對於彼此還是有感情,可是當黛西說兩人遠走高飛時,蓋茨比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一切,想要愛情和夢想一起擁有,最後卻什麼都沒有,最後一個人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