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yanyan567

    普陀山的普濟寺又稱前寺,位於普陀山白華頂南面,是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剎。

    如今但凡能被命以普濟寺這個名字的,大多都是北宋年間被賜名的古廟。

    但普陀山的普濟寺卻不一樣。

    普陀寺始建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前身是“不肯去觀音院”。

    相傳在唐鹹通四年(863年),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了一座觀音像歸國,在途徑普陀山蓮花洋麵之時,他的船突然觸礁受阻。

    慧鍔因此以為是觀音菩薩不願意東渡到日本,于是便在附近的潮音洞上岸,將佛像留在了普陀山供奉。

    于是後人就稱之為“不肯去觀音院”。

    北宋.元豐三年(1080)神宗欽建殿宇,賜額“寶陀觀音禪寺”。

    南宋紹興元年(1131),郡請於朝,命真歇禪師為住持,遷出漁民700餘家,使普陀山成為清淨的海天佛國。

    寧宗.嘉定七年(1214),賜錢萬緡修殿並御書“圓通寶殿”額,欽定普陀山為供奉觀音道場。

    到了明代,普濟寺的命運就變得坎坷起來,由於近海,所以普陀山經常遭到倭寇襲擊,損失慘重。

    洪武十九年(1386年)普陀寺殿宇被毀,佛像被轉移至寧波棲心寺(如今被稱為七塔寺)。

    正德十年(1515),僧淡齋募緣興復,對普濟寺進行了修繕。

    嘉靖三十二年(1553),佛像又內徙至鎮海招寶山。

    隆慶二年(1568)重修。

    萬曆二十六年(1598)損於火災之中。

    三十年(1602),神宗遣使蒞山督建,並撥帑金千兩造藏經殿;

    三十三年(1605),又撥帑金二千兩擴充圓通等殿,最終賜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

    明末清初,由於施行海禁,僧人和尼姑被迫遷徙,普濟寺再遭火災,毀於一旦。

    康熙四年,荷蘭殖民者在沿海一帶劫掠,普濟寺再次元氣大損,除開大殿之外,其他地方均被焚燒殆盡。

    康熙二十三年,海禁逐漸鬆弛,僧侶和尼姑們紛紛再就業,普濟寺迎來了新的轉機。

    到了1689年,定海總兵黃大上奏,請求興修普濟寺。

    過了十年,清朝再撥兩千金在此地修建寺廟,並賜下了“普濟群靈”——“普濟寺”的名字。從此之後,普濟寺這個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蔥蓮怎麼水養?蔥蓮怎麼水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