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領子0325
-
2 # 丿五花肉丶
這兩句的意思是:不因為那個人不好而把他正確言論否定;不因為那個人言論不當而把他的人給否定。
形容對他人一時不好的做法和言語就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這是不可取的,最好經過冷靜思考和分析了解緣由再做決定。
出自《論語·衛靈公》——因人廢言。
因人廢言:因那個人不好,把他正確言論否定。
【事例】我們似乎不能因人廢言,他們是否有私情那是一回事,他們的證據是否捏造那又是另一回事!—— ★梁羽生《幻劍靈旗》第三回。
-
3 # 老趙哥家的萌寵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萬章問曰:「《詩》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掩之 -
4 # 灑脫糯米L0
君子可以用合乎事理的事情來欺騙,不可以用不合乎事理的事情來欺騙。
這句話出自《孟子·萬章上》,部分原文:
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這句話其實按照意思應該說成這樣,“君子可以方欺之,難以非其道罔之。”意思就是說君子可能會被“方術”所欺騙,但是卻很難為別人非議自己遵循的法則所迷茫。
“方”與“道”是相反的兩個詞,方者,末道小技也,偶爾受之欺騙,實乃平常之事,人生天地間,術業有專攻,很難說不受別人欺騙;然而道者,乃人生遵循之信條也,自然是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為別人、環境的影響而變動。斯之謂者,乃得君子之真意也。君子者,有崇高的人生準則,不論知音幾許,環境多惡劣,都會堅持到底,這就是《道德經》所謂“聖人披褐而懷玉”的強大自信
-
5 # 用戶6970009566003
【原文】
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悠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
【譯文】
從前有人送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叫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畜養在池塘裡。那人卻把魚煮來吃了,返回來稟報說:“剛放進池塘裡時, 它還困乏懶動的樣子;不一會兒就搖擺著尾巴遊開了;一轉眼就便悠然不見了。”子產說:“它找到適合它的地方了!它找到適合它的地方了!”那人從子產那裡出來後說:“誰說子產聰明呢?我明明已經把魚煮來吃了,可他還說‘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以用合乎道理的事來欺騙他,難以用沒有道理的事矇騙他。
-
6 # 盧明遠995
出自《論語·雍也》
原文: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譯文:宰我問道:“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說:‘仁德的人掉在井裡面.’他會跟著跳下去嗎?”
孔子說:“那怎麼會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
7 # Phantom還剩泡沫1
原為:君子不欺之以方。《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孟子·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君子可欺之以方”這句話應該是從《孟子》來的。
君子可欺,是孔子說的;欺負到什麼地步呢?孟子緊跟著作了闡述。一是子產先生被騙,人家送了條魚給他,本來是要放在水裡先養著的,結果下人烹之食之,而後謂子產說,哎呀,這條魚本來放在水裡的,但遊著遊著,忽然不見了。于是可愛的子產先生說,恩,這條魚是"得其所哉"了,意思就是到了它該去的地方了;二是舜帝王被陷,說他兄弟象騙其下井,然後蓋住井口,但舜不知怎地卻逃出生天,對著其兄照樣好臉色,完全不怪他對自己的陷害。瞧,這倆君子就這麼白白的被欺了。
一般說來,君子的被欺也就是這兩條了,要麼巧言令色騙之,要麼無所不用其極陷之。欺負君子的風險和收益是完全不成比例的,為什麼?全因了君子的那個"方"。不理會典籍中對"方"字的解釋,就實際情況來看,這個可以用來欺君子的"方"更多的含義是代表著"君子"一詞的外延。聖人說了,君子得坦蕩蕩,這導致對抗賽先天就落了下風;君子還得不爭,完全是防守方,像踢足球,沒有贏的可能嘛;還有,君子務本、慎獨、不黨,這就是孤軍作戰了,反擊有限啊。痛哉~如此,怎不欺之?
-
8 # 用戶9397021862136
“君子可欺之以方”出處是:《孟子·萬章上》
原文:
萬章問曰:「《詩》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掩之。象曰:『謨蓋都君鹹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象曰:『鬱陶思君爾。』忸怩。舜曰:『唯茲臣庶,汝其於予治。』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
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曰:「然則舜偽喜者與?」曰:「否。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
翻譯:
萬章問道:“人們說到了禹時道德就衰敗了,天下不傳給賢人而傳 給兒子。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不對,不是這樣的。上天把天下給賢人就給賢人,上天把天下給兒子就給兒子。過去舜向上天推薦禹,過了十六年,舜去世了,三年服 喪結束,禹到陽城回避舜的兒子,天下的民眾跟隨他,如同堯去世後不跟隨 堯的兒子而跟隨舜一樣。禹向上天推薦益,過了七年,禹去世了,三年服喪 結束,益到箕山之北迴避禹的兒子,朝見、訴訟的人不去見益而去見啟,說‘是我們君主的兒子’;歌頌的人不歌頌益而歌頌啟,說‘是我們君主的兒子’。
堯的兒子丹朱品行不好,舜的兒子也品行不好,舜輔佐堯、禹輔佐舜 經歷年歲多,給予民眾恩惠很長久;啟很賢明,能虔誠地繼承禹的德行,益 輔佐禹經歷年歲少,給予民眾恩惠不長久。舜、禹、益相隔年歲的長短、他 們兒子的賢明或品行不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沒有人叫他們做 的卻做到了是天意,沒有人給予他們的卻得到了是命運。一介平民得以擁有 天下的人,德行必定如舜、禹一樣,而且還要有天子推薦他,所以孔子沒能 擁有天下。繼承祖先而擁有天下的,上天所廢棄的必定是如同桀、紂那樣的 人,所以益、伊尹、周公沒能擁有天下。
伊尹輔佐成湯稱王天下,成湯去世 了,太丁還沒繼位就死了,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太甲破壞了成湯 的法度,伊尹把他放逐到桐邑,過了三年,太甲悔悟了過錯,怨恨自己、改 正自己,在桐邑的三年,他安心於仁、以義來改變行為,聽從伊尹訓導自己, 終於重新回到了亳都。周公沒能擁有天下,猶如益在夏代、伊尹在殷代一樣。 孔子說:‘陶唐氏、有虞氏禪讓,夏、殷、週三代繼位,他們的道理是一樣 的。’”
回覆列表
原作“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意指不能因為一個人說得好便推舉他,也不能因為一個人品行不好而不采納其好的主張。後則偏重後者並將之概括為“不因人廢言”。這是孔子分析他人言行的經驗總結。他說,有見識的人,對於別人,不能因其說得好便推崇這個人,也不能因其品質不好,就連他說的話也一概否定。
【出典】: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例句】: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則天後長安四年》:張廷上疏諫曰:“伏願陛下察臣之愚,行佛之意,務以理為上,不以人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