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413039220
-
2 # 用戶9374646686074
蘭亭集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給後人以啟迪、思考。
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
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
-
3 # 用戶307504039859455
王羲之“悲”的是古人的興感之由,也就是古人詩文中對生命短促的感慨,例如曹操的“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羽蛇騰霧,終為土灰。
”從古人這些無窮無盡的感慨,王羲之看到一個讓他傷心的自然規律:就是不管壽命長短,人都是要死的。
並且人都是留戀生命和塵世的,所以很難像莊子那樣“把生和死看成一樣東西,認為長壽和夭折沒有差別”。
不是說看到古人的生死觀,自己對生死有感慨;也不是為古人生命短暫而悲傷;而是看到古人對生死的無奈和哀傷,自己也受到感染,悲從中來。
今天自己發出生命短暫的感慨,後世的人看到了,同樣也會產生共鳴。
因為像下文所說:雖然時代不同,人們的際遇不同,但是,能引起人們感慨的緣由,卻是亙古不變的。
不變的緣由是什麼呢?自然是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是非成敗了。
除非你五蘊皆空,大智大慧。
不然的話,看到蘭亭序,你總會“有感於斯文”。
蘭亭集序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