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為一本白話寫史的好書,《明朝那些事》真的做到客觀了嗎?

49
回覆列表
  • 1 # 唯美似夏風

    其一,對元、清二朝有過多黑化。

    由於這兩個王朝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所以作者貼上了“野蠻”“民心不穩”等標籤。事實上這兩個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採取了一些穩定民心的措施,加速了自身的封建化,緩和了民族矛盾。

    其二,明朝統一戰爭描述不全。

    當年明月主要寫了朱元璋討伐元朝及割據勢力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卻沒有提及浙江的方國珍,福建的陳友定,四川的明玉珍等地方豪強。描述這場戰爭可以有主次之分,但好歹讓他們露個臉啊!

    其三,明越戰爭始末。

    當年明月對明越戰爭的過程說的很詳細,發生背景也是大致不差,但對於後續情況卻少有提及。事實上,安南(越南)在併入明朝版圖後一直紛爭不斷,最終在明宣宗時期脫離明朝獨立,建立了黎氏政權。後來,由於權臣莫登庸篡位,多行不臣之事,憤怒值達到頂峰的嘉靖皇帝出兵安南,嚇得莫登庸獻土歸降,安南這才重新(在名義上)併入明朝。(嘉靖到萬曆年間的越南非常亂,有興趣者可百度一下)

    其四,明朝與日本的貿易。

    《明事》曾提到,永樂年間明日兩國達成的貿易因幕府將軍(足利義持)擅殺使臣而取消,事實上後來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教(足利義持之弟)又恢復了貿易,直到嘉靖年間的“爭貢之役”貿易才告一段落。

    其五,對明宣宗的評價。

    明宣宗的確做到了休養生息,但他在戰略方面犯了三大錯誤:1. 放棄安南,打亂了明朝在東南亞的戰略部署;2. 連下海禁令,嚴重限制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下西洋勞民傷財可以理解,但暫停都比取消強啊);3. 取消奴爾幹都司,把遼東以北的東北地區變成了實際上的無主之地,為後來滿人的興起提供了方便。《明事》對此是一筆帶過,只提到了明宣宗的治國成就,對明宣宗顯然過於誇讚了。

    其六,隆慶新政。

    明朝在隆慶年間做了兩件事,一個是開海,一個是封貢互市,這兩樣政策部分開放了明朝的國門,可以說是一個創舉。可惜,《明事》只提到了封貢互市,卻沒有提隆慶開海,不知可是匆忙之中忘了。

    其七,萬曆北韓戰爭。

    《明事》對於萬曆北韓戰爭的描述一直存有爭議。首先,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是正兒八經的戰爭,不是簡單的村長械鬥;其次,作者對於明朝火器有些誇大;再者,日軍的統帥是豐臣秀吉的養子宇喜多秀家而不是書中所說的小西行長;最後,明朝的勝利只是軍隊的勝利,而不是像抗日戰爭那樣的全民勝利,《明事》顯然將萬曆北韓戰爭提升到全民性質了。

  • 2 # 中原一點點

    這本書帶了很多作者自己的觀點,做為科普性讀物來說,是比較優秀的,但是作為歷史學術而言,還是當做娛樂讀物,僅供參考吧。

    客觀是不可能的,很多有爭議的事情,作者都是挑了最能吸引讀者眼球的觀點來論證的。

    舉幾個例子:

    一,朱棣的身世

    朱棣到底是誰生的,歷來都有爭論,誰也說服不了誰。

    有的人認為就是馬皇后生的,有的人則認為是一個叫碽妃的人生的。這件事情的細節就不展開了,在《明》一書中,當年明月很明顯只採用了其中一方的觀點,完全摒棄了另一方的觀點

    而《三垣筆記》更是指出,錢謙益(明末大學問家,後投降清朝)曾於1645年元旦拜謁明孝陵,發現孝陵神位的擺佈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記載,碽妃的靈位在右第一位,足見其身份之高。

    雖然以上所說的這些證明力度不能和《明史》相比,但從法律角度來說,也算是證人證言,屬於間接證據,當我們把所有證據連線起來時,就會發現朱棣生母的身份應該已經很清楚了。

    這裡也特別註明,關於成祖生母的身份問題已經由中國兩位著名的史學家吳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論證過,在此向他們致敬。

    但是遺憾的是,那位生下朱棣的母親的生平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了,我們只知道,他的兒子抹殺了她在人間留下的幾乎全部痕跡,不承認自己是她的兒子。

    生母碽妃說的最大的一個疑點就是《南京太常寺志》這本書已經失傳了,此外吳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也只是推斷,並沒有拿出確切的鐵證可以說服對方的。

    二、方孝誅十族

    這個也是存疑的地方,儘管現在所有的史書上面都認定了這一說法。

    而且他十分精通暴力法則,並且會在適當的時候使用它,至少他的使用技巧已經超過了當年的陳友諒,因為他懂得一條重要準則:

    暴力不能解決一切,卻可以解決你。

    他讓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

    方孝孺的最終結局是:凌遲,滅十族。

    歷史上從來只有九族,但人類又一次展現了他驚人的創造力。那多出來的一族要感謝朱棣的發明創造,他為了湊數,在屠殺的目錄中加入了方孝孺的朋友和學生。

    因為根據《太宗實錄》的描述是“執奸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鹹伏辜遂戮於市。”都沒有提及方孝孺被誅滅十族的事情。

    而方孝孺誅十族的事情最早源自於明代祝枝山的《野記》一書。從此以後流傳開來,祝枝山時期,距離靖難之役過去了一百多年,至於真實性到底如何,現在也不得而知。

    三、朱允炆的下落

    在《明朝》一書裡面的觀點,是朱允炆的下落終於有眉目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給了胡濙一個答案。

    而在那個神祕的夜裡,胡濙告訴朱棣的也正是這個答案。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麼,這看上去也是我們不可能知道的祕密。

    然而事實上,我們是可以瞭解這個祕密的,因為這個祕密的答案正是我們的第三個推論。

    這裡引用了胡濙這個人物,胡濙是誰?做了什麼?

    原來朱棣曾經派遣這位心腹大臣,多年以來雲遊四海,偷偷尋訪朱允炆的下落,但是實際是否是尋找朱允炆,不得而知。

    史料中只記載了胡濙在1423年夜裡回到了京城,當時的朱棣已經入睡,但是聽到了胡濙回來,非常開心,立刻起床迎接,並且幾乎徹夜與胡濙交談,最後有釋然之狀。

    至於到底什麼事情?沒人知道。明顯《明朝那些事》的作者認定了胡濙找到了朱允炆,並且告訴了朱棣。

  • 3 # 使用者5283387637927

    誇張化的描寫、腦補人物感情之類的都不算錯誤。 錯誤其實也有不少,我注意到的錯誤就有好幾個,包括只描寫一個方面以至於有誤導性的陳述。

    1. 明英宗真的不算“好人”。例如書中著力渲染錢皇后這件事,其實朱祁鎮沒拋棄錢皇后的同時也沒拋棄其他嬪妃,一邊共患難跟其他嬪妃生了幾個兒子(不過跟錢皇后感情深也不假,他留下遺囑要與錢皇后合葬)。書中還刻畫了朱祁鎮與袁彬的深厚友情,倒沒提後來朱祁鎮復位之後,門達誣陷袁彬,朱祁鎮說隨便門達怎麼整袁彬,不整死就行。朱祁鎮這輩子的正面事蹟主要是廢除陪葬制。

    2. 朱佑樘出生這段為了突出“人性的光輝”而篡改事實。朱佑樘的母親淑妃紀氏美麗機敏、通文字有才華而受寵,並不是相貌平平但為人端莊什麼的。事後紀女史發現自己懷孕,非常恐慌,吃墮胎藥而沒有效果,這段書中完全不提。萬貴妃知道後非常生氣,派宮女去究治,宮女憐憫紀女史而謊稱紀女史是得了肚子腫脹的病,這段書中有提。紀女史生下朱佑樘後大懼,要守門宦官張敏把孩子溺死,張敏認為不該放棄而把孩子抱走撫養。這段在書中被篡改成了萬貴妃派張敏溺死孩子,被張敏偷偷抗命抱走撫養。書中所有紀氏因畏懼而想要殺孩子的事件都被刪除或篡改了。 後來張敏梳頭時將孩子一事告訴朱見深,其實是懷恩開口說的,書中這裡把懷恩去掉了。之後皇帝派人來接皇子、紀氏與孩子告別等,書中基本符合歷史記錄。紀氏被害死,追封淑妃。張敏聽說後甚為懼怕,吞金自殺而死,書中為了突出張敏形象而沒提張敏是畏懼而死。 明朝那些事兒原話是這樣的:“聽到紀妃去世的訊息,宦官張敏苦笑著嘆了一口氣:‘這一天遲早會來的。’ 幾天之後,他在後宮吞金自盡。” 明史是這樣的:“敏懼,亦吞金死”。明朝那些事兒把張敏的“懼”刪掉了,換成了大義凌然英勇就義的感覺。

    3. 朱見深是個明君,至少前期是個明君。成化年間他任用李賢、商輅、彭時等賢臣,平反於謙,減免稅負,平定叛亂等等,史稱成化新風。在書中為了把朱見深塑造成一個懦弱無能的年上控,把成化新風完全刪掉了。

    4. 張璁是成就非常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而且為官清廉,歷史評價極高,有人把他與范仲淹相提並論。在明事中,簡直像跟張璁有仇一樣,完全不提張璁的政績、改革,把張璁說成是一個投機起家、無所事事、心理變態、慘淡收場的弱智。張璁是議過禮、整過人,但他的貢獻也非常大。書中這是篡改歷史事實,使讀者對張璁有非常大的誤解,也使張璁的形象過於平面化,不利於小說塑造人物,不知道為何要這麼寫。

  • 4 # 尹瀟深

    《明朝那些事》絕對是一本好書,真的要說硬傷錯誤,主要是無視了部分反面人物做的好事,功過評價不客觀。最大的受害群體是太監群體,得到正面描寫的只有鄭和、張永和懷恩。

    事實上明朝有名的太監很多是很有才能與抱負的。

    臭名昭著的劉瑾,本身是一個熱愛權力財富,但是極具改革精神的政治家,而且知人善用,並非無能之輩。相對於受他排擠迫害的文官,造成的破壞也未必更大。類似的還有大太監馮保。

    大魔王汪直,忠君愛國,與受文官集團排擠的一代名將王越是好搭檔,在他的支援下,擊殺滿都海,蒙古遭受永樂五徵之後的最大打擊,幾十年沒能恢復元氣。汪直在世,四海靖平。

    九千歲魏忠賢的過更大一些,但是失去他的制衡,大明吏治敗壞,文官徹底成了攪屎棍,如此人才,如果不威脅皇權,本來應該是中興之臣。

  • 5 # 洛子霂

    小時雜書看的多,明史也略知一二。看到本問題,我在此只想說一點:

    這本書非要去挑歷史錯誤,個人認為純屬吹毛求疵,完全沒有必要。

    若以嚴謹治學的態度去挑錯,一邊查閱大量史料,一邊對比明朝那些事中每一個文字,認真的找它半個月,我絕對能挑出很多爭議點。

    但是,意義何在?

    看過《明朝那些事》的網友一定知道,此文是網路連載於論壇上的個人作品,充滿了個性標籤和個人風格。

    此文屬於地地道道的“小說”,而非“史書”,我們要以怎麼樣的一個心態,去看一本小說?

    我認為應該是以輕鬆、愜意、休閒的心態,在閱讀之餘,又能瞭解到一些自己尚未接觸過的知識領域,普通讀者恐怕也並不想真的把明史瞭解到多麼透徹,畢竟你不是想成為史學家,你只是想讀一本小說。

    那麼,這部書就已經做到了。

    大多數不瞭解明史的人在看過此文之後,通常會引發這類反應:

    “哇!原來朱元璋你是這種人”

    “啊?明朝還有這麼牛逼的大思想家嗎,我以前居然不知道”

    既然如此,作為小說,存在的意義已經達到,為什麼一定要寫的和明史一模一樣才行?小說作者有自己的偏好,有自己的見解,這不是很正常嗎?

    金庸還把尹志平寫成了強姦犯呢,你又知道歷史中的尹志平是幹什麼的嗎?你想知道嗎?你更願意看真正的歷史,還是金庸的小說?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真的沒有必要一一對比然後給你指出。

    你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也要身邊帶著一本三國志,用來一一對比嗎?

  • 6 # 幾葦渡當年

    說句實話,本人喜歡歷史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從《明朝那些事》得到的。

    《明朝那些事》比起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書歷史文,實在有趣太多了。

    在我看來《明朝那些事》可以讀,但不要全信。

    如果你因為讀了《明朝那些事》,對裡面講到的某些人物事件感興趣,大可以去查去讀,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只要你肯找,總能找個大概。

    如果你只是想和朋友裝逼,在某些話題上能插上幾句,那麼《明朝那些事》也夠。

    但是你是真的喜歡歷史,又非常想了解歷史,那就該多找多查才行,看《明朝那些事》是不夠的。

    況且在我看來,哪怕是史書,它的作者也有些侷限性,有些不能說或者不願說的理由。

    所以對於一個人或一件事特別感興趣的時候,就不能盡聽一家之言。

    至於對《明朝那些事》來說,只要它引起了你對歷史的喜愛,博得一笑,就好了。專業的歷史,交給專業的人來吧。

    心裡話時間:本人喜愛歷史,也在網上傳播一些,我不敢保證所說的話都是真的,我只能多查多看,把所有的可能彙總,取出我所信的與大家分享。對於喜歡歷史,但沒到愛上歷史的人來說,看我們這些所謂的歷史知識分享夠用了。

  • 7 #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隨便說一個,我一直很好奇當年明月對張璁是有多大的深仇大恨要把他黑出翔。

    考慮到面子問題,很多人寧可不升官,也不願意走中旨這條路。但你要以為張璁先生是礙於面子,才不靠中旨升官,那你就錯了。張璁先生出身低微,且一直以來強烈要求進步,有沒有臉都難說,至於要不要臉,那實在是一個很次要的問題。

    張先生之所以染上這個毛病,都是被人罵出來的。自從他出道以來,就不斷地被人罵,先被禮部的人欺負,連工作都不給安排,議禮之後他得到的罵聲更是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沒有罵過他的人可謂是稀有動物,奏章上的口水就能把他淹死。張先生青年時代本來就有心理陰影,中年時又被無數人亂腳踩踏,在極度的壓力和恐懼之下,他的心理終於被徹底扭曲。一個也不放過,一個也不饒恕。這就是張璁的座右銘。於是張先生就此開始了他的鬥爭生涯,但凡是不服他的,不聽他的,不伺候他的,他統統給予了相同的待遇——惡整。不是讓你穿小鞋,就是找機會罷你的官,不把你搞得半死不活絕不罷休。今天鬥,明天鬥,終於鬥成了萬人仇,無數官員表面上啥也不說,背後提到張璁這個名字,卻無不咬牙切齒,捶胸頓足,甚至有人把他的畫像掛在家裡,回家就對著畫罵一頓,且每日必罵,風雨無阻。可笑的是,張學士一點也沒有自知之明,上班途中還經常主動熱情地和同事們打招呼,自我感覺實在是相當地好。張璁先生的奮鬥史為我們生動地詮釋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是怎麼傻起來的。 黯然離京的張璁踏上了回家的路,十一年前(嘉靖三年1524),他正是沿著這條道路春風得意地邁入京城,十餘年的風雨飄搖,由小人物而起,卻也因小人物而落,世道變化,反覆無常,不過如此而已。

    當年明月在寫這段的時候對張璁桂萼二人是極盡諷刺揶揄,在文字中直接進行人身攻擊,而完全不提以張桂二人為首的“禮議派”所主導的嘉靖革新,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田澍教授的《嘉靖革新研究》與《正德十六年--大禮議與嘉隆萬改革》。

    個人認為吧,這樣的一本非學術書,其實沒有必要挑人家的硬傷的。這本書引起了大家對明代歷史的興趣,這就夠了。還能學習一些敘事技巧和設身處地地瞭解歷史,那就更好了。真要想了解明代歷史,直接看那種知識硬傷比較少的學術書就可以了嘛。

  • 8 # 彩色夢

    前面有人批評朱祁鎮朱見深父子被當年明月刻畫的和真實歷史出入非常大。但是我想表達的是,同樣的一個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裡,造就的性格脾氣就會截然不同。

    在宮裡養尊處優的一個人,兵敗被抓到大漠風沙裡不知死活,家裡人又對外宣佈放棄營救另立新尊。你是朱祁鎮,在這個時候會怎麼想?在哀莫大於心死的時候,老天竟然又給了一次機會。你是朱祁鎮,又會怎麼想?經歷過這些的人,心理陰影面積已經無法計算。後來朱祁鎮所做的一切證明,他已經是隻對人,不對事了。

    再說兩為太子的朱見深,“最是無情帝王家”造就的又一個廢柴,這不能怪他。學沒學過帝王之術不好說,又是口吃,人總是要面子的,更何況皇帝。他對付不來那些閣老,才會太依賴那個老女人。至於治國之功勞,他的性格本來就是一個弱者,選擇順從就好了。當年明月把這位皇帝的感情放在重點,難道不對嗎?

    還有後面的萬曆。什麼樣的生活塑造什麼的人,萬曆是中國古代教育最失敗的一個典型。把人當機器,早晚會反噬。不知道張居正泉下會不會反思。

    當年明月先生把至高無上的皇帝拉倒我們身邊,把他們的人性脾氣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皇帝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而有些人卻站在歷史的高度去評價這本書,我覺得是南轅北轍。人性和歷史,是不同的角度。

  • 9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明朝做為第二個由平民起義而獲得的政權的主幹王朝,確有看點:

    一,朱元璋,乞丐出身,懂百姓飢苦,奪得天下實行百姓修養生息政策。但在皇位繼承上,要麼立有才能的四子,即己確立嫡長孫,就應剪除其他威脅,瞹昧終釀成靖難之亂。

    二,正統帝信宦官王振,動國本50萬兵至瓦喇被俘,使國家處於危亡之中,復僻後,冤殺忠臣于謙。

    三,成化帝寵大十八歲萬貴妃,子嗣不彰,己有子六歲,渾然不知。

    四,明武宗,天性好玩,不理朝政,置豹房,四處戲獵,不稱萬歲,自封威武大將軍。

    五,嘉靖帝,以皇室偏支繼承大寶,前半生為父親爭帝號,後半生為求長生,裝神練丹,不理朝政。

    六,萬曆更荒唐,為爭國本,朝野爭論幾十年。二十八年不上朝,

    七,天啟帝,在位七年,心不在朝,一心專攻木匠活,直接把明王朝帶到萬劫不覆之中,朋黨、閹黨、後宮亂成一團。

    八,崇禎帝,欲做中興之主,卻無回天之力!最大敗筆,冤殺袁崇煥,自毀長城。

  • 10 # 彪哥公益

    個人認為吧,這樣的一本非學術書,其實沒有必要挑人家的硬傷的。這本書引起了大家對明代歷史的興趣,這就夠了。還能學習一些敘事技巧和設身處地地瞭解歷史,那就更好了。真要想了解明代歷史,直接看那種知識硬傷比較少的學術書就可以了嘛。

    最近有出《細講歷史》叢書,作者都是高校學者,儘量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買這一套中國歷史通史,現在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也就瞭解得差不多了。相信我,看完這一套書,會學到比《明朝那些事兒》中更多更準確的歷史知識。

    至於讀《明朝那些事兒》,您有沒有很開心?有沒有覺得歷史很有趣?如果都有,就對了,也夠了。而歷史知識,我們還得相信學術界人士,畢竟我們處在歷史知識生產與傳播鏈的下游,只有他們在最上游。

    第六部第五章《東林崛起》說的更加直接:

    沒有王法了。一個平民,沒有任何職務,遠離京城上千裡,但他說,內閣大臣都是木偶、嬰兒。而現在的朝廷第一號人物能夠坐穩位置,全都靠他的死黨出力。縱觀二十四史,這種事情我沒有聽過,沒有看過。但現在我知道了,在看似雜亂無章的萬曆年間,在無休止地爭鬥和吵鬧裡,一股暗流正在湧動、在沉默中集結,慢慢地伸出手,操縱所有的一切。

    我也是佩服作者的腦補能力。顧憲成原文只是在陳述“李三才引發的密揭之爭導致王錫爵復出無望"這一已經發生的事實,在這裡卻好像成了一次”確有把握“的事先指揮。

    1.成祖朱棣生母問題,當年明月所列的證據其實早就被前人發現了,成祖生母為碽氏這一說法也有破綻,不能作為結論,私以為明成祖修改自己出身以贏取政治資本的說法也很值得推敲,先挖個坑,日後再添。

    2.萬曆北韓之役中各種黑日軍戰力,“日本戰國村戰論”好像就是從這開始傳起來的。

    3.培養出大批的皇漢和無腦明吹。

    4.水太涼這個事情,100年之前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裡就闢謠了,現在還拿出來當段子講。

  • 11 # 歷史深度揭祕

    作者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現代的立場來評判古代人的功過是非。根本不是建立在當時人當時事來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比如作為英宗皇帝南宮復辟重奪皇位,這時候最要緊的就是皇位的正統性,于謙是當初是堅決擁戴景帝的,如果不殺,那就是說朱祁鈺也是合法皇帝? 他南宮奪門復辟是搶了朱祁鈺的皇位?

    明月之功績不在於準確,況且史書的記錄也未必準確,明月首先把我們不關心或者不瞭解的明史撿了起來,讓我們重新認知了這個朝代的偉大,天子守國門的偉大,漢族人民的偉大,把他當做當代的羅貫中也不為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明月不讀死書,他在教人從各個方面分析問題,分析原因,格局之大非一般史學家,或者把史書當爺爺的人所能及。

    讀完“明事”後,我總覺得編輯有些奇怪的評語,說他不是好皇帝但是個好人!單憑臨死前廢除殉葬就這樣獲好評嗎?他登基時聽到朱曕基的后妃要拉去殉葬沒阻止,之後朱祁鈺死時還催促大監們將一眾弟婦拉去殉葬,好虛偽!況且就算終大明一朝他拯救了一千名后妃,也遠遠低於在土木堡之變被他害死的十多廿萬臣民,真的還好意思回來搶皇位。最近才得知朱見深是跟朱元璋、朱佑樘一樣非常勤政的皇帝!

    別的自然科學或許應該枯燥嚴肅,但是歷史絕對不應該這樣。好的歷史書絕對應該是具有真實性,又不失文學價值!《史記》,《資治通鑑》,哪個不是寫得精彩?倒是您口中所謂的一些嚴肅史學文獻完全是掉書袋!早知道,只有專業的歷史研究工作者才會關注某某考這類的考據書。大多數人看過二十四史就已經很厲害了!當年明月最大的貢獻就是喚起了大眾的讀歷史的熱情,讓普通讀者知道原來歷史書也可以這麼有趣。一部史書好比一部電影,再華麗的畫面,不會講故事也是失敗的作品,這也是為什麼《史記》《資治通鑑》地位這麼高的原因。試想一下,如果所有的歷史書都如您口中的那麼嚴肅枯燥,那麼歷史愛好者只會越來越少,到最後恐怕真是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學咯!

    滿清寫的明史,不足以說明問題,袁崇煥說不準,傭兵自重,帶清兵圍北京,然後再解圍,你是想讓皇帝看你表演吶,是我也要殺你啊,你謀略再出色有什麼用?拿皇帝當棋子,這是最不能容忍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有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無法同時滿足貴族的侈奢與百姓的基本生存需求,社會分配嚴重失衡。

    各位都是大神,飽讀明史。為什麼在明月之前沒有一位大神能將明朝的歷史用這麼有趣的文字表達出來呢?各位大神都幹嘛去了?但是明月的書熱了,各位就來挑刺兒,這樣就會顯得自己學識淵博嗎?明朝那些事兒不是歷史書,不是教科書,不需要對任何人負責,明月也說過這只是他自己讀明史書的一些個人札記而已。因為他,我才知道歷史那麼有趣,每個歷史人物不再是抽象的文字,這就已經足夠了。至於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壞人,早有定論。

    第一:明英宗復位後肯定是要扶植自己人的,難道留著代宗的人等他接著復辟?第二:明朝上下誰殺于謙都是罪人,唯獨朱祁鎮不一樣,于謙是朱祁鎮的臣子,他犯了錯把他拉下皇位之算了,還支援代宗廢太子,朱祁鎮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可沒有對不起于謙的,親征的時候讓他署理兵部,英宗回朝鎖南宮就是于謙做主的,是于謙當著代宗的面親口保證的,錢皇后靠著織布向太監換取食物來活,就這樣英宗復位只說了一句:與國有功,允其致仕。是徐有貞打小報告說他參與廢太子英宗才大怒要殺他,誰對不起誰?第三說英宗重用石亨那些人,英宗剛剛復位,身邊不用他們用別人想死嗎?

    你看看那些人後期下場哪一個好了?李賢是賣主求榮,于謙呢?換個角度何嘗不是和李賢一摸一樣?打一個人捧一個人的說法最容易引起爭論,你只說壞的,英宗對錢皇后這個瞎眼瘸腿的女人不離不棄怎麼不說,不忍心用人殉葬覺得自己德薄廢除了人殉怎麼不說。你都說出來讓人家自己去理解,你光挑不好的說李世民一定能挑出比英宗更多。

  • 12 # 小哇是個讀書人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比較喜歡看的一本書,目前已經讀過三遍。作者寫的很輕鬆,讀者讀起來也不枯燥。

    硬傷錯誤不敢說,因為作者的歷史學識甩我十萬八千里,只能說一下我覺得不滿意的地方吧。

    首先是英宗朱祁鎮,作為一個兩度為帝的人,他毫無明君之風。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即使是第二次為帝,也沒見的有多好。另外,他下令廢除妃嬪殉葬一事,是多方努力的結果。洪武皇帝開歷史倒車,恢復人殉制度,令後宮無所出妃嬪全部殉葬(估計怕死後戴綠帽子吧)。英宗與錢皇后患難見真情,跟唐中宗與韋后經歷相同,感情很深,而錢皇后恰恰沒有生育。錢皇后跟太子朱見深的感情也比較好,而朱見深的生母周氏,是明朝後宮較為出名的妒妃,悍妃,她巴不得弄死錢皇后。成化皇帝朱見深曾兩度為太子,惶恐度日,正是靠著祖母孫太后以及養母錢皇后的庇護得以苟活。所以最終在孫太后,太子以及英宗三方共同意見下,廢除人殉祖制。作者把功勞掛英宗思念舊情的份上,不大合適。

    對於嘉靖皇帝,我覺得他跟梁武帝蕭衍很像,前期明君,後期變得不務正業。作者對他意見很大,或許,是因為嘉靖流放了楊慎,而這個大才子又頗受作者推崇吧。

    渾河之變作為名聞天下戚家軍的落幕,其實對很多人而言很有吸引力。作者卻隻字不提,也不知出於各種原因。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本書,讓我對明朝最為了解,其他封建王朝都一知半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很努力的和別人接觸,但還是感覺很討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