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老曹講史

    大部分史家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持正面看法

    比如《舊唐書》持贊同和支援的態度。認為建成“殘忍”,元吉“凶狂”。李世民若拘泥於個人道德,雖然保全了自己的名節,但會虧負了治國的大道。那就和秦二世,隋煬帝差不多了。

    “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資治通鑑》持惋惜的態度,首先肯定了李世民強於李建成。但認為這個事情有多種解決方法,但李世民為臣下所迫,採取了最激進的方式。玄武門之變的影響是深遠的,導致後世子孫紛紛效仿。

    “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

    由於李世民文治武功,思想開明得到普遍的讚許。所以後世對於玄武門事件更多是給予同情、理解的態度。

    李世民很關注史官對玄武門的記載

    從前秦時代直到唐初,歷朝歷代都有一條鐵律,當朝帝王對記錄自己言行的《起居注》無權觀閱。直到這位帝王去世,負責記錄的史官會將《起居注》交付史館存檔。

    但通過玄武門事件登上帝位的李世民打破了這一規定。他多次要求觀閱自己的《起居注》,遭到時任中書令的褚遂良的拒絕。而後李世民轉而去找房玄齡,房玄齡同意了李世民的要求,但房玄齡採取了折中的方法,將《起居注》刪減,編成了《高祖實錄》、《今上實錄》交於李世民。

    同時李世民要求史官對玄武門事件要真言其事,“削去浮,要求直書其事”。但有觀點認為李世民實際的意思是要求在與玄武門相關的記載中美化自己。

    而縱觀唐代史料,包括稗官野史。對唐初其他事件的記載幾乎全都一致,唯有對玄武門事件的記載卻存在明顯的差別。

    有一些現代學者揪著玄武門事件不放

    有些現代學者痛批過李世民的玄武門兵變。認為其過於殘忍,殺兄誅弟,逼父退位。但一般都是站在道德的高處吶喊兩聲,沒有什麼新意。

    這也不奇怪,對於李世民的功績,歷代學者大儒已經說盡了。想博眼球,只能另闢蹊徑,語不驚人死不休了。

    我個人以為,李世民是有心與建成爭儲位的,絕對不像史書記載的那樣無辜。但是李世民獲得帝位以後,盡職盡責,建立了璀璨繁華的一代盛世。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份功績足以流芳千古,比個人品德的優劣重要的多。

  • 2 # 文人草堂

    不管怎麼說,玄武門之變,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一個不可抹去的歷史汙點。

    無論哪一代的歷史學家,如何的粉飾、修飾這場宮廷政變,它仍然是,一場道德線以下的家庭內部鬥爭。

    當然,歷史不可能改變,而且歷史事件也沒有對錯之分,那麼咱們就來看一看這場玄武門之變的由來。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發起人自然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秦王李世民,而他的對手就是長子李建成。

    其實在唐朝建立之前無論是李淵、李世民父子倆,還是李世民、李建成兄弟倆關係,還是十分親密的。畢竟當時他們的槍口,是一致對外反對隋朝的!

    當隋朝滅亡之後,唐高祖李淵當上了皇帝,長子李建成自然成為太子,而戰功赫赫的李世民則被封了一個秦王。

    其實本身這種皇權分配,並沒有什麼大的毛病。畢竟長子為大,而李世民又是一個領兵出征的王子將軍。唐朝剛剛建立,也的確需要有這麼一個東征西討的皇室子弟,來平定天下。

    可問題就出在李建成,知道自己的威望也好,戰功也好,文才武略也好,都不及他的這個弟弟李世民。

    於是他就和自己的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起來,在各個方面都與李世民針鋒相對。

    而李淵呢?錯就錯在,並沒有很好的平衡自己的這幾個兒子的勢力關係,而是暗地裡偏袒李建成。

    隨著天下逐漸平定,漸漸的,朝堂的穩定,成為了當時的首要任務。說白了,無論是李淵,李建成這一方,還是李世民這一方都知道,當大敵當前的時候,無論多麼嚴重的內部矛盾都可以暫時放一放,槍口一致對外。

    而如今天下局勢已定,無論是哪一方,都已經到了,決定是否該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時候了!

    李世民也知道自己如果再不奮力一擊,很容易就會被當做政治犧牲品!

    所以這場宮廷政變是皇權至上的社會關係下的一種必然結果。

  • 3 # 歷史裡的女人

    大部分史學家不認為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過錯,對李世民的褒獎非常一致的和諧友好。

    《舊唐書》評價李世民:“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史臣認為,就算是賢明的舜帝也不能改造四個罪人,當神堯任用饞媚臣下時,當李建成忌妒功臣時,如果捨不得除掉畏逼之人,又怎能避免國家的分崩離析?變故發生的緊要關頭,間不容髮。擔心的是王室傾覆的‘毀巢’災禍,又怎能去考慮兄弟不和的‘尺布’謠言?

    《舊唐書》讚道:“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針對玄武門之變而言,意思是除去管叔蔡叔這樣的奸佞宗親才見盛世。

    《新唐書》的史臣則評價道:“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換成白話是:“太了不起了!大治的帝王非常罕見!大禹有了天下,傳了十六代王,但只有少康的中興大業值得稱頌。成湯有了天下,傳了二十八代王,其中算得上盛世的也只號稱三宗的三代。周武王有了天下,除了成王和康王的大治以及周宣王的功勳之外,其餘的沒什麼建樹。雖然《詩》《書》記載的有時有所欠缺簡略,然而夏商周三代一共一千七百多年,傳了七十多代君王,其中政績卓然流傳後世的,也只有這六七位君王而已。嗚呼,可算是很難得了!”

    為什麼史學家都給了李世民這麼好的評價呢?

    首先,從李世民的功績上看,李世民十六歲應徵入伍,在隋軍中屢出奇策,協助解救被突厥包圍的隋煬帝楊廣;十八歲在太原,單槍匹馬,張弓射敵,於萬人之中解救被盜賊圍困的李淵;十九歲在晉陽圖謀大業,不出一年便協助李淵攻取長安;二十四歲策封天策上將,親自為大唐統一打下了數十場硬戰;二十八歲登臨帝位,開創“貞觀之治”。李世民少年出征不足十年,大唐統一,在位二十三年,四方臣服。功績斐然,不必多說。

    其次,李建成到底有沒有治國之能?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大唐的硬仗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的,而李建成把心思都用在了怎麼除掉李世民上。李建成曾經多次刺殺李世民。

    一次是在李元吉的教唆下,李元吉趁李世民親臨齊王府,埋伏好衛兵,準備伺機刺殺李世民,但是被李建成阻止了,那時候的他還沒想至李世民於死地;一次則與東宮警衛楊文密謀,想發動兵變刺殺李世民,但事情敗露,李淵大怒,想發配李建成,還答應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是由於眾嬪妃又替李建成說話,李淵又改變了主意,只以兄弟不和說了李建成兩句,把罪責全部推卸給了跟著一起謀劃的大臣;一次則在圍獵場上故意讓李世民駕馭一批烈馬,李世民吉人自有天相,並沒有摔死;還一次則在宮中叫李世民前來喝酒,給了他一杯鴆毒的毒酒,李世民毫無防備,喝了之後吐血幾升,險些喪命,而李淵也只是輕描淡寫的安慰了幾句,說當初是你不要太子之位的,現在李建成年紀大了,不忍心看他們兄弟相爭。李淵還打算把大唐一分為二,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各主長安和洛陽,這是還嫌倆兒子鬧得不夠,想要拆了大唐的節奏。不過這件事也因為李建成的阻撓擱置了。

    李建成總是至李世民於死地,還不停的挖李世民牆腳,多次收買尉遲敬德等人為己所用,尉遲敬德還因此得罪了李建成。李世民步步退讓,心寒已久。以房玄齡和杜如晦為首的秦王府幕僚都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殺了李建成,但李世民總是猶豫不決,不想因此弒殺兄弟。

    但李世民無心,李建成卻有意步步緊逼。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來犯,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謀讓李世民和李元吉出征,同時帶上秦王府尉遲敬德、程知節等大將,途中將李世民刺殺,同時活埋了尉遲敬德等人,徹底瓦解秦王府的勢力。

    這件事被李世民得知,李世民還是不肯先動手,還想等到李建成出手了再出手。急的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都紛紛表態:你要是不出手,我們肯定沒好下場,不如就各奔東西好了!何況殺了李建成為的是唐朝的社稷,難道你想讓大唐毀於李建成之手嗎!李世民慎重的想了很久,終於下定決心,準備在玄武門發動兵變。

    最後,我們在看始作俑者的李淵。為什麼兄弟二人鬧的這麼不愉快,最後竟有屠殺事變,這都怪李淵優柔寡斷。當初太原起兵之時,李淵承諾給李世民太子之位,事成之後,李世民不好意思接受,總是退讓,而李建成聯合後宮嬪妃向李淵吹枕邊風,讓李淵不斷動搖,遲遲下不了決心,最終導致了玄武門事變的發生。

    凡盛世者,當立嫡長子,凡亂世者,當立撥亂反正,能力出眾者,李淵搞不懂這一點,而李建成又有妒忌和害人之心,李世民只好被迫走上了這條路。

  • 4 # 古今烽火臺

    玄武門是隋唐洛陽宮城的正北門。

    宮城的正南門是應天門(隋朝時稱則天門),從應天門一直向北走1270米,便到了玄武門。玄武門雖然是北門,但出玄武門向北,並非洛陽郊外,玄武門北還建有兩個隔城,即曜儀城和圓璧城。

    這就是說,要從宮城上邙山,須先穿過玄武門,再通過曜儀城和圓璧城,才能抵達最北邊的龍光門,龍光門之外,就是邙山了。當年,將士常在邙山山腳下習武操練,唐高宗和武則天則登上龍光門觀看。

    一 玄武門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在讀者的印象中,玄武門應該在長安,李世民搞過玄武門政變。

    其實,中國古都有許多玄武門,洛陽當然也有玄武門了。要弄清為啥有許多玄武門,需弄清古代方位的指代詞。我們知道,當代地理方位是用東、南、西、北來表示的,古代則以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分別代表東、南、西、北。

    “青龍”指東方之神,代表東方位置。“朱雀”指南方之神,古都南門多以“朱雀”冠名,如金陵朱雀門、長安朱雀門等。“白虎”指西方之神,有凶煞之意,一般不做城門名,只用于禁地名稱,如《水滸傳》中的白虎廳、白虎堂等,都是禁地。“玄武”指北方之神,代表北方位置,古都北門多以“玄武”冠名。

    自古以來,玄武門多有大事件,不是政變,就是謀殺。僅在唐朝,玄武門政變就有四五次。玄武門能“吃”人骨頭,也能過帝王車。一些人在玄武門搞政變,促使新皇帝上臺,結果被封官晉級;另一些人則在玄武門敗亡,喋血於城牆之下。

    玄武門玄之又玄,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在玄武門搞政變,何以能夠屢屢成功?其實,這是由唐代皇宮規制決定的。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宮殿是帝王居住和聽政的場所,即政治權力中心,而唐代實行兩京制,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的辦公場所大致相同,長安太極、大明兩宮和洛陽宮城的宮殿建築格局完全一樣,都是沿著南北向軸線對稱排列,分為外朝、內廷兩個部分。

    外朝主要是皇帝打理朝政、舉行宴會的宮殿和部分官署所在地,內廷是皇帝和后妃的寢宮和花園,也是帝后起居遊憩的場所。從地理位置上看,外朝位處皇宮的南部,內廷則處於皇宮的北部,因此,皇宮北邊的城牆對內廷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北城牆上的城門更是要害,作為宮城正北門的玄武門,可謂要害中的要害了。

    宮城城牆的許多城門,都由宮廷衛士把守。玄武門外設有兩廊,禁衛軍司令部駐此,稱為“北衙”,擁有堅固的工事和精銳部隊――所以當政變發生時必須首先控制玄武門,控制了玄武門就可以控制內廷,控制了內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與后妃,進而控制朝廷乃至整個國家。

    二 洛陽是玄武門政變的支撐點

    歷史上第一次玄武門政變,發起人是秦王李世民,滅掉的是其兄李建成政治集團,發生地在唐代西京長安,支撐點與大後方是東都洛陽。

    從隋末大戰到唐朝建立之初,洛陽始終是李世民的勢力範圍,他與隋兵作戰的主戰場在洛陽,他的赫赫戰功是在河洛地區建立的,他在洛陽培植並充實了自己的政治力量。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李淵稱帝,國號為唐,年號武德,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哥哥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為齊王。由於李世民聲譽卓著,蓋住了太子聲威,李建成擔心他奪其太子位,一次次設計謀害,最直接的一次是在酒中下毒,李世民差點就被毒死了。

    有人勸李世民乾脆回到老根據地洛陽,伺機行動,或稱王或稱帝,不要在長安與太子爭鋒。李世民沒有采納這個建議,他悄悄派人到洛陽鞏固政治家底,作了相應的鬥爭準備。

    鬥爭已經白熱化了,李建成政治集團密奏李世民有謀反之心,李世民則密奏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淫亂後宮。老爺子李淵看後愕然,回覆:將於明日召見兄弟幾人和眾大臣,一起對質,弄個明白。“謀反”與“淫亂”二者比較起來,謀反者必死,淫亂者卻未必。李世民感到危險,決定先下手,地點選在李建成入朝的必經之路――太極宮玄武門。

    李世民訂了三套方案:

    第一,利用已經收買的玄武門將領,事先於玄武門埋下伏兵,襲擊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地除掉競爭對手,這是“擒賊先擒王”。

    第二,如果玄武門作戰不利,就堅守玄武門,控制皇帝。把皇帝控制在手裡,一切命令都能以皇帝名義釋出,這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第三,如果再不順利,將以洛陽為最後退路,祕密通知洛陽各方面,集結預備部隊,作好應變的準備,控制東都洛陽,伺機西擊長安。

    在實施第一套方案時,李世民讓尉遲敬德精選70餘名精銳騎兵,長孫無忌、侯君集、張公謹、秦叔寶、程咬金、段志玄、 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悉數披掛上陣,一舉殺死了李建成、李元吉,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順利當上了皇帝。

    玄武門政變的頭號功臣尉遲敬德,後來成了“門神”,他的畫像被貼在老百姓的門上,依我看他哪裡會去保護老百姓,他只是玄武門的“門神”、李世民的“門神”罷了,他的畫像應貼在玄武門上做廣告。至於長孫無忌、侯君集、秦叔寶、程咬金等有功之臣,人人都被封官晉級了,其中絕大多數人的畫像還被請上了凌煙閣。

    因為第一套方案成功實施,所以就沒有實施第二套、第三套方案,這樣一來,就委屈了事先被派往洛陽臥底的那些人。想當年李世民派屈突通、溫大雅坐鎮洛陽,讓張亮押送大量金銀到洛陽,廣聚了洛陽人心,鞏固了根基,洛陽作為他的大後方和第二戰場,已經儲存了必要的軍糧和人馬。試想,若李世民玄武門政變失敗了,他率領秦叔寶、程咬金等一群干將再來洛陽打仗,不定折騰出多少驚濤駭浪呢!

    三 玄武門經常上演“全武行”,這裡不太平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政變登上皇位,這為後世埋下了危險的伏筆。後來,他的後代先後在長安、洛陽玄武門發動多次政變,喋血不止。

    《舊唐書》記載: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春正月,麟臺監張易之與弟司僕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軍桓彥範、敬暉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誅之”。當時武則天年老病重,一些對她不滿、希望恢復大唐社稷的官員,在宰相張柬之以及崔玄穆起事。張、崔與左羽林將軍敬暉、李多祚等帶領羽林兵500多人佔領玄武門,並把太子李顯從東宮迎出,一同闖入武則天居住的迎仙宮,斬殺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李顯即位,復唐國號,史稱“神龍革命”。

    由此看來,玄武門真是血腥之門,一旦發生大事件,不是改朝就是換代,不論是在長安還是在洛陽都是如此。在後來的“韋后之亂”中,韋后也挾持中宗登上玄武門門樓,最終毒死了中宗。而臨淄王李隆基後來也聯合太平公主佔領玄武門,斬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又一次成功實施了政變。

    由此看來,玄武門含了一個“武”字,上演“全武行”,從來不太平,是一個政變之門、多事之門……

  • 5 # 關河南望

    說起歷史上為爭奪皇位而骨肉相殘的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逼父退位。由於登上皇位的李世民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後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選擇性地遺忘了這段歷史。而在這段歷史中,李世民可不光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還連帶著殺了兄弟11個兒子,甚至還霸佔他們的妻子。

    正所謂歷史都是由勝利者編寫的,我們很少看到在李世民的種種過錯,那麼玄武門之變的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隋末唐初,李建成坐鎮後方排程,李世民在外征討各路諸侯。兩兄弟算得上是裡應外合、配合默契。這樣的安排其實主要是李淵要培養接班人李建成的執政能力而特意安排的,千萬不要以為李建成沒有什麼戰功。其實在唐軍建立之初,李建成的戰功絲毫不遜色於李世民,唐軍出關的第一戰、潼關之戰都是李建成的功勞。

    隨著李世民戰功卓著、勞苦功高,唐高祖李淵封他為天策上將。李世民隨即建立天策府,組織五十人隨從集團,這裡面就有著名的杜如晦、房玄齡、李靖、尉遲敬德等傑出人才。已經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對此感受到了威脅,他想把觸手伸到軍界,提升一下威望。

    公元622年七月,李建成在親信王珪和魏徵的建議下決定主動請求出戰,接納山東豪傑以穩固地位。李淵也打算打壓一下李世民的聲望,培養李建成的威望,於是就同意了。有了之前李世民在洺水擊敗劉黑闥的主力,李道玄、李元吉死磕敵軍,李建成不到三個月就拿下了劉黑闥,威望直線上升。

    但與此同時,李建成和李世民雙方勢力已經開始上升到白熱化階段,雙方集團摩擦不斷。公元626年李建成多次上書李淵希望將房玄齡、杜如晦等逐出親王府以削減李世民羽翼,導致秦王府文武官員不是降職就是外放。手下官員整天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於是眾人勸說李世民早做打算,儘快殺掉李建成,逼李淵退位。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李世民終於決定要邁出這關鍵性的一步。

    不過接下來的事就連史官也不好意思寫了。為了斬草除根、永絕後患,玄武門之變第二天,李世民就派人誅殺了李建成的六個兒子、李元吉的五個兒子,無論年幼全部處死。甚至把東宮和齊王府的女眷們全部納入後宮,侍奉自己。這裡面就有李建成的正妻滎陽鄭氏、李元吉的齊王妃楊氏,最寵愛的也是自己的弟媳楊氏。

    好在李世民非常寵愛楊氏,楊氏也為李世民生下一個兒子,名叫李明。636年,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對於楊氏和兒子李明都甚是寵愛,一度想立楊氏為皇后,結果遭到魏徵的極力反對。因為這個是涉及以後立儲的大事,李世民也害怕會遭遇到相同的尷尬,立後一事這才作罷。由於這種尷尬的身份,楊氏始終沒有冊封,也沒有任何封號。楊氏病死後,李世民為她舉辦了葬禮,封他們的兒子為曹王。李治登基後,將年幼的曹王過繼給巢王李元吉,也算是幫父親李世民當年的殘忍贖罪吧。

    對於接納自己的嫂子弟媳,這種有違倫常的事無論如何都要給李世民的抹上一層黑色,不知道是因為李世民身上有著鮮卑血統,在婚姻之事上有異於漢人,還是站在權利的頂峰覺得可以為所欲為。

  • 6 # 鐵錘文史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一直撲朔迷離,撲朔迷離的背後,是李世民對他登基之前歷史的大量篡改。可以說,玄武門之變和篡改歷史,是唐太宗李世民永遠洗刷不掉的兩大汙點。

    下面先說鐵錘對玄武門之變的評價: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集團和太子齊王集團長期鬥爭的總爆發。這場政變以李世民集團全面勝利告終,由此開創了唐初盛世,但是也給唐朝的歷次政治交接,埋下了動亂的伏筆。

    下面鐵錘分別介紹玄武門之變的背景,過程和後果。

    第一,背景。

    玄武門之變的背景,就是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曠日持久的權力之爭。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的時候,其實只拿下了關中,天下還沒有完全掃平。這個時候,太子李建成被作為儲君培養,早早地離開了沙場,開始學習文治天下的功夫。掃平天下的艱鉅任務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肩上,李世民不負眾望,率領子弟兵橫掃中原,尤其是公元621年李世民接連消滅掉竇建德和王世充兩大政治勢力,更是被看做一統天下最關鍵的勝利。

    天下是老二李世民打下來的,皇帝卻要準備留給老大李建成當。

    這口氣,李世民怎麼咽的下?

    就算李世民咽的下,李世民手底下那批死人堆的爬出來的將領,和替李世民出謀劃策的謀臣們,如何咽的下?

    這個時候,李淵已經把可以封賞給李世民的糖果全部扔給了李世民,天下兵馬大元帥,天策上將。到最後封無可封!

    所以各位優秀員工請注意,當領導把所有的榮譽都送給了你,大家還覺得不夠的時候,你就要當心了,一步上天堂,一步下地獄的結局,可能就在不遠之處等著你。

    而這個時候太子李建成這邊也感受到了濃濃的危險。最早向李建成建議幹掉李世民的,就是後來李世民的好基友魏徵。

    沒錯,大銅鏡魏徵最早是輔佐太子殿下的。魏徵提醒太子,你的軍功又沒啥兩點,仁厚的品德天下人又不知道;而秦王功高蓋世,威震天下,人心所向。你做為太子,如何能坐得穩位子呢?

    “殿下 … …功績 既無可稱 ,仁 聲 又未遐 布。 … … 而秦 王勳 業 克隆 , 威震 四海 , 人心所 向 , 殿 下何 以 自 安?”

    那咋辦,肯定要搞死李世民嘛。隨後齊王李元吉也加入太子陣營,估摸著也想在混戰中分一杯羹。這裡多說一下,李元吉其實是老四,真正的老三叫李玄霸,就是評書裡被說的神乎其神的那位,真正的李玄霸早早的就夭折了,是個不折不扣的短命鬼。

    最後太子和秦王雙方不斷的在皇帝老子面子相互告狀,到了武德九年六月初三那天,李世民跟老爸說了一句勁爆的訊息:太子淫亂後宮!

    這玩意放到哪個男人身上都是受不了,老子兒子也不成啊。李淵也受不了了,這樣吧,明天早上你們兄弟三個一起過來,早上我們當面鑼對面鼓,對質!

    第二,經過。

    關於玄武門之變的經過,有人相信史書上說的,有人不相信。不管怎樣吧,先把大概講一講,太子和齊王接到次日進宮的旨意,雖然有所擔心,但是畢竟是在皇宮裡面,沒有想到老二能這麼狠,敢在皇宮裡面對他倆下手。李世民這邊早已埋伏兵馬與玄武門,同時搞定了守衛玄武門的禁軍。就這樣,一個有心,一個無心,勝負早已分出。太子和齊王進了玄武門就落入埋伏圈,齊王往東門逃竄被射成了大刺蝟,太子被抓住跪在地下,李世民親手用弓弦把哥哥勒死。太子手下軍隊聽說發生事變率兵救援,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尉遲敬德提著太子和齊王的腦袋出現在戰場。東宮這邊一看主子腦袋都搬家還打個球啊,一鬨而散。

    隨後尉遲敬德進入後宮,據說李淵正在和大臣們在昆明池裡划船呢,聽說政變之後,諮詢了手下大臣,最後給了一個話,秦王全權處理一切事物,幾個月後,李淵“禪讓”。

    這就是玄武門政變的大致經過,瀰漫著血腥和殺氣。

    第三,後果。

    李世民登基之後成為一代賢君,這是鐵一樣的事實。可是這個龍袍是靠殺戮獲得的,這也是鐵一般的事實。所以,玄武門政變帶來了兩大後果:

    第一就是讓唐朝迎來了偉大的貞觀之治的盛世。

    第二就是引起了唐太宗瘋狂篡改歷史的後果,在這一條上面,太宗犯下的錯誤可能比政變更加糟糕,因為開了一個極壞的頭。

    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唐太宗就想問史官褚遂良要求看歷史記載,沒想到褚遂良這個人,雖然楷書寫的眉清目秀,骨子裡卻是一個硬骨頭,直接把李世民給懟了回去。

    “史官 書人君 言動 ,備記善惡 ,庶幾人 君不敢為 非 , 未 聞 自取而觀之 也 !”

    意思是啊,我們史官要把皇帝的言行無論善惡都原原本本的記錄下來,這樣皇帝才不敢亂搞,從來沒聽過皇帝自己看記載自己的史冊的事兒?

    總之,沒門!

    可是李世民憋了一年之後,又開始要看檔案,這個時候是房玄齡管這一攤子事兒,房玄齡最後麼有頂住壓力,李世民得以實施篡改歷史的行動。

    第三個後果,其實也是唐太宗最擔心的後果,就是後來皇權繼承的不穩定。邏輯很簡單,你唐太宗李世民自己都是靠謀殺太子坐上的龍椅,後面的孩子們也是有樣學樣啊。從李世民的兒子輩就是這樣,太子李承乾和野心勃勃的魏王李泰明爭暗鬥,軟弱無能的李治坐享其成,這個就讓太宗皇帝心痛不已。太子是個瘸子,廢掉。魏王太狠毒,當了皇帝必定血洗手足,不行。晉王雖然爛慫,可是心軟不殺人,幾個哥哥或許能保住一條命。這就是李治可以當皇帝的邏輯。

    李治很軟,可是他的女人很硬啊!因為,這個女人的名字叫武則天。

    後來武則天立太子殺太子玩了多少連續劇,再到唐明皇上位,那一代皇帝都是腳踩鮮血登上龍椅。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帶來最深遠,也最慘烈的影響。

    總結一下:玄武門之變,以血腥的方式開始了唐朝盛世,也對後來唐朝的政權交接帶來了負面影響,這個影響貫穿唐朝始終。

  • 7 # 夢開先生

    1、玄武門之變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政變。626年,李世民兄弟之間為了爭奪皇位,達到了劍拔弩張的情形。一開始,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一方面在李淵面前不斷進讒言、抹黑李世民,另一方面他們處心積慮、想方設法殺死李世民。在這種情況之下,李世民及其手下為求自保,先發制人,殺死了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所以說,李世民及其手下為保命發動政變,這是政變發動的直接原因。

    2、封建社會皇位立嫡長子的傳統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成分。不管嫡長子的才能怎樣、功勞怎樣、品德怎麼樣,然而嫡長子繼承皇位卻順理成章。相反,皇帝其他兒子不管才能多麼好、功勞多麼大、品德多麼好,似乎都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所以,勢必引起那些有才德的皇子的不滿,從而容易引起流血衝突,這是政變發生的重要原因。

    3、統治集團的利益與共,為政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假設,如果李世民政變沒有成功,那麼他的手下將沒有好日子過,甚至還有性命之憂。因此,即使李世民不想發動政變,而他的手下也會積極推動他去發動政變,甚至還有可能逼著他去發動政變。這是發動政變的間接原因。

    4、封建皇帝權力的至高無上,皇權的誘惑力也是至高無上的。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擁有國家一切的人、財、物等。在封建社會裡,皇帝從來都是享受權利,根本沒有義務可言。如果說皇帝有義務,那也只是行使權利的義務。因此,這是發動政變的主要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 8 # 老衲侃春秋

    01

    一般史學界認為,自玄武門事件之,李世民魚躍龍門,成為大唐帝國實際上的掌舵人了。

    但他這個舵手自己心裡清楚,情況並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樣,一切都可以高枕無憂了。

    因為實際掌權和名正言順安坐龍椅,這中間的差別是很大的,也充滿了變數。至少目前他擁有的權力是不穩固的。

    那麼,他真正做到名正言順的詔令天下,堂而皇之的在太極殿辦公,是什麼時候呢?

    在揭曉這個答案之前,我們有必要我們先將玄武門事件來一個簡單地回顧。

    02

    公元626年六月,突厥入侵,唐高祖派李元吉率領秦王府的將領出徵。這樣一來,李世民手頭無兵,自己變成了光桿司令。

    收拾完李世民,他的那些手下大將一個也不能留,像尉遲敬德這類人等都給悉數活埋掉,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麼隱祕的計劃,被太子李建成的率更丞王晊獲悉了,其實這個王晊,早就被秦王所買通,並安插在太子府的暗線,所以,他得到訊息後,半夜來到秦王府,告知了這個祕密。

    李世民馬上召集眾將士,連夜商討對策,最後決定來個先下手為強,對太子李建成他們進行絕地反擊。

    03

    公元626年7月2日一大早,按照日前的籌劃,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這邊假扮入朝,那邊早已將兵力暗中埋伏在玄武門。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起入朝,向著玄武門走來。當走到臨湖殿的時候,察覺到情況不對,立即勒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

    既然來了還想走,沒那麼容易吧!

    預先埋伏的將士們一擁而上,很快就解決了他們兩個。

    此時,唐高祖李淵正和親隨們在海池划船。尉遲敬德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李淵面前。李淵震驚的問道:“今天作亂的人是誰呀?你到這裡來做什麼?”

    尉遲敬德回答說:“由於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擔心驚動陛下,便派我擔任警衛。”

    李淵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眾大臣說道:“李建成與李元吉原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反隋的謀議,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邪惡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的功績佈滿天下,中國疆域以內的人們都誠心歸向於他。如果陛下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政務託付給他,就不會再發生事端了。”

    李淵聽了,回答說:“好!這也正是我平素的心願啊。”

    於是便傳召李世民前來,撫慰他說:“近些日子以來,我幾乎出現了曾母誤聽曾參殺人而丟開織具逃走的疑惑。”

    李世民跪了下來,伏在高祖的胸前,長時間地放聲痛哭。

    至此,這件事情暫告一段落,史稱“玄武門之變”。

    三天後(公元626年7月5日),李淵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這就是說,此時的李世民,就以皇太子的身份,全面接掌了帝國的權力。

    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04

    按一般人的理解,一旦登基稱帝,就算萬事大吉了。真的萬事大吉了嗎?其實還有許多收尾工作沒有完成。

    首先,皇帝登基,是要改年號的。但是按慣例,一般是來年的年頭才進行改元,這個工作沒有完成吧?還有一個最關鍵的,那就是皇帝辦公的地方。李世民雖然稱帝,卻並沒有在皇帝真正應該待的地方坐殿!

    唐朝建立以後,皇上正式辦公處理國事的地方為太極宮(唐初稱大興宮)的太極殿。而皇帝和皇子們住在什麼地方呢?李淵,是住在太極宮裡的甘露殿內;太子李建成,住在象徵儲君地位的東宮。

    秦王李世民呢?住在承乾殿;齊王李元吉則住的是武德殿。但李世民在承乾殿沒住多久,卻被迫搬遷,在皇宮之外另建了一個巨集義宮居住。他為何要搬出皇宮區,到那麼偏遠的地方去居住?

    公元622年,李世民帶兵出征,順利消滅了竇建德、收服王世充後,班師回朝。由於建立了這不世之功,李淵擔心,若不加制衡,恐怕天下將只知秦王,而不認太子,那樣太子將來的日子就艱難了。

    另外,歷來功高震主,對自己的皇權也會構成威脅。於是,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把他驅趕出權力中樞,到宮外去候著了。

    “武德五年七月……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特降殊禮,別建此宮(巨集義宮)以居之。”(《唐會要·巨集義宮》宋·王溥)

    玄武門事件後,李世民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太子,就名正言順的搬到東宮居住。後來李淵遜位,李世民登基稱帝。但他登基的地方不是在皇帝正規辦公的太極殿,而是在東宮的顯德殿!

    為何?因為李淵雖然遜位當了太上皇,但還住在太極宮中,在太極宮中住,自然把持著太極殿。李世民沒有辦法,只能自己委屈了,在本應太子辦公的顯德殿來處理國家事務。

    李世民的心裡,卻總有一種如芒在背的感覺。為何?你想,龍庭正椅上坐的是太上皇,自己在東宮辦公,總是感覺有雙眼睛在那裡俯視著自己,使得渾身不自在。

    如果是手下文臣武將來上朝倒還罷了,偶爾碰到周邊各國的使者來朝,就有些尷尬了。

    這些外域使者,習慣了到太極殿去拜見皇帝,現在被太監引到顯德殿朝覲,總有一種“晏子使楚”,被輕視的感覺。所以下來後把自己的不滿向太監們發洩。

    可是能怎麼辦呢?總不能派人去給太上皇老爹下最後通牒——別佔著茅坑不拉屎了,趕快給本皇騰地方。要是這樣,就會讓天下人貽笑大方了。

    李世民想到這裡,心裡直後悔,當初順便也讓老爺子來個“暴病身亡”,豈不就省了今天的犯難?

    怨氣歸怨氣,還得動腦筋想辦法才是正道。腦子一轉,來了主意。

    05

    他首先給當年李淵欽定的杜伏威案平反。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當年就為杜伏威平反昭雪, 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替杜伏威平反,就是要把自己的“懷柔”政策執行到底,改變過去威服的方式來統治天下的傳統思路,他要用征服人心的方式來統治天下。要讓歸順者都能拋棄後顧之憂,得到良好的待遇。後來他的這一政策得以順利實施。

    在這個裡頭,其實還有一個目的,意思是說太上皇當年的決定是錯誤的,如今的他再也不是“一句頂一萬句”的那個時候了,這是精心設計的一石二鳥計策。

    一方面是抹黑壓低了李淵;另一個作用的目的,就是告訴老爺子,兒子現在說了算,我是正主,老爹是否明白事?趕快讓我一步到位有多好啊!

    誰知道這一招下去,並沒有“一石激起千層浪”,而是“泥牛入海無訊息”。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此時的李淵,他心裡想,反正是江山是交給你二小子了,所以他並不太關心時事了(也不敢太關心),所以反應有些遲鈍。他這麼想,當年自己冤殺杜伏威,是為了大局著想,殺他是為了以絕後患。你現在給他平反,那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吧。

    李世民本來想,給李淵來個“靈魂深處鬧革命”,誰知道這次並沒有觸及太上皇的靈魂,只能再想辦法。死的不行,那就拿活的下手吧。

    06

    目標馬上就確定了,他就是唐朝的開國元老裴寂。

    此人可真是李淵的鐵桿了。當年晉陽起兵,首功就是李世民、劉文靜、裴寂三人,他們合謀逼迫的唐國公李淵舉兵。唐高祖和裴寂個人私交特別好。唐朝建立後裴寂當了丞相。

    但有一日被人彈劾,弄得裴寂很難受。一天和唐高祖在含章殿喝酒,倆人喝的很歡快。恰在此時,裴寂叩頭說:“當初陛下起兵太原,約好天下平定之後,允許老臣辭職歸田,現今四海太平,望賜骸骨回鄉。”

    李淵一聽此話,很悲傷,流著眼淚說:“不能這樣,應當相與偕老才好。你為宗臣,我為太上皇,逍遙快活於晚年,不是很好嗎?”

    苦苦挽留後又不放心,怕他偷偷溜了,又特意派遣尚書員外郎每天一人在裴寂家輪流值班,把人給看住了。可見二人關係多好了。

    公元629年,裴寂因一件小事受到牽連。唐太宗免去裴寂的官職,削去他一半的食邑,讓他返回故里。

    李淵聽到信,想替自己這位老友求求情。但他實在難以張這個口。天下哪有老子給兒子下跪的呢?

    李淵心想,我現在是太上皇,按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樣解釋:“太上的意思就是無上至尊。至古以來皇的功德大於帝王,帝王皆尊稱為父皇,所以叫太上皇”。

    但自己從來沒有體會出一絲的榮譽感,相反,心裡感到十分的沉重和壓抑,也陷入了沉思。

    老二兒子當權後,為了樹立形象,在天下人面前一貫表現得寬容大度,他即位之初,曾以既往不咎的和解姿態赦免了數以千計的前太子黨和所有政敵,從而贏得了天下人心。但現在為一點小事,就把我的老友給開了,這不明顯的是針對我嗎?

    按理說自己現在徹底不管事了,對他也構不成什麼威脅了,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

    邊低頭思索邊在太極殿中踱著方步,一抬頭,突然腦洞大開。原來事情的癥結還是在我這裡呀!這個老小子,是在給老爹我上眼藥呀!

    這下恭喜太上皇,你猜對了!

    07

    既然猜中了,那還等什麼?今天整的是裴寂,自己如果還不識相,明天還不知要出什麼么蛾子呢。罷罷罷,還是自己識相點,主動滾蛋,免得到時候大家難堪。於是主動提出願意從太極宮遷往巨集義宮。

    李世民心裡頭懸著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他可以名正言順的入主太極宮,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的安坐龍椅了。

    “高祖以巨集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至貞觀三年四月。乃徙居之。改為太安宮”。(《新唐書·高祖本紀》)

    李淵搬到巨集義宮後,把宮殿改名為大安宮。大安,大安。意思就是說在那裡消停的安度晚年吧。至於太上皇是什麼樣的心情,那已不是當今皇上關注的重點了。

    他的志向遠大著呢。他要帶領大唐的子民們去開創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他要成為真正的千古一帝!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9 # 臣妾沒空

    宣武門之變的歷史真相是:李世民是要控制李淵,並非要殺死他老哥和老弟。

    歷史上,凡是發動政變的都是要剷除或者控制當朝掌權者,至於那些小蝦米,其實無關緊要。真正控制了最高權力,小蝦米不足為慮。

    記載中的重點在二千人,兩千人的兵力是很少的。李世民既然發動政變,不可能只准備二千人,說明玄武門並不是重要的征戰之地,那麼重要的地方在哪裡?

    還有一點可以看出,李世民的重點不是玄武門!

    在玄武門戰爭打響的時候,李世民在哪裡?那時候,李世民早就在李淵那裡了!

    玄武門事變前一夜,李淵召見李世民,問他“太白見秦分”的事情,李世民心快,直接咬定李建成與後宮妃子私通。李淵一聽,大怒,其他事情還好說,這是家醜啊。這個必須得召見李建成來對峙!

    首先,可以控制李淵,控制朝廷權力。

    其二,可以殺死最大的競爭對手李建成。李元吉只是順帶的。

    第三,死無對證。李建成是否與後宮私通的事情,誰也說不清了。

    綜上,玄武門政變,是李世民針對李淵的,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只是順帶的事情。

  • 10 # 理工男讀歷史

    史書記載的細節只會誤導,只看結果就好。

    我最喜歡《史記》的記錄方式,如果是司馬遷寫唐書,玄武門之變估計就是一句“夏六月,公子世民弒其兄太子建成、弟公子元吉於玄武門,囚上於長安皇宮,上禪位”。不需要什麼思想鬥爭,不需要雙方對話,事情結果擺在那裡,任何掩飾都是徒勞的。

    事實上整個過程就是這麼簡單:李淵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二兒子李世民在統一中原過程中立下大功,但皇位只有一個,給了老大就不能給老二。於是,二兒子殺了哥哥和弟弟,軟禁了父親,並逼迫父親把家產交給了自己,這就是歷史真相。

    至於李淵是否有意讓李世民繼位,李建成是個優秀太子還是個無能的太子,李元吉是否在其中起到不好的作用,李世民是被逼無奈還是野心勃勃,這些都不重要。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兩個選擇

    如果再新增一些細節,把所有對李世民有利的都去掉,應該更接近歷史真相:

    從李淵太原起兵反隋開始,李建成、李世民一直跟隨李淵征戰關中;入長安之後,李世民成為大唐軍隊的統帥征戰四方,幾乎大半個中原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而從武德五年三月李世民擊敗劉黑闥之後,就幾乎被解除了兵權,在天策上將府中與文學學士為伴,一直到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門之變。也就是說,整整四年零三個月,除了兩次突厥入侵京師戒嚴李世民有機會帶兵防禦突厥之外,其他時間李世民相當於被邊緣化了。而且這種帶兵出戰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李元吉已經開始取代李世民唐軍統帥的地位。

    這時的李世民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選擇是認清現實,當一個富貴親王。

    無論是李淵還是李建成都希望如此,這也是李世民表現出來的選擇結果。史書上記錄的李建成多次要加害李世民,按我們的前提假設,是可以無視的。也就是說,李世民如果不爭皇位,當個一生一世的富貴親王是符合普遍認知的,是正常情況下的唯一選擇。至於說李建成繼位後是否會對李世民下手並不重要,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次,也將繼續發生下去,夭折的天才多了去了,不差李世民一個。

    這裡面要補充一點,有人分析李世民是被自己的部將綁架而採取的行動,這也是對李世民的美化。李世民要是不想當皇帝,底下人再怎麼鼓動也沒用。李世民的部下也是李淵的部下,都是大唐的文官武將,雖然有李世民的印記可能會受排擠,但這些人還沒到前途暗淡的地步,沒必要冒殺頭的風險。

    第二選擇當然就是鋌而走險,自己奪取最高權力。

    靠李淵廢掉李建成太子位置李世民嘗試了多次,沒有取得滿意的效果,只能採取特殊手段自己親自動手。而在李淵嚴密控制的長安城中,想找到機會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幾乎沒有可能,這也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玄武門之變會發生的原因。

    而李世民作為軍事天才,又被四年的邊緣化壓抑到了極點,再這樣下去所有的親信都將離他而去。於是,李世民調動了自己所有力量,動用了所有暗藏的底牌,悍然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並達到了最理想的效果。

    玄武門之變過程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第一目標是殺掉建成、元吉,第二目標是控制住李淵取得大唐最高權力。只殺建成、元吉而不控制李淵,李淵可能會再立其他兒子為太子,大唐存在分裂可能;只控制李淵卻不殺掉建成、元吉,整個事情的性質就從兄弟相爭變成了篡位作亂,李建成必然會起兵勤王,大唐還是會分裂。

    因此,必須先殺掉建成、元吉,再控制住李淵,事情經過也是如此。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李世民首先付出了自己的名聲,編造了一個太子、齊王穢亂後宮的醜事,並鼓動李淵徹查此事,這樣就使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在行動當天活動路線可以預測。李淵身邊埋伏了時任宰相的宇文士及,能夠隨時把李淵的行蹤傳遞給李世民;

    行動當日,李世民啟用了內線玄武門守將常何,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10人全副武裝的埋伏在玄武門內,並又安排了70人的精銳騎兵隊伍進入皇宮埋伏作為第二梯隊。在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進入玄武門之後發動攻擊,擊殺了二人;

    之後李世民與尉遲敬德等人突襲李淵所在地點,控制住李淵,取得了長安軍隊的控制權。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對此處有詳細分析,有宇文士及等內應的存在,70精銳騎兵是有可能殺到李淵面前的。(補充一點,李世民把70全副武裝的精銳騎兵帶入皇宮,就已經是常何這些內應所能做到的極限了,要是能輕易帶進去幾百人,那皇宮守衛就和篩子沒什麼區別,李淵的腦袋早就掉了不知幾百回了。有專家甚至認為70人都不可能,是七人之誤,但這樣解釋不了如何控制李淵。)

    到此,玄武門之變的兩大目標全部實現,其他的收尾工作就很容易了。包括用建成、元吉的人頭來驅散太子一系兵馬,包括掌控長安軍隊完全控制局面,包括李淵下詔書立李世民為太子並掌控朝政,直到禪位給李世民。

    根據太宗本紀,玄武門之變立大功人員共計12人,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具體人員分工應該是:

    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負責在玄武門內刺殺行動和控制李淵,宇文士及協助;房玄齡、杜如晦等人負責指揮和排程;高士廉在玄武門外統率士兵作為第三梯隊;程知節、秦瓊在長安城內負責機動和應變;段志玄負責秦王府守衛和情報刺探;屈突通和張士貴分別洛陽、長安軍隊控制。

    以上,應該是玄武門之變最接近歷史真相的分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海經》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