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2013945437104768
-
2 # 靚廾
1、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2、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後來還在這裡接見外國使節。清朝康熙皇帝以前,這裡沿襲明制,清朝順治、康熙年間,乾清宮與政務關系相當密切,皇帝在這裡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
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以後,這裡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
中和殿---皇帝祭天祭地前休息的地方
保和殿----宴請外藩王宮貴族 科舉考試的地方
太和殿。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位於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太和”二字是說宇宙間的一切關系都得到協調的意思。太,太極,指宇宙萬物;和,和諧,協調。
中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中和”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匾額“允執厥中”匾,為乾隆御筆。典出《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保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中和殿後,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後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其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典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