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
回覆列表
  • 1 # 大灣小張

    德國位於中歐的“十字路口”,北臨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有還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波蘭和捷克。西北部是北海,與英國遙遙相望。東北部是波羅的海,與瑞典隔海相望。德國首都柏林,總人口35.7167萬平方公里,人口8500多萬,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是歐洲聯盟中人最多的國家。GDP總量4萬多億美元,人均48196美元。

    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汽車品牌、奔弛、寶馬、奧迪、大眾、保時捷都位於德國。汽車生產量僅次於中國、美國和日本,最球最大的的汽車生產國之一。位於德國西部的魯爾工業區,有慕尼黑是(寶馬汽車總部所在地)、漢堡、斯圖加特是(賓士和保時捷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是(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漢堡是(空客公司的三個客機總裝中心之一)。位於德國東部工業重鎮的有柏林、菜比錫、德累斯頓等城市。還有西門子、精密儀器、軸承機床等新興工業主要集中在慕尼黑一帶,雖然兩德統一己經20多年了,但是西德地區生活水平、人均收入所得仍明顯高於東德地區。為促東德經濟快速發展政策將持續至2019年,前西德地區每年約向前東德地區投入800億美元。德國政府於2009年1月批准500億歐元經濟方案,以避免部分產業衰退和失業率上升。

    德國工業4.0計劃

  • 2 # AI的青銅時代

    德國模式的深度思考

    從事國際貿易多年,接觸了很多歐洲朋友,分析一下他們,慢慢明白了德中國人的工匠精神是性格使然的一部分!

    義大利人下訂單,發了很多檔案,你能搞清楚,然後說清楚,或者直接快遞一個類似樣品,於是deal,你主要得有想象力;

    法中國人下訂單,發了檔案,溝通一下,然後快遞樣品,deal,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你的工作就是生產,你的工作,不然我法蘭西buyer幹嘛和你合作?!

    德中國人則很不一樣,他們除了溝通發文件,還會一點點溝通圖紙產品細節,確定了還會打模具費,讓你做個1:1的樣品(當然,做不好,他們寧可不要樣品費也會放棄你),合適的話,一定會過來和你on to on考察一下!

    無論什麼產品,德中國人一定追求極度細節,工匠精神其實就是細節,嚴絲合縫的細節!德國工業高於法國義大利,相當部分原因是德中國人更在乎細節!

    2. 民族歷史情節

    德國曆史,其實也是比較曲折的,日耳曼人過去也是被統治階級,被壓迫過,近代史兩次大戰,雖然失敗了,也證明了他們的能力,還有一種精神就是能屈能伸!我的德國朋友說,大意和我們的文化相近,苦了以後才會努力和珍惜,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受過苦難和委屈,再去努力會倍加努力,且更加珍惜,於是就慢慢沉澱了各種堅持,這種堅持通過年月就成就了各種品牌!瞭解歐洲的人都知道,德中國人的上班時長是歐洲裡最長的,和國內一樣,很多企業也是一週六天,而非希臘的四天,其他國家的五天!

    (我竊以為中國近代史和德國很類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成為world factory的原因吧)

    3. 歷史造成的地緣優勢與積累

    一戰二戰的時候,德國工業特別是機械工業很發達,近代德國繼承下來了很多,歐洲和美洲比亞洲更近,學習和借鑑以及OEM互通,讓德國在中國沒有改革開放以前,OEM和OEM積累沉澱了很多,製造技術,人才體系,當然德國的教育體系也是這個三十年沉澱更新的!區區不到一億人口,反倒倒逼了德中國人各個地區做各自產品體系的優點!不然你懂的!我們國家現在很多地方不也是這樣的嗎?德國那時候競爭對手只有日本和美國(這個可以另當別論),我們現在和世界競爭喔

    4. 德國現狀

    德國很多方面的市場也非常辛苦,面臨各種各樣的競爭,高科技軍事工業不強大,人口紅利談不上,我們國家現在對德國競爭異常猛烈,很多德國朋友還是比較擔憂的,德國工業在世界依然棒,除了自身原因,還有二戰後的定位有關係(你懂的,日本也一樣),於是我們要學習德國,但是要有我們長久的戰略定位!

    所以德中國人,現在也在智慧和5g努力前進,這一點,我們好像不弱於德國

    綜上所述,德國名族工業,走了自己的路,做了自己的事,不急不躁的悶聲發展,中國實業需要多多學習,國家需要多多支援實業,除了貸款,教育體系培養專業化人才非常重要,諸如工業設計師,技工,談到技工,社會保障體系很重要,經濟的潛力,電商和服務業無法擔當工業體系國家的中堅力量!

  • 3 # 北京不冷東京熱

    德國前幾年推出了工業4.0,然後我們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不得不說,我們有借鑑德國的這個戰略。兩國也在這個方面開啟了很多合作。

    德國工業強悍,我想是跟德中國人的民族性、國家積累、人民的選擇有關係。

    前幾天剛好在一個高階花店裡。老闆說,10幾年前自己是做代理德國花盆起家,一個花盆便宜的500元,貴的4-5000。那時還是2003年,老闆說完全不愁賣,面向高階客戶,他們就注重品質。

    我說一個花盆還要什麼高技術嗎?中國難道造不出來嗎?後來老闆把中國造和德國造,都拿給我看對比了下。外觀上一看都差不多,確實細節、顏色、選材上,馬上就能看出端倪。

    中國造的花盆(當然肯定不是全部),老闆給我看的感覺比較廉價和粗糙。一些細節不像德中國產品那樣那麼完美無瑕。最關鍵的是色彩,或者說配色。最能顯示人的品位和眼光的部分,老闆給我看的花盆顏色就比較廉價,大粉大綠。德國也是粉系,但粉的就是不同。我相信專業人士能理解我說的。

    以小見大。德中國人性格嚴謹,這種國民性格DNA也進入到了他們的工業製造中。汽車,鋼鐵,高科技產品,德國至今在工業領域仍然佔據著世界一線。

    而且德中國人還在不斷進階,以人工智慧、物聯網、大資料、資訊化、自動化等為特徵的新工業正在和已經到來。我們也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著。兩國有廣大的合作空間。

    希望中德能夠攜手,一起在工業上造福於民。

  • 4 # 財經紙老虎

    1、後發國家的強大隻有技術一途。

    英法瓜分地球,這已經算是一幅世界名畫了。德國,並不是傳統的歐洲國家。鐵血宰相俾斯曼縱橫捭闔。最終讓德意志的城邦和普魯士聯合起來,組成了新興資本主義國家,那還是在19世紀。到了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你可以去翻翻歷史課本。就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和傳統殖民地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英國在一戰之前一直是非常強盛的,這體現在英鎊一直是國際貨幣標杆。而英國在一戰前是債權國。那時候美國還欠了英國很多錢。

    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之後,效率大大提升,但是說到工業最重要的瓶頸,則是資源。英法德資源都十分有限。英法有龐大的殖民地,英國自不必說,法國不停的發生革命和戰爭但是國力依然強盛,也是因為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擁有龐大的殖民地。有殖民地就有資源。

    由於沒有殖民地,德國的經濟依賴大量的出口。這是生死存亡。如果不是資源型的產品出口,那麼只能是技術性產品出口。

    2、普遍認為德國製造業也經歷了廉價勞動力,先汙染後治理,以及從仿造,粗製濫造到精工的過程。這源自於1887年英中國人對德中國人產品質量的歧視。

    1887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標註“德國製造”字樣,以此將價廉質劣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中國產品區分開來。

    此時,1871年德國統一,各種產業融合時間太短。我們所熟知的魯爾工業區這種模式遠沒有形成,那是20世紀50、60年代開始整合的。德中國產業零散、粗製濫造。而很明顯這個國家不可能迴避出口的問題。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沒有這筆訂單,德中國人也許就像波蘭,就像其他一些歐洲二流國家那樣消沉。

    3、最完美的製造業體系。每個國家適合產業不同,在於各個國家政策上側重不同,德國對於製造業的偏愛,源自於重商主義,而德國對於製造業的扶持,其實是一種政府支援。

    比如:德國政府構建產學研體系。主動研發公共專利和投入基礎研究。一般遵循誰出資,誰收益原則。而國家出資研發,則全德國企業收益。

    比如:德國的教育體系注重學生的分層。不是所有所有學生都搞學術。從四年級畢業,老師就會給學生家長建議,是去學一門技能的學校,還是繼續學術深造。那些專科學校在德國非常受到重視,這些學生依然可以通過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變為工程師。

    比如:德國行業工會制度,以及德國企業職工委員會體系。各國情況不同,美國不是很保護工人利益,雖然有工會。但是德國的企業中工人話語權較高。特別是雙董事會制度裡面的監事會,監事會在德國的權力較高。而德國職工委員會在其他國家也存在類似組織。但是在德國實行的更好。這和日本的終身僱傭制度異曲同工。那就是穩定德國的技術人員。精工,或者製藥類。是需要研發團隊長期穩定才可以出結果的。當然,工人流動性較強的美國情況並不相同,但是也存在不一樣的創新。

    4、前車之鑑,魏瑪共和國的崩潰。第一次世界大戰無人多言,因為參戰都無正邪之分,大家都是為了利益。但是德中國人熱愛緊縮,不願意借債,家族累積技術的性格。來自於魏瑪共和國。也就是一戰之後,希特勒之前。這個時候德國馬克成為廢紙。這也是德國曆史上最慘痛的教訓。因為正是馬克崩潰才導致了希特勒上臺,正是希特勒上臺承諾大家麵包和黃油,才可使納粹擴張。所以,德國不喜歡借貸擴張的金融行為。金融業不發達,只能發展製造業。由於競爭,只能發展高階製造業。

    綜上:有些國家有資源,所以發達,比如中東沙特。有些國家因為小,運作比較簡單,比如新加坡,比如北歐一些國家。有些靠金融,比如美國和瑞士。有些靠製造業,比如東亞各國。德國也是靠製造業,但是和東亞各國不同在於,其幾乎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金融業有歷史教訓,網際網路行業又不匹配他職業化的教育體系。如果要新行業,他的工會是行業性的。所以,他只有不停升級製造業一種途徑。尷尬的是,製造業導致德國經濟非常依賴全球化。

  • 5 # 諶人

    謝小祕書邀;

    有人說德中國人生來就是工程師,善於搗鼓鋼鐵和機械,這話不對!德中國人的製造能力也是後天培養並不間斷保持的。

    德國製造工業的內涵;

    〇 完善的教學培訓,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

    〇 嚴謹,一絲不苟的工匠勞作;

    〇 百年老店,契而不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鑽研,底蘊的積累。(西門子,始於1847年。賓士公司,始於1926年。)

    〇 品牌意識和專利保護(德國商標專利局始於1877年。2018年,德國專利數量居世界第四位)

    〇 百年來積累的創新技術能力、令人信服的卓越解決方案、產品的品質、安全、耐用、可靠性孜孜不倦追求。

    這些因素集大成,造就德國成為了工業製造世界頂尖強國,甚至成為了美國的老師。

    例如;德國製造了世界第一輛公交汽車,第一輛三輪汽車,第一架直升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架高空超音速無人偵察機,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柴電潛艇,第一枚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今天,德國擁有世界最頂尖的數控機床,沒有德國不能加工的高精密部件、零件。

    德國製造,絕對牛!

  • 6 # 武大東湖

    德國工業在歐洲確實算非常發達強大。

    不過,當今世界的格局就是歐洲衰敗,亞太興起。特別是中國的大崛起更加加速了這個格局的形成。可以預見,未來好幾個世紀,世界的中心都會在亞太地區。除了中國,南韓、澳洲、新加坡,甚至越南、泰國、菲律賓,都有可能是亞太崛起的先鋒國家。

    所以回到工業那個問題上,德國曾經工業確實很發達,可是隨著經濟特別是基礎的製造業向東亞特別是中國轉移,德國的工業憑何能獨領風騷?不可能!只能說德國工業曾經的繁榮是難以為繼。

    現在說工業,姑且拋棄檔次等不談,中國的工業是最強大最發達的。無論是產業規模、成本優勢、市場競爭力、增長前景,都大幅領先任何歐美國家。世界的工業中心是不可逆轉地轉移到中國。

    現在有一個公認的規律就是,凡是中中國人能夠做出來的東西,就意味著西方原有的產業被淘汰。中國帶來的這種衝擊,比起日本、南韓帶來的格局變動已經是對西方根本性的挑戰。

    所以,論工業,整個太陽系恐怕都是中國最強大最發達。

  • 7 # 扎心君

    1德國的製造業,為什麼發達,德國的發展是後來的,曾經,德國造是偽劣產品代名詞。和中國的產品之路有點像。英國,法國,義大利走在了前面,容易掙錢的行業,都已經被它們佔據了,英國的金融業,法國義大利的奢侈品行業。德國慢慢走上了很辛苦的精細製造業。許多發達國家走上了後工業階段,發展金融業等第三產業,但德國仍然埋頭於製造工業,耕耘不息。這一點,和日本有點像。現代經濟學家研究發現,製造業並非傳說中的夕陽行業,製造工業是大國立國之本,提高就業率,一美元的製造業投資可以拉動4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

    2德國走製造業,是不得已的辦法,但是和德國民族的認真嚴謹,一絲不苟,尊守紀律的民族性格相得益彰。

    3德中國人不但有聞名世界的大企業,還有無數優秀的中小企業,德中國人,不炒房,不炒股,慢工出細活,一生或者幾代人就幹一件事,德國執行限大扶小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業,有無數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比利時最先進的光刻機離不開德國的蔡氏鏡頭。蔡氏鏡頭全部是老工匠手工打磨。德國中小企業佔工業總產值一半以上。

    4德國的發展離不開,對教育的投入,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幼兒園。第一個實行義務教育的國家,而且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都重視,許多人,從職業教育(學徒)後,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使德中國產品質量十分可靠。既有工匠精神也有工匠待遇。德國科技進步也走在世界前列。

    5德國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國際形勢,每當德國弱小,戰敗,法國強大時,英國,美國會採用大陸均衡政策,金融資本就會對德國輸血,扶持,一戰後的道威斯計劃,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使德國兩次從世界大戰的廢墟上,重新站立起來。

    6德國是基督新教的發源地,新教徒工作既祈禱的信仰,使德國形成努力工作的習慣。

    7德國東邊是波蘭,俄羅斯,西邊是法國,南邊是義大利,在列強的包圍之下,形成德國的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德中國人上下一心,求發展。

    8德國對工人的體桖和保護,使工人有地位,有收入,形成一個高素質的穩定的工人隊伍。比如,工資拖欠,都由政府墊付,然後,政府和企業再要,而且,德國有法律規定,企業重大決定,必須經過工人組織同意。

    9德國現在在歐盟如魚得水,法國德國拋棄百年恩怨,依靠歐盟得到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希特勒用武力木有得到的世界,德國靠經濟,靠歐元得到了。

    德國電工佈線圖

  • 8 # LongTime常錟

    大家好我是錟錟,德國工業好,主要是一下7個方面

    1.工業的重要作用

    在德國,工業在總增加值中的份額為22.9%,是G7國家中最高的。最強大的部門是汽車製造,電氣工業,工程和化學工業。

    2.出口配額高

    德國與中國和美國一起是三大出口國之一。2017年德國出口商品價值1278.9億歐元。在出口配額為近40%,而超過50%的行業。

    3.開放經濟

    從對外貿易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重要性來看,德國是七國集團中最開放的經濟體。外貿配額目前為84.4% - 這是與GDP相關的進出口總和。相比之下,美國的配額為26.7%。

    4.高績效的中型企業

    中型企業是德國經濟的核心。換言之,年營業額低於5000萬歐元且員工少於500人的公司。這一經濟體佔據99.6%的德國公司。這些公司中有超過1,000家是所謂的隱形冠軍,即通常不那麼知名的國際市場領導者。

    5.最佳展會地點

    德國是舉辦國際貿易展覽會的世界首選地。全球三分之二的主要工業活動在德國舉行。每年有1000萬遊客參加約150個國際貿易展覽會和展覽會。

    6.強大的經濟中心

    德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是慕尼黑(高科技),斯圖加特(車輛建造),萊茵 - 內卡(化學,IT),法蘭克福(金融)和漢堡(港口,飛機制造,媒體)等大都市區。柏林/勃蘭登堡是最強大的初創地區。

    7.良好的就業率

    德國正在接近就業飽和。2018年6月,失業人口總數達到220萬。這是自迴歸以來的最低水平。德國最大的僱主是大眾汽車(全球642,000名員工),德國郵政(519,000),羅伯特博世(402,000),Schwarz-Gruppe(零售,400,000)和西門子(372,000)。

    圖片:網路

  • 9 # 隨雨飄渺

    這跟德國國家定位有關係,也是國民基礎教育體制有關,德國非常重視專業職業教育培訓有關,德國的藍領技術工人的薪酬,遠遠高於白領職員工資,高等專科技術學校畢業,遠比普通大學更受企業的歡迎。

    由於體系結構上的優勢,德國工業才具有工匠精神,因為在德國不準歧視藍領工人,鼓勵提倡有專業技能知識人才儲備。

    將按勞分配的社會價值觀,使人才更好的發揮潛能,這是一個國家整體性實力基礎。

    整個國家厭惡不勞而獲的,社會寄生蟲階層,因此鼓勵提倡國民勤勞致富精神,因此優良的傳統成為社會文化及價值觀後,德中國人才有一代代技術傳承,無疑是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

    社會各階層才會出現一大批優秀人才,湧現一大批世界級的大師。

    不管是文化、藝術、美學、哲學、醫學、等等均有巨大的成就與地位,確保了德國二次大戰後,均能突破性從新崛起,這關鍵還是人才儲備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 10 # 臥家人

    很多回答都是從微觀層面去解釋,我從巨集觀角度去看。

    原因很簡單,戰前德國就是歐洲第二工業國,底子好,就算戰爭把德國工業基礎毀了,但產業工人和技術保留了下來。

    而且看人口,整個歐洲德中國人口排第二,內部市場和勞動力充足又比別的國家強。

    關鍵在戰後馬歇爾計劃提供了大量資本,使德國再工業化。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德國和法國合作搞歐共體,實際上保護了自身儘可能避免直接被美國割韭菜,對內還能輸出資本和商品,掠奪其他小國家資源。

    只要德國政府不犯傻,憑藉近代化組織能力就肯定會強起來。

    我再詳細解釋一下,工業化需要具有近代化組織能力的政府才能搞的起來,而工業品需要生產和消費。德國統一後擁有歐洲第二大市場和勞動力規模,通過榨取農民剩餘建立起歐洲第二規模的工業體系。

    這裡總說第二,第一就是蘇聯,實際上看歐洲人口排名就大致能看出工業能力。當然進入現代,通過人口不能完全看出工業水平和GDP水平。

    等到本土出現生產過剩了,就需要向外轉嫁危機和商品或資本輸出。只是德國沒有龐大殖民地,就只能通過戰爭轉嫁危機。

    戰後世界民族民主獨立運動興起,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以美國為中心的自由市場推行全球,便於德國通過商品和資本無障礙輸出全球,使德國工業能力快速提高。

    接著發達國家紛紛進入金融資本階段,經濟發展依賴貨幣國際化。為了抵禦美國,法德建立歐共體。而後建立歐元區,對內可以剝削弱國,對外可以抵禦美國並輸出資本,保證德國工業體系可以穩定執行。

    這裡再額外說一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整個世界都動盪不安。發達國家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殖民地民族民主獨立運動興起。這裡的民主革命可不是美國,而是蘇聯和中國。美國和他的歐洲小弟們是在瘋狂對第三世界搞政變和戰爭,迫害左翼陣營,建立起一波獨裁國家。

    六十年代美國瘋了十年,七十年代就扛不住衰退了。這二十年裡去依附後的中國在全世界就是一杆大旗,在全世界起到思想的革命輸出。

    所以看問題可以微觀,但必須在巨集觀條件下才能看清全貌,任何國家都不是孤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衣多穿的凱特王妃,為何每次都能穿出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