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s沈
-
2 # 馮光瑜
印度佛教並不禁止吃肉,講究僧人持缽,施主給什麼吃什麼。但佛教講究六道輪迴。人與牲畜都在六道中輪迴。不殺生是佛教的戒律。動物雖然不是你殺的,但你吃它的肉,你就離殺生的資訊距離近了。被你吃掉的肉的動物會產生嗔恨心,你離嗔恨心近了,離慈悲就遠了。離佛、菩薩就遠了,他們就沒辦法渡你了。你成佛的機會就越來越小了。你還得在六道中輪迴。超脫不了。在下一個輪迴中,它可能吃你。大乘佛教還認為,世代輪迴,你吃的肉就有可能是你多少代親人的肉。
-
3 # 素行天下999
因為學佛就要成佛,就象學醫生就能成醫生,佛是愛,慈悲,忍其生,而不忍其死,佛是愛眾生的,所以不能殺生!就不能吃肉!
吃素環保節能,愛地球!尊重生命!
-
4 # 明離子
大家應該有所耳聞,那就是外國的僧人是吃肉的,有的地方更過分,還允許娶妻生子,和尚在這些國家更像一種職業。
其實在梁武帝之前,中國的和尚和外國的差不多,雖不至於明目張膽的娶妻生子,但卻是是吃葷的,直到梁武帝蕭衍的到來。
蕭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曾經三此出家,對佛學經典爛熟於心,堪稱中國皇帝裡佛學水平的No1。
看到滿地的僧人不僅不幹活,還貪圖享受,成天大魚大肉,這讓對大乘佛教有著深刻理解的梁武帝十分氣憤,於是他決定引用佛家經典,充分說服僧眾們戒酒戒肉。
首先他從《梵綱經》找到了“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的規定,該經典中更明確指出了除了肉食,不得食用五辛,即大蒜、蔥、韭、薤、興渠這樣的辛辣香料。
其實在蕭衍看來,戒五辛和戒酒肉是一樣重要的,首先五辛之菜會讓人動肝火,從而易怒;而吃肉食則更為嚴重,會助長邪淫的慾念。
除此之外,梁武帝又在《大般涅槃經》、《楞伽經》、《央掘魔羅經》等大乘佛教經典中找到了更多的佛教徒不得吃肉喝酒的根據。
比如《楞伽經》裡有這樣的規定:
“大慧,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生同罪。”
這就是個古代版的“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梁武帝就此認為“吃肉就等同於殺生”,告誡僧人們吃肉就是殺生,畢竟不得殺生在佛家是有共識的,殺生是會墜入阿鼻地獄的。
為了達成共識,梁武帝蕭衍組織了一次高僧論壇,在宮廷裡召集了一百九十八名僧尼,一是蕭衍本身的佛法造詣不在這些高僧之下,二來他是皇帝,還掌握著國家機器呢,誰敢真的反對?
總之這場論戰以蕭衍全勝而告終。
準備工作做完了,梁武帝在公元511年正式寫下了四篇《斷酒肉文》,並在皇宮聚集了1000多僧眾宣唱。
《斷酒肉文》不僅提出了僧尼不得食用一切酒肉,還將其作為強制措施受朝廷監督,成了國家的法律。
蕭衍本人也是以身作則,規定了以後祭天地神明時不能用三牲,而改用麵粉做的替代品。
平日裡的梁武帝,身為一國之君,穿粗布草鞋,吃糙飯素食,非常節儉,這讓想要享受的僧人們也不敢也沒臉吃酒吃肉了,於是戒酒肉慢慢的成了寺廟中必須遵守的戒律。
在他的帶領下,不光是僧人,在樑朝境內的百姓也開始了吃素的風潮,不過那個年代百姓想吃肉恐怕機會也少,索性也一起跟著戒了。
-
5 # 勇戰王聊歷史
佛教不吃肉,只是梁武帝對漢傳佛教的一種要求。其他地區的佛教,以及最初傳到漢地的佛教都是讓吃肉的。
這是因為,初期的佛教徒都是自己化緣。別人給什麼,就吃什麼。尤其是在西藏(遊牧民族)等地,家家以肉食為主。藏傳佛教徒如果不吃肉,肯定要餓死的。也是因此,佛教傳到漢地的時候,也是吃肉的。
只是他們講究“三淨肉”:一我眼不見其殺者;二不聞為我殺者;三無為我而殺之疑者。說白了,就是我沒看見被殺的,我沒聽說是專門為我殺的,我相信不是因為我殺的,都能吃。
後來,到梁武帝掌權時,開始禁止佛教徒吃肉了。梁武帝特別信佛,認為吃肉就是殺生。梁武帝估計是看了“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句公益廣告了。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也認為吃肉不利於修身養性。所以,梁武帝禁止佛教徒吃肉。
當然,佛教徒在漢地也有不吃肉的條件。畢竟,朝廷給他們劃分了莊園田地,他們有的是糧食和蔬菜,不用出門化齋。而且,還有善男信女供奉錢財和實物。你可以認為,當和尚也是一件“美差”。也是因此,古人要想當一名正式的和尚,可是非常難得,要有官府發的度牒。而要想獲得度牒,需要背景乾淨,還要經過層層考試。
在電視劇中,某人犯了錯在民間過不下去了,就去寺裡當和尚。讓大家以為當和尚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這都是假的。其實,當正式的和尚真的很難。例如在《水滸傳》中,魯智深是得到地主趙員外資助,才被寺廟收留。
這麼看,梁武帝整頓和尚吃肉問題。其實,就跟朝廷規定商人不得穿綾羅綢緞一樣。也為了“打壓”教徒。不過,該偷吃的,還是在偷吃。
-
6 # 薩沙
這是梁武帝虔誠信佛的標誌。
佛教並沒有禁止僧人吃肉,今天很多國家的僧侶都吃肉,並不違背教義。
在不少國家,僧人甚至成為一份職業。
比如日本著名作家春上村樹的爺爺,就是一名和尚,他毅然可以娶妻生子。
他的父親是一名教師,也客串做僧人,為別人做法事。
佛教雖然首要戒律就是殺生,但仍然規定“一我眼不見其殺者;二不聞為我殺者;三無為我而殺之疑者”這三種肉可以食用。
這是因為當時受到自然條件限制,一些遊牧地區根本以肉奶為主食,不吃肉無法生存。
同時,僧侶很多是需要化緣為生,其實沒有挑挑揀揀的權力。
像《西遊記》裡唐僧那樣,連油鍋煮的食物都不吃,僧侶恐怕都要活活餓死。
在別人給僧侶一些肉類時,僧侶為了活下去只能食用。
這些都是沒有辦法的。
但梁武帝相當虔誠,認為吃肉和殺生根本上就是矛盾。
其實也容易理解,不殺生哪裡來的肉?難不成等待牲畜自己老死嗎?
梁武帝認為,真正虔誠的佛教徒,應該徹底杜絕殺生,以及有可能為了自己的殺生,也就不能吃肉。
自然,這還有個競爭的因素。
樑朝時期,南朝的道教也很蓬勃。而道教流派很多,一些流派的戒律很多,不吃肉類,對於其他飲食也有嚴格限制。
相比起來,佛教似乎差了不少,梁武帝為了推崇佛教,也希望進行改革。
所以,梁武帝釋出了《斷酒肉文》,強調僧尼應禁止肉食,多食蔬菜。從此,中國佛教絕大部分僧尼就養成了吃素食,斷酒肉的傳統。
話說回來,梁武帝也很牛逼的。他自己也是幾十年如一日,不食葷腥,每頓只是蔬菜米飯豆腐。最誇張的是,梁武帝被侯景大軍包圍在臺城時,糧食已經吃光了。
而士兵們冒險跳入附近的玄武湖中,抓來了一批鴨子還搞到了數百個鴨蛋。
然而,已經86歲的梁武帝死也不吃葷腥,最終活活餓死在臺城中。
梁武帝雖不是什麼明君,至少說到做到,到死也堅持原則,不是偽君子。
-
7 # 四川達州人
因為狂熱啊。
佛教本身是不禁葷的。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不禁葷。
佛陀悟道圖:注意牧女奉獻的羊奶。
三種情況下的肉可吃...沒有看到、聽到或者懷疑。
這當然就是佛教謂之三淨肉:非為我殺,非我聞殺(看到、聽到殺的),非疑為我殺(為了招待僧侶而殺)。
《藏律》第四部第3條明確列出禁止吃的十種肉:人肉、象肉、馬肉、狗肉、袋狼肉、蛇肉、熊肉、獅子肉、老虎肉。換句話說,其他只要符合三淨肉就可吃,比如豬牛羊雞鴨鵝。
-
8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梁武帝更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即位後不久就寫了一篇《舍道事佛文》,宣佈舍道歸佛。實際上他對道、儒也不壓制,仍然注意發揮其鞏固封建統治的作用。梁武帝說老子、周公、孔子都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這就是說道、儒都源於佛。道、儒低於佛,是因為它們只能求世間的善,而佛能使人成為出世的聖人。梁武帝還把佛比作月亮,道、儒比作眾星:眾星烘托月亮。梁武帝所創的三教同源說,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
在梁武帝的提倡下,樑朝佛教風靡一時。建康內外寺院五百多所,一座連著一座,比較知名的有智度、仙窟、光宅、蕭帝、解脫、同行、開善、天光、大敬愛等寺院。梁武帝還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大造金、銀、銅、石佛像,舉辦齋會,講經說法。有時一個經題要講七天,自皇太子以下,王侯、僧尼以及外國使者上萬人聽講,盛況空前。梁武帝除了親自撰寫佛教著作外,還請了不少名僧翻譯註疏佛經。這些佛經至今還很有學術價值。
梁武帝十分重視戒律。原先在漢朝時佛教徒對不是自己所殺、不為自己而殺和自然死亡的動物肉是吃的,稱作“三淨肉”,梁武帝決心改變這種習慣,提倡僧尼一律素食。為此,他寫了四篇《斷酒肉文》。從此,形成了漢族出家僧尼吃素的傳統。為了強調不殺生,梁武帝穿的衣服質料全是木棉製品,不用絲綢,因取絲要殺死眾多的蠶;衣料上也不能有仙人鳥獸圖形,以免裁剪時有失仁恕;他又下詔宗廟祭祀不用犧牲,改用面和蔬果。
梁武帝為表示對佛教的極端虔誠,竟然在公元527年、529年、546 年、547年四次捨身同泰寺。所謂捨身,就把身體舍給佛,自願人寺為僧眾執役。第一次捨身四天,第二次十六天,到第四次已達三十七天。朝廷不能沒有皇帝,於是大臣每次都花一億錢把他贖回來,共花了大約四億,同泰寺頓時成為鉅富。這些錢都是老百姓的血汗,他卻毫不顧惜地用來奉佛。梁武帝晚年迷信佛教甚至到了昏庸腐朽的程度,結果招致“侯景之亂”,終於使樑朝滅亡了。
-
9 # 命理師陳一巨集
梁武帝為什麼要禁止吃肉呢?這個問題,來自於他信佛,但釋迦佛卻好像沒禁止人們吃肉,吃不吃肉呢,結合實際情況來說即可,也就是說,修行,更講究的是心地上的修。今天,關於吃不吃肉的問題,我們來做個分析,共同探討。
我們知道,佛教是講慈悲的,慈悲眾生。那麼動物呢,跟人一樣,是有生命的,也是眾生。釋迦佛於是提倡戒殺,就是不能貪圖自己吃飽喝好的小自私,而對動物大開殺戒,這樣是有違慈悲精神的,也會造成輪迴,生生世世無有出期。可是,在當時的印度,佛教徒是要託缽化齋的,而施主們,各色人等都有,也就是他們能供養什麼,也是根據他們的情況來說,他們也可能供養肉類等,所以,佛陀便沒在吃不吃肉這個問題過於硬性規定。
梁武帝的時候,首先他因為學佛後,也是很慈悲的。那麼如果,在我們這邊,不禁止吃肉的話,那麼也會間接的造成人們過多的對動物的殺戮。有鑑於此,梁武帝便規定出家人不準吃肉了。國情不一樣,在我們這邊也不用像佛陀託缽化齋,操作起來,自然是更加容易了,也相對比較合理。
其實,真正的素食,素,便是簡單,能填飽肚子就好。一切貪念的吃,多餘的吃,也都不算素了。有選擇性的吃,也是不素的心導致。
好比如,有幾樣水果放在面前,我更喜歡吃蘋果,其他水果,我就少吃,甚至不吃。而蘋果我吃了一個,太好吃了,忍不住再吃一個,那已經不素了。這是延伸的後話,個人理解,分享給喜歡素食的朋友們。
-
10 # 江湖小曉生
梁武帝蕭衍是個非常有意思的皇帝,他崇尚佛教,為佛教的推廣發展,可謂是不遺餘力。可以說佛教對他的洗腦工作,那是做得相當到位了。
梁武帝一天到晚就想著撥款給佛教建寺廟,可是他也不好意思直接動用國庫的財產。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昏招,那就是自己出家,然後讓大臣們花巨資把他贖回來。這種把戲還不是搞了一次,連續搞了四次,耗費了國庫大量錢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句詩裡的480座寺廟,全部都是梁武帝蕭衍主持修建的。因此南北朝時期,從梁武帝蕭衍開始,佛教就逐漸傳開了。
以至於發展到什麼程度?人人都要出家做和尚做尼姑,沒人從事生產工作了。因為梁武帝規定,只要做和尚做尼姑,那就可以不用交稅了。
你看看人家這腦袋給洗的,結果南朝梁國國力日漸衰敗,沒辦法啊,青壯年都跑去參禪打坐了,田裡的莊稼也荒了,朝廷的賦稅也收不上來了,不敗亡才怪。
所以說三武一宗滅佛事件,那是真的情有可原。這老百姓都跑去念佛了,都去供養佛祖了,那誰來供養皇帝呢?
秋九月辛巳,朱雀航華表災。癸巳,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上釋御服,披法衣,行清淨大舍,以便省為房,素床瓦器,乘小車,私人執役。甲午,升講堂法坐,為四部大眾開《涅槃經》題。癸卯,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大舍,僧眾默許。乙巳,百辟詣寺東門奉表,請還臨宸極,三請乃許。帝三答書,前後並稱頓首。---《南史》
不過你以為和尚、尼姑會感謝梁武帝嗎?恰恰相反,梁武帝做了一件事,導致後世和尚、尼姑打心眼裡恨透了他。
禁止僧尼吃肉,他的理由還很充分。梁武帝在翻譯佛經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一段內容,這上面寫著佛教子弟是不能吃葷的。這下子可就炸開鍋了。
原來過去他信佛的姿勢不對,每天唸完經就回家大快朵頤,那哪成啊!所以說梁武帝就武斷地宣佈,天下和尚、尼姑都不準吃肉了。
其實梁武帝沒有搞清楚,葷和肉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當時的葷指的是:蒜、蔥、薤、韭、興渠這五葷,跟肉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頂多算個配料。
大家不吃這五葷就行了,至於雞鴨魚肉,和尚、尼姑們是從來不斷絕的。可皇帝下了旨意了,這麼信奉佛教的皇帝可不能得罪,所以大家乖乖開始戒掉了肉食。
此後梁武帝越想越不對,一天不吃肉,這嘴裡就迷茫的很啊。連他這麼篤定信奉佛法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那其他人自然是更加嘴巴空虛了。
為此梁武帝想了個辦法,為了讓大家忍住不吃肉,他找了好幾個聽起來很有道理的理由,讓這幫和尚、尼姑每次想到吃肉,就有罪惡感。
第一個理由:佛教中萬物分為有情和無情兩類,植物也就是素菜,那是無情的。可動物和人類一樣,那是有情的。因此要想修成正果,就必須要摒棄吃那些有情的動物。第二個理由:和尚、尼姑成天坐在蒲團上打坐,身體姿勢要求他們必須要氣血通暢。可是吃了肉勢必會造成氣血不暢,很不利於自身的修行和身體健康。第三個理由:動物被殺之前,那些驚恐、憤恨和恐懼等情緒都會注入到自己的每一寸肌膚裡,你吃下了他們的肉,也就帶入了他們的這些情緒,不僅不利於身體,更不利於修行。梁武帝的理由實在是過於充分,以至於沒有人可以反駁。得了,這肉看來是真的吃不成了,所以後世和尚、尼姑不吃肉,就是從這兒傳下來的。
選擇性信仰,這是我們的一大特色。梁武帝的確是一位修行很深的人,他對《大般涅槃經》的研究,已經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算是小有所成了。
可是難道佛教之中就沒有其他哪位大師,曾經翻譯到過不準吃五葷的經文嗎?除了不準吃五葷以外,其實《大般涅槃經》裡,還有戒殺生的記錄。
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糲飯而已。或遇事擁,日儻移中,便嗽口以過。制《涅槃》、《大品》、《淨名》、《三慧》諸經義記數百卷。聽覽餘閒,即於重雲殿及同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眾,常萬餘人。---《南史》
這兩者一結合,所以梁武帝才聯想到了吃肉的問題。可是其他大師沒有聯想到嗎?吃肉和殺生之間,難道沒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嗎?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難道不是真理嗎?
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什麼叫做選擇性信仰了。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完全可以接收過來,但是有一些不利的東西,卻可以刻意迴避掉。
比如說吃肉這件事,大師們嘴巴也寂寞啊,心裡也想著要吃啊。肥美的烤五花肉上撒點孜然,它難道不香嗎?
所以說大師們心裡很矛盾,最終吃肉的想法戰勝了信仰,因此選擇性地把這一塊給規避掉了。可見,梁武帝的境界還是挺高的了,他能夠勇於面對自己的慾望,對它下狠手。
其實只有咱們這裡的和尚、尼姑不準吃肉。不光我們選擇性忽略這些真理,其實全世界的和尚和尼姑們都選擇性地忽略了這個問題。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既然戒殺生,就應該不吃肉。
可事實上,除了我們本地的和尚、尼姑外,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和尚和尼姑都是可以吃肉的,他們只負責戒殺生,不負責不吃肉。
當年釋迦牟尼佛帶領他的僧團出去傳教的時候,也必須要吃肉。為什麼?因為他們自己沒有儲蓄,只能靠化緣來填飽肚子。
人家家裡有什麼飯菜,他們就只能吃什麼飯菜。別以為那個時候肉多金貴,當時天竺那地方打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說他們化緣的時候,時不時就能要到一個雞大腿或者豬蹄膀。
吃什麼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修心才是最根本的事情。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或許也是一種解釋吧。
總結:梁武帝是歲數大了,這方面慾望消失了而已。你以為梁武帝是個意志力多麼頑強的鬥士嗎?其實我們都錯了,梁武帝頒佈這項法令的時候,已經是垂垂老矣了。
他自己沒了吃肉的慾望,忽然又想通了戒殺生和吃肉之間的關係,自然就不準大家吃肉了。雖然天下人都怨聲載道,可是經不住梁武帝剛愎自用啊。
歲數大了以後,皇帝的腦子都會有些糊塗,這是很正常的。可惜這樣就苦了後來中原地區的和尚和尼姑們,他們越想越覺得梁武帝說得有道理,於是不吃肉就成了戒律之一了。
參考資料:《南史》
-
11 # 海天玄宇
梁武帝為什麼要佛教徒不準吃肉?
在梁武帝之前,佛教並不禁吃肉,不論大乘還是小乘佛教。釋迦牟尼佛規定佛家的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不歌舞及旁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其中並沒有不許吃肉的規定。這十條的規定是針對比丘的規定,也就是出家的和尚。
一、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都不吃肉了,自然就不要殺生了,這是從源頭上和需要上來遵循戒律;
二、不吃肉,人就沒那麼凶悍了,自然就可以溫潤如玉,接近佛法;
三、不吃肉,就可以避免溫飽思淫慾,自然就可以清心寡慾,更容易持戒了;
四、不吃肉,真信仰的人就留下來,假信仰的人就會離開,有助於僧團的建設;
五、不吃肉,僧團的運營成本就會降低,與民與官爭利的地方就少,有助於供養僧團;
六、不吃肉,是一種修為,是一種定力,有助於慈悲心的培養。
-
12 # 元二使安西
因為當時的佛教教義中,雖然沒有絕對禁食葷腥,但絕對是不提倡殺生的,而且西域來的和尚,也的確茹素。
即使在今天的印度,我們仍可以看到,大多數教徒都是吃素的,並不推崇華服美食。
這主要源於婆羅門教的苦修。
佛祖釋迦牟尼正是一位拋棄了富貴生活的王子,他選擇苦修,在菩提樹下參悟佛法,甚至因為太過飢餓而幾乎暈倒,幸虧一位牧女為他送上牛奶,救了他一命。
喝飽牛奶的釋迦牟尼,有了體力,才能繼續參悟,最終開創佛教。
因此,對佛教徒而言,牛奶、雞蛋都不算是食葷,而是正常補棄體力的菇素。
也許有朋友覺得佛祖的經歷非常傳奇,非常人能夠忍受,但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情況,在印度其他貴族身上也時常發生。
佛祖的兄弟、長輩中,同樣有投身宗教的,在印度有四種姓,王室貴族屬於第二種姓的剎帝利,而那些修行者卻屬於第一種姓的婆羅門。
婆羅門也是傳播知識、智慧的人,這也是為何印度貴族總有人跑去做和尚,可以看作是向更高等級的邁進。
所以,佛祖跑去菩提樹下修行,還真不是什麼稀奇事情,這在當時很流行,頂多就是他悟性更高,比一般人更厲害,開創新教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的和尚就沒有肉吃。
在古代印度的各種教派中,不僅可以吃肉,甚至還有教派吃人肉、塗抹骨灰,認為可以從中汲取力量,只是堅持不殺生而已。
佛教傳入中土時,和尚原本也是吃肉的,但梁武帝蕭衍看到戒律中有戒殺生,便進一步擴大,要求和尚不吃肉。
事實上,這一法令也曾引發爭議,和尚們還探討過合法吃肉的方法,推出“三淨肉”的概念。
三淨肉是啥意思?
就是指以下三種情況下被殺的動物,它們的肉是可以吃的,即不在面前被殺掉的動物、不是專門為自己殺掉的動物、沒有因自己而死的動物。
說穿了,和尚不是不吃肉,但要講究方式方法,不沾染生死因果,這樣的肉才能吃。
而且,古代的和尚都有化緣的傳統,這也是從印度傳來的,化緣來的肉,自然也是三淨肉,是可以吃的。
而相傳達摩祖師在少林寺參禪,開創中土禪宗。少林寺的和尚吃肉嗎?相傳,唐太宗曾下令,武僧可以吃肉,而且還可以吃狗肉。
可見,吃不吃肉,佛教徒們執法還是有彈性的。
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梁武帝自認虔誠,身為皇帝,卻特別想出家,幾次捨生寺廟,還要靠大臣將他贖回來。
作秀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這位帝王確實有一顆敏感多情的心,同情蒼生,願意戒殺。
如果只是戒殺,還是有許多生靈為之而死,只有戒肉,才能從根源戒殺,這邏輯完全沒毛病啊!
一個理想化的皇帝和尚,想出這種戒律很正常。
二是因為和尚吃素可以少些花費。
在南北朝時期,禮佛的風氣非常普遍,梁武帝之外,也有不少皇帝、貴族是信佛的,比如隋文帝一家也是信佛的。
這與當時戰爭不斷,無論貴族還是普通人,都身陷命運輪迴,難以自救有關。
心靈苦悶的時候,就想要尋求心靈慰藉,佛教應運而興。
信佛的人一多,寺廟也多,花費也就特別巨大,“南朝四百八十寺”,這可不是說說而已,實際情況只多不少,光是這些專業僧侶的花費,那就是一大筆開銷。
梁武帝為啥幾次捨身?不就是寺廟錢不夠用了,他用這種方式佈施嘛!
除了開源,也可以節流,節流的方法就是讓和尚們少吃點,多吃素可以省錢。
一兩個和尚看不出來,一大群和尚吃素,這效果就很明顯了。
-
13 # 野袍子仙女
導語:眾所周知,佛教信徒不能吃肉,無論是剃度的僧尼還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吃素成為中國佛教徒一種特別的慈悲儀式。《水滸傳》裡拳打鎮關西的魯提轄為了保命落髮出家,雖然他出家了但卻不守清規戒律,照舊喝酒吃肉,喝醉了撒酒瘋,打毀山腰涼亭,錘爛泥塑金剛,逼迫僧眾吃狗肉,幾十個人都按不住他。正是因為魯智深這種視佛寺的清規戒律為無物的行為,讓他的諢號“花和尚”成了後世酒肉和尚的代名詞。
梁武帝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生於建康(今南京),籍貫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南北朝時期樑朝政權的建立者。
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樑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臺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梁武帝為什麼要佛教徒不準吃肉呢?實際上,中國漢族佛教徒不吃肉在世界佛教史上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因為到目前為止,包括中國的藏、蒙、傣等少數民族在內的佛教徒,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佛教徒吃肉是非常正常的,例如印度、斯里蘭卡、泰國以及日本等國。
事實上,佛教在最初傳入中國的那幾百年仍然保持著釋迦牟尼創始之初的習俗,和尚並不是完全不能吃肉。僧人能不能吃肉是視情況分別對待的,佛教分為大乘和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為度人手段,所以什麼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許吃三種“淨肉”(“一我眼不見其殺者;二不聞為我殺者;三無為我而殺之疑者”)。而對於生病的僧人,則特殊照顧,可以吃肉。
佛教裡不吃葷的概念也不等同於今天吃素的意義,肉在佛教定義裡屬於“腥”的範疇,而“葷”在佛經裡不讀hun,要讀成xun,是薰的意思,指氣味燻人的蔬菜,“葷乃蔬菜之臭者”,主要是蔥、大蒜、韭菜、洋蔥及興渠(興渠是一種印度香料,中國不常見)等五種蔬菜。佛教認為吃了葷會耗散人氣,有損精誠,難以通於神明,所以要嚴加查禁。早在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傳法的時候,並沒有規定信徒不能吃肉,只是規定不準喝酒和吃葷。
梁武帝的佛教改革
中國漢族佛教徒不吃肉的歷史有1400多年,始於南北朝南樑的第一代皇帝——梁武帝蕭衍。梁武帝是歷史上有名的佛教信徒,曾大力提倡佛教,把佛教立為樑朝的國教。在他的大力提倡下,樑朝境內廣建佛寺,大批人出家當和尚、尼姑,僅都城健康(今江蘇南京)就有佛寺700餘所,僧尼10餘萬人。這位想當和尚想瘋了的皇帝不僅受了佛戒,還先後四次到同泰寺舍身為奴,自動放棄一切合法權益,變成同泰寺的廟產,其中最長的一次竟在寺院裡住了37天!每次都是太子領著群臣用重金把他贖回來,讓他繼續當皇帝。梁武帝不僅多次在同泰寺設立各種法會,親自為僧眾講解佛經,另外他還認真實踐佛家戒律:吃素,不喝酒,甚至每天只吃一頓飯;穿的也很樸素,不聽音樂,不近女色。
篤信佛教的梁武帝熟讀佛經,吸收佛教中有利於濟世安民的內容作為維護君權統治的工具,但是當時的佛教信仰和佛教徒卻不能完全為他所用,這與他治國安邦的思想發生了衝突。
那時候,佛教寺院僧侶不受國法制約和戶籍管理,不需要對國家盡任何義務;而且,印度佛教中的“平等”、“唯佛”等觀念的存在也使得僧侶們有所倚仗,敢於藐視皇權。(簡化)
梁武帝為了在佛教中確立自己的皇威,讓僧人為自己所用,他立志改革,禁止和尚吃肉成了第一項內容。為了推行這項改革,他專門作《斷酒肉文》來進行義理論證,其後又針對不同意見進行辯駁,引經據典並摻雜其他儒法思想,多次強調葷腥戒的重要意義。梁武帝提出不吃肉的主要論據是佛教的五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戒”中的殺戒,他認為僧人觸犯殺戒最主要的原因是想吃肉,如果禁止他們吃肉那麼就斷絕了犯殺戒的必要性。
梁武帝表示如果僧眾不能守戒,就是和盜賊一樣的假和尚。為了能確保這一政策貫徹實施,他設立了一系列的懲罰制度,要求各寺寺官嚴加監督,寺廟不能懲罰的就利用國家機器加以干涉。他自己還以身作則,否則就如在“阿鼻地獄”(佛教中所說的十八層地獄的最底一層,是永受痛苦的最黑暗地獄)。
為了徹底推行斷酒肉的戒律,梁武帝要求天地神明也與和尚們享受同等待遇,祭祀的供品不準再宰殺三牲,而是改成麵粉做的供品。如此一來,中國的僧眾徹底開始了不吃肉的日子。
總結:在中國佛教史上,梁武帝梁武帝創立了一套包括禁斷酒肉在內的一整套中國佛教可操作模式的框架,這一整套規矩包括素食、僧裝和獨身,這一框架為後世繼承和發展,不僅少有違犯還延存至今。在這一點而言,梁武帝開創的佛教可操作模式框架不僅推動了中國佛教文化的本土化,對世俗文化和生活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14 # 沂藍書院趙月光
梁武帝蕭衍下令禁止佛教出家人食肉,是因為他看到大乘經講不食肉,但沒有整體理解佛經的戒律問題。必須用唯識的五種性說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梁武帝時唯識的主要經典還沒有翻譯。
1、最早禁止出家人吃魚、肉的,是破壞佛法的提婆達多佛陀在阿含經律中開許吃三淨肉:不是自己或叫別人殺的,不是別人專門為你殺的,不是你看到的被殺的肉。
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弟,阿難的親哥哥,是有名的破壞佛法的人。提婆達多巧立名目,設立更嚴酷的戒條,來惑亂吸引信徒,共有五條戒律,其中一條就是不食魚、肉。
佛陀嚴厲批判了提婆達多,不食魚、肉只能是部分弟子自願遵守的,不是約束所有佛教出家弟子的,不能設立為戒條 。
把不吃魚、肉列入別解脫戒條,是炫耀,是破壞佛法。
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以遊牧、漁獵為生,如果戒律不吃魚、肉,就會把這些地方的人們驅離了佛法。
2、道宣《廣弘明集》收入了梁武帝寫的《斷酒肉文》佛制的居士五戒和比丘二百五十戒,都沒有不吃魚、肉的戒條。
南本《大般涅槃經·四相品》、宋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央掘摩羅經》等大乘經,都有不食肉的內容。
部分摘抄如下。
《大般涅槃經·四相品》:
佛贊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迦葉,我從今日製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
大慧,我有時說遮五種肉,或制十種。今於此經,一切種、一切時,開除方便,一切悉斷。
梁武帝在位的某年五月二十三日,他親自寫了《斷酒肉文》。
京城召集了三千多人的僧尼開會,由著名法師光宅法雲在高座上講《大般涅槃經·四相品》,梁武帝“地鋪席位”,皇帝坐在地上的席子上聽法,很虔誠。
然後,道澄法師宣讀梁武帝寫的《斷酒肉文》。
梁武帝表示以身作則:
弟子蕭衍雖在居家,不持禁戒,今日當先自為誓,以明本心:弟子蕭衍,從今以去,至於道場,若飲酒、放逸、起諸淫慾、欺誑、妄語、啖食眾生,乃至飲於乳蜜及以酥酪,願一切有大力鬼神,先當苦治蕭衍身,然後將付地獄閻羅王,與種種苦,乃至眾生皆成佛盡,弟子蕭衍猶在阿鼻地獄中。
會後,很多僧人表示有不同意見,“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佛制定的戒律裡面沒有斷肉的戒條,也沒有懺悔食肉的羯磨法(規程)。
同五月二十九日,梁武帝再次召集佛教僧人會議,到會近二百人。梁武帝親自和莊嚴寺法超、奉誠寺僧辯、光宅寺寶度辯論斷肉問題。
梁武帝問:《涅槃經》有斷肉,《楞伽經》有斷肉,為什麼戒律裡面沒有斷肉的條目?
僧辯答:戒律是接續的初教(小乘),所以是這樣。
梁武帝又問:如果戒律沒有不食肉的戒條,那就不是優波離律(佛教第一次結集由優波離誦出戒律),是其他人家的戒律。為什麼用這樣的戒律教化群僧?
僧辯啞口無言。
僧正慧超、法寵法師還有一個質疑,佛陀在戒律中,開許苦寒多石的地方,出家人可以穿皮革的鞋子,所以也應該可以在某些情況下開許食三淨肉。
皮革也是動物身上的肉皮做的呀。
梁武帝回答,皮革做的靴子,經久不壞,如果食肉,則餐餐害眾生。
《央掘摩羅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珂貝、蠟蜜、皮革、繒綿,非自界肉耶?”
文殊菩薩問,貝殼、蜂蜜、皮革、絲綢,難道不是肉或者從肉而來嗎?
佛回答:
若物展轉來者,則可習近。若物所出處,不可習近。若展轉來,離殺者手,則可習近。
必須要倒幾個人的手才能用,殺生者直接給的這些物品都不能用。
佛陀還說: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慈悲,然不破戒。
即使接受了皮革,也不是破戒,而是不慈悲。
梁武帝:若是聖人,故自不著此物(皮革),若中行人亦不著此,著此皆下行人。
所以,佛在大乘經講斷肉食,是為了大慈悲,給利根的菩薩聽的。
3、正確的斷肉方法佛教唯識講五種性:無種性,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不定種性。
無種性,只受五戒就可以,可以食三淨肉。
定性聲聞,遵守小乘戒,也叫別解脫戒,是沒有不食肉的戒條的,大乘經不是給這些定性聲聞講的,所以不能在別解脫戒加入不食肉的戒條。否則就是提婆達多。
定性緣覺,在無佛的世界,不需要佛制定戒律。
利根的定性菩薩和不定種性回小向大的聲聞,是需要斷肉的。按梁武帝講,實際是中上品的菩薩需要斷肉。
出家菩薩需要斷肉,中上根性的在家菩薩需要斷肉。
瑜伽菩薩戒也沒有不食肉這一個戒條,資糧位的在家菩薩也許可以漸漸斷肉。在家菩薩吃肉是慈悲心淺薄,但也不一定是破戒。
佛陀在大乘經斷肉,是為了保護菩薩的大慈悲心。
-
15 # 碧山心自閒
這說明梁武帝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
佛在《楞伽經》中,已經要求所有佛弟子不允許吃肉,是食肉人,非佛弟子。
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悉生恐怖,如旃陀羅及譚婆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閒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令飲食無節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
——《楞伽經》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菩薩:“有無量的因緣佐證,不應該食肉,但我現在只為你簡略地述說: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展轉六道,種種錯綜複雜的因緣,彼此常為六親眷屬,以曾是六親的原故,所以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狸、狗、牛、馬、人、獸等肉,屠宰者常混雜在一起出售,所以不應食肉;動物都是從不潔淨的氣分中生長出來的,所以不應食肉;眾生聞到肉食者的氣味,都生恐怖心,猶如狗見到屠戶與吃狗肉者,便生出憎惡心,驚惶恐怖群起吠叫,所以不應食肉。
又肉食使修行者不能生起慈悲心,所以不應食肉;凡夫愚痴,嗜好臭穢不淨,處於眾人之中沒有好的名譽,所以不應食肉;使修行人修持一切咒術,全都不能成就,所以不應食肉;因食肉而殺生者,看見了動物形體,便引起殺生的心識,深切貪著滋味,不得擺脫,所以不應食肉;那些食肉的人,被諸天所厭棄,所以不應食肉;肉食令口氣臭穢,所以不應食肉;肉食者多做惡夢,所以不應食肉;肉食者若在山林曠野中,虎狼聞到他的身上發出的香氣,就前來傷害,所以不應食肉;肉食會令飲食沒有節制,所以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心,所以不應食肉。我經常說言,凡是食肉時,作食子女肉想,作服藥想故,所以不應食肉。許可食肉者,無有是處。”
回覆列表
1、出家人不能吃肉,並非梁武帝的創造,而是菩薩戒規定的。大乘出家人需受三壇大戒,其中包括菩薩戒,受過菩薩戒是不能吃肉的。梁武帝寫過一篇《斷酒肉文》,這是針對“今出家人既受戒已,輕於毀犯”的現象,而呼籲大家重新重視戒律的。所謂的“梁武帝又加入僧尼不準吃肉”,是不明佛教戒律的歷史考據家臆想出來的結論。
2、大乘小乘,都是佛當時所說,只是不同地域的眾生根性不同,選擇不同而已。
小乘的阿含部系列經典中,《增一阿含經》就近似於大乘。而在我們東土,阿含經在大藏經中沉埋千年,一直沒受過重視,甚至很多人學佛多年,壓根兒不知道有阿含經的存在。
3、世界二字,世為時間,界為空間。解決世界乃至自我的問題,就要從這裡入手。
小乘側重從時間入手,體悟時間的無常,到空間的無我,從而證道,阿含經中最常見的話是: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大乘則側重從空間的無我入手,所觀之像以及能觀照的那個,當體即空。時間是建立在空間中的,空間是空相,則建立在空間之上的時間相也是空相,這就是不生不滅。大乘小乘,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