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威觀史

    其實並不是歐洲人喜歡用火槍,亞洲人喜歡用弓箭,在火槍時代,東西方的軍隊都喜歡用火槍。

    火槍時代,東方的軍隊也普遍裝備了火槍

    在我們一般的印象裡,西方人非常喜歡使用火槍,而東方人喜歡用大刀長矛弓箭之類的冷兵器,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早在明朝的時候,中國的軍隊中就普遍裝備了火槍,如明朝初年就出現了神機營一類的專門裝備火器的部隊。又如明末時期軍隊中普遍裝備了三眼銃,甚至還裝備了大炮這樣的大殺器。

    我們再說說明朝時期的日本,當時的日本處在戰國時代,我們都知道戰國時代日本最為著名的一位大名是織田信長,他就非常喜歡用火器裝備部隊。在1575年的長蓧之戰中,他就組織了一支3000人的火繩槍部隊,大敗當時名震天下的武田騎兵,在這一戰中織田信長取勝的關鍵就在於火器,而且是大規模地使用了火器。

    以下是一份崇禎初年南贛巡撫整理轄區各處軍備的情況,具體情況如下:

    根據這份軍備報告,當時南贛地區共有士兵6150人,擁有鳥銃3400支,三眼銃400支,其火器裝備率達到了60%以上。

    因此,在火器時代,不僅是當時的歐洲,亞洲地區也同樣高度裝備了火器。

    火器的大量裝備是當時軍事發展的趨勢

    其實要說到當時火器的效能,並不比弓箭好,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左右)時期的英軍,其裝備的火器也沒有達到能替代弓箭的程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裝備的是滑膛槍,每次射擊之前,需要往槍管裡裝填火藥,然後塞入彈丸,再用鐵棍搗鼓幾下,壓實火藥和彈丸,然後再瞄準射擊。這樣的火器不但發射速度慢,一分鐘最多發射兩發子彈,而且射程也不遠,基本出了100米就沒準心了,威力也不大。

    可以說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如果當時的英軍遭遇的是早期的八旗軍,也就是那支弓馬嫻熟的八旗軍是肯定打不過的。要知道一位訓練有素的弓箭手,能連續發射數支弓箭,速度會比滑膛槍快很多,而且射程也遠不止100米,可以說如果是同等數量的訓練有素的弓箭手遇到了滑膛槍時代的火槍兵,火槍兵基本不是弓箭手的對手,很容易就會敗下陣來。而火器完全碾壓弓箭,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左右)時代,後膛槍取代滑膛槍之後的事情了。

    各國火器普遍裝備的原因

    那麼既然當時的火器與弓箭之間差距非常大,各國為什麼還要普遍裝備火器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訓練成本問題。

    如果要訓練一名弓箭手,即便是現在的人也需要兩年才能練出來。而熟練掌握火器的使用,普通人只需要一個星期就行了。對於當時的文明地區來說,其居民以農民和工人為主,平時自然是沒多少機會訓練弓箭了。而火器出現以後,再加上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火器能夠大批量地生產,一旦大批量地生產出了火器,只要有足夠的人員,通過短時間的訓練就能形成戰鬥力,在戰爭中發揮作用。

    當然,尤其是在對付蠻族的時候,如明朝時期常年對付的蒙古人和後金女真人,火器也是當時中原王朝的最佳選擇。無論是蒙古人還是後金女真人,這些民族天生就是獵人,弓馬嫻熟。所以這些民族的人上了戰場不需要訓練就能形成戰鬥力,不需要訓練就能熟練地使用弓箭。

    而相對於中原王朝的明朝來說,其士兵基本都是農民,平日裡也只從事種地一類的生產活動,當這些農民被徵召成為士兵後,如果要訓練他們成為弓箭手,國家就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訓練其成為火槍兵,只需要一個星期就可以了。對於明朝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和資源的優勢,而火器就是能最好地發揮其人員和資源優勢的兵器,所以我們能從明朝各個時期的戰史當中,發現明軍有大量裝備火器的記載。

    因此綜合以上來說,火器的裝備其實是世界軍事發展的趨勢,即便很長時期裡火器不如弓箭。無論是歐洲人還是亞洲人都趨向於裝備火器,並不是歐洲人天生就喜歡用火器而亞洲人天生就喜歡用冷兵器。

    之所以即便火器的作戰效能不如弓箭,但是火器還是被各個大批量裝備,原因在於訓練成本,訓練一個弓箭手成本太高,而訓練一名火槍手成本非常低。

  • 2 # 樑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樑來回答。

    你快拉倒吧!有槍誰還用弓箭呢?

    您也別歐洲人亞洲人的區別,亞洲這塊,別的國家接觸到先進武器,這都會換裝,唯獨不喜歡先進武器的就是咱大清朝。

    舉個例子

    清緬之戰聽過吧!清朝對緬甸用兵,當時人家緬甸用的就是燧發槍,擱當時算是先進的槍械了,從東印度公司購買的。

    咱大清用的還是鳥槍,那老槍在軍隊裡用了一百多年都有,堪稱古董級別,這整一槍指不定就把自己給炸了,糊自己個一臉鐵渣子,出師未捷身先死啊!

    就這,您還別不信。

    而當時緬甸那是憑藉著手中的燧發槍就想著在東南亞這塊有所作為,其實在清緬之戰這檔口,人家已經把暹羅,也就是現在的泰國快要揍趴下了。

    當然後來,人家把暹羅給打趴下之後,在當地留了九千兵力,大部分回防要和咱大清拉開架勢幹一架。

    所以前三次清軍是和人家緬甸三流部隊開打的,就這還沒佔到多少便宜,還死了不少人。

    後來第四次的時候,人家回防了,擺開架勢要打了,清軍這頭除了乾隆自我感覺良好之外,下頭的將軍沒有幾個看好的。

    是真打不動了。也是,緬甸的體量能有多少?耗有能把他耗死。

    俺聽有人說當時緬甸弄了十萬大兵,你快拉倒吧,前前後後加起來也就五萬二,也不知道他是咋得出十萬結論的。

    後來就因為這一仗,很多將領都給乾隆上摺子,這新式武器太厲害了,咱也應該整一套,路子都給指出來了,整點西方人員,撒錢,讓他們來幫助咱更進一步。

    乾隆看了摺子,嘴巴微微上翹:“弓箭才是根本,八旗大兵靠的就是這個。”啥八旗大兵,康熙那會就已經爛了,到乾隆手裡頭基本上就不能看了,打仗全靠綠營撐著。

    好吧,這事就這麼定了,清軍依然在玩他們的鳥槍外加弓箭。

    到了鴉片戰爭開啟的時候,咱的鳥槍還在用,嗯,二百年的這都有,就問你怕不怕?

    這玩意太嚇人了,所以整個清朝不是沒有明白人,不認可先進火器的厲害之處的是清朝的皇帝們,他們感覺這玩意比弓箭差而已。

    是真的差嗎?不見得,清朝皇帝們打獵用的槍,那可都是先進武器,他只是不推廣而已。

    當年康熙那會,咱繼承大明朝的火器技術,您要是追趕老外的火器技術,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康熙吹牛:“俺們有比這更好的!”

    結果吹大發了,人家非要瞅瞅,康熙能不知道自家的底細嗎?沒法子了,這就讓一直喜歡鼓搗這槍械的戴梓弄一下,也就五天造了出來。

    還有子母炮,康熙特別喜歡的老外南懷仁,當時吹牛他們家子母炮特別的牛,當時康熙要用,就讓他造一下,一年了,連個炮架子都沒整出來。

    戴梓八天就給造出來了。

    你都不知道這戴梓,老了老了,被送到寧古塔喝起了西北風。

    二十多年之後,山西這塊有一個叫金國正的人,瞅著他管轄部隊,只有前裝重炮,沒有能快速發射炮彈的子母輕炮,就上奏康熙,弄幾門炮裝備一下。

    你猜康熙說啥?這事你綠營不成,這子母炮只能裝備給八旗大兵。

    您瞅瞅!還八旗大兵,那會的八旗兵已經不成了,打仗全靠綠營,就這?綠營還裝不了。

    所以火器這玩意,越先進越好,亞洲人沒有不喜歡的,只有清朝的統治者,不喜歡這東西。

    當八國聯軍打進紫禁城的時候,咱開啟二百多年的老庫房,拉出的東西有一小部分還比對方的好使,二百多年了?

    沒有進步,您原地踏步也成啊,這都倒退了!

    明朝那會咱就有開花彈了,結果到了清朝末期,咱居然不會造了!

  • 3 # 歷史灬小達人

    首先糾正一下,不管是亞洲人還是歐洲人都喜歡使用火槍,弓箭的射程雖然可以達到150米,但這並不是有效射程,火槍的精準度也高於弓箭。

    火槍在中國(屬於亞洲)的歷史一點兒也不歐洲差,唐代方士在煉藥時經常把硝石、硫磺、木炭放在一起搗碎,於是發明了火藥。在宋朝初年,最早的火器誕生了—火箭,它利用了火藥的推進力來推動箭前進。後來,發明了霹靂炮、猛火油櫃、突火槍等。在宋金之戰時,火器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每一戰幾乎都有火器的身影,火器的威力讓金朝驚愕不已,金朝也開始利用火器。。在宋末元初時,發明了火炮和金屬火銃。

    明朝創辦了神機營—明朝火器精銳部隊。並大力研發火器,引進西洋火器,比如說五雷神機、三眼火銃、嚕密銃等。在明朝中期,弓箭部隊只佔遠端部隊的十分之一,其餘均為銃手。引進火器最著名的就是佛狼機炮,明朝在短短几十年間研發出了數種火器並迅速地裝備了部隊,比如說馬上佛狼機和大將軍炮等。

    清朝在統一天下時為了打敗明朝,大量發展了火器,運用漢人指揮官倲養性和明軍降兵組建起了火器部隊。建國之後由於滿族貴族的“防漢”和乾隆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火器發展停滯不前。

    歐洲火器的發展得益於蒙古帝國的崛起,元朝軍隊的西征,給歐洲帶去了最先進的火器與中華科技技術,火藥在歐洲得到了革命性的發展,最終成為歐洲人征服世界的利器。

    所以論使用火槍,歐洲還得叫中國(亞洲的代表)一聲祖師爺,那麼為什麼會有歐洲人喜歡使用火槍,亞洲人喜歡使用弓箭呢?這主要是由於強盛的秦漢、隋唐等王朝使用的遠端武器都是弓箭,而在火器出現後在戰爭方面我們接觸的歷史也相對薄弱,電視劇對於戰爭中火槍的表現也很少。這也就造成了我們對中國火槍認知較低。

    而歐洲的侵略史都是藉助於火槍等武器,這也給世人表現出了一種錯覺,認為火槍源於歐洲,其實這是屬於文化的輸出,只不過是通過戰爭的方式而已。

    綜上所述,並不是歐洲人願意用火槍,而亞洲多用弓箭,而是認知錯誤產生的錯覺,當火槍出現,無論是歐洲和亞洲都傾向於使用火槍。

  • 4 # 海中巖haha

    不是亞洲人愛用弓箭,而是清統治的基礎是八旗兵,他們用弓箭水平高,但不會用火槍,在弓箭佔主導的戰爭中八旗兵有優勢,而明軍在冷兵器打仗上根本不是對手,所以明軍抗清主要靠的是火槍火炮,清軍招降吳三桂這類漢奸後才有了火器,但旗人還是不會用,所以火器還是裝備漢軍,一直到吳三桂造反,漢軍都是用火器才能和清軍對陣,八旗控制使用火器的漢軍風險還是很大的,所以平叛天下太平後,清室就一直限制發展火器,中國的火槍火炮水平比起明朝反而下降了很多,這對八旗管理中國是有利的。漢人用冷冰器無論如何是打不過清軍的,所以一直在壓制火器。應該說清皇室的認識是正確的,沒有火器漢人造反肯定是成功不了的。所以清統治一直很穩定,直到太平天國起義後,太平軍大力發展火器,清軍綠營完全無力鎮壓,不得已組建了湘軍淮軍,火槍部隊才形成,從此以後八旗軍隊再也沒有用處了。甲午戰爭後證明舊式軍隊裝配火器對外戰爭也一樣不行,開始編新軍,完全沒有滿族人的事了,各省組建的新軍都是漢人,後來成為反清的主要力量,證明了清皇帝的認識絕對沒有錯,讓漢人自由使用火器,大清國就完了。中國不用火器是大清國存在的根本,而不是誰願意用什麼。

  • 5 # 夜空最亮的星622

    英國的長弓手吊到法國火槍手,但隨著著科技和文明的發展,火槍不管射程和準確率的提高,火槍逐漸取代了弓箭。

    英格蘭長弓

    長弓一般2—2.2米左右。比歐洲常見的4尺弓要長。弓背由一條完整的木材彎制而成,上好的弓用紫杉木(Yew)製作,堅硬而有彈性。榆木(Elm)、白蠟木(Ash)、橡木(Oak)等堅硬的材質也是可用的替代品,但效能總歸要差一些。在14-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中,長弓是英國弓箭手的主戰武器。

    每個弓箭手攜帶24只箭,捆紮後放入 箭囊。用完了就到 補給大篷車上去拿。大多數弓箭手寧願把箭插在腰帶中也不願意費力的放入箭囊。也可以把箭吊在背後。防守時他們把箭插在腳前的地上,可以更方便的取箭用。

    長弓射出的箭可達300米左右(在古代兵器中已經是非常遠的距離了),也就是說,可以達到“彈幕”的效果,當自方的士兵衝鋒在前時,後方的長弓手仍然可以放出高拋物線的箭攻擊敵人的上部。戰馬的弱點正是來自上方的襲擊,大部分戰馬沒有護甲所以一旦受傷,就會變的難以控制。而即使在三百米的極限距離,錐形箭還是可以穿透普通的鎖甲。

    燧發槍,由1547年(16世紀中葉)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鐘錶匠家庭的法中國人馬漢發明,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1848年,足足裝備了200多年。

    德國鐘錶師約翰·基弗斯發明轉輪打火槍的故事較為可信。故事中說,出身於16世紀初的基弗斯在鐘錶界頗有名氣,他不僅能造出各種造型別致的精美手錶,對各種槍械也有濃厚的興趣,並親手製作過不少精美的火繩槍。一天,基弗斯家中來了個客人,客人在抽菸點火時,用的不是當時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點火方式,燧石閃亮的火花瞬間引起了基弗斯的靈感,他把鐘錶上那帶鋸齒的旋轉鋼輪與能夠產生火花的燧石相結合,憑著他的經驗和智慧,於1515年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轉輪打火槍。 基弗斯發明成功的轉輪打火槍引起德國軍方的關注,很快,這種槍便開始裝備德軍騎兵和步兵,1544年,德國與法國交戰,當時德軍騎兵裝備了轉輪打火槍,法國軍隊仍裝備火繩槍。戰鬥進行中,突然風雨大作,裝備火繩槍的法軍幾乎沒能打出一槍一彈,而以轉輪打火槍為主要武器的德軍騎兵則越戰越勇,將法軍士兵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屢遭失敗的法國國王也僱用了相當數量的同類騎兵,這些騎兵也配備了轉輪打火槍。這樣,轉輪打火槍慢慢成為騎兵的主要武器。

  • 6 # 開著皮卡打坦克

    誰告訴你的?火槍出現之後明顯很快就普及了,不管是在歐洲還是亞洲,而且又是誰告訴你火槍的射程有七八十米弓箭又有150米的。

    首先我們來闢第一個謠,歐洲人用火槍亞洲人用弓箭。亞洲人普及火器的時間比歐洲人早的多了。這個歐洲人的記憶最深刻,不管是奧斯曼的火炮還是莫臥兒的火炮都給歐洲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早期的火器實際上是槍炮不分,很大的一個筒子也是後面插根木棍了用,這種東西傳到歐洲之後被叫做了手炮,和弓弩並存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和亞洲一樣。

    之後小口徑的單兵火銃開始出現,依舊和弓弩同時存在。真正帶來改變的是火繩槍的出現,但實際上這東西普及的也很快,歐亞也都差不多,直到燧發槍時代(17世紀中晚期)還是都差不多,至於弓弩早就成為邊緣化的武器。只是大清一直被困在了火繩槍的時代沒變成燧發槍而已,給你這種映像的原因可能是我們自己拍的奇葩電影電視劇,老宣傳大清是大刀長矛,實際上大清紙面上的火器普及率達到了80%(注意說的是紙面上,大清軍隊空餉嚴重有些部隊連兵都是假的,更不用談槍炮了)。大清敗並不是什麼器不如人,而是機構臃腫低效財政虧空巨大軍隊紀律廢弛等同於烏合之眾。

    第二個謠言,火槍射程有七八十米,弓箭射程有一百五十米。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玩過弓,我拉過最大的弓是120磅絕對做不到在150米的距離上有效殺傷,八成連厚點的衣服都射不穿。如果你說的是箭能飛多遠,那45磅的弓就能射出100多米,如果你說的是150米還能命中目標還有殺傷,那我只能說你去找超人好了。弓這東西連瞄準的工具都沒有全靠感覺,你自己想象150米外的人是個什麼景象,那就是一個連臉都看不清的人影好吧,即使你用叢集發射覆蓋打擊打方式射,那命中率照樣堪憂。

    如今奧運會比賽射箭最遠的距離是90米,靶子是1.2米直徑的圓靶,現代弓上面一堆優化工具還有光學瞄準具,拿在最頂尖的運動員手裡那就那麼個成績,你告訴我古代的弓箭手拿著啥都沒有的弓能射150米,那是想說現代人都嚴重退化了嗎。

    最後火槍,18世紀的滑膛槍,在50米開外彈道就放飛自我,誰告訴你能打七八十米的。英中國人的戰術就是保留第一發子彈,貼近到三到四十米再開第一槍,因為即使敵人在此之前開槍也造成不了大多傷亡。至於你問這麼說弓箭與火槍射程差不多啊,那為啥火槍取代了弓箭呢,因為火槍訓練簡單啊是個人訓練一下都會打槍,所以大清都能達到80%的火器普及率,但弓箭卻不行一個熟練的弓手至少要訓練幾年,所以弓手的數量不可能上的去,所以懂為什麼了嗎?

  • 7 # 港漂漂深圳

    我認為是影視劇給了樓主一個錯誤的印象。16 17世紀,全世界範圍內火繩槍開始普及取代弓箭。歐洲是這樣,亞洲也是這樣。並沒有說亞洲用弓箭歐洲用火槍的情況。給樓主錯誤印象的原因應該是影視劇,尤其是中國的影視劇。中國反映明清戰爭的影視劇,確實軍隊除了火炮都是清一色的冷兵器,但這個是錯覺。

    根據歷史記載。1558年中國開始普及火繩槍,明朝叫鳥銃,日本叫鐵炮。很快,明朝南方都普及了鳥槍。因為鳥槍有準星和照門,射擊比較準,對多深山和密林的南方很適用。不過北方的確不怎麼普及鳥槍。一個原因是北方省份窮,因為工藝的問題,鳥槍製造成本還是比較高。一個是北方多大風,而火繩槍依賴火繩觸發,火繩很容易被大風吹滅。還有一個是北方騎兵多,而火繩槍裝填極其繁瑣,在戰馬上使用不現實。

    日本方面,火繩槍普及的16世紀下半葉正是日本戰國時期,鐵炮普及很快,看日本的影視作品,日本鐵炮用的比弓箭多多了。東南亞國家,看他們的影視作品,火槍在16世紀晚期也基本普及了。

    明朝北方經過萬曆北韓戰爭,體會到了日本鐵炮的厲害,也開始普及火繩槍。在1619年開始的明清戰爭中,明朝北方的主力軍隊火槍已經比較普及了。而他們的對手滿洲人和蒙古人,因為自幼都是弓馬嫻熟,自然都是隻用弓箭的,他們看不上裝填繁瑣的火繩槍。滿清統治中國後,一直到17世紀晚期,八旗子弟戰鬥力加速蛻化,很多人都拉不開弓了,於是改用火繩槍。到了18世紀早期,根據記載,清朝沿海軍隊有4成以上都裝備了鳥槍。這時候,歐洲開始普及新的火槍,就是燧發槍,不需要火繩點火,裝填簡便了很多。東南亞的緬甸,泰國等在18世紀中葉也普及了燧發槍,但是大清還是在用原始的火繩槍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洋務運動。日本也是火繩槍一直用到19世紀中葉俄國美國入侵。

  • 8 # 九龍王龍九

    弓箭在歐洲被淘汰有三個原因,

    一價效比的優異性!按照日本戰國的說法是一個練習火槍不到一個月的農民可以打死一個練武十年的武士,而一個騎士或弓箭手的訓練費用比火槍手費錢得多,歐洲包裡缺錢的國王們更看重這種價效比的優異性,這使火槍普及並得到了發展。

    二是矛與盾的競爭,英法長期的戰爭使歐洲的盔甲工藝發展到了極致,由此板甲出現了!14世紀中葉英法百年戰爭形勢的逆轉,與板甲的發明不無關係。身著板甲內襯鏈子甲的法國騎士將曾經羞辱他們的英國長弓手幹趴下,16世紀至17世紀初,板甲進入全盛時期。而在科技上無法進步的弓箭自然面臨淘汰,軍事工程師們為擊穿板甲而日夜殫精竭慮,開發出了重型手弩,短程矛槍等一大堆武器!然而直到然而16世紀中頁,大型火繩槍的問世,才使板甲抵抗力第一次出現不足。在子彈面前,做工良好的板甲確實可以有效抵滯正面的穿透,但巨大的衝擊力常會導致護板向內凹陷而出現損傷,子彈與板甲撞擊時發生的振動同樣會給人體帶來嚴重的傷害,這使沉重的板甲逐漸退下了歷史的舞臺!

    第三,火繩槍從問世之初,其射程就不在弓箭之下!以16世紀初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繩槍為代表,其最大射程達250m,有效射程 達到100m!而中世紀的最好的長弓最遠射程估計也僅在160米到220米左右 ,一般弓的最遠射程也不過150米左右,注意這是最遠射程,實際上箭在飛行到最遠射程的一半的時候, 箭的穿透力已經很弱了, 即所謂的“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也”弓的動能都是來自於射手的拉力,對射手的臂力要求很高,在連續射上十多箭後,射手的射擊將會大幅減弱,某神劇中的一天射兩萬箭,估計手都會廢掉了!

    最初亞洲的火繩槍運用不比歐洲差!無論是日本戰囩還是宋明都是對火器極其重視的!但有三點原因使我們技不如人!

    第一,亞洲沒有像歐洲一樣建立自然科學體系!也沒有像歐洲一樣建立軍事工程學院,專門研究軍事機器!我們更擅長的是仿製和在製作工藝上的改良,而不是發明創新!

    第二,16-19世紀初的亞洲(大部分地區)遠比歐洲和平,歐洲連綿的戰爭和海外殖民行動推動了火器的更新和發展!

    第三,無論中國的清朝還是日本德川幕府都是封建專制的極限,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這些政權必然要盡力壟斷各種資源與技術,也必然要用封閉保守來防止社會變革對其統治的衝擊(參考我們東北的某國),在這種情況下,新技術是得不到推廣和運用的!

  • 9 # 2000wb

    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一是火槍射程七十米,弓箭射程一百五十米?火槍一般指火繩槍和燧發槍,火繩槍射程七十米差不多,而燧發槍排槍射擊時有效射程一百五十米妥妥的,如果採用拋射最大距離甚至有九百米!法中國人有時喜歡幹這個,但打到人也就打個瘀青而已。而弓箭,受過嚴格訓練的英格蘭長弓手有效射程也才八九十米,拋射才有一百五十米,其它弓就不要說了。火槍淘汰弓在歐洲是火繩槍與弓射程差不多時,原因是火槍手比弓箭手好培訓太多,一個農民花個兩週時間就能成為合格的火槍手,而花個半年時間培訓也不見得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長弓手!另一個問題誰說亞洲人喜歡用弓箭?日本人一引進火繩槍就逐步全面普及鐵炮,緬甸人、安南人,準格爾蒙古都大量裝備火槍而提高了戰力,更不用說長期與歐洲人作戰的土耳其人了。唯一的例外是明朝,明後期戚繼光從倭寇那裡仿製成火繩槍稱之為“鳥槍”意思為能擊落飛鳥,成為戚家軍利器,但明軍總體來說還是拒絕了火繩槍因為大明工部製作的火繩槍炸膛率極高,,原因是官員普遍是貪官庸官,匠戶其實就是永無出頭之日的奴隸,而士兵作為軍戶也是世襲奴隸,誰會在乎呢!……滿清其實火繩槍裝備率不低,普遍在四五成以上,而清緬戰爭失利後前線將領見識過緬軍燧發槍的威力後要求引進裝備燧發槍的要求被乾隆皇帝拒絕後,清軍在太平天國後期直接從火繩槍跳到了後裝步槍。

  • 10 # 珍惜每一天的乖乖兔

    實際上火槍的有效射程要比弓箭的有效射程遠 同時殺傷力遠遠大於弓箭 著甲的戰士被箭射的像刺蝟還能征戰 可是被火槍擊中 哪怕擊中非致命部位後 也會立馬失去戰鬥力甚至昏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校的運動會有多“恐怖”?和別的學校的運動會相比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