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傅蕙欣

    答:炒牛肉是油滑還是水滑(油滑)。

    用料:

      牛肉500克,青椒一個,紅椒一個,洋蔥一個。

      做法:

      1、紅椒和青椒清洗乾淨後,去蒂,切成寬條狀,再切成菱形塊。

      2、洋蔥洗淨,切掉兩端,對半切開,再改刀切成小塊。

      3、逆著牛肉紋路,切成片狀,放入碗中,倒入一點料酒抓勻。

      4、往牛肉中加一小勺量的澱粉,抓勻,加一點油拌勻即可。

      5、取一小碗,加入兩勺生抽,半勺老抽,一點白糖,少量的鹽和濃縮雞汁,攪拌均勻。

      6、鍋內倒油,下切好的青紅椒塊和洋蔥塊,翻炒均勻,待洋蔥和青紅椒斷生後盛出備用。

      7、往鍋內再加一點油,下入牛肉片,用鏟子快速攪散。

      8、等牛肉變色後,但還沒有熟透時,倒入調好的醬汁,翻炒均勻。

      9、等鍋內牛肉斷生後,倒入剛才盛出來的青紅椒和洋蔥塊翻炒均勻,即可出鍋

  • 2 # 用戶2119500328088748

    滑炒,是將加工成絲、丁、片狀的原料經碼味上漿,再放入油鍋滑熟後,用少量油在旺火上急速翻炒,最後用對汁或勾汁成菜的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烹製的菜餚滑嫩柔軟、色澤鮮豔、味美鮮爽。因而在中式烹調中應用最較廣。滑炒技法看起來簡單,但如果你想真正掌握它把滑炒菜餚做好,就得重視從選料到烹製成菜的每一個環節。

      一、選料

      原料選擇是制好滑炒菜餚的先決條件。滑炒的原料宜選用含水量多、質地鮮嫩、無骨的動物性原料。如:豬裡脊肉、牛裡脊肉、羊柳肉、魚肉、蝦肉、雞脯肉、豬肝、豬腰等。

      二、刀工處理

      刀工處理技術的優劣也直接關係到滑炒菜餚的成敗,一般而言滑炒菜的刀工形狀要求以細、薄、小為主。“絲”要求切成0.4~0.5厘米的二粗絲;“片”切成3.5厘米長、2.5厘米寬、0.3厘米厚的片;“丁”則要根據原料的質地來確定,如含水量高的魚肉、蝦肉和雞脯肉可稍大,而質地相對較老的豬裡脊和牛裡脊則要求切得稍小一些,一般與黃豆大小最為相宜。切好的原料規格應大致相同,以便受熱均勻,成熟時間一致。

      三、碼味上漿

      上漿是滑炒技法的又一至關重要的操作工序,同時也是能否保證菜餚達到滑嫩的關鍵所在。滑炒原料質地細嫩、形態細小,上漿時必須認真細緻。可分為三個步驟:1、先將切好的原料納盆,加入姜蔥水、精鹽、料酒等稍醃片刻,再瀝乾水分。2、雞蛋清調勻打散,放入醃漬好的原料中調和均勻。3、加入水澱粉抓捏均勻,使漿上勁,並使菜餚原料全部包裹起來才符合標準。抓時必須注意,由於原料細嫩,出手要輕,用力要小,但必須抓勻抓透。既要防止斷絲、破碎,又要使原料上勁。否則,在滑油時就會出水、脫漿,嚴重影響質感。原料上漿時幹稀要適度,若原料上漿太稀,下鍋滑制時也會脫芡且不嫩滑,若上漿太乾,則原料又不易成熟且相互間還容易粘連。

      另外,豬肝、豬腰上漿時,一般直接用幹細澱粉,並且上漿後要迅速下鍋滑制,這是因為豬腰和豬肝含水量較高,加入精鹽碼味後原料會迅速出水,若是用水澱粉和蛋清豆粉上漿,以及用幹細澱粉上漿後放置時間過長,都容易造成原料脫芡。

      牛肉碼味時,可加入適量的嫩肉粉和食粉,目的是使其更加細嫩;蝦仁碼味時,亦可加入適量食粉,使其脆嫩。

      四、下鍋滑制

      將鍋上火燒熱,用溫油滑鍋後下油燒至5成熱,然後將上好漿的原料抖散下入鍋中,待原料滑散且表面發白時,撈出瀝油即可。

      在下鍋滑制過程中,必須根據原料的性質,掌握好油的溫度、數量和滑油的時間。具體地說:油的使用量以為原料的2~3倍為宜。滑油的鍋必須潔淨。油溫可根據原料的質地、大小而上下變動。如鮮活細嫩的原料則要低於5成熱油溫;硬的或稍大的原料則要5成熱或5成熱以上稍高的油溫。同時,原料下鍋一定要抖散,若有個別原料相互粘連,可用筷子輕輕撥開,但切不可亂攪動,以免原料脫芡或粘勺;滑炒的原料滑制時間不能過長,以滑至8成熟為度。

      五、烹製成菜

      炒鍋置旺火上,放入化豬油或色拉油,投入薑片、蒜片和蔥節炸香,接著下入輔料略炒,再下入滑好的原料,烹入用精鹽、胡椒粉、料酒、味精、鮮湯和水澱粉對成的滋汁,翻炒均勻即可起鍋裝盤。

      滑炒菜餚一般要求色白、嫩滑,味多以鹹鮮為主(也有其它味型的),炒制時用“對滋汁”的方法定味收汁,成菜速度相對較快、定味也相對要準確一些。不選用色澤潔白的化豬油或色拉油,可保持主料的本色;輔料宜少,一般以紅色的辣椒、蕃茄片、胡蘿蔔片和綠色的葉類蔬菜為主,便於快速成熟,並起到岔色和美化菜餚的作用;對勻的滋汁中不要加入有色的調味品(如醬油等),以保持原料的本色;滋汁中對入的鮮湯量則相對要少,使成菜略帶汁,這樣菜餚才清爽不糊;烹入滋汁後,澱粉完全糊化且收汁亮油時,即可出鍋、若炒制時間過長,則水分蒸發、造成芡汁濃稠且易粘鍋焦糊,影響菜餚質量。

      滑炒是烹飪技藝中常見的技法。在浙菜中滑炒更是廣泛應用並有其獨特的發揮,形成了浙菜中滑炒的系列,使原本就豐富多采的浙菜添加了絢麗的彩虹。

      滑炒以油為傳熱介質,也稱上漿滑油炒,是從小油量煸炒技法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其特點主要是把將原料直接入鍋加熱,改為先給原料上一層糊狀的薄漿再入鍋加熱,將一次性加熱法變為二次加熱法,即滑和炒。滑一般稱為滑油、劃油或拉油,菜餚主料經過滑油加熱後,再進入鍋炒加熱,不僅能提高菜的嫩度,併產生了爽滑的質感;不僅形態飽滿,並富有光澤,構成了滑炒菜餚的滑嫩鮮香的風味特色。

      合理選料是做好滑炒菜的前提。滑炒的主料一般為魚、蝦、雞肉、豬肉、牛肉等。由於滑炒菜餚要求嫩,加熱及調味時間短,而浙菜的滑炒要求突出原料本身的鮮味,調味較輕,所以選料必須要新鮮質嫩。

      原料加工成形要以薄、細、小為主,一般以絲、片、丁或花刀形狀較為合適。有些自然形態小的原料,如河蝦、白蝦、鮮貝等可以原形使用,以適應旺火速成的要求。刀工處理時還應注意整齊、均勻、清爽利落,使原料在加熱時成熟度一致,並形態美觀。

      上漿是滑炒菜達到滑嫩的基礎,一般滑炒的原料在烹調前都要進行上漿。上漿的方法大致分為二種:一種是將原料先用精鹽、酒等調料拌漬一下,再把蛋清打散加入調勻,最後加入澱粉調拌均勻;另一種方法是將原料只用鹽、酒等調料拌漬一下,另將蛋清打散加澱粉調勻,倒入原料中調拌均勻。上漿要“上勁”,“上勁”是上漿的關鍵。所謂“上勁”就是指要調拌透,使粉漿全部粘附於原料上。把原料包裹起來,這樣才能夠達到上漿的質量標準。如果上漿不上勁,粉漿不能粘附於原料,水汪汪的,在滑油時就會出現脫漿、洩粉的現象,嚴重影響菜餚的質感與色形。當然,上漿的“上勁”,還有多種因素,原料含水分多少,原料的體積(絲、片、丁也有不同),原料的鮮度等。一般將漿好的原料應靜置一段時間,使粉漿對原料的粘附力增加,不易脫漿。薄細的原料漿上勁後,加點色拉油拌一拌,這樣滑油時容易散開,不易使原料間粘連。還有一種做法,在上漿時加些小蘇打粉,使其滲透到纖維組織內部,分解出“結合水”(加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水分),滑油後能增加脆度和亮度。但這樣容易使原料的本味減少了,因為浙菜是講究本味的,所以這種“蘇打漿”一般不宜採用,但在歐洲大都採用這種方法。

      滑油是滑炒的關鍵。滑油是使用中油鍋(即中等油量的油鍋),將上漿原料加熱至斷生取出,滑油的成品質量要求是不粘結、不上色、不脫漿、光滑、嫩熟。

      滑油的成敗,關鍵在於掌握好油溫及火力。油溫一般應4成熱,即120℃上下,以原料入鍋滑散,而表面粉漿迅速凝固為最佳。如果油溫過高,原料入鍋未待滑散,粉糊已經凝固結團;油溫過低,原料入鍋雖能滑散,但是沒有足夠的溫度使糊漿凝固,便會出現脫漿。所以油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滑油失敗,具體操作應視原料的情況而定,如滑雞肉的油溫可用5成熱;雞肉纖維比較細小,粘結較緊,油溫太高滑不散,3成熱便可;黑魚、青魚、草魚等淡水魚片可以一次性投料,油溫5成熱即可;但黃魚、鯧魚等海水魚片,粘性差,容易破碎,需要逐片入鍋,油溫要控制在3成熱。總之,只有對滑油原料的性質了如指掌,才能運用自如,取得良好的滑油效果。

      滑油的火力一般均採用旺火,因為原料入鍋後,油溫下降快,所以能夠迅速滑散,但是在滑散的同時要有足夠的溫度使表面的粉漿迅速凝固,這就需要有旺火來迅速提高油溫。原料滑油的時間也要掌握得恰到好處。一般原料滑散變色時即已斷生,應及時出鍋。因滑好的原料還要經過“炒制”的加熱過程,所以以嫩熟(7~8成熟)為好。

      炒制,是滑炒菜餚成菜前的最後一道工序。即滑好的主料再放入小油量鍋中,加調料、湯水、勾芡滑炒成菜。炒制時大都要勾芡(特殊的龍井蝦仁等不用勾芡),但浙菜一般芡輕,使菜餚掛薄薄一層芡汁,有助於入味,增光澤,芡後澆加的明油也較少。其芡汁有“跑馬芡”與“對汁芡”二種。採用“對汁芡”的目的是為了加快速度,以適應炒制時間短促,旺火速成的需要。不管採用哪種方法,都要兩手緊密配合,不斷顛翻,拌炒,使回鍋原料復熱均勻,吸收調味,炒熟炒透,粘掛芡汁,及時出鍋,這也是做好滑炒菜的一個關鍵。總之,質感滑嫩,口味香鮮,色澤鮮豔,形態整齊,滋潤滑爽的滑炒菜才能體現浙菜滑炒技法的特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師去掉一筆會變成什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