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719879630823
-
2 # 歡快夢想家0S
文章景、情、理融為一體的藝術特色:《前赤壁賦》重點不在記遊,而在抒發人生感慨,辯論人生意義。因而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這種哲理性並不用抽象的哲學語言和純粹的邏輯思辯來體現,而是採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寫景、抒情、說理統一,形象性與哲理性統一。
文章第一段寫景。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的如畫美景引發蘇子的感情抒發。這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是中國抒情文學的固有表現模式,蘇軾此賦也不例外。但它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江水、明月作為這一篇之張本,它只是後文議論說理的一個形象鋪墊,作者還要借物喻理。
第二段客的議論,便以“託遺響於悲風”扣住風,作者虛無消極的人生觀藉助於具體的現實的自然物象表達了出來。
第三段蘇子反駁,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一句來個針鋒相對,隨之以水和月作比譬,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表現對生活的熱愛,作者也是信手拈來,以“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
全篇文章,議論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內蘊,寫景使哲理呈現生動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在脈絡,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1)蘇軾在《赤壁賦》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人生短暫、人之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2)《衛風•氓》中表現男女主人公少年時在一起愉快地生活情景的詩句是“總角之宴,言笑晏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