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錦繡

    中華文字,是漢文明傳承之精華。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海峽兩岸同族同胞,同文同種。

    在中華繁體文字運用中,中國港、澳、臺地區在日常生活中還繼續傳承與延續,在中國內陸地區繁體多運用於書法、篆刻及需要使用繁體字的特殊領域。

    自中華文字創造以來,從古至今,各朝各代對文字都有規範要求,文字的書寫也不盡相同,它是一種文字的演變與進化過程,也適應著時代不同的需求。從甲骨、金文的象形文字,大篆、小篆的演變,直至後期的隸書、楷書、行書的變化,皆為文字演變的一個過程,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中,中華文字越來越豐富多彩,越來越顯其內涵。規範文字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進步所需。

    自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定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是當今流行的簡化漢字,它主要在內陸地區使用,而港澳臺地區也在與繁體字一起混合使用,並非是絕對的只使用繁體的書寫。

  • 2 # 大國布衣

    漢字是非常古老的一種文字,在數千年的演化程序中,漢字也在不斷的進行自我改良,但一直受限於較為複雜的比劃,實際上已經影響到了我們正常的書寫學習,這並不利於知識的普及,所以,有必要對繁體字進行簡化。

    最早開始漢字簡化運動的是在民國時期,1920年著名學者錢玄同曾在《新青年》雜誌發表過一篇叫《減省漢字的筆劃提議》的文章,率先提出漢字需要縮減比劃以提高國民的識字率和書寫水平,在當時引起學術界不小的爭議,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但在各界的抵制下又不得不在次年二月廢除。

    建國以後再一次提到漢字簡化的必要性,1956年國務院審定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漢字簡化工作開始有序的進行,眾多學者參與其中,1964年5月中國文改會發表了《漢字簡化總表》,此後在中國全面推廣開來,繁體字逐漸的被簡化過的漢字取代,到八十年代末已經基本上看不到什麼繁體字了。簡體字雖然已經被全社會所認可,但作為漢字的原型繁體字卻已日漸式微,特別是年輕一代對繁體字的認知幾乎是一片空白,恢復一定的繁體字教育其實是很有必要的。

    至於臺灣,香港,澳門這三個地區為什麼並沒有或者極少使用簡體字,其實還是因為歷史原因,國民政府到因為早期普及簡體字造到大規模的抵制而廢除,所以到了臺灣後仍執行一貫的繁體字教育並一直到今天,而兩岸實現三通之後大量臺灣同胞來到大陸學習工作,經商或者定居,其實很多人都認識簡體字。

    到目前為止,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另外一個大規模使用簡體漢字的國家就是新加坡了,上一世紀70年代,華人出身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先生借鑑並使用了大陸的簡體漢字並在新加坡全面推廣,新加坡由此成為第二個使用簡體漢字的國家。

  • 3 # 如歌人生2166

    說一下我的看法。

    1949年,中國文盲率是80%,2018年這個數字下降到10%以下,這其中,除了政府大力興辦教育,漢字的簡化居功至偉。

    漢字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簡化的過程,不信的話,拿出甲骨文來,有幾個人認識?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單字大約為5000個,我們能識別的是多少?2000個。這其中公認的更少,只有1000個左右,也就是說,因為甲骨文複雜,很多字已經不認識了。甲骨文往下,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宋體到現在的簡化字,漢字是一步步走向簡潔,更接地氣。

    新中國成立後,擺在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就是掃盲,但是繁體字太複雜,不容易學,所以漢字經過了兩次簡化,第一次比較成功,第二次比較失敗,因為第二次簡化得過分了,好多字既失去了形,也失去了意,後來基本廢止了。準備搞漢字拼音化,現在看來也是十分幼稚的,因為漢字的形就代表了不同的意義,而拼音根本沒辦法體現這個意義。說到這裡必須佩服一下我們的老祖宗,因為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拼音字母,是扁平的,只有漢字是立體的,自帶能量,象形、會意、形聲、通假,各種造字方法,想想都驕傲。

    說到這裡,有人會說棒子文也是立體的,我不否認。棒子和日本一樣,歷史上是我們的藩屬國,以前一直用漢字,在明朝我們式微的時候,棒子覺得大明靠不住了,也就看不上我們的漢字了,乾脆自己另搞一套文字吧,棒子世宗大王有一天受到窗戶格子啟發,突發靈感,讓一批人以此來製造了棒子文字,並且和漢字對應,只是發音不同,在以後的幾百年裡,棒字和漢字是共同存在的,棒子的歷史都是用漢字寫的。1970年,朴槿惠的爹朴正熙在棒國廢除漢字,近50年來,棒國認識漢字的人不多了,可是他們突然又發現了一個重大問題:以前的史書都是漢字寫的,現在沒幾個人認識了,尷不尷尬?於是現在又重新學習漢字,從小學開始學,當然,這中間中國強大的因素有多大,你懂的。棒國重學漢字,為了遮羞,又搞出來“倉頡是棒中國人”、“漢字起源於棒國”、“活字印刷術是棒國發明的”這些奇談怪論,臉憨皮厚也是宇宙無敵了。

    扯了那麼遠,現在說回正題,臺灣人看不懂簡體字,大陸人看得懂繁體字,這是為何?這就是漢字的一種奇妙功能,上下聯絡,單獨拿一個繁體字你可能不認識,把它放在一句話裡,連著一讀,你基本上就知道是什麼字了,這是不是很神奇?另外,我們在影視作品、KTV等等這些地方經常會遇到繁體字,看兩遍就記住了,認識但是不一定會寫。另外,簡化字畢竟源自簡體字,還是有很多相同之處的。還有一點就是,我們使用簡化字,但是並不排斥繁體字,就像我們不排斥臺灣和臺灣人一樣,誰的孩子誰不愛呢?

    臺灣人不認識簡體字,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他不想認識,這是關鍵。他們骨子裡有一種“夜郎自大”的優越感,覺得臺灣比大陸先進,瞧不起大陸的一切。覺得繁體字多麼正統、高尚,從內心是排斥簡化字的,怎麼能學的好?二、很多簡化字簡的太到位,它媽都快不認識了,何況是臺灣人呢?

  • 4 # 宇宙旅行2018

    那些說要復興繁體字的人實在搞笑嗎,你怎麼不說復興篆體等字型呢?為什麼這些字會逐漸淘汰?還不是時代在發展,文字也在演變,說白了就是不再適應新的需求。把複雜的字簡化,更方便書寫和應用,這就像大道至簡一樣,化繁為簡。說不要拋棄老祖宗文字的人是有多麼的死腦筋啊,你也不看看漢字幾千年都演變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是向利於書寫和應用的方向發展,連古人都知道文字需要適應時代。不然大家都復興吧,寫篆體,更古老的還可以寫甲骨文呢,是不是體現自己很牛逼,復興古字。說文言文,惜字如金,滿口之乎者也,不更好?以前看過一個碑文,上面全是類似於漢字的古字,好像是越南吧,為了擺脫我們漢字而自創的字型,你知道那字型是有多複雜不,每個字都是各種“漢字”拼湊起來的組合字,每個字都尼瑪30多個筆畫,有的50多都有。你覺得這樣的字有用嗎,人家化繁為簡是為了方便應用,他們這是化簡為繁,偏偏把一件簡單的事搞複雜化,有什麼卵用,結果沒多久他們也都棄用這種組合的“繁體字”了。

    文字的目的在於方便大家書寫和應用,如果硬是把它複雜化,那還方便大家交流不?想那些篆體、繁體字都是在特定場合才會去用到,如藝術欣賞。人家都是朝前看,有些人偏偏要朝後看。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什麼都是在變化,一味地復古那叫退化。那你想一下,大家都寫篆體(或者甲骨文),說文言文,這是利於時代呢,還是阻礙發展呢?不是說老祖宗的東西都不好,我們要看時代,就像言文言、繁體字、小篆等都是在特定情況下用的,都是藝術方面用於欣賞的,不會普遍去使用的,那樣會適得其反。

  • 5 # 遙遠有多遠2018

    哥們回答的可能跑題了啊,過去創造簡體字是為了方便書寫,那社會發展到今天,基本全部實現計算機辦公了,文化復興也提出來了,那現在就該恢復繁體字了

    再說啊,漢字是文化,有象形,有出自,通義啥的,每個字都是文化的符號,你後人給他往簡單了改有意思嗎,還笑話南韓人不懂漢字,自創拼音字,五十步笑百步

    簡體字啊,就想我們過去迷茫不自信那個年代,認為我們的文化落後,崇拜西方先進,金一南教授講過一次,五四運動其實是文化運動,用言簡意賅的新式文學代替之乎者也的文言文體,中國教育發展到今天,發現我們當年的選擇又不準確了

    二十四節氣,亞洲多數國家還在用,多麼精確的自然科學,我們不學,不會背,不知道驚蟄的春雷萬物復甦,但我們知道聖誕節得慶祝,吃吃喝喝。

    想想鴉片戰爭以後,我們的先人是用多少鮮血和生命去換來我們的民族獨立,那什麼代表名族,文化。你一個人有文化別人尊敬你,你一個民族有文化別的民族尊敬你。

    日文,用漢字簡化改編,喜歡簡體字的好朋友們,當年國軍將士們圖方便,估計你們現在書寫的應該是的日語。可簡化了,書寫快速,符合時代。

    文化就是傳承,不是為了方便而修改,像傳統節日,不提倡了,到現在大家也弄不明白屈原投江咱們慶祝個屁,他活著時候就過端正。

    文字啊,你把他當文化你就改繁體,讓國民更普及我們的傳統文化,你要跟時代同步,國際接軌,書寫方便啊,你就英語得了,或者更簡化

    兩會是曾經有政協委員提過恢復繁體字,我是認為恢復簡體字是正確的,現在都計算機打字了,不累了,讓後人看到學到的,都是正版的東西吧

  • 6 # 僅此future24441124

    這是因為大陸本來就是繁體字盛行,簡體字的歷史才百年不到,怎麼會不認識呢。不過話又說回來,以後大陸認識繁體字的人回越來越少,會寫繁體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畢竟時間是把殺豬刀,能撫平一切。

  • 7 # 二老9206

    我認為從用繁體字還是用簡體字來看,祖國就應該統一,本來是一個國家,各方面都一致才有利於發展,確弄成了兩樣,確有兩個名字,別有用心的人多年來就是利用了這一點,挑撥離間,搬弄是非,漁人得利。所以統一臺灣迫在眉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 8 # 多彩的蝴蝶

    兩岸雖同文同種,但制度不同,大陸本來就是從繁體字過渡到簡體,其實就是給繁體字瘦身,是與時俱進的體現,臺灣一直保留繁體字而沒有推廣簡體字,這就使得很多臺灣人不認得簡體字的原因。

  • 9 # Aaronjack

    漢字從出現到現在一直在簡化。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等等。從繁體字到簡體字也是在簡化。臺灣人真的不認識簡體字嗎?如果是真的那也可以理解。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的人看甲骨文開始肯定不認識,但通過文字的發展規律我們把簡體字一步步的倒推回去就能夠認識,相反如果讓甲骨文那個時代的人來看我們現在的漢字他肯定不認識。我們推廣簡體字,也沒有抹殺繁體字,把繁體字簡化就是簡體字,我們當然認識繁體字,要不然怎麼把他簡化,我們現在用毛筆,鋼筆寫的都是繁體字。臺灣一直使用繁體沒有簡化過,都沒見過怎麼認識。中國的統一不單單是領土的統一,文字語言也要統一,這是我們老祖宗在2000多年前就立的規矩。

  • 10 # 毛辣叮

    這問題問的有的傻,大陸本來和臺灣、香港用的都是一樣的字型,只是解放後經過兩次文字改革才有了現在的簡體字,因制度不同,臺灣、香港沒與大陸一起簡化漢子才形成目前狀況。

  • 11 # 目玉燒

    首先這個題目就有問題,題主是如何得知臺灣人不認識簡體字的呢?

    本人之前玩一款臺灣代理的遊戲,遊戲主體雖然不是大陸人,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大陸人了。玩遊戲一年中熟了的臺灣人沒有幾十個也有十來個了。畢竟網遊都是有幫會的,臺灣的代理網遊,不管大家承不承認,其實事實上都算是外服,所以也很難避免跟臺灣人接觸。

    暫且不談臺灣問題,就說漢字這件事。玩過臺灣遊戲的人應該都比較瞭解臺灣的漢字情況,首先他們是非常抵制網遊中的簡體漢字交流的,不過這並不是說他們看不懂簡體漢字,更多的是偏向於地域問題。

    臺灣其實也有類似的論壇,最著名的就屬“巴哈姆特”了。這裡扯遠了,不過我們也曾經問過臺灣人對於資訊獲取的問題,他們主要從哪裡獲取資訊呢?

    很多臺灣玩家的回答是,雖然他們也有巴哈姆特這樣的論壇,但是人數活躍畢竟不多,所以很多時候都是訪問大陸的論壇、貼吧等獲取遊戲資訊、攻略的。

    從這個回答其實就可以看出臺灣人對於簡體字真是一點兒障礙都沒有了。

    一開始的時候我跟臺灣人聊天,都是用繁體字的,一方面是為了尊重他們,二來也是方便他們閱讀。有時候我偶爾忘記切換輸入法了,他們也一點問題都沒有。

    不過後來漸漸認識了臺灣人的虛偽、冷漠與距離感後,我就不再用繁體字跟他們聊天了,全部改用簡體字(也不是否定所有的臺灣人,可能是文化原因吧,臺灣人的性格其實更像日本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比中國大陸嚴重的多,情感上也比較壓抑)。

    就算我改用簡體字與他們交流,也從來沒出現過任何問題,臺灣人對於簡體字其實早就熟知並認識了。近幾年大陸的電視劇在臺灣比較流行,他們稱之為“陸劇”,他們是可以訪問內地網站的,很多影片都可以直接觀看。甚至我認識的臺灣人中,有不少都是B站使用者。

    所以,這樣的臺灣人,豈能又不認識簡體字呢?

    要問簡體字在用習慣了繁體字的臺灣人眼裡是什麼樣子?可能跟用慣了簡體字的大陸人,看曾經推廣失敗的“二次簡化字”,是一個樣子吧。

  • 12 # 遙遠有多遠2018

    哥們回答的可能跑題了啊,過去創造簡體字是為了方便書寫,那社會發展到今天,基本全部實現計算機辦公了,文化復興也提出來了,那現在就該恢復繁體字了

    再說啊,漢字是文化,有象形,有出自,通義啥的,每個字都是文化的符號,你後人給他往簡單了改有意思嗎,還笑話南韓人不懂漢字,自創拼音字,五十步笑百步

    簡體字啊,就想我們過去迷茫不自信那個年代,認為我們的文化落後,崇拜西方先進,金一南教授講過一次,五四運動其實是文化運動,用言簡意賅的新式文學代替之乎者也的文言文體,中國教育發展到今天,發現我們當年的選擇又不準確了

    二十四節氣,亞洲多數國家還在用,多麼精確的自然科學,我們不學,不會背,不知道驚蟄的春雷萬物復甦,但我們知道聖誕節得慶祝,吃吃喝喝。

    想想鴉片戰爭以後,我們的先人是用多少鮮血和生命去換來我們的民族獨立,那什麼代表名族,文化。你一個人有文化別人尊敬你,你一個民族有文化別的民族尊敬你。

    日文,用漢字簡化改編,喜歡簡體字的好朋友們,當年國軍將士們圖方便,估計你們現在書寫的應該是的日語。可簡化了,書寫快速,符合時代。

    文化就是傳承,不是為了方便而修改,像傳統節日,不提倡了,到現在大家也弄不明白屈原投江咱們慶祝個屁,他活著時候就過端正。

    文字啊,你把他當文化你就改繁體,讓國民更普及我們的傳統文化,你要跟時代同步,國際接軌,書寫方便啊,你就英語得了,或者更簡化

    兩會是曾經有政協委員提過恢復繁體字,我是認為恢復簡體字是正確的,現在都計算機打字了,不累了,讓後人看到學到的,都是正版的東西吧

  • 13 # 賣衫的

    我們漢字系統非常強大,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思,一段文字裡刪減部分字或調亂部分字對於我們閱讀並沒有多大影響,我們會自行腦補,所以繁簡在心裡會自行兌換,順序也能自行排序,大陸人和臺灣人都一樣沒有分別。

  • 14 # 宇宙旅行2018

    那些說要復興繁體字的人實在搞笑嗎,你怎麼不說復興篆體等字型呢?為什麼這些字會逐漸淘汰?還不是時代在發展,文字也在演變,說白了就是不再適應新的需求。把複雜的字簡化,更方便書寫和應用,這就像大道至簡一樣,化繁為簡。說不要拋棄老祖宗文字的人是有多麼的死腦筋啊,你也不看看漢字幾千年都演變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是向利於書寫和應用的方向發展,連古人都知道文字需要適應時代。不然大家都復興吧,寫篆體,更古老的還可以寫甲骨文呢,是不是體現自己很牛逼,復興古字。說文言文,惜字如金,滿口之乎者也,不更好?以前看過一個碑文,上面全是類似於漢字的古字,好像是越南吧,為了擺脫我們漢字而自創的字型,你知道那字型是有多複雜不,每個字都是各種“漢字”拼湊起來的組合字,每個字都尼瑪30多個筆畫,有的50多都有。你覺得這樣的字有用嗎,人家化繁為簡是為了方便應用,他們這是化簡為繁,偏偏把一件簡單的事搞複雜化,有什麼卵用,結果沒多久他們也都棄用這種組合的“繁體字”了。

    文字的目的在於方便大家書寫和應用,如果硬是把它複雜化,那還方便大家交流不?想那些篆體、繁體字都是在特定場合才會去用到,如藝術欣賞。人家都是朝前看,有些人偏偏要朝後看。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什麼都是在變化,一味地復古那叫退化。那你想一下,大家都寫篆體(或者甲骨文),說文言文,這是利於時代呢,還是阻礙發展呢?不是說老祖宗的東西都不好,我們要看時代,就像言文言、繁體字、小篆等都是在特定情況下用的,都是藝術方面用於欣賞的,不會普遍去使用的,那樣會適得其反。

  • 15 # 使用者31597766284

    漢語拼音和簡體字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有的。拼音是中國文化界臨摹英文26個字母后有感而發,並且深入進行研討後發明的。簡體字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初文盲率高的令人髮指,篆書筆畫多則複雜,所以經過文化界精英們的多年的專研,簡體字誕生啦! 但我想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義務去傳承中華文明的!什麼叫文明?一個種族的語言和文字就是他文明!謝謝大家的評論

  • 16 # 紀小喆同學

    凡事並不是絕對的,我在英國上學的時候,來自臺灣省的同學很多,我們在交流的時候避免談論政治,以防尷尬,但是,在語言交流和文字方面沒有任何的障礙,我肯定地說,我們可以看懂繁體漢字,他們可以看懂簡體漢字,但是在某些字的讀音方面是有些差距的。而且在大陸學生多於臺灣省學生的情況下,他們在用中文寫字的時候,還會借鑑大陸的簡體字來做筆記,因為寫的快,筆畫少,還認識。所以,不要說那麼絕對。

  • 17 # 如歌人生2166

    說一下我的看法。

    1949年,中國文盲率是80%,2018年這個數字下降到10%以下,這其中,除了政府大力興辦教育,漢字的簡化居功至偉。

    漢字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簡化的過程,不信的話,拿出甲骨文來,有幾個人認識?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單字大約為5000個,我們能識別的是多少?2000個。這其中公認的更少,只有1000個左右,也就是說,因為甲骨文複雜,很多字已經不認識了。甲骨文往下,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宋體到現在的簡化字,漢字是一步步走向簡潔,更接地氣。

    新中國成立後,擺在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就是掃盲,但是繁體字太複雜,不容易學,所以漢字經過了兩次簡化,第一次比較成功,第二次比較失敗,因為第二次簡化得過分了,好多字既失去了形,也失去了意,後來基本廢止了。準備搞漢字拼音化,現在看來也是十分幼稚的,因為漢字的形就代表了不同的意義,而拼音根本沒辦法體現這個意義。說到這裡必須佩服一下我們的老祖宗,因為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拼音字母,是扁平的,只有漢字是立體的,自帶能量,象形、會意、形聲、通假,各種造字方法,想想都驕傲。

    說到這裡,有人會說棒子文也是立體的,我不否認。棒子和日本一樣,歷史上是我們的藩屬國,以前一直用漢字,在明朝我們式微的時候,棒子覺得大明靠不住了,也就看不上我們的漢字了,乾脆自己另搞一套文字吧,棒子世宗大王有一天受到窗戶格子啟發,突發靈感,讓一批人以此來製造了棒子文字,並且和漢字對應,只是發音不同,在以後的幾百年裡,棒字和漢字是共同存在的,棒子的歷史都是用漢字寫的。1970年,朴槿惠的爹朴正熙在棒國廢除漢字,近50年來,棒國認識漢字的人不多了,可是他們突然又發現了一個重大問題:以前的史書都是漢字寫的,現在沒幾個人認識了,尷不尷尬?於是現在又重新學習漢字,從小學開始學,當然,這中間中國強大的因素有多大,你懂的。棒國重學漢字,為了遮羞,又搞出來“倉頡是棒華人”、“漢字起源於棒國”、“活字印刷術是棒國發明的”這些奇談怪論,臉憨皮厚也是宇宙無敵了。

    扯了那麼遠,現在說回正題,臺灣人看不懂簡體字,大陸人看得懂繁體字,這是為何?這就是漢字的一種奇妙功能,上下聯絡,單獨拿一個繁體字你可能不認識,把它放在一句話裡,連著一讀,你基本上就知道是什麼字了,這是不是很神奇?另外,我們在影視作品、KTV等等這些地方經常會遇到繁體字,看兩遍就記住了,認識但是不一定會寫。另外,簡化字畢竟源自簡體字,還是有很多相同之處的。還有一點就是,我們使用簡化字,但是並不排斥繁體字,就像我們不排斥臺灣和臺灣人一樣,誰的孩子誰不愛呢?

    臺灣人不認識簡體字,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他不想認識,這是關鍵。他們骨子裡有一種“夜郎自大”的優越感,覺得臺灣比大陸先進,瞧不起大陸的一切。覺得繁體字多麼正統、高尚,從內心是排斥簡化字的,怎麼能學的好?二、很多簡化字簡的太到位,它媽都快不認識了,何況是臺灣人呢?

  • 18 # 大國布衣

    漢字是非常古老的一種文字,在數千年的演化程序中,漢字也在不斷的進行自我改良,但一直受限於較為複雜的比劃,實際上已經影響到了我們正常的書寫學習,這並不利於知識的普及,所以,有必要對繁體字進行簡化。

    最早開始漢字簡化運動的是在民國時期,1920年著名學者錢玄同曾在《新青年》雜誌發表過一篇叫《減省漢字的筆劃提議》的文章,率先提出漢字需要縮減比劃以提高國民的識字率和書寫水平,在當時引起學術界不小的爭議,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但在各界的抵制下又不得不在次年二月廢除。

    建國以後再一次提到漢字簡化的必要性,1956年國務院審定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漢字簡化工作開始有序的進行,眾多學者參與其中,1964年5月中國文改會發表了《漢字簡化總表》,此後在中國全面推廣開來,繁體字逐漸的被簡化過的漢字取代,到八十年代末已經基本上看不到什麼繁體字了。簡體字雖然已經被全社會所認可,但作為漢字的原型繁體字卻已日漸式微,特別是年輕一代對繁體字的認知幾乎是一片空白,恢復一定的繁體字教育其實是很有必要的。

    至於臺灣,香港,澳門這三個地區為什麼並沒有或者極少使用簡體字,其實還是因為歷史原因,國民政府到因為早期普及簡體字造到大規模的抵制而廢除,所以到了臺灣後仍執行一貫的繁體字教育並一直到今天,而兩岸實現三通之後大量臺灣同胞來到大陸學習工作,經商或者定居,其實很多人都認識簡體字。

    到目前為止,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另外一個大規模使用簡體漢字的國家就是新加坡了,上一世紀70年代,華人出身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先生借鑑並使用了大陸的簡體漢字並在新加坡全面推廣,新加坡由此成為第二個使用簡體漢字的國家。

  • 19 # 行走之間

    其實臺灣人也會認識一點簡體字的,如果是給一篇簡體文章也能和我們一樣讀懂90%或以上。大陸老一輩的認識繁體字是因為歷史原因以及傳統的保留,年輕人是因為港臺演藝和音樂的文化影響。

  • 20 # 男神煥1

    繁體字本來就是國文字,只不過後來改了,所以老一輩都會教新一輩的學習,再著說,繁體字誰說大陸人認識的多了,是你們信口開河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關原合戰西軍打贏了東軍,會對後面的歷史產生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