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亭殿閣
-
2 # 季我努學社
公孫瓚,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豪傑。他和劉備是同窗好友,曾經共同拜大儒盧植為師。
公孫瓚
與曹操和袁紹等人相比,公孫瓚的成名之路要艱辛的多。他成名於與北方胡人的作戰。他作戰勇猛,威震邊疆,令胡人聞風喪膽。
公孫瓚在與胡人的作戰中,為了提高戰術的機動性,就組織建立了一隊精銳的騎兵。由於公孫瓚酷愛白馬,所以他的騎兵也都是清一色的白色戰馬。《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後來他就被鮮卑、烏桓等族稱作為“白馬將軍”了。
那麼,這麼帥氣和厲害的“白馬將軍”,為什麼打不過一個有紈絝之稱的袁紹?
這其中最重要原因在於公孫瓚和袁紹對於豪門世族的態度。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他也一直竭力爭取各豪族世族的支援。
袁紹
在東漢末年,豪族世族在地方具有極強的影響力,他們控制當地經濟和人口,擁有自己的部曲武裝。可以說,得到了世家豪族的支援,就取得了勝利的重要砝碼。無論是袁紹、曹操、劉表、孫權還是劉備,他們至少在表面上親近世家豪族,以取得世家豪族在政治、軍事、人才上的支援。
而公孫瓚卻對世家豪族有著近乎本能的排斥與厭惡,這可能與他庶出的尷尬出身和固執的性格有關。公孫瓚對士大夫進行打擊和陷害,史載;“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窮苦之地。”
因此,在與袁紹的作戰中,沒有世家豪族支援的“白馬將軍”也就迅速隕落了。
參考文獻:
范曄,《後漢書》。
陳壽,《三國志》。
司馬光,《資治通鑑》。
-
3 # 九州歷史
波瀾壯闊的三國,可能大家把目光都放在孫劉曹三位身上了,要知道,討伐董卓時期,實力最強的諸侯就是公孫瓚。東漢不允許地方有兵,當時的諸侯,都是臨時拼湊人馬。而公孫瓚長期駐防北部邊境,與少數民族作戰,不僅身經百戰,而且擁有實力強勁的騎兵。
公孫瓚很大程度上靠自己的力量崛起。他從小吏做起,相貌堂堂,聰慧機變,他作戰勇猛,足智多謀,威震邊疆。他曾帶著幾十個騎兵出巡,路遇幾百鮮卑騎兵,眾人恐懼,公孫瓚第一個衝入敵陣,殺得鮮卑人膽寒。在右北平郡太守任上,滅叛賊張純,烏桓嚇得歸降。各少數民族畏其勇猛,不敢騷擾邊境。
公孫瓚出去,總是帶著幾十騎兵,騎白馬,自號“白馬義從”,他也被稱為“白馬將軍”。遇上敵人,就風一樣掃過去,砍瓜切菜一樣殺敵。青州黃金三十餘萬,要與北部黑山賊匯合,公孫瓚帶兩萬部隊,斬首五萬餘、俘虜七萬。當時的所謂諸侯,還沒有兵馬。
公孫瓚是幽州太守劉虞的部下,但在民族政策上,兩人分歧很大。兩人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公孫瓚殺掉劉虞,可見當時實力之強。不過,殺劉虞也是他衰敗的開始。袁紹已到北方發展,劉虞的親朋故舊,為了給劉虞報仇,都投靠了袁紹。
公孫瓚對陣袁紹之時,表現很差,完全沒了早年的銳氣。
回覆列表
袁紹與公孫瓚因為何事交惡?
當初,漢獻帝派遣劉虞之子劉和逃出長安尋找劉虞,想要藉助劉虞的兵力回到洛陽,劉和路經袁術駐地,卻被袁術扣押。袁術讓劉和寫信給劉虞說讓他率兵來與袁術一起進軍長安,公孫瓚勸諫劉虞說袁術會背叛朝廷,劉虞不聽,公孫瓚害怕袁術知道這個訊息以後會記恨於他,於是派遣從弟公孫越率領1千騎兵與袁術結盟。
袁紹想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是包括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袁術反對袁紹的做法,因此,袁紹對袁術懷恨在心,率先發難,派遣周昂進攻袁術部將,豫州刺史孫堅。此時孫堅正在與董卓軍交戰,治所陽城防守空虛,因而周昂輕而易舉攻破陽城,孫堅只得一面率軍回援,一面向袁術求援,袁術派遣公孫越協助孫堅反攻周昂,公孫越卻被流矢射死,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道:“我弟之死,禍起於袁紹。”於是公孫瓚駐兵磐河,準備進攻袁紹。
公孫瓚真的是為了給從弟報仇麼?
古人打仗講究出師有名,為弟弟報仇只是公孫瓚出兵的藉口,戰場上刀劍無眼,生死有命,公孫越是戰死沙場的不是被袁紹刻意害死的。要說追究責任也是追究周昂的責任,何況袁紹又不知道袁術會派遣公孫越出戰,公孫瓚與其歸咎於袁紹,還不如歸咎於袁術。假如公孫瓚出兵磐河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從弟報仇,那麼公孫瓚出兵磐河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這還得追溯到袁紹和公孫瓚還是盟友的時候。
公孫瓚替袁紹做嫁衣
袁紹採納逢紀的建議,暗中聯絡公孫瓚,圖謀冀州牧韓馥的冀州, 公孫瓚得到袁紹密信,欣然南下,進攻冀州,韓馥驚懼之際,袁紹又派遣荀諶遊說韓馥。韓馥接受荀諶建議,將冀州拱手相讓。起初,袁紹與公孫瓚約定平分冀州,如今,袁紹兵不血刃奪取冀州,公孫瓚損兵折將卻未得寸土,公孫瓚進攻韓馥,實則是替袁紹做了嫁衣。因此,公孫瓚早就對袁紹懷恨在心了,替從弟報仇只是公孫瓚的一個藉口,其真實目的是想和袁紹爭奪冀州。
公孫瓚率先發難,連克冀州諸多郡縣,袁紹自覺理虧(不是覺得間接害死公孫越理虧,而是覺得忽悠公孫瓚出兵冀州自覺摘取勝利果實理虧),主動向公孫瓚求和。為了表示誠意,袁紹還上表推舉公孫瓚從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這時候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劉虞也出面調停,公孫瓚與袁紹的衝突告一段落。然而公孫瓚並非真的甘心就此放過袁紹,他只是迫於上司劉虞壓力,再加上他只不過是北平太守兵力不足,而暫時停手而已。
公孫瓚大破黃巾威震天下
不久以後,黃巾軍在青州作亂,公孫瓚奉命前往鎮壓,當時黃巾賊眾三十萬,公孫瓚卻只有2萬兵馬,但是公孫瓚以少勝多,一舉擊潰黃巾軍,俘虜和斬首的賊軍達到10萬。(這一戰也成就了曹操,潰敗的青州黃巾軍被曹操收編了)公孫瓚大破黃巾軍,威震天,實力暴漲的公孫瓚不再把劉虞放在眼裡,不顧劉虞命令,再次對袁紹發起進攻,牽之渤海太守公孫越,也反戈一擊,出兵進攻袁紹,一路進軍到界橋,袁紹終於忍無可忍,率軍迎戰。
界橋之戰的一匹黑馬——麴義
界橋之戰,袁紹兵力並不佔優勢,而且公孫瓚還有“追不虛發,數獲戎捷”的白馬義從,這一戰對於袁紹來說也是極其凶險的。他剛剛竊取冀州,民心未定,而公孫瓚所過之處莫不歸附,在冀州的名望遠遠超過袁紹,假如失敗了,冀州不保,袁紹可就等不到和曹操決戰官渡,就提前被消滅了。這一戰對於公孫瓚也是至關只要的:公孫瓚雖然兵強馬壯,但是轄地不過南皮一郡,只有奪取冀州,才能夠脫離劉虞,成就霸業。
結果出乎意料,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卻沒能敵過麴義的先登死士。麴義連續兩次以少勝多,斬殺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使嚴綱,大破公孫瓚。界橋之戰,公孫瓚兵力損失萬計,且多為精銳的白馬義從,實力大為受挫。
就這樣公孫瓚與袁紹的第一次大戰,以袁紹以少勝多告終。原本公孫瓚實力是強於袁紹的,但是界橋之戰以後,袁紹終於在冀州站穩了腳跟,公孫瓚實力則開始低於袁紹。雖然不久以後,公孫瓚打敗劉虞,奪取幽州,再次有了與袁紹爭霸北方的資本,但是公孫瓚倒行逆施、窮兵黷武的行為,使得自己眾叛親離,最終自焚而死,袁紹則一統北方四州,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
參考文獻: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