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魏,第一個稱帝,存在近四百年的漢朝政權滅亡,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由於開始三國正式鼎立。

    東漢時期,曾經將整個天下劃分為十三個刺史監察區,後來刺史監察區變成了州,成為東漢的一級行政區,相當於今天的省,當時一共十三個州,分別是:幽州、冀州、青州、幷州、豫州、徐州、兗州、司隸州、涼州、荊州、揚州、交州、益州。

    曹魏當時的地盤換算成今天的省,等於是包括:北韓北部、遼寧省大部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山東省、江蘇省的長江以北、安徽省的長江以北、河南省、湖北省襄陽市、隨州市及武漢市以前地區、陝西省除漢中之外的地區、甘肅省秦嶺以北的地區、寧夏南部,這些地區的國土總面積加起來約為175萬平方公里

    東吳政權的地盤有:揚州、交州和荊州除南陽郡之外的所有地盤。換算成今天的省,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地區、安徽省長江以南地區、整個浙江省和上海市、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除襄陽市、隨州市以及武漢市北部之外的全部地區、整個湖南省、廣東省、廣西自治區、貴州省東部、越南中部到北部、整個海南島,這些地區的全部國土面積加起來約為140萬平方公里

    蜀漢政權只有一個益州,換算成今天的省,包括:陝西省的漢中市、甘肅省的秦嶺以南地區、整個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的中西部、雲南省的中東部,這些地區的國土面積加起來約為89萬平方公里

    從國土面積來看的話,當時的曹魏政權佔據了三個政權總面積的43%,東吳政權佔了35%,蜀漢政權佔了剩下的22%,曹魏政權並沒有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

    但是,從州的數量來看,曹魏佔據了9.4個州,東吳佔據了2.6個州,蜀漢佔據1個州,那曹魏政權佔據三個政權總州數的72%,超過了三分之二,所以這就叫三分天下有其二,這只是其中的一個說法。

    第二個說法,就是比人口。人口是第一生產力,在當時人口比城池和土地要重要的多,赤壁之戰前,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就帶了十幾萬百姓,劉備自己也說了要以人為本,因為人口是角逐天下的第一資本,城池、土地沒了可以搶,但人口沒了,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曹操打漢中之戰,就是提前把漢中的三分之二的人口給遷走了,此外還把武都、陰平兩郡的人口也遷完了,劉備奪取的漢中幾乎是一座空城,這些都顯示了人口的重要性。

    如果以公元263年蜀漢滅亡那一年的人口來算的話,當時蜀漢的總人口是94萬,士兵是10萬,東吳的總人口是240萬,士兵是23萬人,曹魏的總人口是443萬,兵力是50萬人,由此算出,曹魏控制區的人口占到三國總人口的57%,兵力佔到三國總兵力的60%,東吳控制區的人口占到三國總人口的31%,兵力佔到三國總兵力的28%,蜀漢控制區的人口占到三國總人口的12%,兵力佔到三國總兵力的12%。

    由資料分析可以看出,曹魏的人口或者兵力數量,都快接近三國總數的三分之二了,所以說曹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第三個說法就是經濟重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曹魏佔據了華夏的核心地區,也就是中原地區,中原是以從陝西西安到河南洛陽並沿著黃河自西向東直達大海的這一片區域,這是華夏民族傳統的生活地區,從夏、商、周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兩漢四百年,到東漢末年,這都是華夏的經濟重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在這之前,所有的朝代都是在中原地區建立都城並維持統治的。

    基本上也可以這麼說:誰在中原建都,誰就是華夏正統,所以曹魏就是華夏正統。而蜀漢及東吳政權的核心地區,一個在四川,一個在長江以南的江浙地區,這在當時都叫偏安一隅,哪怕是東吳與蜀漢的面積合起來比曹魏大,也只能算偏安,這是政治和文化決定的,不以國土面積為轉移。

    正因為曹魏佔據了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被認為是華夏正統,同時又合法地繼承了東漢的政治,在當時被普遍認可是東漢的繼承者,所以蜀漢和東吳政權就處於邊緣化,不被承認,同時又因為曹魏沒有真正統一天下,所以只能說三分天下有其二。

    此外,還有一個經濟重心的問題,別看曹魏的人口和麵積沒有佔到三分之二多,但是經濟絕對超過了三分之二,當時的華夏是農業生產國,以小米為主要糧食,幾乎全國超過三分之二的糧食作物在中原及北方,南方的水稻在當時沒有普及,如果當時有GDP的話,曹魏的GDP至少佔到三國總GDP的70%以上,這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實力,打仗打的就是經濟實力,所以說曹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 2 # Nina160981071

    似乎也不能僅僅歸功於人口和經濟,開發程度等等客觀條件。三國時代,還可以說是南方沒有開發。但是隋朝,宋朝的建立都是北方滅掉了南方統一的。宋朝之前,南方總得到開發了吧,明朝建立是漢人反抗韃子,這個是南方勝利了。但是漢人內戰,朱棣戰勝了南京政權。。。。諸如此類,古代中國,民族內部爭鬥,幾乎都是北方勝利。具體原因不知道,但是事實就是這樣,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也是。拿下長江以北的三大戰役勝利之後,其實統一中國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 3 # RaymondIT

    看一下東漢13州的分佈就知道了。東吳有揚州和交州,蜀國有益州。荊州被三國分了。剩下的九個州都是魏國的。雖然地圖上看起來蜀國吳國面積也很大,但是大部分都是未開發的不毛之地。

    江南大規模開發要等到東晉,衣冠南渡,幾十萬北方人遷徙到江南。三國時吳國真正被開發就是蘇南浙北一帶而已。蜀國也就是漢中和成都是開發的。另外湖北的襄樊荊州一帶也已經開發,但是處於三國拉鋸戰範圍。而吳國南方,包括浙南江西福建湖南兩廣都還是原始森林和荒地,只有少數城市和當地土著。客家人也要百年以後才遷到那些地方,與當地越人鬥爭和開發那些地方。現在大部分南方人的祖先那時還沒有跨過長江呢。

  • 4 # 改了吧低俗

    因為當年還沒有大運河,南方並不富庶,川內更是沒張鬆說的那麼富裕,自給自足到時可以,連年征戰可謂民不聊生,當時比較富裕的產糧大城基本都在河北一帶。打仗打的是錢糧軍需,沒錢打個屁啊。

  • 5 # 眼淚旳味道

    土地面積看起來差不多大,主要是土地開發程度的不同,四川多窮山惡水,雖然現在開發的很好,但是那個時期的人們並沒有那麼強的開發能力,至於南方,沒有經過後世幾次南遷,跟北方也是比不了的,要知道中華文化的起源地是黃河兩岸,經濟中心以及文化中心都是接近黃河的地區,在兩晉以前,四川蜀地,以及長江兩岸,開發遠不如黃河兩岸。東晉南遷才使南方逐漸發展起來的。

  • 6 # 遠在小河對岸

    許多人看各版本的三國時期疆域圖會產生疑問,蜀漢與東吳的疆域也不小。卻為何有天下三分,曹魏佔其二之說呢?也即是說蜀漢與東吳的疆域之和,也只相當於曹魏的一半。

    而曹魏的地盤據有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雍州等六州之地。東吳佔據了揚州及荊州的大半,蜀漢佔有梁州之地。蜀漢與東吳的疆域之和,也只佔了三州之地,也只相當於曹魏的一半。

    參考史籍:《三國志》、《後漢書》等等;

  • 7 # 歷史簡單說

    三分天下有其二,說的不是土地面積。我們打個比方,如果現在俄羅斯的國土與中國與美國之和差不多,總不能說俄羅斯=中國+美國吧。

    三分天下有其二,有兩層含義。東漢共有十三州,蜀漢有益州一州,孫吳有荊州(魏國有荊北一小部份),揚州,交州三個州,曹魏有剩餘的九個州,是不是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還要多一些?

    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人口,根據一些史料,蜀被滅時,人口94萬,吳被滅時,230萬,魏滅蜀時,440萬,三國總人口約780萬。是不是也相當於三分天下有其二。

    另外,還得再考慮經濟,文化,科技程度。

    綜合考慮下來,說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這個說法是沒有問題的,也正因為魏的強大,所以三國最終由魏晉來統一。

  • 8 # 繞指陽剛

    我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地圖上看佔了半個中國,但人口、經濟等指標和東部一比就小多了。小時候家裡有一本三國演義,前面附了一張三國地圖,光看城市分佈,三國強弱就一目瞭然了,北方的城市密密麻麻確實佔了三分之二以上,而吳蜀兩國的城市就稀疏得多了。

  • 9 # 金剛菩提淺談

    古時候人口和土地是實力的體現,人口多,地盤大,實力就強。而人口和土地,人口又是更重要的。沒有人,啥事也辦不了。人多了,土地自然不會太少。

    當時天下開發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魏國佔據了絕大部分,吳國次之,蜀漢最少。

  • 10 # 我是微時代

    其實那個時候還沒有搞房地產,土地的價值還不大,如果那個時候的州相當於現在的省的話,一,我們來看看三國的行政區域吧,蜀國,益州,吳國荊州一部分和揚州,交州名譽上是吳國的,實際有地方勢力的。在看魏國青幽冀並兗豫雍涼州司隸徐州和荊州一部分看看魏國佔了多少行政區域!

    二,看人口,蜀國和吳國加起來還沒有魏中國人口多。

    三,看經濟,中原地帶和北方地帶當時是富饒地區,相當於現在的南方,Gdp比蜀吳多。

    所以綜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對一”補習語文有用嗎?如何快速提高語文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