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用戶1297041012301086

      

    一 大家是一樣的因為,古代文人,像詩人這種,他們也就是一個六品官,地方官,而且沒有實權的,都集中在上一級行政單位手中。

      

    二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

    三 杜甫 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故稱杜拾遺 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

  • 2 # 這一世為你67613807

    44歲的李白與33歲的杜甫,兩個相差11歲的男人,因為詩歌一見傾心,成為忘年交。

    對於李白和杜甫的第一次見面,聞一多曾經飽含激情地這樣寫道:“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後提出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我們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兩個人的相遇,是在夏天。秋天,兩個人同遊梁(今開封)、宋(今商丘),登吹臺、琴臺,一起渡過黃河,共遊王屋山,前去拜謁道士華蓋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華蓋君已經不在人世了。

  • 3 # 平淡的真心英雄

    李白與杜甫一生中相聚只有三次,三次會面時間總共不過幾個月。然而君子之交,豈在於朝暮相聚醉飲乎?李白年齡比杜甫大十二歲。初次見面時,李白已經很受皇帝尊重,宰相賀知章一見傾心、由翰林賜金放歸而名震天下的大詩人。杜甫卻還是一個應試落第的失意青年。李杜從初次會面結成友誼,此後無論千難萬劫,其情誼始終如一。

    李白、杜甫初次會面的時間是天寶三年(744年)初夏,地點在東都洛陽,還有高適在場。當時,李白、杜甫各自都有‘ “壯遊”的經歷,北國、江南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但是,往往李白己走,杜甫才去。例如,當杜甫漫游吳越時,李白已走,杜甫才去。

    再如,當杜甫沒遊齊趙時,李白又去到江南隱居剡中;李白遊洛陽時,杜甫又在齊魯;待杜甫三十歲時漫游歸回老家洛陽結婚成家,李白又返回東魯家中去了。二位大詩人這樣的際遇,竟好像天意不讓他們見面似的。

    天寶三年,李白常因醉中被玄宗急詔賦詩,曾經引足讓高力士脫靴,又曾經寫《清平調》三首進奉玄宗配樂,語含譏喻得罪了楊貴妃,終於被放逐出朝。李白本來就不喜歡御用文人的宮廷拘禁生活,對斥逐倒也並不在意。藉此機會走出長安,東淤訪友求仙。這年初夏,杜甫來到洛陽老家居住。二人終於見面。杜甫在面見李白之前,早已仰慕李白: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這是杜甫想象中的李白形象。這一次親睹李白的風采,不禁一見傾心。立刻用李白超塵脫俗,藐視權貴做榜樣,來檢討自己蟄居洛陽混跡於權貴之門的行為。

    杜甫曾自愧悔地說:“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贈李白》)二人當即約定,要於同年秋高時節同往梁宋(今河南)之地訪仙求道。杜甫多年以後還津津有味地回憶這次幸會說:“乞歸優詔許, 遇我宿心親。”

    李、杜第二次見面是時隔半年以後。李白與高適相遇,由高適陪同其前往齊州託請北海道士高如貴傳授《道篆》,杜甫也按約來到齊州,訪問北海太守李邕。李邕對杜甫早很器重,此時杜甫雖然只是落第士子,但李邕待杜甫仍如上賓。大約在天寶三年十月初一日,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同飲於李邕宅中。三人皆有詩篇記述這次愉快的聚會。大概在宴飲之中,三人商定要一起游歷大梁等地。杜甫本不很信奉道教,因受李白的影響,竟也熱心起尋仙道來。三人意氣相投,一邊遊賞名山勝跡,一邊做詩,一邊訪道,情誼與日俱增。杜甫記述這次同遊梁宋的情景說: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睿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合"。

    多年以後,杜甫還念念不忘地回憶這次三人同遊的樂趣。這次會見之後,李白寫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詩中諄諄叮囑杜甫說: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李、杜第三次見面大約是天寶四年秋初。杜甫再次遊齊魯,秋初到魯郡(兗州)。李白特地從任城趕到兗州與杜甫相會。二人同遊賦詩,情誼更加親密,彼此稱呼也更為隨便。李白高興,風趣地寫下了《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杜甫也對李白提出真摯的勸戒——這就是有名的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傀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從杜甫的許多回憶中看來,這第三次會面,李杜二人飲酒賦詩,切磋華章,極為歡治,彼此更加敬重。杜詩《春日憶李白》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李白又憐惜杜甫老弟為作詩而太“瘦生”。這次別後二人都發出“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感嘆。這次會面之後,李白再南下游歷越中,杜甫西行到長安。從此一別,天各一方,再無見面之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青葉子上長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