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水淡泊3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前段時間參與一個關於諸葛亮軍事才能問題的討論,因為贊成陳壽所說的諸葛亮“將略非其所長”的論斷。引起許多網友的反對,我覺得,討論嚴肅的歷史問題,當然要以正史為據。如果討論小說中的形象就不一樣了。雖然諸葛亮將略非所長,但依然是我最為敬重的歷史人物。我之所以敬重他,不是因為他“多智近妖”,而是他為了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為了理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高尚人格境界。
我曾說,現在許多朋友對諸葛亮的印象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於是,就有朋友 說,武廟十哲是不是也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言下之義,無非是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很厲害的,否則怎麼可能在唐代就入選武廟十哲,保一直保持下去呢?顯然,武廟十哲受《三國演義》影響,只是為了懟我而說的反話,但這話反過來大約還是成立的,既入選武廟十哲,對《三國演義》拔高和神話諸葛亮恐怕還是有些聯絡的。
為什麼諸葛亮能夠入選武廟十哲,其實原因很簡單。說白了就是一句話。武廟十哲的入選標準,不是純粹的軍事標準。在其後,還有一個政治標準。諸葛亮的入選,主要是因為政治上的原因。這裡的政治,也不是漢末時期的現實政治,而是立廟時的政治需要。
歷朝歷代之所以要建廟祭祀往聖先賢,當然是為了現實政治的需要。歷史上無論哪個王朝,對於臣子的要求,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第一重要的,都是忠誠。這一點上,諸葛亮是當之無愧值得後世尊敬和謨拜的。
武廟的建立,其實是文化發展的結果。本質上是陰陽理論的發展在現實政治中的體現。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傳承者,中國歷史上,先有文廟,後有武廟。文廟是祭禮孔子的。從孔子去世後,就開始了。後來,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主流的政治思想,對孔子的祭祀,從歷朝歷代沿續下來。孔廟中如果只有孔老夫子一人,未免太孤單了,於是,就有陪伴孔子的賢人。這就是孔廟十哲。他們都是孔子的弟子,分別是德行好的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以及口才好的宰我、子貢。還有有行政才能的冉有、子路和文學好的子游、子夏。
人的發展要文武全才,國家的建設也要文武並重。這種觀念,就是陰陽觀念在現實政治中的體現,既然有文廟,為什麼沒有武廟呢?於是,在唐玄宗開元十九年,為表彰歷代名將,就建立了武廟。文廟祭祀的是孔子,那武廟的規格也不能低,於是就以姜太公為主神。以漢代張良配享。所以,武廟所祭,第一是姜太公,第二是張良。張良在一般人感覺中,其實不是軍事家,還是謀略家。為什麼張良陪祀呢?大約因為張良受到黃石公傳授了《太公兵法》,屬於姜太公的兵法傳人。所以,祭祀是一種文化現象,說的是軍事,但實際更注重的是文化和政治。這種標準從後來武廟十哲人員的變動也可以看出些端倪。唐代時期,姜太公左右的十哲分別是右邊:漢代張良,戰國齊國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左邊是:秦白起、韓信、諸葛亮、唐李靖、李勣。
到宋代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有一次去武廟的時候,對秦將白起名列十哲提出質疑,認為白起曾殺過降將,道德上有問題,不能列為十哲。於是,宋代大臣們對十哲進行了調整,把白起和吳起二人調出十哲。祭祀的地點從大殿調到兩廊。吳起被調出十哲,大約是因為曾經殺妻求將,道德有虧。
白起和吳起二位被調出十哲後,換上的二人一是管仲,二是郭子儀。郭子儀是唐代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將。開元十九年立廟之時,他還沒有成名。但是他算是名將無疑,而管仲雖然是著名政治家,但說是武將,大約就很名勉強了。我覺得,古人的邏輯大概是這樣。出將入相。相位一直在將之上。特別是宋之後,文官地位更上高於武將,所以,後世的眼中,為相者,天然就是將才。這就是張良、諸葛亮和管仲入選武廟十哲的原因。
-
3 # KobeGianna24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的廟宇,它以周朝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
武廟的主神是太公呂尚,以張良為副祀。張良等歷代名將十人分列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對武廟的祭祀名單又進行了調整,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
不管如何歷代調整,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始終名列武廟十哲之一。那麼,諸葛亮和其他九位相比,他有資格進入十哲嗎?以諸葛亮的戰績,他能坐穩嗎?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政治家,這不用多說,輔佐劉備和劉禪父子兩人,幫助白手起家的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治理蜀漢,發展生產,獎勵耕織,足兵足食。
軍事家,這也不用多說,幫助劉備從無立足之地,到坐擁荊、益二州,平定南方蠻夷叛亂,五次北伐曹魏。
外交家,諸葛亮說服孫權,分析天下大勢,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曹操。
文學家,《出師表》和《誡子書》,足以代表了諸葛亮的文學水平。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法家,諸葛亮在青少年時代就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型,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非常出色。
發明家,諸葛亮發明連弩和木牛流馬,足以證明。
諸葛亮能進入武廟十哲,和其他九人相比,一點也不差,甚至超出他們當中的很多人。
理由是,諸葛亮二十六七歲,一出山,就提出了“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幫助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建立蜀漢政權,三分天下有其一,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要知道,劉備當時什麼都沒有,被曹操打的到處跑,要兵沒兵,要地盤沒地盤,將不過關羽、張飛、趙雲,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硬是在這種情況下,讓劉備打出了一片天地,換成張良,未必能做到。
這是其一,其二,諸葛亮軍事上,並不是無可取之處,有人說,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沒成功,這不是說明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不會打仗嗎?
諸葛亮五次北伐,是沒有成功,但是,諸葛亮的對手,是強大的魏國,魏國的實力比吳國和蜀漢加起來還強,當時,魏國總人口四百多萬,兵力四十多萬,蜀漢總人口才九十四萬,兵力才十萬,魏國比蜀漢多了四倍。
諸葛亮以微弱的兵力,多次主動挑戰魏國,打的魏國司馬懿不敢出戰,閉門當了縮頭烏龜,這難道還不能證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嗎?
《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記載: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除此之外,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退軍時,斬殺魏國大將王雙,在第四次北伐時,射殺魏國大將張郃,如此戰績,一點也不差。
其三,諸葛亮忠心耿耿,是千古忠臣的楷模。諸葛亮受劉備託孤,雖然手握大權,但始終忠心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要換別人,早就篡權了,司馬懿就是例子。
諸葛亮文能治國,武能征戰,是真正的出將入相,十哲,諸葛亮不但有資格能進入,甚至能名列前茅。以諸葛亮的當時的處境,讓張良和韓信來,也未必有他做得好。
-
4 # 大黃扯點歷史
軍事成就的概念
我想題主要麼是有意、要麼是無知地在混淆一個概念,即把戰績等同於軍事成就。如果問到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成就,那麼你會首先想到什麼呢?不錯,多數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獨立的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那麼繼續想呢,還有人會想到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藥和使用火藥,並將其運用到軍事領域的是中中國人。再想想呢,或許有人會想到世界上最浩大完備的防禦性軍事工程——萬里長城。那麼有多少人會想到某個將領的某次出色的戰爭或戰役?我想應該很少。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唯結果論”“唯成功論”,只要你能打勝仗,有出色的戰績,那你就是優秀的將領、軍事家,反之,如果做不到這樣,那你的理論,你的其他貢獻也都不值一提。這應該就是那些否定諸葛亮軍事成就的人,心中大體上的想法與思路。
實際上軍事家可以分為戰略家、戰術家和軍事理論家三種,戰績出色的是戰術家,而張良這種出謀劃策的可以定義為戰略家。那麼諸葛亮呢?戰績上看,他不夠出色,但在戰略上、軍事理論上以及軍事發明上,他都堪稱優秀的軍事家。
諸葛亮的軍事著作諸葛亮生平有大量的著作,但基本都亡佚了,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當時作者陳壽曾編有《諸葛氏集》行世,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根據其中的名目大致可以推測出,“南征”“北出”“計算”“兵要”“傳運”“軍令”上中下這八篇,是明顯的軍事理論著作;而“權制”“綜核”“雜言”“貴和”“法檢”“科令”等篇,應該對於軍事方面也有所涉及。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及發明從《三國志》中的一些隻言片語中,也能看到部分諸葛亮的軍事思想:
治軍思想方面,由於蜀漢地窄人少,為了以有限的力量抗衡曹魏政權,諸葛亮重視軍隊的質量而非數量,強調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例如精簡士兵,“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註釋);依法治軍,“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三國志·蜀書·張裔傳》)等等。體現了諸葛亮能依據具體國情,選擇最合適蜀漢的治軍路線以及其先進的法治思想。
此外,諸葛亮還有連弩、木牛流馬、八陣圖等軍事發明:
武廟十哲中的對比實際上,同為武廟十哲,司馬穰苴的戰績也並不算出色,甚至由於年代久遠,他的很多事蹟都沒能流傳下來。但他的一部《司馬法》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因此他能入選“武廟十哲”,也多賴於這部經典的軍事著作。
張良前面已經說過了,他是戰略家,但他同時也可以算是軍事理論家。他曾經和韓信一起整理,撰寫兵書,共計整理出了先秦留下來的一百八十二家兵書,同時二人還合著兵法三篇,已佚。僅僅是整理兵書的功績,就足夠他和韓信入選武廟十哲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中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但結果是,沒有人黑張良、黑司馬穰苴,卻偏偏盯著諸葛亮不放。原因很簡單,張良是勝利者,司馬穰苴沒有太多事蹟和知名度。至於諸葛亮,三國這個大話題太火爆了,而作為最終失利一方的諸葛亮,又曾經被捧得很高,所以他簡直就是完美的攻擊物件。
綜上,戰績不能代表軍事成就。雖然諸葛亮不是出色的戰術家,但在戰略、軍事理論以及軍事發明方面,絕對是非常出色的軍事家,入選“武廟十哲”完全是實至名歸。 -
5 # 歷史的影子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第一奇男子,也是三國時期的第一軍事家;當然,這麼說很多人都不認同,因為三國時期出現的名將數不勝數,比如曹操、司馬懿、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曹仁、曹真等等,其中曹操還曾寫了《兵書接要》和《孫子略解》等兵書,而賈詡也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併為《吳起兵法》校注。
這麼說起來,諸葛亮似乎毫無建樹,而且所謂的“六出祁山”也不過是小說《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做,而在歷史上,雖然諸葛亮南征後對曹魏用兵共有七次,但這七次用兵中,真正出祁山的只有兩次;所以對於諸葛亮,更多的人認為他在政治上的建樹更高,是一個與荀彧齊名的政治家。
諸葛亮在政治上的建樹的確頗高,把蜀漢建設的井井有條,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不如荀彧的,一句“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便可以看出諸葛亮和荀彧的高低。諸葛亮在位期間,是沒有提拔多少人才的;而荀彧在曹魏期間,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其實諸葛亮真正厲害的還是軍事方面,而且無論是大到全國戰略佈局,還是小到區域性戰役,諸葛亮都能把控得很好。在劉備落魄荊州時,諸葛亮便開始關注劉備了,覺得劉備是一個不錯的雄主,於是便一邊開始讓身邊的親朋好友鼓吹自己,一邊結合天下形勢給劉備制定將來的戰略佈局,也就是後來的“三分天下”論。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尋得諸葛亮,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當然,其中詳情肯定比《隆中對》要複雜得多,劉備聽後非常高興,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甚至在關羽和張飛這兩員老部下不滿的時候,劉備還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
如今很多人並不以為然,但其實三國時期名將很多,但真正的戰略家卻是寥寥無幾,充其量也就諸葛亮、魯肅、荀彧和曹操罷了。而諸葛亮不僅是一個戰略家,在戰術上也是極為擅長,在南中叛亂時,諸葛亮親率大軍平叛,不僅使得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
在公元228年北伐時,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為何關中震響?因為安定郡就緊挨著長安的,如果攻下長安,那曹魏的半壁江山可以說就歸蜀漢了,而長安和洛陽又是緊挨著的……
但是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卻是有所缺陷,讓馬謖擔任主將守街亭,街亭是什麼地方,街亭是安定郡和天水郡之間最重要的關隘,守住了街亭,那安定郡就是諸葛亮的囊中之物了,如果丟了街亭,那諸葛亮的大軍就要全部撤回漢中;可惜由於馬謖的剛愎自用,導致街亭被老將張郃奪走,諸葛亮精心策劃的一場軍事行動,就此宣告失敗;而後諸葛亮屢屢北伐,但收效並不大,畢竟國力相差懸殊。
當然,很多人對諸葛亮在軍事上的能力,依然停留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上,在《三國志》中記載的諸葛亮是“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但這裡要說說陳壽是一個什麼人,據唐朝房玄齡等撰寫的《晉書·陳壽傳》中,收錄了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的一則傳聞。
說的是丁儀、丁訥在曹魏時負有盛名,陳壽對他們的兒子們說:“送我千斛米,我就為令尊大人寫好傳記。”丁氏不答應,陳壽果真不為他們立傳。陳壽父親曾做過馬謖參軍,馬謖兵敗被諸葛亮所殺,陳壽父親也被牽連受罰,諸葛瞻又輕視陳壽。因而陳壽為諸葛亮立傳,說諸葛亮軍事謀略非其長處,又無臨敵應變之才;說諸葛瞻只工於書法,名過其實。
那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成就究竟有多高呢?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而且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而且在武廟中,諸葛亮也是位列十哲之列,且僅次於白起和韓信;在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諸多評價中,以宋朝文學家蘇軾的評價最為誇張“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當然,這是有點誇張了,但也可以看得出,蘇軾對諸葛亮的崇拜。
-
6 # 貪戀長安韻
諸葛亮一生最得意的應該就是“隆中對”的三分天下論了,而且最終在自己的手中實現了當時的戰略規劃。
戰術運用
諸葛亮一生最值得拿來說的應該是“七擒孟獲”了,《三國志》引《漢晉春秋》載,諸葛亮使蜀漢有一個穩固的大後方,率軍南征蠻夷,“至南中,所在戰捷。”對南人部落首領孟獲採取“攻心為上”的辦法,將孟獲“七縱七擒”,使孟獲對諸葛亮心服口服,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其次諸葛亮對於陣法的運用改良也是千古一絕,古代八陣,源起黃帝,春秋時發揚光大者是孫武,戰國時得其精髓者是吳起,到了兩漢,漢武帝之後,得其精髓者也就諸葛亮了。
史稱諸葛亮推演八陣圖,得其新意。今夔州之南北岸,沙中累石,為八陣形勢
諸葛亮之同當陣、諸葛亮之中黃陣、諸葛亮之龍騰陣、諸葛亮之鳥翔陣、諸葛亮之折衝陣、諸葛亮之握機陣、諸葛亮之名虎、諸葛亮之衡陣。
諸葛亮對於軍事理論也是有歷史貢獻的所著《兵法二十四篇》,被後世稱為中國古代八大兵法之一。還有許多軍事裝備的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在當時也是很強大的。
-
7 # 不同系統問題
武廟,顧名思義,其中供奉的自然是歷朝歷代有名的各位武將。武廟最開始是祭祀姜太公姜子牙的廟,也被稱為“太公廟”,唐朝開始形成,一直延續到現在。武廟當中有歷代的名將,這一點是理所當然,但是其中卻有一個人讓很多人感到不能理解,那就是以治理內政聞名的諸葛亮。歷史上諸葛亮軍事方面的才能並沒有特別高明,為什麼還要把他列為武廟十哲之一?
武廟十哲都有誰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
1.武廟是怎麼來的
唐朝時期,唐玄宗為了表彰過去歷史上那些名將,為他們設立了一座廟宇,即武廟。武廟當中,太公姜子牙是主神,西漢張良為副祀,而武廟十哲,就是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一共十個人,這十個人分別是左列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右列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而除了他們十個人之外,後來歷朝歷代也都在繼續往裡面加入祭祀的名將。
武廟十哲都有誰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
不過這武廟十哲的名單,後來歷朝都有一些調整,變化不一,比如明朝時期就把武廟的主神給換成了關羽,還被皇帝各種加封,封為“協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等等各種稱號,完全取代了姜子牙的地位,並且清朝時期還把以關羽為主祀的關帝廟認為武廟,這樣一來就與孔子文廟比肩。不過這樣的推崇關羽,應該與《三國演義》有很大的關係。
武廟十哲都有誰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
2.諸葛亮為何能進武廟
以關羽為武聖的武廟中,並沒有武廟十哲,我們今天所說的位列武廟十哲之一的諸葛亮,也是在最初版本的武廟十哲當中。那個時候的設立者還是唐太宗李世民,如果要說李世民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而推崇諸葛亮,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李世民挑選諸葛亮,這樣一個並非是將領將帥的人進入武廟,或許很大程度上是有一種政治考量。
武廟十哲都有誰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
有人認為,諸葛亮能夠位列其中,正是這種政治意義大於武廟的實際意義,畢竟被稱作“武廟”,為什麼要去供奉一個在軍事上沒有多大成就的人?這個人甚至根本不會上戰殺敵,他的強項不在於軍事而是在於內政,但是卻仍舊能夠入選武廟十哲,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畢竟那是一個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時代,就像是張良一樣,他也不是韓信那樣的將帥,但是偏偏就比其他人地位還要更高。
武廟十哲都有誰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
3.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武廟十哲的排名或者人選,可能還是不足以讓所有人信服,但是在古代,統治者的一切行動,自然都與加強統治有很大的關係,他們需要的並不是真的厲害得不得了的將領,而是能夠引導人們向著自己這個王朝的代表人物。諸葛亮是一個很好的人選,為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儘管戰績當然比不過白起韓信等人,但是他足夠忠誠,這是統治者非常看重的。
不僅如此,諸葛亮也不是在軍事方面一竅不通,至少他還有一些軍事方面的技術流傳了下來,而且改革兵制及陣法,也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所以儘管他們是文人,也不影響他們在武廟當中的地位。
-
8 # 布衣之徐
在三國時期,諸葛孔明武不如關張,戰爭謀略個人認為不如法正、司馬懿,但諸葛亮在戰略佈局,奠定蜀漢基礎,成就三足鼎立局面上,是三國時期其他人無法企及的人物,所以,位居武廟,實至名歸。
武廟始自唐,玄宗建“太公尚父廟”,諸葛就位列其中。封建王朝通過選入武廟的歷朝精英,來引導文臣武將對帝王的忠,對王朝的義。
諸葛孔明行動上坐實了對劉備的忠。
三國初期,東漢實際名存實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諸侯豪強割而不朝,孫權、劉表、劉璋等偏安一隅,劉備自滅黃巾起家,一路如喪家之犬,天下之大,無其立身處世之地,只有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強大心理素質支撐,漢朝劉氏宗親的招牌招搖。
而借居新野的劉備能躬身三顧茅廬,諸葛能隆中為劉備謀劃,在看上去沒有翻盤希望的基礎上,親自操盤,實現聯吳抗曹的鼎足局面,諸葛亮不可謂不忠。
諸葛孔明在道義上夯實了對劉禪的義。
劉備託孤諸葛,有“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交代,不管是劉備真心,還是假意,劉禪做為二代守成之君,已經沒有了逐鹿中原,統一天下的雄心,偏安是劉禪和一批文臣武將的真實想法,而諸葛孔明輔佐劉備的本心就是有一天能看到國家統一,當然,招牌仍然是復興漢室天下。
所以,諸葛事必躬親,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無奈之舉,但諸葛致死的忠義,行動上,是無可挑剔的。
《三國志》中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歷史描寫,諸葛《出師表》中表達的思想,是諸葛戰略佈局和治國理念的真實表達。
在劉備借居新野練兵駐軍,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走下去的時候,諸葛隆中對話,給了劉備新的視野,使劉備自此走出了困境,逐步獲得荊州、益州等地,蜀漢才有了可以角力曹吳的能力和基礎。諸葛的能力在這段時期集中展示,確實傲居三國精英前列。
《出師表》是諸葛留下的千古名篇,諸葛對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的誠懇勸諫,不可謂不忠懇,對北伐以實現先帝遺志的決心,不可謂不堅毅。
所以,諸葛和劉備的君臣關係,諸葛行動上的忠義,諸葛力挽狂瀾促成鼎足而立的態勢的能力,以及出師表中對兩代君主的尊重和對劉禪的勸諫,都是君臣關係的表率,這些都是諸葛能入武廟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
9 # 小木春秋
軍事家的評判基準,戰績是一部分,軍事理念是另一部分,而對後來戰事的影響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諸葛亮對後來軍事的影響僅此於兵聖孫武。
喏,兵聖孫武,本身幾乎無戰績,可誰能否認他的兵聖地位??韓信白起則只有戰績,他們的軍事理念幾乎空白。但是誰能說他們不是一流軍事家?
而諸葛亮在三國中軍事是最頂尖的,即便曹老闆也不敢說軍事勝諸葛。更別提偽娘鼻祖司馬懿。那是被諸葛亮爆出翔的貨。
對未來戰事的影響,諸葛亮有兵書(兵書二十四篇),有八陣,(李靖岳飛等變態人物的陣法均習自武侯八陣),有軍事發明(對付騎兵的地釘,連弩,木牛流馬等等)
能夠自創兵書的絕對是一流軍事家,有著八陣,還有軍事發明,他不能進武廟還真是奇了怪了。
而有兵書的三國只有曹操一人(所謂孟德新書嚴格來說只是孫子的注而已),賈詡也只是給孫子兵法做注。劉曄造出了投石車而不是劉曄發明的。馬均被傳的神乎其神,但是他對諸葛亮的連弩直接嘆為天人。陣法這塊三國幾乎空白。
-
10 # 郭Sir侃
首先什麼是武廟?
武廟是中華文化圈國家祭祀古代良將的廟宇。經過歷代演變,武廟祭祀的人數也屢次變化。武廟祭祀亦傳至北韓半島、越南等地。
那麼進武廟的都有哪些人?
擇將之道,惟審其才之可用也,不以遠而遺,不以賤而棄,不以詐而疏,不以罪而廢。故管仲射鉤,齊威公任之以霸;孟明三敗,秦繆公赦之以勝;穰苴拔於寒微,吳起用於羈旅;張儀之遊蕩,樂毅之疏賤,孫武之瓦合,白起之世舊,韓信之懦怯,黥布之徒隸;衛青人奴,去病假子;諸葛亮不親戎服,杜預不便鞍馬;謝艾以參軍摧石虜,鄧禹以文學扶漢業;李靖用於罪累,李收於降附:是豈以形貌閥閱計其間哉?而庸人論將,常視於勇。夫勇者,才之偏爾,未必無害。蓋勇必輕鬥,未見所以必取勝之道也。
管仲、吳起、孫武、白起、韓信衛青、李靖等人都近了武廟。
再者孔明有哪些功績(對蜀國)?
一、隆中對策
“隆中對策”是劉備三顧茅廬是初次見到諸葛亮,談論天下大事時,諸葛亮 建議劉備若要實現統一大業應釆取的方針政策。其內容包括四部分:
1、 總結漢末以來北方客觀形勢,強調“人謀”的重要性。。
“人謀”是指: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名聲顯赫,門生故吏遍天下,手下人才 眾多;佔有冀、豫等州,地域廣大,財力雄厚;人口眾多,兵力強大。相反曹操 是宦官後代,地盤微小、兵力不足。然而曹操有進取而統一國家之志,制定了三 條正確的政策:“修耕織以續軍資”、“奉天子以討不臣”、“唯才是舉”,這三條政 策的實施使曹操變劣勢為優勢,打敗了袁紹。諸葛亮強調“天時”“人謀”,實際是建議劉備既要順應歷史潮流,更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制定釆取正確的謀略 完成統一大業。
2、 提出建國方略。首先奪取荊州為立足之地,繼而奪取益州建立政權,他 分析當前客觀情況是:北方已定,無法與曹操爭雄,江東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 世,國險而民附,故只能釆取聯合的政策,不能打他的主意。而荊州是“北據漢 沔,西通巴蜀,東連吳會”的軍事重鎮,州牧劉表沒有能力守住這塊土地。劉備應奪取荊州為立足之地。但荊州四通八達,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荊州建立政權是 不安定的。取荊州後,備應奪取益州為後方,因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其主劉璋不是守得住益州的人才,益州的人民皆盼明主,因此益州也是容易到手 的,如果取得荊益巴蜀,則可與孫曹成鼎足之勢
3、 實施正確的內外政策治理國家,聚集力量,等待時機。“若跨有荊益”, 對內則“保其巖阻,內修政理”“西和諸戍,南撫夷越”.對外則“結好孫權”。在 執行了這一對內對外政策的基礎上,等待“天下有變”這一時機到來。
4、 時機成熟則兩路出兵北伐,完成統一大業。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 將荊州之兵以向苑洛”,劉備就可以“親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關中)”,打下洛 陽和關中,恢復漢室舊有河山。
二、酬“三顧”實踐《隆中對策》。劉備聽他的分析得頭頭是道,相見恨晚,懇請諸葛亮出山。此後隆中對策就成了蜀漢建國治國一切政治、軍事活動的基本 指導方針。
1、 奪荊、益,建國。自此後12年中,這一計劃進展順利,劉備勢力蒸蒸 日上。公元208年孫劉聯軍赤壁之戰大敗曹操。中分荊州,劉備才有了一塊土地。 公元214年,備奪得益州,219年奪得漢中。220年,劉備稱帝建蜀漢,都成都。
2、 白帝城託孤。然而219年,荊州守將關羽違背了諸葛亮“聯吳”的方針, 驕傲輕敵,被呂蒙襲殺,失掉荊州。222年,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打著為關羽 報仇旗號舉傾國之兵伐吳,欲奪回荊州,在夷陵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劉備逃回白 帝城病死,臨死託孤將蜀國和劉禪託與諸葛亮。
3、 鞠躬治蜀酬“三顧”。這使“隆中對策”計劃遭到的重大挫折和破壞。因 為失掉荊州就失掉進攻中原的軍事基地,而諸葛亮“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 州之兵以向苑洛”計劃也就落空;夷陵之敗使蜀中國人力財力深受損失,元氣大傷; 孫劉聯盟破裂。西南少數民族乘機叛變,國內經濟貧乏。蜀國面臨極大的困難。
可是,諸葛亮為報“知遇之恩”,為完成他的理想和報負,輔佐後主劉禪即 皇帝位,毅然在這內憂外患之際擔負起了挽救蜀國,治理蜀國的重任。措施:
(1) 、恢復同孫權的友好關係,緩和吳蜀矛盾。先派鄧芝使吳,表願和好
之意。229年孫權稱帝,亮派人送賀表,以示對他那個政權的承認。這樣,兩國 聯盟重新建立。
(2) 、繼續執行劉備"任人唯賢"的方針,選拔培養人才。
(3) 、發展生產,恢復經濟。維修都江堰,確保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鼓勵 種桑織錦,加強蜀錦生產和鹽業的管理,並組織軍隊屯田漢中,以解決蜀漢政權 的錢糧之需。
(4) 、追求民族和解,平定南中。於225年著手解決西南少數貴族叛亂。諸 葛亮親自出徵,釆用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 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在第七次釋放他時,獲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 惡矣。表示從此不再反叛。通過安撫政策,達到安定後方的政治目的,使南中“綱 紀初定,夷漢初安”。迅速的穩定了西南局勢,解除後顧之憂,並在南中地區取 得人力財力上的支援。這是諸葛亮一生中處理最得當的大事。
(5) 、政治上厲行法制,加強中央集權。制定和頒佈了《蜀科》等法令、條 例。打擊、限制不法官吏和豪強,並加強教育。對追隨他們入蜀的官員將領和蜀 人,一視同仁,執法公允。“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 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遣,強不侵弱,風化肅然”。就連自己在馬謖失街 亭之後,以“不善用人”罪上表請貶三等。馬謖是亮好友,但貽誤軍機,亦斬。
以上措施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效果,25史中記載歷代社會,稱頌其秩序井然, 政治清明者,除此惟兩次一貞觀年和開元之初,但評價尚不及諸葛治蜀高。 這就是他“內修政理”、“南撫夷越”的實踐。治蜀是他理想的第一步,是成功的。
三、諸葛亮北伐。在對內、對外及平定南中的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之後 , 經過三年的準備,即上表後主劉禪,安排好朝中軍政,於公元228年春,開始了北 伐曹魏的戰爭,北伐戰爭在五年時間內先後打了五次:第一次兵出祁山,因街亭失 敗而回。
第二次兵出大散關,圍陳倉,亦因無結果而退兵
第三次攻佔今甘肅境內的武部、陰平二郡而回。
第四次是曹魏進攻,因連日陰雨,斜谷、子午穀道路不通魏軍自行退去。
第五次兵出斜谷,在渭水南岸,與魏軍司馬懿長期相峙,最後因諸葛亮病死 五丈原而退兵。終於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諸葛亮身後之蜀漢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維繫了 29年。後主劉禪只知享樂,不理政事。卻任用 宦官,讓其專擅朝政,蜀漢政治江河日下。雖經蔣琬、費禕、姜維、鄧芝、馬忠、 王平等人苦苦支撐,也曾多次發動對魏戰爭,結果人力物力都遭到巨大損失,加重 了蜀漢人民經濟負擔。263年,魏軍三路伐蜀,鄧艾偷渡陰平,直克江油,又克 綿竹,兵臨成都。劉禪接受譙周建議出降,蜀漢遂亡。
諸葛亮在掌握只有曹魏國力五分之一的蜀漢,鞠躬盡瘁,正兵克敵,幾乎一直掌握主動優勢,連續擊敗郭淮張郃司馬懿等曹魏名將,司馬懿到最後只能被迫防守,連唐初開國名將李靖都表示司馬懿也是真沒辦法,如同當年廉頗對陣白起一樣。位居武廟,不足為怪!
回覆列表
大唐王朝開元年間,唐玄宗興建太公尚父廟,尊周朝開國軍師姜尚(姜子牙)為武聖主神,以漢留侯張良為亞聖副祀。從波瀾壯闊的春秋戰國至萬國來朝的大唐帝國的千餘年曆史中,共有功勳蓋世的名將74人入選太公尚父廟,在其中再選出諸葛亮、張良、韓信、孫武、李靖等將星中的將星共10人,並稱武廟十哲,分坐左右而從之: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初三傑”之一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衛國公李靖、唐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初三傑”之一漢留侯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兵家始祖“兵聖”孫武、戰國兵家代表人物吳起、戰國燕上將軍樂毅。
武廟
此外,還有上列、下列越上將軍范蠡、齊軍師孫臏、齊相管仲、趙大將軍李牧、“萬人敵”關羽、吳軍師周瑜等名將合計64人入選武廟,即武廟六十四將。
公元760年,唐玄宗建立武廟29年之後,大唐王朝正在“安史之亂”的水深火熱之中掙扎,唐肅宗(玄宗之子)將姜尚尊封為“武成王”,享有與“文宣王”孔子同級別的祭典,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以此鼓勵軍民尚武平亂,戰功顯赫者將名留青史,被奉入廟堂,享永世之香火,武廟由此始興盛。
此後歷經宋代、元代,直至明太祖武成王廟被廢止,期間武廟人員雖有微調,但諸葛亮始終穩居武廟十哲之列,而且排名較前,這證明了諸葛亮在歷代帝王心中是首屈一指的軍事家之一。
一、武廟十哲不是中國古代名將排行榜,不以軍功戰績、軍事才能為唯一或首要評選標準。
姜子牙和武廟十哲這11位名將,生前皆忠君愛國,或隨主開疆拓土,或勵精圖治,立下蓋世之功,都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的驚世將星,但這11位名將純粹是武將的不多。
主神姜子牙家境寒微,坎坷半生,然而一生在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成就非凡,其輔佐明主姬昌興周滅商、封國安邦、強國富民、安定周室,是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全智全能的完美人物,在後世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尊為“武祖、天齊至尊、光明之神、眾神之神”等。
可見,軍事成就只是姜子牙眾多傑出成就中的一個方面。
而“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武廟中被奉為僅次於主神姜子牙的亞聖,但其一生領兵衝鋒陷陣的經歷鳳毛麟角,戰功更是廖若星辰,單純論衝鋒殺敵的個人勇武最多是合格水平。但張良是對人心時勢、戰略戰局有超強洞察力的智謀之士,雖一人卻若百萬雄師,運籌帷幄輔佐漢高祖劉邦取得錦繡河山,並且是唯一得以善終的開國功臣,一生充滿傳奇。
武廟十哲裡的韓信、諸葛亮、孫武、李靖等個人武力雖然不神勇,但都是如姜子牙、張良般腹蘊六經,文韜武略的無雙國士、軍事戰略家或兩者的結合,武能主軍戰略掌控全域性,決勝千里,文能問政理務、安邦治國而且忠君愛國,對帝王、國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大唐王朝從維持朝廷的統治利益出發,既要對平定“安史之亂”的將士論功行賞,又要對割踞一方的藩鎮軍閥安撫籠絡,所以必須要樹立和褒揚歷代忠君愛國的名將,彰顯朝廷提升武人的地位。
而那些揭竿起義造反、政變或自立為皇帝的名將如冉閔、慕容垂等都沒能進入武廟,包括公認的千古第一將西楚霸王項羽也概莫能外。
所以入選武廟的名將確切地說是“王佐武臣榜”,而不是“歷代名將榜”,軍事戰績、軍事才能只是入選武廟的重要條件之一。
諸葛亮
二、諸葛亮生平事蹟和功勳
諸葛亮在傳統歷史觀中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人:品德上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樣樣俱備,行動上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好男人的標準也全有:忠臣賢相、清官能臣、名帥良將、國之棟樑、良夫慈父、智者仁人、身高貌帥感情專一,琴棋書畫無一不精,發明創造信手拈來、文功卓越……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種種,先生都做到了,而且幾乎是完美無缺。
諸葛亮
(一)、忠君愛國,諸葛亮感恩皇叔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畢生追隨左右,承其遺志,矢志光復漢室,窮盡心力輔佐少帝,排內憂除外患,獨掌軍政大權依然謙恭勤勉,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是一代忠臣的典範,是帝王的最愛。
(二)、諸葛亮奉公剋己,為官清廉。先生從草廬出仕20多年,雖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但奉公剋己、清如水明如鏡,一家人溫飽足矣,不蓄私產,身後財產僅得桑數百株,薄田十多頃,衣物皆為朝廷所賜。以國為家,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鞠躬盡瘁,累死軍中,薄葬五丈原。
諸葛亮(影檢視片)
(三)、諸葛亮匡佐之才,理政統軍能力天下無雙。
先生治國明法治吏,賞罰分明,虛心納諫;體恤民情,注重民生,鼓勵農耕事桑,發展生產力,為蜀漢光復漢室、還中原舊都屢屢北伐用兵建設了富足的大後方。
先生隆中對促三國鼎立;巧取荊益二州定漢中;舌戰群儒傲視江東文臣賢士;火燒赤壁、草船借箭呼風喚雨;妙計華容道捉放曹;三氣周瑜東吳失肱股;漢中策以蜀中南郡孤絕之地立國守險;先帝託孤君臣肝膽相照;七擒孟獲攘外先安內;以攻代守與強大的曹魏、東吳兩線抗衡;以弱勝強按著曹魏磨擦;破名將郭淮,斬殺悍將張郃,令曹魏司馬懿“甲首三千,龜縮不出”;惜火燒上方谷天意弄人,秋風蕭瑟五丈原......
(四)、先生才華逸群,出師一表著名篇,千載流傳史詩巨。還著有《隆中對》、《為后帝伐魏詔》、《自表後主》、《正議》、《誡子書》等著作。先生琴棋書畫無所不精,曾於城樓鶴氅綸巾羽扇,憑欄焚香撫琴,空城計嚇退司馬懿20萬大軍;巧思妙構創連弩,發機若雷電,一弩十矢俱發;木牛流馬震古今,乃軍之要用;精通兵法,推子八陣兵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知識分子膜拜的物件。
(五)、高風亮節,一門忠烈。“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扶蜀漢大廈於將傾,《誡子書》嘉言懿行教育後代,長子長孫在涪城一戰中以身殉國,忠義無雙。
(六)、先生顏值身材外貌也是人中龍鳳: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羽扇綸巾,言行雅儒。
先生忠君愛國之節、治國安邦之才、立身廉潔愛民之道、治人恩威並施之術,以機變無方,略不世出的軍事才能,治國理政的麒麟之才,事必躬親的工作態度,為蜀漢江山社稷傾其所有,扶大廈不傾整整40年, 無愧於君主將相、無愧於萬民百姓、無愧江山社稷!是中國曆代王朝治國施政最傑出的忠臣賢相的代表之一,被後世無數君王、名相、賢臣所推崇,自可以姜尚、張良等先賢流芳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