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田軍事觀察
-
2 # 空天遠望
殲十是中國走完自主設計戰鬥機全過程的第一個型號;在殲十的研製過程中,培養、造就了先進戰鬥機的設計隊伍,掌握了先進的飛機設計方法;運用了大量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為新型戰鬥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3 # 李楊唯一
殲十簡單點評價就是:1研製意義重大,畢竟是自主研製的第一款三代機(發動機除外)2近空保衛者,航程短。3還未形成戰鬥力,殲十A沒裝相控陣雷達,殲十B裝了,但發動機不可靠,殲十C發動機沒研究過,估計要是和殲十A的AL31FN差不多就算錯了,所以殲十要真正形成戰鬥力,也就是殲十c,前面兩款都是扯淡的。
-
4 # 銀杏智庫
如何評價殲10戰機?
殲10系列是國際領先的區域防空戰機,在防空能力上,遠勝同類,“一棍鎮雙風”。
按照銀杏對武器分析的慣例,先定任務性,再評勝任度。
殲20是攻勢空優,殲11D是攻勢多用途,殲16是攻勢轟炸加電子戰,而殲10是防空、主場空優。也就是說,殲10系列是大國專用,分工的任務明確,不適合小國需要的多功能兼顧。
分析任務的勝任程度:
從防空型戰機來說,就是主場作戰,具有資訊體系和地空導彈體系配合,那麼需要的就是快速起飛、快速趕場的能力,以及快速消滅對手的能力,而不是長時間糾纏的能力。而殲10就具備這樣的能力。
從氣動佈局來說,整體上,殲10是一款大推單發的中型機,採用靜不穩定的大後掠三角翼搭配遠耦合鴨翼佈局。
對於航程,在靜不穩定佈局時,鴨式比平尾式具有更好的亞音速升阻比,獲得更遠航程,作為單發大推的中型機,具有12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已經夠用了,況且區域防空,是主場作戰,不需要過遠的航程。
特色部分,鴨翼。該遠耦合鴨翼和近耦合不同。
近耦合的渦流直接從鴨翼拍下來,簡單獲取渦升力,削弱配平效能。由於翼稍渦流拍在機翼上,造成一定向下衝擊力。削弱了渦流增升效果。殲10的遠耦合,之所以叫遠耦合,就是不僅鴨翼前緣渦流和機翼前緣渦流合併,鴨翼翼稍大渦流也經過旋轉,被機翼外段前緣渦流捲上來合併,共同在機翼上表面形成渦系。這樣的好處是沒有渦流對機翼向下的衝擊,渦流利用更多,更強勁,能夠更好的穩定附著在機翼上表面,後延更持續,不會提前破裂導致搖擺震盪。當然得到的增升作用也就更大。同時鴨翼更遠,配平作用也就更大,快速俯仰能力、差動滾轉和偏航能力就更好。
還有一種遠置低位鴨翼,卻並非遠耦合鴨翼。它的優點是配平力臂更長。可是它面積小,配平未必就有優勢。關鍵是其的鴨翼是沒有耦合的,渦流從鴨翼出來是向下的,它鴨翼位置很低,還下反,本來就無法來到機翼上面。甚至到機翼下面還會產生負作用,因此它鴨翼後面設定一個破流片,把鴨翼渦流破壞掉,高速時候靠這個小片兒拉一定渦流給機翼,效果很小,因為渦流形成靠的是下表面對上表面的壓力差,和麵積相關。
殲10的鴨翼是配平渦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那麼是怎麼做到的呢?畢竟國際上對這種高難度設計望而卻步。這就是風洞多年攻關的結果了,鴨翼前緣扭轉,翼稍上反彎曲,結合後緣向下誘導,這樣一個複合彎扭。同時機翼是下單翼,又下反,同樣複合彎扭,多年努力完成的渦流配合。同樣,這種高難度氣動,導致配平難度不是國際上其他鴨翼可以企及,多虧了天才設計師楊偉完成了它。
這樣,殲10的鴨翼獲得了最佳渦升力,國際先進的配平效能。還具有差動能力。也就是說,殲10的氣動更有利於亞音速升阻比、升力斜線率(抬頭爬升更快)。
這樣,殲10實現了鴨式三角翼佈局的氣動效能極致(殲20在氣動效能上並未超越,只是實現了隱身)。
縱軸滾轉率方面,需要轉動慣量小,重心集中在軸線上,也就是單發有優勢;需要氣動阻尼小,大後掠三角翼也具有;轉動力矩大,差動鴨翼也有;下單翼和機翼下反還具備了橫向靜不穩定,進一步增加了滾轉率。可以說,滾轉率方面殲10是做到了極致。凡是複合滾轉率的機動,殲10都有優勢。
橫軸俯仰的大迎角控制上,又是宋文驄總師說的解除安裝控制,迎角越大優勢越大。
立軸的盤旋效能,先壓坡度利用優異的滾轉敏捷性,再有大垂尾和鴨翼差動加分,隨著向量噴口的成熟,優勢更大。
超音速趕場拒敵時,大後掠三角翼結合蜂腰結合具有優秀的超音速面積率分佈,鴨翼可以在機鼻激波里面,阻力不大。從而獲得高空高速帶來的導彈射程優勢,首先納入不可逃逸區,迫使對方首先機動規避。消滅最好,即便沒有,隊友過去又是三板斧,這就是主場優勢,不求單獨糾纏,挨個先敵三板斧。即便敵機有漏網追擊殲10的,殲10亞音速糾纏也可以堅持一陣子,而主場下,隊友和地面防空導彈很可能就消滅了對手。即便仍然沒有消滅,殲10還有最後撒手鐗,過失速機動的快速指向。除非這些環節都沒消滅對手,殲10才處於危機中。
那麼除了氣動,還有其他影響因素。比如進氣道,蚌式進氣道的應用,大幅度降低了重量和雷達散射,提高了總壓恢復係數。也有利於整機推重比。同時,王華明院士說過,F22鈦合金架構的熱等靜壓工藝如果換成他們的鐳射列印,可以減重40%。而殲10B就開始應用了,必然更大幅度提高了殲10B的整機推重比。主起落架支撐在下單翼的翼根,結構係數比較高。
關於發動機,現在則在試飛新噴口的渦扇10B了。渦扇10B具有優秀的3代大推力和推重比效能,而且具有多變數同時操控的獨門絕技。噴口也可以採用趙春生的全向向量噴口,把亞音速糾纏短板彌補上。還能代替後緣襟翼平衡前端的升力中心,也就起到了減阻增程作用。
從雷達來說,殲10的機鼻還是蠻大的,不像兩肋進氣戰機機那麼憋屈。而且換裝了提高30倍靈敏度的數控有源陣,去掉了移相器衰減器,大大降低了重量。
從防空型戰機來看,需要數量較多,尤其是土地廣闊的國家,需要周邊分佈部署,甚至海外部署。殲10造價並不昂貴,並不是殲20可以取代的。殲20這種昂貴的隱身機,需要兼顧攻勢守勢打擊節點的更重要責任。
最後談兼職對地能力,殲10比較差,載彈少,又不能和重型機比航程。但是,來襲敵人的漏網之魚,也不會太多,殲10是各種對地力量之一,能有一些就可以啊,還能打火箭彈呢。
方案對比起來,中型機有的採取雙發中推,有的採取單發大推,單發大推更利於高速性,搶先佔位。如果戰機方案選擇僅負責配平的鴨翼,沒有渦升力,又沒有差動能力,瞬時指向能力必然遠不如殲10。發展空間更差。至於多用途中型機兼職防空,是小國湊合的方案,不值一提。
回覆列表
中國在殲10之前,也研發過多款戰機,但是成功的太少,尤其是自主研發的型號,又能成功更少。殲七是仿製品,殲八的設計更多是殲七的演化,殲12雖有創新,卻因思路問題不成功。
殲10在國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史上,確實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地位,沒有它,我們無法從殲8的模仿,走向完全的自主研發。如果沒有殲10的鋪墊,那麼也就是沒有今天殲20的成功,也正是它,讓中國戰鬥機的研製水平第一次躋身世界前列。
殲10的研製成功,與中國整體實力進步有相當大的關係,到上世紀90年代初時,我們在許多領域已有相當不錯進展,比如:綜合航電、飛控等,都是在那個時期取得進步的,這些成功最終都反應到了殲10上。
殲10早已大量生產與裝備我軍部隊,現役數量應在400架左右,已經為主力戰機了,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戰,不僅可以執行制空作戰,還可以擔負對地攻擊等任務,雖說殲20已服役,但是該機依然將生產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