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太平洋戰爭

14
回覆列表
  • 1 # 劇透歷史

    關於美國和日本的太平洋戰爭,描述當中殘酷戰役的小說和影視劇很多,比如《硫磺島家書》、《細細的紅線》、《鋼鋸嶺》等等。看了之後,相信大家會有一個感覺,這戰打得太難了。

    以英美國為首的盟軍,投入了海量的武器裝備及兵力,參戰盟軍最高峰時達到820萬,打了3年又8個月,付出了難以計數的代價,最後還出動了新研發的原子彈,才讓日本政府投降認輸。

    注意!投降的是日本政府,很多日軍寧願戰死也不願降。得知天皇裕仁釋出《終戰詔書》後,分散在各個戰場的日軍自殺了許多,少數冥頑不化的甚至選擇了繼續抵抗直至戰死。

    那麼問題來了,在大家印象中向來是小國寡民的小日本,為何在太平洋戰爭中表現得如此頑固,竟然能硬抗同盟國這麼長時間呢?

    侵華戰爭最壞的結果,是打不過中國,撤退是沒問題的,那時的中國海軍、空軍都不行,沒有能力橫渡海洋追到日本,不會對日本本土造成嚴重的損失。日軍等於是進可攻、退可守,掌握著主動權,心理上相當輕鬆。勝了固然大喜,敗了也還有家可回。

    但太平洋戰爭中,被日軍激怒的美軍擺明了是要打到日本本土,徹底征服日本。換位思考一下,日軍能不拼命嗎?雖說文化有差異,但保衛自己的國和家,這是放之世界皆準的道理。

    面對日本的入侵,中國軍民鐵了心的抗擊侵略者,無數英雄不惜身家性命,奉獻了熱血和青春。太平洋戰場上,風水輪流轉,日軍若是扛不住美軍,被毀掉家園的就變成了他們。

    美軍有龐大的艦隊,完全可以直達日本本土,這是日本國民無法接受的。因而參戰日軍大部分陷入了瘋狂,動不動就端起刺刀大喊大叫地發起自殺衝鋒。

    俗話說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日軍這種不要命的打法,在近身戰鬥時給美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後來美軍吸取了教訓,儘量不和日軍近戰和夜戰,更不給日軍拼刺刀的機會。對某個日軍佔領的島嶼發起進攻前,往往先轟炸幾輪,像農夫犁田一樣,用飛機大炮把這地兒犁一遍,然後才上海軍陸戰隊。

    雖說武士道是封建幕府時代政治的產物,但日本軍國主義認識到武士道精神對於控制國民的重要性,在全國範圍內以此洗腦,尤其軍隊中更是十分推崇武士道精神,這是二戰日軍的精神支柱、信念來源。

    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麼呢?日本武士道的經典書籍《葉隱》中說“武士道,即知死之道”,其核心是絕對忠誠和不惜生命,強調忠君愛國,宣揚自我犧牲精神,並以殺伐為榮。

    總結起來是8個字,名、忠、勇、義、禮、誠、克、仁。這麼看來的話,似乎也挺正常,是對自我道德的一種追求,沒那麼不可理喻,和中國的儒學還有點聯絡。

    但是,二戰時日本政府為了推行侵略擴張的政策,需要用思想武器去激勵士氣、鞏固軍隊、禁錮和統一國民的觀念,武士道精神就被曲解了。政府開足宣傳工具的馬力,打著拯救日本的幌子,強行灌輸皇國論、大和魂、為天皇盡忠等思想。

    日軍甚至認為,“武士道,就是對死的覺悟”,這種淡然面對死亡的思維方式,與狹隘民族主義和擴張政策相結合,衍生出了無視他人、也無視自己生命價值的瘋狂信念,很多日軍因此變為戰爭機器。

    舉個例子,硫磺島戰役的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大將,受過西式教育,是名高階知識分子,對美國瞭解較多,深知日本打不過美國,因此反對日本和美國開戰。但當他接到作戰命令時,還是選擇不惜一切代價去完成。

    打到後來敗局已定,慄林忠道同士兵一起發起自殺性衝鋒,死於亂軍中,屍體至今沒有找到。整個二戰中,慄林忠道這個級別的指揮官,幾乎沒有親自衝鋒的,而決定他行為的就是武士道精神。

    當然了,被影響的不只慄林忠道一個。漫長的戰爭期間,日軍被打死的多,投降的少,很多都是臨死還要拖個墊背的,極為凶悍。

    比如塞班島戰役時,以南雲忠一為首的高階將領,在決定發起最後的自殺衝鋒前,在山洞內當著士兵們的面帶頭切腹,以激勵底層日軍去衝擊美軍的戰壕。這個南雲忠一可是珍珠港、中途島時期,配置全部日軍航母的作戰指揮官啊!

  • 2 # 二戰二戰

    第一,雖然美國和日本實力相差懸殊,但日本提前進入了戰爭狀態,所以在軍事方面取得了暫時的優勢。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已經和中國打了好幾年。由於日本提前開動了戰爭機器,日本的軍事力量和軍工產能暴漲。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時,日本的海軍實力已經超過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總體實力達到了美國海軍的70%以上,航母數量甚至比美國還要多。陸軍方面,日本有200多萬久經沙場的老兵,而美國僅僅168萬,而且大部分都是剛剛入伍的新兵,和日本根本沒法比。空軍方面,日本陸軍航空部隊和海軍航空部隊的飛機數量超過7000架,飛行員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零式飛機效能也比美國同類飛機出色不少,所以戰爭初期打的美國空軍滿地找牙。可以說,太平洋戰爭時,日本軍事力量已經全面壓倒美國,這是日本敢和美國硬槓的主要原因。

    第二,日本對發動太平洋戰爭蓄謀已久,而美國對日本缺乏防備。早在一戰後,日本就把美國當成了假想敵,一直在為對付美國做準備。日本是後起的工業國家,資源匱乏,底子較薄,無法進行長期持續的戰爭,因此日本一直致力於打造一支進攻型的海軍,妄圖用一波流乾掉美國。為了對付美國,日本不僅大力發展海軍,而且積極籌劃進攻美國的方案。太平洋戰爭前,由於美國不斷加大對日本的制裁,所以日本狗急跳牆對美宣戰,用偷襲的方式打了美國一個措手不及,取得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制海權。儘管美國憑藉強大的工業和戰爭潛力翻盤,但日本軍隊憑藉遼闊的海洋和經營已久的島嶼工事負隅頑抗,瘋狂的日本士兵利用島嶼地形和海洋縱深與美軍周旋,所以和美國拖了好幾年。如果日本和美國離得近一些,估計二戰結束的要早不少。

    第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佔領了東南亞,攫取了東南亞的橡膠、石油等資源,利用東南亞的資源增強了自身的力量,以此來和美國進行對抗。如果不是日本獲得了東南亞豐富的資源和財富,日本根本支撐不了和美國數年的戰爭。此外,美國參戰後,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歐洲,聯合蘇聯和英國全力對付德國,對付日本使用的力量還不到三成。二戰後期,當德國戰敗後,美國將重心轉向日本,但還沒來得及發力,日本就投降了。如果二戰中,美國全力對付日本,估計日本早就投降了。

  • 3 # 職場觀察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個戰例被軍事家傳為美談。

    珍珠港事件,拉開歷時3年零9個月在太平洋上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從此,在浩瀚的太平洋海面,惡浪翻滾,戰火熊熊。

    有一次,日本海軍航空兵全線出動,順利地炸燬了美軍在澳洲的重要補給基地;美軍轟炸機乘機以凌厲的攻勢,圍住一艘又一艘日本航空母艦,輪番攻擊,一顆又一顆重磅炸彈雨點般落下去,火光直衝雲霄,航母相繼沉沒。返航的日機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突然發現無航母可供降落,只好在空中盤旋,不久便因汽油耗盡而紛紛墜海。

    按理說,美日交戰雙方都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是一比較可以看出,美軍殲滅了日軍航母主力,奪得太平洋上制海、制空權,獲得的是戰略上的勝利;而日本獲得的僅是戰術上的勝利。其實,這次戰鬥是由美海軍司令部邀請幾十位科學家和作戰軍官充分論證後決定的,整個戰鬥按預先制定的作戰方案進行。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日本龐大的航母編隊在太平洋麵不可一世。美軍為奪得太平洋上的主動權,與日軍浴血奮戰,雙方勝負難分。美軍當然知道要殲滅日本航母主力,但又怕遭到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襲擊,因此一直不敢與其決戰;這個難題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解決。

    他說,要殲滅日本海軍航母主力,關鍵要引開航空母艦艦載飛機;而要引開艦載飛機,又要依靠適當的吸引力,吸引力過大,能把艦載飛機吸引過來,但美軍損失又太大,不划算;吸引力太小,日本佔不到大便宜,又不肯出動所有艦載飛機。為此,他提議進行系統分析,論證清楚兩個問題:第一,給日軍多大甜頭,才能吸引其海軍艦載飛機全部出動;第二,這樣對美軍造成的損失與殲滅日海軍航母主力的利益哪個更大。

    幾十位科學家和作戰軍官共同論證後,美海軍司令部決定以澳洲的一個海軍基地吸引日本航母艦載飛機。這個用一般謀略難以解決的難題在系統決策論專家指導下解決了。

  • 4 # 宇宙知識協會

    首先,在太平洋戰場的日軍並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是臨時招募的,反而很多是從久經中國戰場洗禮的“老兵”中抽調出來的,這些殺敵如麻的日本老鬼子,具備戰鬥意志力和作戰經驗的豐富,豈能不頑強?尤其是關東軍的主力部隊,被派往太平洋戰場,這也是後來蘇聯八月風暴能把“注了水”的日軍一敗塗地的緣故。像瓜島戰役的主力第二師團,這都是赫赫有名的精銳部隊。今村均閣下甚至在拉包爾玩起了屯田制,封鎖我們,想餓死我們,沒門兒,我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堅持到底,吃土很嗨!

    其次,日軍是經過武士道精神糅合軍國主義思想體系培養的,甚至很多日軍巴不得為國捐軀,不然大西瀧治郎(實際上是海軍最高層的政策,大西是背鍋俠)的神風特工隊怎麼會這麼有市場,即便撞擊的沉積率只有2.9%,也讓神風特工隊隊員們視死如歸。以及小鬼子的萬歲衝鋒,切腹自盡,等等太多,無需贅述。這就類似於現在的恐怖分子、邪教人員等,靈魂就啟動了向死而生的晉級模式,什麼可以阻擋他們呢。

    再次,可頑強不代表效率高。先看一組資料,根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的調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陸軍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軍一共死亡414879人,總計150多萬。而美軍死亡12萬左右。這就是一個很醒目的懸殊結果:美日死亡率比例為1:12.5。所有那些戰略上藐視火力裝備的,都應該閉嘴了,手裡的傢伙不行你即便是久經沙場的鐵血軍人遇到新兵蛋子也得跪。這就告訴我們沒有資本看家,就不要到處惹草沾花,到頭來褲頭子都留不下。

  • 5 # 深夜有話

    志同道合,最近剛刷完二戰的相關影片,根據自己的看法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一、思想上,從最初的鴉片戰爭開始,日本的明治維新掀起了軍國主義的道路,整個名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開始傾向暴力的一面,絕大多數被這種教育所誤導,後面的幾十年裡,大批的青年成為軍國主義的後備軍,走上了尚武的道路,把名譽看得比死亡更加重要,不惜以死來效忠天皇的思想根深蒂固。

    二、軍事實力上,日本當時的海軍是世界一流的艦隊,擁有大批的精良武器和經驗豐富的飛行員,軍事素養較為高,日本陸軍方面是有整體化的戰略和戰爭素養。

    三、外部因素,由於東南亞地區在日軍的攻擊之下一觸即潰,給了日本非常高的希望和慾望,處於極度興奮的邊緣,士兵和軍隊以此為榮。

    四、戰爭後期的硫磺島和關島之戰爆發在中途島戰之後的戰鬥,雖然日軍已經損失了大量的海軍和飛機裝備,但每一個士兵仍有堅定的信念和以身殉國的大和精神,這是為什麼呢?長期的氛圍,日本國內在當時的情況下舉國都是在極度狂熱的戰爭氛圍下,因此士兵更是以此為榮。

    五、在後期盟國制定日本本土的計劃時,這時的日本仍在瘋狂的制定本土防禦計劃,號召“一億人玉碎”計劃,這是相當可怕,

    總結:國內生活環境,尚武思想,長期的教育,這些是主要原因,如果非得加一點,就是敢賭,你懂我意思吧

  • 6 # 麗江說書人

    第一,日本頑強嘛?!好像很頑強,都要打到本土了,都挨原子彈了還叫囂一億總玉碎。那麼我們來看看最後誰玉碎了?!高階軍政官員基本都沒玉碎,否則東京大審判和一群甲等戰犯就只能去審屍體了。普通士兵玉碎了嘛?好像有幾個自殺的,問題是不到萬分之一,否則我們中國戰場就不用接收百萬俘虜了,直接可以挖坑埋屍體了,起碼能節約很多糧食;

    第二,日本為什麼表現的好像很頑強,那是因為高官後要表現的很頑強好保命保前途。

    對於日本,尤其是二戰結束前的日本,你不能當做一個正常的獨裁集權國家來看,又不是一個所謂的民主國家,總之四不像。獨裁國家的標誌是一個極小的群體統治國家,統治階級基本是同一個聲音對內對外。二戰的日本不是,天皇是一種想法,陸軍大體是一種想法,海軍大體上一種想法,文官是一種想法。然後,只說和我們中國關係最大的陸軍內部又分成兩大派,各有想法,各有勢力。具體到戰爭策略上,又能分出幾派來,各有各的領頭人物和掌握軍隊的支持者。

    僅以中國戰場舉例,海軍是不打中國派,陸軍是打中國派,陸軍內部又分成不擴大派(石原莞爾為代表),擴大派(東條英機為首),扶持傀儡政權派(汪偽政權的幕後支持者,天皇和宮內廳主導),瓜分中國派(徹底吞併中國精華地區,將西藏新疆蒙古雲南海南等分給蘇聯和英國換取兩國支援吞併),撤軍扶持第三方勢力搞平衡派(扶持新的張作霖式人物)。

    每派都有自己的想法,勢力,支持者,那一派的人物上臺掌握了權力,就推行哪一派的主張。

    但是有個問題,決策錯了,那是真要下臺被清算,甚至被天誅國賊,或者刨腹自盡的(對,日本的優良傳統,對外國戰失敗那是天時地利人和不好,運氣不佳,負責人不一定會死,打敗仗的將軍一大堆,沒幾個自盡或者追究責任的,基本就是轉入預備役以後當孫子就行了,內部鬥爭失敗,就真有可能要自盡以謝天下了,就是自己不想死,也要防備敵對的搞天誅國賊)。發起太平洋戰爭這事,偏偏高官和天皇宗室們人人都有份,沒份的不是已經死了就是早就靠邊站了。如果說要投降,誰來承擔責任,誰去自盡?!!!

    好不容易當上大官,生命多珍貴啊,未來還有那麼多享受沒享受完呢,怎麼能輕易去死?!(8萬日本士兵們在緬甸吃草都吃不上餓死了1000多的時候,指揮他們的司令官牟田口可是有從東京空運的高階清酒,和牛火鍋,海鮮壽司一天四頓的,還有四個東京來的高階藝伎每天陪酒。就這麼一個說日本軍人吃草就可以的傢伙,緬甸戰敗後屁事沒有,退役回國當富商去了,不知道冤死的士兵們怎麼想)

    所以,反正國民和士兵的命不是命,讓他們頑強犧牲下,給美中國人看看我們不怕死很能打,嚇唬嚇唬他們,好為我們爭取個好的投降待遇。士兵們在太平洋的小島上忍飢挨餓天天挨美中國人炸彈,還被整天鼓勵要七生報國的時候,高官們正忙著談投降待遇呢,寧可死光一億人,也要保住我們自己。

    最後大家都看到了,天皇沒事,甲類戰犯裡,除了1943年就失勢下臺,被髮配去當東京憲兵司令的前首相東條英機外,沒有一個在決策層的高官被死刑,死的基本都是作為中下層的執行者而不是決策者。

    日本頑強,也許早期的那批被洗腦洗的很徹底的中下層軍官和士兵不怕死很頑強,剩下的,有一個頑強的嗎?!都是拿著別人的命給自己撈好處的玩意。

    紂王鹿臺自焚,崇禎煤山上吊,宋末帝崖山跳海,日本有過敢於承擔責任,君王死社稷的天皇嘛?!

  • 7 # 閒聊歷史故事

    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分析

    1、當時日本戰爭形勢不利,開始走下坡路,日本孤注一擲,不肯回頭

    太平洋戰爭時間為:1941年—1945年

    此時日本已經陷入戰爭泥潭,日本本土領土狹小,資源匱乏,長期的戰爭消耗,讓日本逐漸不支

    而且當時美英等國家,用《中立法案》,明裡暗裡對日本實行戰略資源制裁

    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目的之一還是為了資源,日本就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不頑強去打,就無法負擔龐大戰爭開支

    對於日本來說,前面的消耗就沒有意義了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與刀》,詳細解析了日本人的性格與文化

    日本的性格中有強烈的群體性,習慣於服從上級。在軍國主義的邪惡思想之下,會不折不扣去完成上級下達的軍事命令

    日本人窮兵黷武,武士道精神盲目服從天皇,對外侵略性極強

    日本的文化是一種恥感文化,骨子裡又有完美主義作祟,如果戰爭失利,寧願切腹也不願接受戰敗的結果

    日本底層民眾大多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也沒有獨立思考的自由

    在當時日本高層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荼毒之下,整個日本的意志如同瘋牛

    瘋狂是滅亡的開始,偷襲珍珠港之戰爆發,瘋狂達到頂點

    這條瘋牛不到筋疲力盡,就不會收手

  • 8 # 尋味歷史

    對於日本在二戰中的太平洋戰爭,大家都很好奇,為什麼日本人在戰爭中表現的那麼的頑強。我認為原因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效忠天皇的思想。第二個原因,日本本土的武士道精神。

    第三個原因,投降是恥辱的,壯烈殉國才是光榮的。接下來我就進行分析。

    第一個原因,效忠天皇的思想。

    日本的天皇制自古而今一直保留著,日本的天皇制度對日本社會上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當時日本挑起二戰,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他們認為是為天皇而戰,在二戰期間,日本的天皇在國內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日本國民的精神,無論天皇說什麼,他們都深信不疑,日本挑起了二戰,欲仁天皇就像日本百姓灌輸效忠天皇,參加戰鬥的思想。

    第二個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強調,為了實現國家或者是集體的利益,可以將個人的利益拋在腦後,可以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日本在二戰太平洋戰役中,他們是為了整個大日本帝國,他們如果死了是為國家死亡,他們崇尚堅韌不拔,即使我死了,我也不投降,即使我餓死了,我也不投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始終做到不讓天皇蒙羞,不讓國家蒙羞。

    第三個原因,投降是恥辱的,為國家犧牲才是光榮的

    日本人在太平洋戰役中是不怕死亡的,他們將榮譽看作第一位,就比如說,他們可以做到,飛行員開飛機去撞美國的軍艦,他們也可以做到在硫磺島戰役中,在假裝投降過程中,拔出手榴彈和美國官兵同歸於盡。他們寧可躲在地底下吃老鼠,也不願意出來當美國的俘虜。當美國攻上衝繩島時,提出過一億玉碎的總攻略,所以在日本民族中,投降是可恥的,為國家犧牲是光榮的。

    總結

    日本在太平洋戰役中表現十分頑強,這是因為他們的國民性決定的,他們效忠天皇,他們擁有武士道精神,可以置死地而後生,他們寧可死亡也不願意投降。

  • 9 # 霖霖歷史錄

    仔細看完下面的內容,你就會明白日本人為什麼如此頑強。

    1937年,美國對日本的出口達到28億美元,當時美國對日本非常重要。美國擁有日本當時急需的兩種資源,第一種是石油,第二種是鋼鐵。他們的貿易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也是因為日本迫切需要這兩種資源,並且需要從美國進口。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軍佔領了整個中國東部地區。把戰線拉長,他們的力量和資源都達到了臨界點無法控制中國的大片地區。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美國突然禁止向日本運輸鋼鐵、石油、橡膠和煤炭,當時,日本迫切需要這四種資源。沒有這四種資源,他們的戰爭將是不可持續的。更致命的是,他們根本找不到這四種可供選擇的資源。

    美國切斷了日本的資源來源,面對當時的形勢,日本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立即停止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但他們的國家已經為戰爭付出了大量的能源,消耗了國內資源。如果他們現在停下來,他們真的不願意。很好,只剩下一個選擇,開戰。

    日本人打開了世界地圖,發現當時只有東南亞在日本的勢力範圍之內。東南亞是很好地提供他們需要的資源。這對日本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財富。當時,東南亞被美國的勢力範圍所控制。日本的資源已經面臨崩潰,所以他們下了很大的賭注。如果他們想繼續侵略,他們必須獲得資源。因此,日本派出轟炸機轟炸珍珠港而沒有向美國宣戰,並以閃電戰橫掃東南亞,迫使美國以這種方式遵守。

    很明顯,日本打錯算盤了,美國是他們最不應該招惹的國家。當時,日本和美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美國一直忙於在主要戰場上作戰,出售自己的資源、發戰爭財,美國的現代化裝備也不比歐洲弱。因此,我們將在太平洋戰場上看到,在反擊主要島嶼的戰鬥中,美國軍隊支援的軍備是日本的數倍。最重要的是,美國軍方的武器裝備遠比日本先進。

    另一方面,日本已經在中國戰場上投入了大量部隊。為了維持中國的現狀,許多日本軍隊只能駐紮在中國,不能把他們所有的軍隊撤回太平洋。它也間接幫助了美國軍隊,並能在爭奪主要島嶼的戰鬥中擊敗日本人。

  • 10 # o天箜芐

    當時日軍太平洋之戰之所以打的相當頑強,主要是日本這個國家本來國家地域狹小,資源匱乏,絕大部分都是靠進口,加上日本侵略中國,戰線拉的太長,中中國人的頑強抵抗致使日本耗費大量國力而不能自拔,日本急需尋找戰略資源以撐起國家戰爭機器的運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6歲范冰冰和29歲的景甜同臺比美,你更喜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