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者走天下
-
2 # 帝國烽火
墨家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到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時候,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
墨家學術中心思想,不適合統治階級。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節用、明鬼、天志。通俗的說法就是要求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發動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有鬼神之說(明鬼);掌握自然規律,順應天道發展(天志)等。
儒家與墨家的不同,儒家有利於皇權集中;儒、墨兩家雖然都提倡“仁”,但是兩家“仁”的含義卻是完全不同,儒家的“仁”是從政治角度考慮,對被統治者來說,表面上的仁,是為了勞動者為統治者賣力。儒家的“仁”,是受著宗法制的制約,內容強調等級。
墨家主張的“仁”,是“兼相愛,交相利”,這是一種普遍的愛,是理想化了的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關係。
漢武帝選擇獨尊儒術,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之前漢朝是一個君王與臣子共治的時代,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基本是一個甩手掌櫃,具體事務都是由丞相蕭何處理,劉邦主要應對一些大事,相國的實權非常大;呂后時期,朝廷大臣是平衡呂氏勢力的力量,呂后都不敢輕易得罪;漢文帝時期也基本是一個君臣共治的時代,皇權並不集中。
選擇墨家,不利於統治。墨家思想講求平等、非攻,這些都是與漢武帝的戰略相違背的情況,若漢武帝選擇獨尊墨家,自然時吃力不討好,很有可能漢朝會陷入一個思想混亂的時代,那麼漢朝就不會延續這麼長久。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一心建功立業,自然不會選擇主張“非攻”的墨家,故而漢武帝選擇墨家是他個人的選擇,也是順應中央集權的時代選擇。
-
3 # 鼠眼觀世界
這個問題之前也想到過,如果漢武帝沒有獨尊儒術,中國的歷史會怎樣走?但是並沒有想到過選擇墨家。
這是因為墨家思想提倡兼愛、非攻、節儉、奉獻,比較重視個人和小團體,這不論與先秦的大爭之勢,還是與漢武時期“犯強悍者雖遠必誅”的理念都格格不入。
墨家講求人人平等,這本身就與君主體制相違背。墨家還反對戰爭,國家如何大爭天下?墨家雖然注重個人的修為,弟子的發展方向因人而異,其中既有辯士,也有俠士,還有匠人,各行各業都有涉及。但墨家更加註重自己團體的利益,組織嚴密,所有墨家弟子,不論在任何環境下,都必須服從領袖“鉅子”,維護墨家學派。所以,個人並不認為墨家思想可以獲得任何一個君主的青睞。
試想,一個國家推崇墨家理念,你好我好大家好,也別打仗,哪個國家強就搞點小動作,哪個國家弱就去幫點忙,這種平衡是治家理念,而成為不了治國方略。
墨家除非自己獨領一國,否則,去哪一國做臣子,輕則會與其他士大夫相互傾軋,重則會走上與君主奪權的道路。
所以,個人認為,如果漢武帝時期沒有獨尊儒術,而是選擇墨家,對內可能導致皇權凋零,封國諸侯割據的局面;對外可能擺脫不了被匈奴逐漸蠶食,最終滅國的命運。
-
4 # 元哥說歷史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百家爭鳴的情況。而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陰陽家、名家、縱橫家等。但是自從漢武帝宣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曾經慘遭秦始皇“焚書坑儒”對待的儒家思想,反倒成為了正統思想。
並且自此以後出現的封建王朝,基本上都一直堅持將此思想作為正統思想。那麼,曾經獨尊儒術的漢武帝,若當初改尊了墨術,中國情況會怎樣呢?據說這個問題曾一度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既然如此,那本文我們便也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具體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而墨家思想則是由墨子於約戰國時期創立的,代表人物有墨翟、禽滑釐、田鳩、孟勝等人,核心思想包括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用和節葬等。
畢竟他令漢武帝罷黜了百家,而只尊崇儒家思想。如此一來,其他思想即便也能繼續得到發展,但卻並不能像儒家思想那樣正大光明地被髮展下去了。而之所以會導致這種情況出現,則主要是因為儒家思想更能滿足統治階層的統治需求。
可能有些人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那隻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明白,中國變成這樣的國家到底意味著什麼?說具體點的話,中國若以墨教為國教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那真正對國家起到統治作用的就不是皇帝了,而成了墨教教義。
比如,它對內規定,學習和遵循墨家思想的成員,不管到哪個國家去當官,也不管他們的官做得是大是小,他們都得履行身為墨家一派成員應該履行的宣揚墨家思想的職責。不僅如此,他們還得將在當官期間獲得的俸祿和其他所得都上交給墨家思想一派的領導者,然後由其做宣揚墨家思想的經費之用。
不僅如此,他們在處置盜賊的時候,還連審理工作都不做,就直接將人給殺了,根本絲毫體現不出兼愛的表現來。而非攻的意思,則是說要反對侵略戰爭。可他們給侵略戰爭做的定義較為有失偏頗,覺得主動發起進攻的一方便是在行侵略戰爭之舉。
綜上所述,墨家思想之所以沒有被封建王朝當成正統思想來對待,也是有較為深刻的原因。最起碼它不能像儒家思想那樣滿足統治者的統治需求,既然如此,敢問古代哪個王朝的統治者膽敢或者說樂意將它奉為正統思想呢?
-
5 # 顏小二述哲文
假如漢武帝沒有獨尊儒術,而是獨尊墨家,可能漢朝支撐不了多久。
為什麼這麼說?墨家之“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看上去真的很美好,但是要實現“尚賢”、“尚同”、“兼愛”、“非攻”,首先得需要這個國家的領導者無私心,品行高潔,願意和天下百姓“平起平坐”。而墨子將“如何保證君主品行高潔這一問題”這歸結到“天志”、“明鬼”上,認為無德之君,天會進行懲罰,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事在人為”。如果這種思想極端化,無疑會導致一個國家的封閉,甚至走向“剛愎自用”的趨勢。
(1)“尚賢”、“尚同”
所謂“尚賢”,就是墨子認為一個國家選拔人才,不應該看這個人的出生、長相、家世,而需看這個人是不是具備良好的道德,是不是擅長演說,是不是具備從政的知識與才幹。而墨子的“尚同”,就是說,上至國君,下到百姓,國內的思想高度保持一致。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天子認可的,百姓必須認可;天子不認可的,百姓亦不認可。百姓的是非好壞依照天子來,天子依照誰呢?依照“有意志之天”。
墨子認為,人世間出現戰爭,是因為人們不相愛,人們會因為一些社會關係或者血緣關係等等,更加親近與自己聯絡緊密的人。比如,人不會像愛自己父母一樣,愛護別人的父母。墨子之“兼愛”思想與孔子之“愛有等差”是兩個對立面,墨子主張“愛無等差”,要無差別愛一切人。墨子之“非攻”,針對的是“損人利己”的戰爭,認為兼併戰爭是“不義”的行為,應當阻止。
墨子之“天志”認為天是有意志之天,國內百姓之是非好壞要與君主保持一致,那麼君主與誰保持一致呢?與大公無私的天,所以要尊天。那麼為何要“事鬼”呢?因為墨子認為鬼神在冥冥中會代替天對不道德的人降下懲罰。
二、漢武帝尊崇墨子思想會怎樣(1)“尚同”思想太極端
首先,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目的之一併不難推敲,大抵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統一國內思想。但是,墨子之“尚同”看起來似乎更加符合漢武帝的需求,是這樣嗎?看起來是,實則不是。
就像龍生九子,九子不同一樣,人的性格也各不相同,人不可能成為流水線上的“產品”,保持所謂的“高度一致”,這就有一種類似扼殺人的“靈魂”之感。
(2)“尚賢”思想不符合封建社會權利交錯的事實
其次,墨子“尚賢”重能力不看出生,這個想法也很好。但是,古代封建王朝權利網縱橫交錯,有些事情,不是說天子說“可以”,就一定“可以”,天子也需要給“權臣”面子。就墨子要求的“尚賢”這一點,在漢武帝時期那種複雜的封建社會,就很難打通。
“兼愛”的亮點在於“愛無等差”,很美好的嚮往,但是太理想化,如果僵化來向想“兼愛”實則有些極端。人會更加親近生自己養自己的人,這是動物天性。要求人無差別愛一切人,如愛自己父母一般愛他人父母,很“神聖”的想法,但是,這某種意義上,我認為有點違背萬物天性的味道,有些個“不現實”。
而“非攻”反對兼併戰爭,但是人類自建立文明以來,大多數首領,大抵也算是“野心家”吧。有時候,不得不承認,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需要“野心”。而漢武帝當時面對的,是自漢朝開國以來一直壓制漢朝的匈奴,漢武帝若抱有“非攻”的思想,但是匈奴沒有“非攻”的“情懷”呀,漢朝怕是會被“匈奴”兼併。
而墨子之“天志”、“明鬼”思想,他提出這種思想的出發點也挺好,無非是想限制“君主”,既然一國百姓都以“君主”馬首是瞻,但是君主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一不小心淪陷私慾怎麼辦?就要給君主加上“緊箍咒”。於是墨子便說天是有意志之天,要尊天,並警告君主,鬼神會對荒淫無度的君主降下懲罰。但是這樣來自“天”的限制,往往顯得太過消極,有些否定“事在人為”的味道。同時,冥冥中的“天”對“天子”又有多少禁錮呢?倒是對百姓的禁錮挺大的。
為上,墨家“尚賢”思想觸碰了貴族階級的利益,漢武帝要是挑選大臣只看能力不看出生,那些有開國功勳但才能欠缺的貴族會第一個不同意。
綜上所述,漢武帝獨尊儒術乃大勢所趨,如果漢武帝選擇尊崇墨家思想,而非儒家,可能漢王朝支撐不了多久。
-
6 # 無月文化館
首先,看下什麼是墨家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鉅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我們主要看到一點,那就是墨家區別於別的流派的方面,墨家是一個組織,而且規矩森嚴,組織嚴密。
如此一來
首先朝堂之上不可避免的出現黨派之爭
其次,Regal不再
-
7 # 河東來
那樣漢王朝很快會滅國,或者像日本的天皇一樣,成為傀儡,中國社會就不會再是王朝的興替,而是武士政權的變更,形成一屆又一屆的“中國式幕府”。
中國的傳統宗教是儒教,儒教有三個主要分支學派,屬於貴族道士的道家學派,屬於平民文士的儒家學派,屬於貴族武士的兵家學派。
而傳統中國的治理模式是政教合一,周天子既是國家君主,也是儒教教主。
協助周天子治理國家的領袖層是道家,主管儒教宗教事務,最高人物是“太師”,管理層是儒家,主管儒教世俗管理事務,最高人物是“太傅”,執行層是兵家,主管儒教軍事暴力事務,最高人物是“太保”。
《道德經》對此予以了明確記載,“以正治國(儒家),以奇用兵(兵家),以無事取天下(道家)”。
為了防止道家干預政治,秦始皇進行了積極的處置,服從秦始皇領導的儒教道家人物後來被稱之為“法家”,不服從或心裡不願意服從秦始皇領導的儒教道家人物的主體被無情的誅殺。
“法家”就由百業之“師”蛻變為“官”,“儒家”雖然性命得到暫時保全,但也只能是苟延殘喘,進行蟄伏,身份也蛻變為“吏”。
文士階層與武士階層在秦始皇時代達到平起平坐的地步,甚至有些武士地位還要高一點,他們就是墨家。
所謂墨家,就是原始身份是武士,但他們通過學習,卻操上了文士的心,墨家的創始人墨翟,就是師從孔子的關門弟子子張這一派的思想。
簡單點,對外對抗的軍人學習了文化,就相當於上了軍校,成為了對內鎮壓的警察。
秦始皇時期,對墨家的寵信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連尋訪長生不老藥的重任都交給了齊地墨家鉅子徐福,要知道這是純宗教的神權事務,關乎於政治統治的基礎,結果是秦始皇遇到了宗教神權事務上的欺騙,而且是先後兩次,表現得秦始皇的“神”性是非常不夠的,宗教事務不穩,就有亡國的先兆,所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掩飾這一宗教信仰上的重大失誤,以維護自己“大神中的大神”形象,為人民的造反播下禍根。
所以漢武帝時期,在關乎於國家神權統治的重要節點上,是萬不敢再犯秦始皇一樣的錯誤的,肯定要對墨家學說束之高閣,而且對人們的宗教信仰仍然要予以尊重,卻不是按照道家主張的步調和模式重建儒教,卻以道家的學生儒家人物董仲舒主張的方式重建儒教,使得道家希望建立的儒教與漢王朝政教分離,形成為道教,而儒家建立的儒教畢竟是以平民為主,有利於皇權所控制和利用,故此,民間也有漢武帝時期的儒教是“半截儒教”的說法,簡稱“截教”,故其名譽教主孔子也被民間形象稱之為“通天教主”。
要知道為什麼法家、墨家在秦王朝覆滅後人們不再信任,是因為實證的精神,一個“指鹿為馬”形象說明帝王不是神的法家領袖趙高,一個“尋訪長生不老藥”欺騙帝王,說明其像普通人一樣會被騙,還先後兩次被騙取大量物資的墨家精英徐福,由於他們都是對帝王的神權下手,在是否採用其學說的考慮中,就夠帝王傷不少腦筋,從長計議,掂量掂量了。
-
8 # 過去即歷史
漢武帝不會尊崇墨家,墨家的核心主張是兼愛、非攻、節用等;要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不要老發動侵略戰爭,還反對鋪張浪費,漢武帝是並不看重這個的,從漢武帝一生做的事來看是不符合墨家主張的,漢武帝一是舉國之力發動對匈奴的大規模戰爭;二是集中精力解決以前無為而治留下的土地兼併問題。這兩個執政方向一個對內,一個對外,對內就是打擊豪強,抑制土地兼併,有人認為巫蠱之禍就是權貴階層利用太子對漢武帝發起的反擊;對外的大規模戰爭舉國之力十分耗錢,導致民生問題十分突出,恰好墨家十分在乎民生問題。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跟墨家主張格格不入,所以漢武帝一開始就不可能尊崇墨家,更沒有什麼景象可言。
網路截圖
說完了墨家,看看儒家;好多歷史教科書有這樣的界定: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此卻有人給出了質疑:這是後來的儒家學者故意把獨尊儒術時間提前造成的,並且列舉了些漢武帝關於儒家的言論。
漢武帝確實沒有獨尊儒術;這是後來的儒家學者給自己臉上貼金虛構出來的;那在古代有沒有獨尊儒術?有,但不是漢武帝時代,是在唐朝唐玄宗時期,唐玄宗正式冊封孔子為“文宣王”,這個王不是皇帝之下的王爵,而是跟皇帝一個級別的王。在這時才真正確立儒家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地位,也就是開始獨尊儒術。
為什麼會有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說法?漢武帝召見董仲舒只是表示董仲舒寫的東西很不錯,但沒有說用這個來治理國家,更沒有罷黜百家。董仲舒也沒有得到漢武帝的重用,只是要他去做了藩王的老師,漢武帝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用董仲舒那套忠君思想告訴藩王老實點,應該沒有其他企圖了。
漢武帝雖然沒獨尊儒術,但也沒有禁絕儒學,就是隨它自己來。
漢武帝執政靠的不是儒生,而是像主父偃這樣的縱橫家、桑弘羊這樣的理財能手還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武將勳貴。這十分適應漢武帝對外發動戰爭,對內打擊豪強,抑制土地兼併。當時朝廷有儒生且不少,但儒學還沒有得到重視,西漢後期朝廷儒生不斷增多,因為朝廷不抑制儒學發展嘛。後來的漢宣帝的太子劉奭受儒學影響大,喜歡儒術,還勸漢宣帝慎用刑罰,重用儒生,以道德教化治理天下;漢宣帝聽完斥責了劉奭一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雜道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這裡的“德教”和“周政”就是說的儒術,漢宣帝的意思是自從有漢家江山,治國一直是用“霸王道”(主要指法家),然後輔之以儒家等學說,為什麼獨獨用儒術?這裡可以看出漢武帝根本沒有獨尊儒術,也沒有把儒術上升為官方的意識形態。當時治國主要依靠的還是軍事貴族,文官地位是比較低的。皇帝一般會通過姻親與武將聯絡到一起,像衛青、霍去病都是漢武帝的親戚,還有東漢的大將竇憲是太后的侄子,這些都不是偶然,漢朝的兵權幾乎都給了有血緣關係的皇親國戚,這個時候的文官只是處於軍事貴族的附庸地位。
網路截圖
直到隋朝科舉制度建立,唐朝完善,職業文官體制日趨完善,唐玄宗冊封孔子,儒家士大夫勢力才真正壯大起來,直到這時候才可以說獨尊儒術了,真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距離漢武帝已經800年了。
-
9 # 貓眼觀史
儒家能成為中國曆代王朝的主流思想,漢武帝是做出巨大的貢獻,最初孔子創立儒學,但這個學派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在混亂的戰國沒有得到重視,就這樣一直髮展到秦朝成立,儒家也仍然沒有真正成為主流,秦朝主要依靠法家治國,李斯等人都是法家的代表,儒生在朝中很難有什麼作為。
墨家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學派,說起來他們與儒家有著不少的關聯,墨家的創始人墨子當初也是儒家的門生,他吸取儒家中不少的思想,還受到道家的影響,墨子主張“兼愛非攻”,他的弟子大部分都是來自民間,而他們的理念與儒家是有不少對立的地方。
要是漢武帝當時主尊墨家,那麼我認為漢朝會崩潰得更快,而後來的中國歷史將很難再出現那麼多大一統的王朝,或許華夏大地會真的回到之前的戰國時期,朝著歐洲那樣的方向發展,為什麼這麼說呢?
此外,墨家推崇平等,鼓勵弱勢的人向貴族們索要權益,並不認可儒家所奉行的等級制度。一旦採用墨家來治國,那麼社會的基本秩序可能會混亂,皇帝為首的統治階級就是國家最有權勢的貴族們,他們是不可能把自己的利益分給底層人的,他們採用儒家嚴格分級,讓這些底層的民眾知道雙方有巨大的隔閡,不會隨便越軌,但墨家就會打破這種隔閡,這樣的話國家必然會發生很多的動亂,貴族與民眾之間的矛盾會被激化。還有一點,一旦重用墨家,那麼皇帝的權力必然會受到影響,在中國古代君權是最神聖的。
儒家思想雖然是主體的治國方式,但它只是外面一層依附皇權的思想而已,它必須要依靠皇權才能生存,因此在歷史上但凡是亂世時期,皇權不穩固,儒家的發展也不會太好。可墨家就不一樣,墨家有著嚴格的組織,墨者們有著共同的領袖鉅子,他們只聽從鉅子的安排,行事有組織,嚴格服從安排。
這個路子確實是非常像歐洲的教皇與國王,要是武帝這麼去處理,或許華夏大地的科技文化發展會更快,但持續不斷的割據混戰是無法避免的。這就是武帝沒有選擇用墨家治國的原因,沒有哪個統治者會甘願讓權,當然,墨家那個時候也很難去引起武帝的重視,在戰國後期墨家內部就已經分裂,更重要的是,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墨者實在是太困難,很多人都無法經受這種考驗,因此墨家很難真正普及到全國,相比之下,儒家就更符合這些統治者們的要求。
-
10 # 史論縱橫
為了解答這道題,我特意翻開高中歷史必修三,文化發展歷程,尋求答案,像我這麼認真好學的人,不多啦!
漢武帝獨尊儒術前是,罷黜的百家,縱橫大概數了數,說有一百家是扯淡,主要就有那麼幾家,儒家、法家、道家算是主流,其他的還有墨家、農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說是百家,很多應該是湊數的。
正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交相輝映,因此被稱為百家爭鳴,形成了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的迸發,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我說儒法道三家是主流,而將墨家當做是非主流,實際上是有偏差的,至少在戰國時期,墨家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尤其是在哲學方面,墨家的思想幾乎可以與儒家和道家相匹敵了。
墨子出身卑微,是造車的工匠,也就賤人,相對於其他的思想流派來說,墨家形成了嚴密的組織,是古代民間團體組織的先驅,因此,才能有重要的影響力。
墨家主張“兼愛”和“非攻”,就是提倡為了給老百姓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不要進行沒有意義的兼併戰爭,墨家的主要使命就是到處呼籲和平,阻止戰爭。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兼併戰爭愈演愈烈,中央集權已經是大勢所趨,墨子的思想必定是不符合時代的,所以在戰國後期的時候,墨家思想就已經沒落了,秦國統一之後,採取以法治國,墨家思想便不被人所重視了。
秦國最後用實際證明,步子邁達了,容易扯到蛋,儘管秦國的很多政策都超越了時代,但也因為不符合時代,而沒有穩住統一的局面,不久就被推翻了。
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以及楚漢戰爭,經過多年混戰後建立的漢朝,統治者更傾向於採取道家的黃老之術。
漢文帝、漢景帝時,都主張無為而治,通過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等到漢武帝的時候,才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實際上,關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塊,還是存在很多爭議的,漢武帝時期對儒家的思想,並沒有我們現在認為的那樣認真,實際上漢武帝之所以會採取這樣的思想,很大一方面就是因為董仲舒提出的壓根就不是純正的儒家思想,而是經過改良後的,符合封建王朝統治的。
但是漢武帝在尊儒術的時候了,實際就是為了加強皇權,儒家學說中維護統治階級的部分被留了下來,而孟子的那種“民貴君輕”的思想則沒有受到重視。
從根本上來說,漢武帝實際尊崇儒學,也是外儒而內法,間雜百家的思想。
這就說到問題的癥結了,漢武帝採取的既不是先秦時期的儒家,更不可能採取墨家學說。
比如儒家被剩下的仁愛學說,跟墨家的兼愛,僅僅一次之差,然而二者的差別卻是千差萬別。
孔子的仁愛是講究血緣關係、登基秩序的,不是說隨隨便便的仁愛,相對來說,墨家的兼愛則擁有無差別的愛,將王公大臣和普通百姓畫為等號,在戰國時期因為受到老百姓的推動而成為顯學,到封建政權建立之後,根本不會為統治者所接受。
雖然說,歷史不能用來假設,但是漢武帝真的採取獨尊墨家的思想,對中國來說,將會是一次重大的歷史程序影響。
在我看來,墨家思想其實更接近於西方近代思想中的平等成分,更加強調平民的權力而遏制王權的發展,所以,如果大力推廣墨家的思想,也許多中國的社會變革產生更深層次的影響。
選題選難了,自己寫起來都費勁,大家將就看一下吧!不喜勿噴!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很大膽的設想,也是幾乎不可能存在的一件事兒,因為漢武帝在他所處的年代墨家已經衰落很多,墨家子弟淪落為遊俠是當時漢武帝重點打擊物件。
墨家最輝煌的時候是春秋末戰國初這段時間,當時雖然百家爭鳴,不過天下流行的顯學中只有4家被人們所普遍接受,分別是儒墨道法,這四大顯學爭相鬥豔讓其他學說黯然失色。
到了戰國初年,墨家和儒家獲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於是天下有非儒即墨的說法,可是在儒家逐漸被天下各國所接受的時候,墨家卻逐漸衰退了,到了戰國後期甚至比不上法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對天下的影響力。
墨家的衰落讓他逐漸泯於眾人,所以到漢武帝時期已經幾乎沒有人會把墨家學說拿出來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去和當時流行的道家、法家、儒家進行抗爭,即使漢武帝對墨家有所瞭解,看到墨家的衰落,也很難會把這種學說作為在天下推廣的理論。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儒家在幾百年來發展的越發壯大,已經形成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把儒家學說抬到一個前所未有高度的時候,人們也不會覺得有太大的違和感。
回答題主的問題,假如漢武帝特立獨行,在接觸了墨家學說之後,獨尊墨家會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呢?我估計一定會是慘不忍睹。
其實,墨家的衰落是一個自然淘汰的過程,每一個顯學能夠在百家之中勝出堪比今天的高考,那真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一不小心就掉入萬丈深淵。
墨家的理論不太適合在一個世俗的文明來推廣。
首先,墨家有嚴格的紀律和嚴密的組織,其首領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如果漢武帝推崇墨家,他要是做不到墨家的領袖就很有可能會被墨家的領袖架空成為一個傀儡。
漢武帝尊崇墨家,憑他的雄才大略有駕馭墨家的能力,可是後世的帝王還真不行,天下在漢武帝推崇墨家之後不久就會被墨家鉅子也就是墨家的領袖給奪去。
從此以後,中華的朝代就變成了一個王朝,那就是墨朝。
最重要的一點,墨家奉行兼愛非攻,也就是不搞侵略,不發動對外拓展戰爭。
其實僅憑這一點就不會受漢武帝的待見,漢武帝是漢朝最具開拓性的君主,在他的任內漢朝的國土面積擴張了一倍。
我們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漢武帝非常推崇墨家,兼愛非攻,被侵略的時候讓大傢伙抵抗,但是從來不會去侵略別人,那麼,漢朝的領土會一直限定於河西走廊以東、燕山以南、嶺南以北,整個國家估計也就兩三百萬平方公里。
不會有對匈奴人暢快淋漓的勝利,不會有鑿通西域和西方的交流,不會有徵服嶺南讓大漢朝的國土向南延伸到北緯17度線附近。
(漢朝領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也會被扔進垃圾桶。
東亞朝貢體系永遠不會被建立起來。
最晚到公元7世紀,北方將會形成突厥所建立的遊牧帝國,高勾麗所建立的農業帝國,也許南方還有一個將國境線擴張到嶺南一帶的夜郎國,甚至日本也有可能穿過對馬海峽登上東亞大陸把日本海變成它的內海。
再加上西部地區崛起的吐蕃,到1000年前華夏文明會被5個強大的國家團團圍住。
墨家要是能防守住還行,防守不住這片土地搞不好騰籠換鳥。
所以,幸好漢武帝沒有推崇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