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一種東西十分著名,它看起來不算大,很精緻,它的故事舉世皆知,它能調動千軍萬馬,是帝王須臾不能離身的鎮國之器,但是,很多人對它卻見面不識。
這種東西就所謂的“虎符。”
虎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物品,這種物品是調動軍隊的信物,乃是關乎政權安危的軍國大事。
中國古代虎符多用銅金等金屬鑄造,多半是鑄造成老虎狀,從中間剖開,左右各一半。
一般由統軍大將職掌一半,另一半則由皇帝保管,只有將兩半虎符合二為一,驗明正身才能調動兵馬。
由此可見,誰掌握了虎符,幾乎就等於掌握了軍事調動權,這在古代絕對是一種可以決定皇位乃至國運大事。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關於虎符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
公元前257年,秦國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危在旦夕,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國王懼怕秦軍,不敢派兵救援。
此時,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出於“唇亡齒寒”的考慮,決定帶領魏軍救援趙國,而信陵君調動軍隊的辦法就是竊取了魏國國王的虎符。
信陵君竊取虎符後,去見魏國主將晉鄙,晉鄙看到虎符,有些懷疑,但被信陵君部下就地處死奪取另一半虎符,魏無忌手舉完整的虎符,調動了魏國主力。擊敗了秦軍,解救了趙國。
這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
對於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在教科書當中都學習過,當然,除此以外,中國古代還有很多虎符。
比如中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為久遠的“秦杜虎符。”
秦杜虎符是1973年出土於西安的虎符,乃是戰國時代的秦國所造。
這個虎撲身上刻著這麼一段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毆。”
這段話的意思是:虎符的右半邊在秦王手中,而左半邊在杜(城、地)的軍事主官手中,凡是調動五十名士兵以上的軍事行動,必須兩符合一才能用兵。假如遇到烽火,則可以不等秦王虎符而先用兵。
除了杜文虎符,還有漢代淮南王劉安的新郪虎符,以及陽陵虎符等文物。
虎符作為古代的軍事機密,自然是鑄造成短小易於保管的樣式,所以,虎符都是短小精幹的樣式。還有部分虎符是金制的。
中國的虎符制度一直持續到近代還在實行,隨著近現代通訊技術以及密碼技術的發展,軍事調動就不再需要虎符了,“竊符救趙”的故事也永遠停留在了古代。
虎符。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一種東西十分著名,它看起來不算大,很精緻,它的故事舉世皆知,它能調動千軍萬馬,是帝王須臾不能離身的鎮國之器,但是,很多人對它卻見面不識。
這種東西就所謂的“虎符。”
虎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物品,這種物品是調動軍隊的信物,乃是關乎政權安危的軍國大事。
中國古代虎符多用銅金等金屬鑄造,多半是鑄造成老虎狀,從中間剖開,左右各一半。
一般由統軍大將職掌一半,另一半則由皇帝保管,只有將兩半虎符合二為一,驗明正身才能調動兵馬。
由此可見,誰掌握了虎符,幾乎就等於掌握了軍事調動權,這在古代絕對是一種可以決定皇位乃至國運大事。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關於虎符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
公元前257年,秦國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危在旦夕,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國王懼怕秦軍,不敢派兵救援。
此時,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出於“唇亡齒寒”的考慮,決定帶領魏軍救援趙國,而信陵君調動軍隊的辦法就是竊取了魏國國王的虎符。
信陵君竊取虎符後,去見魏國主將晉鄙,晉鄙看到虎符,有些懷疑,但被信陵君部下就地處死奪取另一半虎符,魏無忌手舉完整的虎符,調動了魏國主力。擊敗了秦軍,解救了趙國。
這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
對於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在教科書當中都學習過,當然,除此以外,中國古代還有很多虎符。
比如中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為久遠的“秦杜虎符。”
秦杜虎符是1973年出土於西安的虎符,乃是戰國時代的秦國所造。
這個虎撲身上刻著這麼一段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毆。”
這段話的意思是:虎符的右半邊在秦王手中,而左半邊在杜(城、地)的軍事主官手中,凡是調動五十名士兵以上的軍事行動,必須兩符合一才能用兵。假如遇到烽火,則可以不等秦王虎符而先用兵。
除了杜文虎符,還有漢代淮南王劉安的新郪虎符,以及陽陵虎符等文物。
虎符作為古代的軍事機密,自然是鑄造成短小易於保管的樣式,所以,虎符都是短小精幹的樣式。還有部分虎符是金制的。
中國的虎符制度一直持續到近代還在實行,隨著近現代通訊技術以及密碼技術的發展,軍事調動就不再需要虎符了,“竊符救趙”的故事也永遠停留在了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