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南陽丹丹

    行香子·別恨綿綿

    宋 · 晁端禮

    別恨綿綿。屈指三年。再相逢、情分依然。君初霜鬢,我已華顛。況其間有,多少恨,不堪言。

    小庭幽檻,菊蕊闌斑。近清宵、月已嬋娟。莫思身外,且鬥樽前。願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

    譯文:

    轉眼間你我已經分別三年了,再相聚時

    咱倆的感情依然很好,你的兩鬢已經斑

    白,我的頭髮也被霜染,這當中有多少不

    可訴說的離別之苦,在這幽靜的小亭裡

    ,菊花盛開,天色已晚,月亮也爬上樹稍

    。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只要盡情暢飲,希

    望花能一直開,人能一直健在,月亮能一

    直都圓。

    晁端禮,北宋詞人

    晁端禮(1046年—1113年),一作元禮,字次膺,澶州清豐縣(今屬河南濮陽)人,北宋詞人。因其父葬於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遂為任城人。晁補之稱他為十二叔,常與唱和。

    這首詞寫詞人與朋友闊別多年後重逢,二人在月色下賞花、把酒談心,感慨時光流逝,歎息之餘又共同禱告,願花好月圓,福壽延年。上闋滲透濃郁的蒼桑之感,感情受到抑制,跌落低谷。下闋一改上闋的低沉情緒,終以一種瀟灑樂觀的態度結束全篇。

    上闋寫和分別多年的友人相見的情景。至二人從前別後,詞人的離愁別緒一直綿綿不絕,一直持續到倆人再相見的那一刻。此刻屈指一算,分別也算有許多年了。詞中的“三年”並不是實實在在的三年,“三”在古語中表示多的意思。雖然分開已久,但“再相逢”時,二人“情分依然”,友誼依然,交情依然,感情並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沖淡。只是此刻的二人一個已經“初霜鬢”,一個已是“華顛”了。“況其間有,多少恨,不堪言”一句中“其間”指二人分離期間。此期間二人分別在異地孤獨生活,失去摯友、失去知音的生活自然會生出許多“恨”來。而此時此刻,這些“恨”都已經無法用言語表達,詞中感情跌落至低谷。

    下闋描繪二人重逢時安逸靜美的場景,反映了詞人的心境在經歷一番起伏後,達到一種平靜的狀態。幽靜的庭院欄杆、色彩鮮明的菊花、清靜的夜晚、明媚的月色,構造了一幅寧逸安詳的畫面。如此美景,又逢知己,自然要飲酒暢談,要“鬥樽前”,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今朝有酒今朝醉”(晏殊《秋蕊香》),而“莫思身外”事了。此句與唐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休論世上升沉事,且鬥樽前見在身”有相通之處。至此,全詞的感情由上闋的低谷走上一個高峰,詞人擺脫了先前的低沉情緒,心中充溢著豪情。末句“願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是對未來的美好祝願,希望花好月圓、身強體健、安享晚年。與蘇軾《水調歌頭》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有相似的情懷。從中也可以看出詞人暮年的生活態度,渴望一種平穩安逸的天倫之樂。

    全詞情感雖曲折起伏,但其情真意切,往往動人肺腑。末句寫得尤有深意,表面看只是平淡的祝願,沒有強烈感情的抒發,但實際上卻是作者看破人生百態、悲歡離合後的沉靜與安寧。(劉錢妮)

    北宋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此節日恰值三秋之半,故稱“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故又稱“月夕”。古時例于是夜舉行迎寒、祭月儀式,然至唐代已演變為賞月。北宋時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賞月之舉亦更普遍。節前,京城酒店皆重新結絡門面綵樓,出售新酒,市民競相購飲,至十五日中午,常銷售一空。中秋夜,城門弛禁,人們或結飾臺榭,或爭佔酒樓,通宵賞月。南宋時此風更盛,吳自牧《夢粱錄《中秋》:“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當時焚香拜月的習俗也頗流行,京城居民“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金盈之《醉翁談錄》)。有些地方賞月時還融入賞燈之俗。南宋時例於錢塘江上放羊皮小水燈,名“一點紅”,數十萬盞小燈飄浮水麵,爛若繁星。廣州地區,各家皆以竹條扎燈籠,中秋夜懸於高竿或瓦簷露臺上,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宋代,月餅已成為節日佳品,觀潮、賞桂之風亦極興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點心時,沒有高筋麵粉和低筋麵粉能不能用普通麵粉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