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9
回覆列表
  • 1 # 詩夜城主

    納比畫派的知名藝術家

    19世紀80年代後期,法國畫家博納爾在法國美術學院和朱利安學院上藝術課程時,認識了維亞爾、丹尼斯和塞律西耶,他們成為了“納比畫派”團體的成員。其中,藝術家塞律西耶是納比派的真正創始人,他的作品風格是受“後印象主義”畫家高更的影響,所以,納比派的油畫風格帶有渾厚粗糙的筆觸“色塊”,沒有了傳統的透視效果,是種“平面化”檢視效果,納比畫派的畫家與“後印象主義”畫家一樣對日本木刻的裝飾和圖案藝術青睞有加。

    其實,納比畫派的風格並非很單一,既有印象主義的人物形象,又帶現實主義的感性抒情氣息;從視覺效果來講,既有“雕塑般”的立體感,又有“寫意式”的平面空間,不得不說,納比派是一個複雜的畫派,客觀地評價,這是一個充滿探索精神,不停的創新的畫派,追求在高更純色的方式上進一步傳達美麗,又有象徵主義的和諧感。就如維亞爾本人說的那樣,“我不屬於任何流派,我只想做一點有個性的獨特事情。”然而,沒過多久,博納爾、維亞爾都離開了“納比派”這個藝術團體,迴歸了自然寫實主義,也就是相對正常傳統的風格。

  • 2 # 透明流動虛無

    納比畫派,從藝術史的角度而言,發展傳承自後印象派,與象徵主義和新藝術運動幾乎都是同一時期的事兒,但納比畫派的活動之初,其藝術思想是偏先鋒的,以及是一群在主流邊緣活動的藝術家。

    “Les Nabis”是納比的法語原文,這是個複數表達,指的是一群被稱作Nabi的藝術家們,在東方,我們常將Nabi翻譯成“先知”,而在希伯來語中有“預兆透漏者”、“傳話者”的意味,有先知之意,但重在“昭示”這一行為,可以說納比畫派一開始的自我定位便是超前的。在1888年前後,一群年輕藝術家(早期多是朱利安美院的學生,後來皇家雕塑與繪畫學院的學生也參與進來)以Paul Sérusier為中心的周圍活動而得此名。

    Paul Sérusier, Le Talisman, l"Aven au Bois d"Amour (1888)

    Paul Sérusier與著名藝術家高更也是好朋友。彼時的繪畫早已因為攝影術的誕生而天翻地覆,畫家們逐漸對忠實表現客觀事物喪失了興趣(市場也不允許,比如肖像畫市場),強調畫家對“再現”的主觀變形和顏色再創造,從這一點上,納比派和象徵主義是有些共通之處的(有些藝術家便常常同時劃分到此兩類)。

    Ève Bretonne ou Mélancolie (vers 1891), huile sur toile (73 × 60 cm)

    Louise ou la servante bretonne (1890)

    納比派的核心運動持續了不過十年,其中的藝術家們後來便逐漸分道揚鑣——這在任何時期都屬於常事,藝術創作中有太多個人化的東西,愈深遠愈孤獨。有意思的一點是,納比派彼時的藝術家們都給自己取小外號,比如Paul Sérusier外號叫“鬍子閃耀的納比”( le nabi à la barbe rutilante )或者就叫“好納比”( le bon nabi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納比派在普通觀眾中的聲望也很高,尤其幾位主要藝術家:維亞爾(Édouard Vuillard),莫里斯·丹尼(Maurice Denis),博納爾(Pierre Bonnard)。

    Pierre Bonnard,Andrée Bonnard avec ses chiens,1889

    Pierre Bonnard,Femmes au jardin (1891)

    Pierre Bonnard,La Partie de croquet (1892)

    Édouard Vuillard,Deux ouvrières dans l"atelier de couture

    Édouard Vuillard,Le Corsage rayé (1895)

    Édouard Vuillard,L"Intérieur vert (1891)

    而莫里斯·丹尼不僅是位畫家,同樣也是納比派重要的理論奠基人,中文百度百科在介紹納比派時,用了他對於兩種變形的理論:“客觀的變形,它基於純美學,裝飾概念,以及色彩和構圖的技術要素;再就是主觀的變形,它使畫家個人的靈感得以發揮。”放藝術家的兩張自畫像。

    Maurice Denis,Portrait de l"artiste à l"âge de 18 ans (1889)

    Maurice Denis, Portrait de l"artiste (1928)

    事實上,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很難用某個流派去做狹隘的定義,許多納比藝術家都投身到新藝術運動大潮中,或作品表現出強烈的裝飾或神祕主義氣質,而“納比”一詞也並未限定媒介,更像是一種意識形態。

    許多藝術家都有“副業”,比如Félix Vallotton,還是個版畫家和插畫設計師(這當然是今天的用語),這是他在1895年為新藝術運動常規展覽所作的海報。

    Félix Vallotton,La Raison probante (1898)

    Félix Vallotton的插畫作品,看起來相當的“當代”

    從納比派身上我們能看到來自於印象派解放的色彩優勢,他們的作品大多鮮豔(與象徵主義色彩有一定的區別)而大膽,畫面塑造也時常因為新藝術運動影響而表現出討喜的裝飾性,內容選擇上大多比較經典,時而流露出象徵主義或神祕主義的氣息。這些興許都是納比派在普通觀眾心中有好印象的原因——繪畫積攢了經驗等待蛻變的前端。

    Paul-Élie Ranson,Pommier aux fruits rouges (1902)

    Paul-Élie Ranson,La Sorcière au chat noir (1893)

    很有裝飾性不是嗎?前文提到納比一詞並未對媒介有限定,有納比派畫家,也有納比派雕塑家,如Georges Lacombe。

    Georges Lacombe,Marie-Madeleine, (1896)

    Georges Lacombe,L"Existence (1894 et 1896)

    Georges Lacombe,Automne, les Ramasseurs de noisettes (1894)

  • 3 # 藝術系女生

    納比畫派從塞呂西耶的“護符”開始,到德尼的《向塞尚致敬》的結束,短短十年,納比用一種強調自我心靈觀照的方法來渲染畫面。用小筆觸反覆的“點彩畫法”去表現豐富多變的光色變化,讓畫面物體呈現朦朧虛化的藝術效果。這種無透視的“平面畫法”,現在看來無不帶著宗教式的崇拜。

    十年納比,畫家繁多有:保羅塞留西埃,德尼,博納爾,維亞爾,馬約爾,其中最傑出的有三位,他們是:博納爾,維亞爾,馬約爾。

    博納爾(pier bonnard)生於1867年,20歲進入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90歲去世,漫長的藝術生涯在他90歲時悄然結束。

    馬約爾,是一名雕塑家,但在雕塑之前,馬約爾也是納比的成員。他最著名的作品《地中海》體現了馬約爾獨特經典的藝術風格。

  • 4 # 史海爛柯人

    要理解這一問題,首先要弄清納比畫派的由來及其含義。

    與眾多美術流派相比,我想納比畫派並不是很知名。其實,這一畫派是一群藝術家對自己的稱呼:

    由於高更在繪畫領域的巨大影響力,使得不少人都十分崇尚高更。於是,這些畫家開始聯合起來,並自稱為“納比派”。納比派這個詞,源自於希伯來語,為先知的意思。由此可見,這一繪畫流派中的人們對高更和自己的定位都很高。

    可以說,納比派的產生,與高更有密切的聯絡。也正因如此,這一流派所追求的也是印象派繪畫所推崇的境界。

    納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納比派主要活躍於19世紀後半期,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羅·塞呂西耶、莫里斯·德尼、皮埃爾·博納爾、保羅·朗鬆和愛德華·維亞爾等。其實,大家對這些人的名字可能比較陌生,因為這個流派的影響力並不是很大。

    這些畫家的作品,都具有保羅·高更的影子。特別是在色彩運用上,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樸素簡單的同時,又體現著色彩的規律。

    (因嚴查圖片,原圖已刪)

    (保羅·塞呂西耶的油畫作品)

    當然,儘管同屬納比派,各個畫家之間也略有區別。比如在色彩運用上,莫里斯·德尼就更為淡雅。這一點從他的代表作《春季景觀圖》中便能看出:

    (因嚴查圖片,原圖已刪)

    (莫里斯·德尼:《春季景觀圖》)

    在納比派畫家中,在創作風格和模特選擇上,與高更最為接近的,應該是皮埃爾·博納爾。這一點,從他的代表作《Sunny下的裸女》中便能看出。如果大家熟悉高更的繪畫,一定會對他筆下的黑色面板的女性印象深刻。而皮埃爾·博納爾也常常創作這樣的作品。

    (因嚴查圖片,原圖已刪)

    (皮埃爾·博納爾:《Sunny下的裸女》)

    愛德華·維亞爾,被譽為是納比派中最富才華的藝術家。不過,我個人倒不是很喜歡這種畫風。或者說,他算是將納比派的追求表現的最為淋漓盡致的人物,可是,不得不說,納比派的“市場”其實並不大。

    (愛德華·維亞爾的作品)

  • 5 # 王介南

    最近瘋狂迷上了莫里斯·丹尼斯,本來以為他只是一個象徵主義藝術家,但是查了查,發現他剛好也是納比畫派的藝術家。

    看著他的畫會讓我有一種童話世界一樣的美好、安寧、清新感。

    仔細想想首先是莫里斯·丹尼斯的線條就是溫柔寧靜的、色彩是明亮柔和的、構圖是飽滿和諧,就是在童話故事的溫柔裡又透露出罕見的肅穆,真的太美好了。(莫里斯年輕的時候給教堂畫過溼壁畫,這可能是他作品肅穆感的來源。

    我一直覺得莫里斯作品的色彩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又說不清楚在哪裡見過,直到在文獻上看到莫里斯曾經花很多時間研究修拉的色彩,我一下恍然大悟,整個畫面裡相近的色系,和修拉點彩派的色彩如出一轍。

    莫里斯雖然是象徵主義藝術家,但是在他的畫裡卻能感受到一種罕見的寧靜與自制,就像炎炎夏日裡的清涼,好像凡世中的一個香格里拉。

  • 6 # 填格

    Nabis畫派從屬於象徵主義流派,或者準確的說他們分享了許多藝術靈感(阿望橋村畫派)。可以說,他們是1888-1900年活躍於巴黎的一群年輕的法國藝術家-「合成主義」者。其成員性格、才能各異,都抱著打破裝飾畫和架上畫之間的限制,試圖在印象主義的色彩運用上的任意揮灑之後,尋找藝術的純粹源泉。換言之,他們認為印象派的的用色過於感性,所以,他們提出「隔離法」和「綜合法」為中心,旨在表現夢境、純精神性的和隱私性(弗氏精神分析學的無意識)。特點:賦予畫面線條一種情感的能力,大片的幾何圖案以及半色調的運用顯示畫家們意欲呈現作品一種裝飾藝術的價值。其代表人物有Pierre Bonnard.1867-1947)彼埃爾.伯納德、Maurice Denis ,1870-1943)莫里斯.丹尼斯等等。

    彼埃爾.伯納德的作品色彩運用大膽(當時而言),形象抽象立體,即有高更的畫作的影子,也有創新的(日式風格。彼埃爾.伯納德在1888和1890年參加過巴黎的兩場日本畫展,開始對日本浮世繪風格產生極大的熱情),這種創新體現在作品《日落》中。從這部作品中,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彼埃爾.伯納德用多重視角的手法,放棄了傳統的透視法。作品描繪了大花園中的兩組人都用平面的視角展現,且深具浮世版畫色彩佈局,人物的形態在其服飾搭配上相互映襯,彷彿爭相鬥艷,而其圍繞著的植物卻被繪成與人物形象色彩對比黯然無色。典型的二維式繪畫效果。

    Nabis畫派的還有一個特點,喜歡用阿拉伯蔓藤花紋與網狀輪廓,靈感源於宗教藝術,或者說以宗教藝術為旗幟。比如Maurice Denis的作品《繆斯女神》。主題源自神話,表現了板䅇樹林中的繆斯女神們被藝術、大自然陶醉的形象(哈哈,小民每看都想笑)。但沒有一個女人的身上有特殊象徵性的標誌,前方的坐著的三個女人穿著19世紀的服裝,表達了當時時尚的中產階級的主題。

    其實,Maurice Denis是想表達這片聖日耳曼.昂萊地區是塊「神聖的森林」,只不過重新定義(這塊土地曾經是夏凡納、高更和凡高作為創作了相關作品的主題)。該作品也是二維視角,波紋形狀的線條繪畫,將所有的元素都以鏈條狀連線,人物所穿著和裝飾圖䅁使用了阿拉伯藤蔓花紋。

    納比畫派的代表人物還有:Paul Sernsier.1863-1927,保羅.塞律西埃、Jan Verkade,1868-1946,楊.威爾卡德等~

  • 7 # 燈影書畫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法國,藝術思潮空前活躍。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畫派和藝術團體。1889年,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成立了一個藝術團體,名為“納比派”。

    “納比”一詞的希伯來語的意思即“先知”。提出成立納比畫派的是一些熱情高漲充滿創新慾望的年輕畫家。他們認為,當時的印象派藝術已發展到極致,作品開始出現浮淺和過於感性的現象,不好再往前發展了。應該探索出一條不同於印象派的新的藝術途徑。納比派推崇神祕主義美學,創作偏向於象徵主義。作品總是給人一種朦朦朦朧朧飄忽不定的感覺。

    納比畫派本來是想從印象派後印象派中脫離出來,倡導一種新的藝術流派,但由於它沒有明確的創作宗旨,也沒有成熟的理論支撐,作品內容虛無空泛,在當時也沒有得到繪畫界主流的認可。最終沒能形成“氣候”,只存在了較短的時間就基本銷聲匿跡了。

    納比畫派的代表畫家有勃納爾、維亞爾、德尼等。

  • 8 # 存希齋書法

    納比畫派,是法國的一個藝術社團,它誕生於十九世紀的巴黎,它作為一個藝術社團,存在的時間是很短的,其中的成員是一些畫家和雕塑家。

    納比派的起源就是高更,梵高,塞尚等現代藝術開創者的影響,二十世紀的一些前衛派畫家受此影響,就形成了納比畫派。

    那麼納比派都有哪些知名的藝術家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W-30W左右的車,結婚後開,有推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