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荊洪
-
2 # 興趣亦然
在古代,斬首這一死刑似乎是世界通用的。但同樣是斬首,東西方卻是有所差異的。
在古代中國是非常講究身體完整的,就算是死也要留個全屍。所以,皇帝在賜死一些位高權重的大臣等人之時,往往會讓當事人使用毒酒毒殺、白綾上吊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方法相比起斬首會帶來更多的更持久的痛苦,但是能留個全屍體面下葬,所以那些大臣們也樂於這般結束自己。
而西方國家和我們是完全反過來的,貴族或是國王被處刑往往是處以斬首之刑,而海盜、盜賊、殺人犯之類的普通犯人多是把他們吊上絞刑架。
西方人可沒有什麼死要留全屍的觀念,他們處死貴族或是什麼名流人士多用斬首也只是因為斬首死得快,受刑者痛苦小。而那些海盜、殺人犯之類的人罪孽深重,選擇絞刑是為了讓他們死前能夠遭受更多的痛苦。在當時,如果有貴族要被處死,如果用的是絞刑,那他肯定會認為這是對他極大的侮辱和不尊重。
順便再給大家拓展下知識: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藥》,老栓夫婦倆花錢去刑場上弄來了人血饅頭給自己的兒子治療肺病。在魯迅先生的文中,烏央烏央在刑場上圍觀的看客是當時中中國人落後愚昧、麻木不堪的表現。
但我想魯迅先生可能沒有了解過,刑場上看殺頭並非是中國特有!而且在這方面相比起歐洲人,我們算是小巫見大巫!
就比如說英國,在19世紀中葉英國現代司法制度建立之前,英國任然是會公開處決犯人。當時的英中國人幾乎是把公開處刑當成了公開演出一般,聽說哪裡有人要被處死人們就往哪裡湊。
英中國人圍觀處刑犯人也就算了,他們甚至還修建了一個如同劇場一般的露天看臺(泰伯恩刑場),看臺上的座位是需要花錢買門票的,根據受刑者身份的高低,座位靠前還是靠後,這些因素影響著票價的高低。
處刑犯人都搞成了一門生意了,我還能說什麼呢?
而且對於英國老百姓而言,觀看犯人處刑就好像現在的粉絲追idol一般,那股狂熱勁看著都嚇人。
比如說在1849年,英國泰伯恩刑場將要處刑犯人。這次破天荒的一次處刑兩個人,而且這兩個人還是夫婦!這等稀罕事豈能放過?
得知有這等好戲看,高臺座位的票早就被搶購一空,剩下的人只能往免費的站票區擠,有的人提早很多時間就到了,為的就是佔據一個視野好方便觀看的位置。
看到邊上的高臺了嗎?
行刑當日,現場是人山人海,據說一共來了3萬多的圍觀者,而且還有很多人都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不能理解),而且在刑場附近,也圍滿了賣東西的小販,藉著這個機會賺一筆。
你沒說是在看殺人,看到這段描述真的就只會覺得是不是在舉辦什麼盛大的集會!順帶一提,各位也別覺得只有封建時代的中中國人會迷信,當時都完成工業革命邁入現代的英中國人照樣迷信!有部分英中國人會去觸控吊死的犯人,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治療疾病。
不花錢只能混在人群中觀看,視野極差
而且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倫敦的商店裡居然還在出售死刑犯的面板!再過一二十年就是二十世紀了,就是1900年了,你敢信當時思想最先進國力最強大的大英帝國還存在著這種事?
相比之下我覺得我們中國比他們要強個不少!吃瓜群眾雖然會起鬨,但不至於像看什麼盛大典禮那般心情亢奮,圍觀時也不會若有其事的穿什麼新衣服。更不會在刑場上建什麼高臺,也不會搞什麼觀看門票出售。
-
3 # 史上雜談
「流感」這個詞首次出現於1357年,源自於義大利語「influenza」。之所以用這個詞來描述流感,原因可能是因為流感與寒冷天氣(influenze di freddo)有關。在人類尚未發明疫苗之前,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會讓數以萬計的人失去性命。而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更是讓這個數字高達千萬。
1918年3月4日,一處位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發生流感,接著中國、西班牙、英國都相繼出現患者。起初的症狀只有頭痛、高燒、肌肉痠痛和食慾不振而已,但疾病的繼續發酵卻成為了全人類的噩夢。其名字的由來並不是因為此流感從西班牙爆發,而是因為當時西班牙有約800萬人感染了此病,甚至連西班牙國王也未能倖免。這場流感發於春季,秋季便在全球大量爆發。那一年8月,剛離開西非國家獅子山共和國的英國船上,75%的船員被感染,7%死亡,另外多艘船隻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秋季的這一波流感和過去不同,在20~35歲的青壯年中死亡率特別高,除了高燒頭痛外,還有臉色發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發併發症而導致死亡,以肺炎最多。許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場所,電影院、舞廳、運動場所等都被關閉長達超過一年。西雅圖的電車服務員拒絕沒有口罩的乘客搭乘。
同年10月是美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月,20萬美中國人在這個月死去,1918年美國的平均壽命因此比平常減少了12年。第三波流感在大約1919年冬季開始出現在許多地方,又從1920年春天起逐漸神祕地消失(除了澳洲和夏威夷之外)。這場流感漫延全球,從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薩摩亞島,無一倖免。許多愛斯基摩部落更是一村一村的死絕。
亞馬孫河口的馬拉若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沒有感染報告的人口聚集地。這場西班牙流感在約6個月內奪去最保守估計2500萬~4000萬(另一說7000萬~1億)條生命,比持續了52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還多。此外此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提早結束的原因之一,因為各國都已沒有額外的兵力作戰。也正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大部份國家都沒有詳細的疫情統計資料。當時的醫學界還沒有發現病毒,以為這是一種細菌造成的傳染病,因此並不瞭解為什麼這場流感會這麼致命。
後來有許多科學家想知道為什麼此病毒會如此致命,但都不成功,一是因為其危險性,二是因為當時的所有遺體都已用火處理掉。直到1933年,英國科學家再一次發現並從人身上分離出了這種病毒,命名為H1N1。
-
4 # 望風瑟瑟
我們瞭解的康有為和梁啟超,最早都是在戊戌變法中。其實早在1890年梁啟超便拜入布衣康有為門下,成為其得意門生,從此二人的命運便交織在一起,戊戌變法中,師徒二人更是創辦報紙,奔走四方宣傳變法。
在學術思想上的分歧早在1894年,在學術上二人已然有了分歧。梁啟超曾自述“啟超治《偽經考》,時復不謙於其師之武斷,後遂置不復道,其師好引偽書,以神祕性說孔子,啟超亦不謂然”,他對康有為提出的“尊孔保教”論持反對態度,明確反對把孔子提拔到宗教的地位。
康有為認為梁啟超這些學說都是離經叛道,違背師門,於是在公開場合下經常說梁啟超的不是。而梁啟超對於老師的批評不以為然,他說“啟超三十以後,已絕不談偽經,也不談改制,吾與老師,乃兩派,而非旁人所說‘康梁’一派。”
政治上的分歧相對於學術上的分歧,政治上的分歧才是真正使得他們決裂的深層次因素。
戊戌變法後,梁啟超東渡日本,接受了更為先進的政治理念,在這裡他更是遇到了孫中山,受他的影響,梁啟超“乃大為所動,幾近棄所學,由是乃高談破壞”,逐漸提倡以革命的形式來建立民主國家,從而否定了康有為提倡的改良式的君主立憲制,從戊戌變法後,梁啟超逐漸發表了一些背離改良主義政治路線的文章。他在給康有為發的信件中明確提出應該搞“民主革命”,這讓康有為又驚又怒,急電召梁啟超到香港會面,他責問梁啟超一席話。
但現實終將師徒二人拉到了對立面上。
1917年6月,張勳帶著5000辮子軍進入北京城,控制了北洋政府辦公地方,並宣佈要幫助溥儀恢復皇位,史稱“張勳復辟”。對於此,康有為作文大為讚揚張勳的這種做法,並藉此當上了弼德院副院長。梁啟超則走進了段祺瑞的幕府,充當了反覆闢的急先鋒。
康有為人設崩塌二三事康有為在我們心目中基本保持著一個老學究的形象,但後期看來其惡行種種,為世人多有詬病。
他還利用光緒帝的“衣帶詔”及與其的合影(是否存在無從考證),在海外招搖撞騙,大肆斂財,用於自己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他甚至用這部分錢在瑞典買下個小島。康有為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而他卻是一妻五妾,盡享齊人之福,甚至在六十多歲的高齡還強娶張氏女子,讓世人對其的私德有所懷疑。
章太炎曾作了一副對聯諷刺他: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結語:康有為、梁啟超師生決裂深深烙著時代的印記,更是有著錯綜複雜的政治、社會背景,從攜手一致到分道揚鑣,社會的變遷貫穿其中,也體現了歷史前進的必然結果。
-
5 # 大齊才子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八國聯軍凌辱清朝大臣
庚子事變後,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抓住了一些來不及逃跑的王公大臣,那些外國佬對這些大臣們肆意凌辱,比如肅親王善耆、御使陳壁等人,就被迫去挑大糞、運石頭,當時國內外報紙競相報導;還有身為禮部尚書的懷塔布,是慈禧的姻親,被洋人罰去拉車,一個洋鬼子坐在車上,不時用鞭子抽打他,懷塔布卻回頭訕笑道:“老爺別打了。這條路小人一天跑幾趟,不會拉錯地方的。”
“十字清”
清末宣統初年的時候,社會上流行一首“十字清”歌謠,內容是:“清受天命,十傳而亡。”清廷從順治時期定鼎中原開始算起,歷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再到宣統,確實是傳了十世。此外還有一首拆解“宣統”二字的歌謠:“日宣三德,歷算三統。”說“宣”和“統”都暗合“三”這個數字,果然到宣統三年清朝滅亡。(其實細看是很附會的。)
肅順謙恭漢人
肅順是咸豐帝去世時遺命輔政的八位顧命大臣之首。此人身為滿清貴族,卻對漢人非常謙恭,反而對滿人甚是暴戾。他曾言道:“咱們旗人渾蛋多,懂得什麼?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筆厲害得很。”所以這人在受賄時,都只受旗人的賄,而不受漢人的;對漢人中的才學之士,往往也多加禮遇羅致,像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都曾得到過他的保舉與推薦。他最後在辛酉政變時被慈禧聯同恭親王捕殺,也在於平時太過於得罪滿清貴戚,事變時無人相助。
慈禧的幾個小段子
1、慈禧準備六十大壽時,翁同龢等大臣上奏,詢問能否壽誕從簡,節約開支以補充前線軍費,慈禧道:“誰要是令我一時不快樂,我就要他一生都不快樂。”
2、慈禧曾與恭親王爭辯,慈禧道:“汝事事抗我,汝為誰耶?(你事事都要反對我,你他媽是誰呀?)”恭親王道:“臣是宣宗(道光帝)第六子。”慈禧道:“我革了你!”恭親王道:“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慈禧無言以對。
3、清末有次殿試時,有名叫王國鈞的貢生名列前茅,本可拔得頭籌,沒想到慈禧唸了一遍他的名字,眉頭皺皺,說了句“好難聽。”原來這三個字諧音“亡國君”,不太吉利,引起慈禧不悅,王國鈞也因此被抑置三甲,最終一生蹉跎。
曾國藩與《愛民歌》
曾國藩領兵與太平軍作戰時,曾親筆寫有《愛民歌》,是後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先聲。《愛民歌》裡寫道:“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第一紮營不要懶,莫走人家取門板……第二行路要端詳,夜夜總要支帳房……第三號令要嚴明,兵勇不許亂出營;走出營來就學壞,總是百姓來受害;……如今百姓更窮困,願我軍士聽教訓,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計不可欺負他。”
李鴻章殺降與戈登拒絕賞賜
李鴻章率領淮軍協同英中國人戈登的“常勝軍”攻打太平軍,圍攻蘇州,期間採用騙降的手段,輕易拿下了蘇州,其後大肆屠殺投降的太平軍,據說一共殺了兩萬多人。在招降時,戈登曾保證過投降者的安全,因此對李鴻章的行為非常不滿。有載戈登“深感恥辱和極度傷心”,發誓要消滅李鴻章,曾提著槍去李鴻章軍營挑釁。後來李鴻章對他進行安撫,他仍然不滿,還拒絕接收朝廷賞賜給他的一萬兩銀子。他曾在朝廷的褒獎令背面寫道:“由於攻佔蘇州後所發生的情況,我不能接受任何標誌皇帝陛下賞識的東西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盧鴻影
江青年輕時勤奮好學,還上過沈從文的寫作課。
據說,江青年輕時名字叫李雲鶴,有一段時間曾在青島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工作。而當時最有名的幾個作家之一的沈從文就在青島大學中文系任教,教學生寫作。
沈從文的寫作課從不教學生什麼速成法,祕笈之類的知識,因為他不認為有那些知識,在他看來,寫作就是要忘掉所有的關於創作的知識,不受名家指引的羈絆,不受名著的影響,而是運用個人的感官去撲捉自然,形成文字。沈從文的課給不了學生祕笈,所以也並不受學生歡迎,聽他課的學生越來越少。他可能想不到那個聽過他幾次課的李雲鶴同學成為了後來的江青。
-
7 # 凌煙閣論史
我說幾個,稍微有點冷。
-----------------------------
慈禧太后逢生日大壽必戰敗割地慈禧太后生前,每次大壽都與戰敗或割地有關。50歲生日,爆發中法戰爭;60歲時,爆發了甲午戰爭;70歲時,東北三省岌岌可危。
章太炎曾寫對聯諷刺到: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有慶;
二戰後的幾個賠款數字二戰結束後,蘇聯從德國獲得120億美元賠償;猶太人從德國獲得600億美元賠償。而我們放棄了日本應該賠償的1200億美元戰爭賠款。但是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以戰敗國身份付給日本2.3億兩白銀賠償。
中國近代史啊,每每不堪回首。
(完)
-
8 # 歷史軍魂
安圖舉義不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立即派兵征剿。開始義軍取得了優勢,後來趙爾巽調來了張作霖進剿,很快便遭到了鎮壓。起義失敗之後,劉建封逃到日本。二次革命時,劉建封又參加了反袁的鬥爭。此後數十年,劉建封為了自己信奉的“大同理想”奔走南北,曾經被抄家二次,引渡二次,驅逐七次,懸賞逮捕三次,監視二次,受審十一次。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專程赴天津拜訪辛亥革命老人劉建封。已是耄耋之年的親眼目睹自己的“大同”理想成為了現實。1952年在濟南病逝,享年88歲。
-
9 # 佳寧說歷史
在滿族人的觀念裡,奴才要比臣金貴的多,奴才實際上是一種滿足人主僕之間的自家稱呼,而非自家人的漢人則沒有這個資格這樣稱呼的。 魯迅先生在自己雜文《隔膜》裡說過一段話也印證了這個問題,他說:滿洲人自己,就嚴格分著主僕,大臣奏事,必須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並非是因為“炎黃之胄”特地優待,賜以佳名的,其實之所以有別於滿人的奴才,其位還下於奴才數等。
-
10 # 畫素說
馬桶將軍
說起王懷慶這個人吧,他真的和廁所離不開,就以他在北京公館裡的“辦公室廁所”說起吧。他在辦公室的正中間設立一張“大便椅”,在“大便椅”前面設立辦公桌,每次召集下屬時,王懷慶都會在發便椅上坐數個小時,一邊上著廁所一邊處理公務。
當時的張作霖一開始也稱“大帥”的,但吳佩孚稱“大帥”後,這讓張作霖很是不屑,都是“大帥”豈不是亂了“輩分”,於是張作霖便把自己從“大帥”晉級為“老帥”。就這樣相對應的張學良便被稱為“少帥”。
回覆列表
武漢曾經是直轄市
武漢這個名稱出現於1927年,武昌、漢口、漢陽被合併為武漢三鎮。1937年,日本發動戰爭以後,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先後失守,武漢成為了大本營。1938年,日本軍隊30多萬大舉夾擊武漢。當時的口號是“保衛大武漢”,由此可見武漢之大及地位之重要。
在建國初期,武漢曾為直轄市,不過時間前後只有4年。到了1954年,武漢市便重新成為了省轄市。處於城市管理的需要,各個大城市開始被提升為直轄市。1950年,西安市、廣州市、瀋陽市、南京市、武漢市等省會城市,都被提升為直轄市。中國總計擁有12個直轄市,分佈全國各地。
湖北省的情況特殊,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積累,武漢市已經成為了全省最大的城市。從交通、人口、經濟、工業、教育、醫療等各個方面,都擁有很大的優勢,其他的地級市根本無法取代。雖然武漢市被提升為直轄市,但湖北省的省府機關,仍舊留在武漢辦公,管理湖北省的其他地區。
1954年,中國的行政區劃開始大面積調整。一些省份被撤銷,一些省份的省會城市變遷。與此同時,西安市、武漢市、廣州市等眾多的省會城市,被陸續撤銷了直轄市地位,重新成為了省會城市。